本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通”“专”并重.docx_第1页
本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通”“专”并重.docx_第2页
本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通”“专”并重.docx_第3页
本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通”“专”并重.docx_第4页
本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通”“专”并重.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通”“专”并重 摘 要: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知,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两者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两者并重才得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识教育的实现依赖于适当的途径,通识课程的效果有限,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应将其渗透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特别是专业教育之中。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3011804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应采取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讨论。从理论层面看,通识教育似乎已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校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通识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教育仍然是学生关注和投入的重点。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与专业教育有着何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通识教育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从“人”的角度看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自由与和谐发展,为享受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为进行理智活动做准备,因为只有理性的沉思才是最高最完美的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发展理性,使国民擅长于追求真理和研究高深学问,而非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19世纪的教育家赫胥黎则认为,真正的自由教育“是在自然规律方面的智力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包括了各种事物以及它们的力量,而且也包括了人类以及他们的各个方面,还包括把感情和意志转化成与那些规律协调一致的真诚热爱的愿望”,并且认为,“这种教育适宜于全体自由公民,他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职业,国家要求他们能够胜任各种职务”。 从上可见,自由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由教育完全是为了人们高尚而且有品位地享受闲暇,排斥任何职业目标。赫胥黎则将自由教育看作是普通公民教育,旨在发展个人的理性、德性,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国家公民,还要为受教育者胜任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各种职业打下基础。如果我们今天将通识教育理解为自由教育,这里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精神”,关注的是人文素质,理性、德性和审美的修养,而非亚里士多德所指不需工作的“自由人”的闲暇生活。 将通识教育理解为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中之本。”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 将通识教育理解为“全人教育”。文辅相先生认为,“全人教育是指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在大学、所学系科(或专业)相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训练的人,一个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 尽管通识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这个“人”应该是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人格的“文化人”、“社会人”、“理性人”、“智慧人”、“道德人”,甚至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贤人”、“圣人”。这个“人”小则知书达礼,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认真做事,诚信为人;大则能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至身心统一,和谐发展,精神自由,人生幸福。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不悖 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先进的科技、丰富的物质,但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没有享受到因物质的丰富而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文雅教育”、“通才教育”、“人文教育”、“全人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这些概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并得到重视。这些名称虽然各异,但核心的内容是一致的,就是要重视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培养。倡导通识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并不是要否认专业教育,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从某个角度看还应得到强化,因为我们培养的不再是社会精英而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使其更加完善。 1、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接受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大学毫无疑问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但这种专业人才,应该是“人”和“才”的统一,通识教育是大学的基础性教育,其出发点是人,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其出发点在于知识、学科和职业的需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不悖,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如此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首先,二者的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真是要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求善是要有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学生求真求善,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是世界教育的潮流。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就会有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其次,二者的交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能力。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为善于学习,深于思考,勤于实践。科学与人文交融,能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石,这是创新的基础,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人具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其三,二者的交融能形成同外界的和谐关系。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除了必须具有正确的追求目标与强大的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善于处理好同外界的关系,善于利用外界条件,长于与人合作。科学承认客观,人文关怀外界,对客观、对自然、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承认与关怀,有助于个体与外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2、扩大专业口径能更好地适应专业教育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强调的是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培养专门人才,以实用为标准,由于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狭隘的片面的理解,致使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人才培养的口径越来越窄,甚至出现了单个产品、单项技术为对象的专业,如拖拉机专业、陶瓷专业、玻璃专业、水泥专业,机械专业又细分为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食品机械、化工机械、建材机械、真空机械等二十多种,到1982年,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的专业达1343种之多。随着经济体制以及整个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三次大调整。1987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1343种本科专业调整为671种,1993年又压缩到504种,1998年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进一步调整为249种。 扩大专业口径并不是说不要专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专业教育。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是比以往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完全对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大多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但并不一定完全对应,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挑战,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深造,终生学习。其实,学生在大学四年能从课堂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是远远无法应付未来几十年的工作需要,接受大学教育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现有的知识,而在于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将受益终生。 拓宽专业口径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跳出狭隘的专业视角,可夯实基础,构筑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对专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毕业生能否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体现的是一个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对专业的适应能力则体现在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较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拓宽专业口径后,学生即便在校时某些方面所学不多,但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很快触类旁通,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正因如此,现在有很多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大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更多的是看重应聘者的发展潜力,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倍受欢迎。 3、从需求的层次性看应“通”“专”并重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专业教育是满足个人较低层次需求的必要准备,而通识教育则更多地服务于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大学教育之所以实践层面更多的是关注专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学生的需要,因为市场需要的人才大多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而从学生本人的价值取向看,也都希望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如愿的工作。所以,脱离了专业教育去谈通识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专业教育包含一定的职业内涵,但专业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特别是对大学本科而言,大学教育不等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也不等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除了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外,还是一种学术性、基础性教育”。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基础性要求大学必须实施通识教育,这种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它主要考虑的是个体的自由成长、个性的充分舒展、个体间的协调以及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通过这种教育,个人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大学的专业教育也要求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会做事是谋生的手段,一个人到了社会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才,不仅仅取决于专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道德修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大学教育要围绕着个人的发展而进行,人是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不但要有智力上的,还应该有人格、道德上的,这些都要求教育不但要给学生专业性的知识,还应该给予学生通识性的认识。记得在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一位在专业上颇有造诣的院长满怀深情地对他的学子说,在我儿子进入大学时我对他有几句嘱咐,今天同样送给各位同学们,希望你们在大学四年有几大收获:第一,阳光的心理;第二,健康的体魄;第三,优良的成绩。我想这同样是千千万万师长对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就是要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三、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实现途径 通识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这种“人”的教育不只是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且越来越强调应该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懂得生活和与人相处的人。要想成“才”必须先成“人”现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怎样做好通识教育。现在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包括两部分: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通识必修课一般为各专业的公共课,选修课则根据各学校的现有资源及学校内部各院系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定,一般就是各院系专业导论性、常识性课程,灵活性非常大。还有很多学校开设了辅修专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选修,以此作为开展通识教育的途径之一。通识课程实施的总体效果是,公共课如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之类的课程,因为考研或者是全校统一考试的需要学生不得不重视。各院系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的效果就差强人意了,在学生之间对这些课程的另一称谓是“垃圾课”。所有的辅修专业也都是一些热门专业,或者是第一专业的补充,或者是弥补第一专业的遗憾,学生选修的出发点基本都是为了多拿一个文凭,以便找工作时多一个机会。本应承担起塑造人格和滋润心灵重担的通识课程被肤浅地理解成了“通通都是”、“通通都会”,变成了“另一个赚取钟点费的可能机会”,这显然有悖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初衷,不但达不到培养“人”的效果,反而会助长趋易避难、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 从字面上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好像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是并列关系,也有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发展史。严格地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所谓的通识教育模式也不是不分专业,专业教育模式也同样关心培养的是什么样的接班人。即便是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将大学学科专业还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个学科共39种专业,更何况科技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职业期望,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更加不可动摇。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正如“人才”首先应是“人”然后才谈得上“才”,要做好“事”首先必须做好“人”,专业教育也应该在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导下进行。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和目的不同,其实现形式也肯定是不同的。课程是实施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或者说课程是专业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但通识教育无法仅以课程的形式实现,或者说至少是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有效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识教育更多的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不是或至少不能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而应贯彻在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知识、能力、素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知识是基础性要素,它从根本上决定着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能力是知识外化的表现,而素质则是知识内化的结果。知识要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素质还取决于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构成状况,包括各种知识问的相互比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从通识教育造就“全人”的功能角度看,公共基础课与其说是通识课程小如说是一个“全人”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其与专业课程一起构筑成一个“全人”应有的知识体系。 第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小变的特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不但可行而且必须。一方面,从入学的专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到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如果把这部分时间仅仅看成是单纯的专业教育,不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主阵地,通识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受着学生的普遍重视,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通识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可避免简单说教的苍白无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不但有可能而且有责任将通识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当然,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本身必须具有高素质,既要娴熟地掌握所授课程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授课程的知识、理论、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要有比较渊博的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要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怀有崇高的责任心。 第三,形成一个良好的通识教育校园文化。通识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灌输说教式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通识教育不但要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还要落实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是展示和传播校园文化很好的载体,应充分发挥其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可通过举办多层次、多科性学术讲座、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社社团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课外活动;建立校园文化长廊,办好校内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学校要着力调动全员力量,不仅教师,而且管理和服务人员都要有育人意识,建设一个有良好学习风气,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与感染,成为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作之中,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知识、能力、素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知识是基础性要素,它从根本上决定着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能力是知识外化的表现,而素质则是知识内化的结果。知识要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素质还取决于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构成状况,包括各种知识问的相互比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从通识教育造就“全人”的功能角度看,公共基础课与其说是通识课程小如说是一个“全人”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其与专业课程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