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练习勿删.doc_第1页
心理健康练习勿删.doc_第2页
心理健康练习勿删.doc_第3页
心理健康练习勿删.doc_第4页
心理健康练习勿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场橡皮人”调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清研咨询,对47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 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49.5%,“70后”占34.0%;80.3%的人是职场人士。调查中,71.7%的人首选“对批评表扬无所谓”,其次是“没有梦想”(65.5%),第三是“难以找到乐趣”(63.9%)。其他还包括:不发表意见(53.7%),做事没效率(52.8%),不参与集体活动(48.9%),不接受新事物(46.6%)等。77.4%的人认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无力改变现实”;73.0%的人认为是“升职无望”;69.9%的人选择“对工作丧失兴趣”;52.9%的人表示是“办公室政治的影响”;38.5%的人表示人们“过于注重追求财富地位,忽略内在精神追求”。“橡皮人一方面折射出一种社会病,另一方面对个体而言,更像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北京大学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佟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橡皮人”的出现,一定不光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作环境、群体关系和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佟新认为,一种情况是,大多数人把工作看成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手段,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消解了;第二种情况是,短期工和不稳定工作逐渐增多,很多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前景和未来;第三种情况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尔虞我诈,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疏离感和压迫感,逐渐变得麻木以适应环境。大连徐医生心理工作室主任、国家心理咨询师徐相君认为,“职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个别职场人选择用消极的态度来宣泄对工作的不满。对于初进职场的新人来说,怀揣大展拳脚的雄心壮志,却发现现实与理想有不小出入,挫败感激增,不愿接受现实的职场新人就成为了开始“混日子”的“职场橡皮人”。而对于有一定阅历的职场中人来说,多年的打拼或许会带来不错的成绩,但也有可能因此让人故步自封、拒绝与新事物沟通,这正是“职场橡皮人”的标志之一。至于一直顺利的职场老人,突遇的挫折就仿佛灭顶之灾,工作斗志极容易被削弱,心理上蜕变为“橡皮人”。学会自我调整“每个人都会有橡皮的阶段,关键是自己怎么调整。”上海市某公司网络公关严秋,前不久进入了近一个月的“状态低迷期”,“就是懒得干活,能拖就拖。”他觉得用跳槽逃避是不管用的,只能给自己加压,强迫自己兴奋起来。他重新调整了工作计划,“告诉客户每项工作要提交的具体日期,这样就不能偷懒了。橡皮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想想办法很快就会过去。”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自我反省意识和个人心态调整特别重要。”把冉说,去学习、培训、给自己放个假都是改变状态的积极方式。另外,和上司、老板的沟通也很重要,在沟通中了解向上发展的通路。一个好的领导也会理解,并相应地做出调整。还有,能热爱家庭一定能热爱工作,应该努力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建立稳定的职业关系佟新则认为,虽然个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育、职业规划甚至转换城市等方法改变“橡皮”状态,但是人是在社会关系里存在的,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建立稳定的职业关系,使职场更人性化。症状一:被职场潜规则同化今年32岁的小王,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本校办公室工作。6年过去了,他没有被提拔,而他也不再像当初那样拼命了。“我只是被职场潜规则同化了。大家都是这样,多数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如果拼命干,一方面显得另类,另一方面人家说你急着表现和想提拔,落了个这名声却又不能得到提拔,所以就只能按照潜规则来。”现在小王机械地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没有太大的追求,随遇而安,梦想对他来说已经“一钱不值”了。症状二:工作激情不再因为忙于事业,在公司素有“拼命三郎”称号的刘娜一直没要孩子。可转眼已经30多岁,家里老人催着,身边的朋友同学也都有了小孩。刘娜准备要孩子。孩子出生后,亲吻着眼前这个粉嫩的小宝贝,刘娜觉得养育孩子对她来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休完产假上班,令同事大跌眼镜的是,刘娜好像变了一个人,来得最晚,走得最早,每天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孩子,“孩子每天喝了多少奶,拉便便已经成为我每天的头等大事,工作是次要的,得过且过吧,现阶段主要是把孩子培养好”。症状三:对批评和职责不再敏感马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了5年后,他坦言,再也找不回当初做设计的快乐和激情了。“当你绞尽脑汁想出的创意,总是被客户批评得一无是处;当你熬了几个通宵的设计方案总是被推倒从来;当你总是被客户要求做一些类似的山寨版市场广告,你还有什么激情可言?”马先生无奈地说。客户给钱,你就得照做,再优秀的设计都是白搭。马先生在一次次被打压之后,最近两年不再那么纠结了,“免疫力”也在不断增长,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越来越不敏感,渐渐也变成“职场橡皮人”。症状四:工作琐碎,每天上网混日子在某机关办公室做外宣工作的刘小姐,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打电话和上网。如果有宣传任务,就要给媒体打电话通知,再到活动现场发放材料,或者把相关部门传过来的电子版发给媒体。剩余时间就是上上网,看看新闻,聊天。尽管工作才两年,刘小姐已经成为“橡皮人”。症状五:提拔无望 颓废应对近段时间,小陈迅速转换为“橡皮人”。最近公司要提拔一批中层,小陈所在的部门主任空缺。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小吴劝说小陈参加竞聘。小陈也觉得自己在部门的业绩和人缘有目共睹,竞聘应该不成问题。谁知道,小吴也参加了竞聘,卖力拉票,甚至连公司的司机都“照顾”到。正好这时,她和小陈共同负责的项目出现了问题,经理追究时,虽然主要错误在小吴,但小陈还是帮小吴说了几句好话,而小吴却将责任全都推卸到小陈身上,说了小陈不少缺点。 竞聘结果,小吴胜出,成了小陈的顶头上司。小陈提拔无望,感觉前途黯淡,灰心不已,开始抱怨和烦躁,每天颓废地应对工作。生活中,人人都会有坏情绪。所谓坏情绪,即负性情绪,指人们在不利的外界环境以及不利的自身条件下,产生的苦闷寂寞、忧郁悲伤、失意痛苦、愤怒嫉妒、紧张不安、恐惧憎恨等不良情绪。适度的负性情绪,有时候对人是有利的。适度的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面对失落和挫折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使人心态变得平和宽容。负性情绪,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有点负性情绪不见得是坏事,也许它正在提醒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心态甚至人生观做一些调适和改变,你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休息和放松。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不能及时地渲泄和处理,则会使人失眠焦虑、心力交瘁、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低下、乃至让人悲观消沉、精神抑郁,还可能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较大地伤害;这时候,你需要合理地、适当地去宣泄。负性情绪宣泄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调整自己的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或者总的人生目标,调整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改变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等,这是从认知水平上掐断产生负性情绪的源头,是宣泄负性情绪的最根本的方法。当然,负性情绪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宣泄方式,经常使用一些既不伤害别人,也不损害自己,发泄有度的方法,能使负性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不至于日积月累,积累成疾。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宣泄方法。一、自身的调整: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均可作调整.1、充足的有规律的睡眠。可以使你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从而产生自信,有时工作很紧张,压力很大,效率很低的时候,别着急,放下一切,先好好地睡一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2、调整装饰,发型,甚至改变形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这对女性来说更加有效,自我的愉悦和适度的自我欣赏可以使你产生更多的自信。3、回忆美好的事物,回忆成功时刻。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寻找自我的能源,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优势,不要被负面的思维蒙蔽了双眼,不要沉迷在“一切都是灰色的、糟糕的”思维中。回忆美好和成功有利于你在情绪低沉时找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念一念“成功是失败之母”之类的名言激励自己。4、语言暗示法。语言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奇妙的作用,当你被不良情绪所压抑的时候,可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来调节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对自己说 “不要急,安下心来就会好”等语言来鼓励自己。二、转移情绪:转移不良情绪或转换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1、看小说看幽默故事,看愉快搞笑的故事片和连续剧,让自己放声大笑。欣赏音乐或放声高歌。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除了听以外,唱也能起同样的作用。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激动情绪的有效手段。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2、运动,旅游,散步等。当你盛怒时,可以干些体力活,也可以到操场上跑几圈,把因盛怒发出的能量释放出来。当你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你会感到筋疲力尽。这时你的不愉快心情会基于平静,郁积的怒气也会消失一大半。3、保持一些嗜好,在心情不好事,做一些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比如毛泽东的抽烟,周恩来的喝酒,喜欢茶的喝茶,喜欢花的赏花等等。以静制动当人的心情不好,产生不良情绪体验时,内心都十分激动、烦躁、坐立不安,此时,可默默地侍花弄草,观赏鸟语花香,或挥毫书画,垂钓河边,高声朗读,这些看似与排除不良情绪无关的行为恰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独特的宣泄方式,它是以清静雅致的态度平息心头怒气,从而排除沉重的压抑。这种方式往往是知识型社会成员的选择。4、离开不愉快的环境当你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时,可以到风景秀丽的公园、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散心,大自然的美景、绿色的世界、蓬勃的生机都能旷达胸怀,欢娱身心,忘却烦恼,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之感。可以外出旅游,离开你不快的环境,给自己时间以适应调整。三、直接宣泄:把不愉快的心情和事件,从心里释放出去。1、倾诉和交流,让知心的朋友知道你的事,为你分担。当产生不良情绪时,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一番心事倾述,消极情绪烟消云散。“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可以减轻痛苦。”2、哭泣流泪。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人在情感激动时流出的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适当地哭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措施。哭可以为你解除情绪的紧张、内心的抑郁与烦恼,还可以促进生理上的新陈代谢。美国生物学博士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是有害人体健康的。人在流泪时可以把体内因紧张而产生的化学物质排出体外,可以缓解人的忧愁和悲伤。3、文字宣泄,写日记,记录心情随笔,心中感慨杂谈,把自己心中的负性情绪转移到文字上,既安全又有益。四、享受宣泄:用享受的方法获得放松和平衡。1、好好的吃一顿,好好的穿一回,好好地玩一把,给自己买一件小礼物。2、让别人为你美容,享受一下按摩,享受一回让人服务的感觉。3、看表演,看电影。很显然,负性情绪的宣泄方法很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主要取决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和深层的根源,而且,这些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别人很适合的方式,很可能不适合你。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总结和发展适合自己的代价最低的负性情绪宣泄方法,并好好的运用它们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工作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工作压力的确给个人和组织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在欧共体,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因工作压力而引发种种疾病;在挪威,治疗因工作压力引发的种种疾病耗费了10%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英国,因为工作压力而丧失1.8亿个工作日。随便翻开一本有关工作压力的书,或是打开一个介绍工作压力的网页,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工作压力给我们带来巨大损失的大量触目惊心的数据;还有工作压力对个人情绪、生理、行为上的损害,疲劳、抑郁、头疼、酗酒,好像所有的病都与工作压力有缘;工作压力还可导致组织工作效率下降旷工、工伤、离职、消极怠工等等。另一方面,工作压力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工作没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人就会感到空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没有追求的目标,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丧失自信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自信心强的人愿意选择自己能够达到且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宁愿选择压力大的外企,也不愿意去天天看报纸、喝茶的机关。我们甚至会发现,一些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甚至主动给自己施压,历史上“背水一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经常提到的适度压力指:既不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还能激发人的潜能,使其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率。拉扎鲁兹把压力强度分为三类:伤害、威胁、挑战。前面两种是我们要想办法避免的,具有适度压力的挑战性工作应该是个人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动态匹配。既要使人对工作有胜任感,又要给其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做到量体裁衣,人尽其才。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到的或者是“榨干你每一滴血”的高工作压力环境,或者是你有一桶水的水平,只能让你倒出半桶水的无压力环境。而无压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压力,在这种环境下,你会感到很压抑,觉得自己的能力无处发挥和表现,这种压力其实更甚于前者。所以,如何做好人才的使用问题,比花大力气去挖人才更值得研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这个单位干不好,却在另一个单位出类拔萃的原因所在。如何应对工作压力?1、一般人群经常使用的方法主要采用发泄的方式,如酗酒、大运动量的活动、玩游戏、看电视实际都是通过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暂时忘掉烦恼的事情。存在的问题:不能消除压力,当重新面对现实的时候,压力依然存在,甚至由于时间上的延误压力会更大。2、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可分为两种:情绪应对和问题应对。情绪应对:这是应对压力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感到有工作压力的时候,会出现负性情绪反应。我们大部分的能量和精力分布在情绪上面,去感受和试图控制这些情绪反应,这样会影响我们的理性思维。所以,面对工作压力的时候,第一步要调整情绪,让自己静下来,调节自己狂躁不安的情绪,冷静地思考问题。但这并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压力的解除在这个阶段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绝大多数的压力需要问题的解决,情绪调整只是第一步。所以我们看到在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很大打击或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通常拒绝别人的安慰,他们会说:“我想一个人好好静一静,希望你不要来打扰我。”甚至包括自己最亲密的人,如父母,自己的爱人等。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进行情绪调整,整理自己的思维,以便更好地应对压力。问题应对:经过了情绪应对阶段,人们能够用一种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压力,把能最从纷乱的情绪中撤离出来,重新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这样,我们就能够头脑清晰敏锐地思考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聚焦于具体的问题,发挥我们的能力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应对工作压力的时候,这两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并且在情绪方面的应对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先在情绪上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和途径。改善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原则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真诚原则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宽容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互利合作原则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理解原则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平等原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不能盛气凌人,不能太嚣张。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家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关系空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人生价值的方方面面。许多婚姻问题与亲子关系问题,归结到一点,是家庭系统出现了紊乱,家庭秩序遭到了破坏。心理学认为,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皆源于家庭系统成员之间关系的混乱与扭曲。决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动力是“爱的牵连”与“爱的流动”。因为爱,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对另一些成员的疾苦熟视无睹。譬如,在一个“闹离婚”的家庭中,孩子就会“生病”,以此来阻止家庭的分裂。在一个母亲残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会很“懂事”,并像“小大人”那样照顾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分担母亲的责任。这就是爱的动力和爱的救助本能。在家庭或家族系统中,存在一些爱的动力法则,这些法则对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着极为隐秘的影响。了解这些法则,对于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是非常必要的。系统平衡法则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三人之间的“三边”关系都是“正性”的情感,这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出问题,是“负性”情感连接,孩子就会处于“分裂”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放弃对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譬如放弃对父亲的爱,以便和自己的母亲保持亲密与认同以此恢复系统的平衡。这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法则。在父、母、孩子所构成的家庭“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有人把它描述为“等边三角形”关系。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受系统平衡动力的影响,“一条边”上的关系出问题,势必引起另外“两个边”的关系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两负一正”的关系,而不会是“两正一负”的关系。譬如,妻子与丈夫闹翻了脸,儿子也会与父亲翻脸,这样才能维持母子之间的好的关系,对于或者儿子选择维持和父亲的关系而疏远自己的母亲。二者必居其一。因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同时失去父母的爱,是难以承受的。你需要记住,在一个家庭中,婚姻关系是决定性的关系,因此,改善家庭关系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父母双方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单纯就亲子关系进行调整。系统隔离法则在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处在不同权利等级上,相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其中,父母的权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处在权利的较高位置,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不仅要履行生儿育女的义务,而且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爱。但是,父母却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情感困惑、个人隐私与痛苦展现在孩子面前并要求孩子承担责任,同样的,孩子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解决父母的问题。因此,婚姻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这就是系统隔离法则。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法则,他们在面临自己的婚姻矛盾或配偶一方的婚外不忠时,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参与对丈夫(或妻子)婚外情的跟踪调查,或者让孩子为自己评理、决定“是否离婚”等等。这些做法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系统优先法则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际的“家庭系统”构成的大的“家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家庭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应该遵循优先法则,否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家庭系统优先法则为: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出现的家庭系统。一个人先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成人后结婚生子,有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家庭系统。依据此法则,这个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总是优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关系。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先出现的关系优先于后出现的关系。夫妻婚姻关系是建立一个完整家庭的前提,因为这个关系,才出现了子女,于是有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时候出现的关系。 依据此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如果一个男人违背优先法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恋爱结婚组建新的家庭,配偶和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由此产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难以溶入他的大家庭。难怪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常常抱怨:“我给他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他妈一句话顶用呢!”妻子和孩子无法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必然导致婚姻危机以及亲子关系发展不良。另一种违背优先规则的情况,则更频繁地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够恢复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关注,孩子成了夫妻关系中的唯一纽带。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学或工作离开家庭系统,就会出现婚姻危机与冲突,并可能导致中年后离异。系统补位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因为生病离世、离异、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不能发挥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时,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会倾向于去“填补”或“替代”这个空缺的位置,并发展出与这个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父亲的位置,孩子会发展出较多的父性特质,譬如很会照顾妈妈,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很会体谅孤独无助的人等等;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母亲的位置,孩子的母性特质会加强,甚至变成一个极为母性的“小妈”。这就是系统补位法则。“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从子女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据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子因为父亲“长年累月”离家在外,而且不关心母亲和自己的情感需要,不关心家庭,而母亲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依赖型”的母亲,这个女孩会怎么样呢?她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某种“男性化的”、“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