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下降如何看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分析.docx_第1页
民间投资下降如何看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分析.docx_第2页
民间投资下降如何看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分析.docx_第3页
民间投资下降如何看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分析.docx_第4页
民间投资下降如何看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投资下降如何看 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分析 近年来,陕西和全国一样,受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长周期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民间投资增幅从峰值期(2006-2014)的28.4%一路下滑,降至2015年后半年的7.5%后,2016年全省民间投资8738.6亿元,同比下降3.6%,拖拽全省投资增速下滑1.8%,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至5个百分点,加工及制造业投资更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持续负增长,投资形势空前严峻。 那么,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速为何会下滑,经调研发现,大概有20条原因: 民营企业普遍遭遇经营困难,对未来经济走势持谨慎观望态度。 近年来,受制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省内民间资本较集中的一般加工及制造业、房地产、采矿业、劳动力、原材料及财务成本明显上升,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营业收入、实现利润普遍下滑。出于对收益前景的谨慎预期,投资欲望、能力明显下降(西安总量下降最多,2015年骤跌16.1%,2016年110月续降6%,持续时间长达23个月。全年固投总额5097亿元,同比下降1.2%,今年14月虽略有回升但大趋势还需观察;溜南、商洛降幅最大,分别下降30.8%和27%。从行业看,降幅较大的行业有:采矿业投资下降39.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下降45.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13.2%。 行业准入限制依然存在,民间资本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按国家现行政策,省内目前对国企、外资、民营的市场准入政策存在差异,如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已对外资开放,但对民间资本进入仍有诸多政策限制。水利、电力、铁路、港口、医疗卫生等民间资本较为属意的领域,受体制制约难以实质性规模化介入。近年来,为调动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国家、省里不断放宽鼓励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但因既得利益“藩篱”阻碍和相关配套细则缺失,民间资本仍难以顺畅进入参与公平竞争。政府服务意识滞后和能力缺欠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 调查发现,一些政府办事部门仍沿袭事前“管控”传统思维,对民间资本资格认定、注册方式、用地指标、经营范围、投资项目许可、产权变更与兼并重组等诸多环节实行“前置”审批,民间投资障碍频现,手续冗长繁杂,民企投诉无门不胜其烦。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在涉及技术、信息、法律等方面专业能力、服务意识多有不足和缺位,民间资本最关注、最在意的诉求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回应,致使许多极有希望的潜在投资功亏一篑,最终未能实际启动。 政府职能扩张,使得提高行政效能问题凸显。 近两年来,从中央到省上,密集出台了多项鼓励民间投资、支持民企发展的优惠措施,涉及范围广,奖补力度大,时限要求紧,还有不少临时和应急之举。对于市县和基层,完成日常工作和保稳定、稳增长、利民生任务已颇感吃力,再承担、操作骤然增加的工作量,时间精力安排上确有一定难度。结果是不管上级再提要求、发号召,下面只能有选择地挑几件最要紧的事,撑住门面通过督办和考核。像投资环境改善,办事效率提高、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民企急盼、但却是“慢功出细活”的事,只好往后放或先缓一缓,想齐头并进,“霸王上硬弓”,以目前的人事激励和财力状况,有些事还真做不了、落不实,这也是当前的一个困境。 各级政府力推的“PPP”项目实际进展不甚理想。 调研发现,去年以来,被省及各市、县视为拉动投资增长,激活民间资本“重头戏”鼎力推出,总额逾2800亿元的277个“ppp”项目中,除重点支持的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大桥等24个省级示范项目(总投资123亿元)启动快,进展良好外,其它因阻力大、“门坎”高、推进慢,签约和开工呈离散化态势,实质性进展未达预期。 民间资金多渠道持续外流,加剧了省内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 是赴境外直接投资呈“井喷”式增长。近年来,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造成内外购买力不均衡,资本逐利本性使资本项下逆差扩大(去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约1200亿美元,同比下降5%,对外投资超过1750?|美元,同比大增44%,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500亿美元逆差)。陕西引进外贸与境外投资情况也是“进少出多”,自三星闪存芯片(投资总额70亿美元)项目落地之后,近年已没有大的外资项目落地。 从陕西的境外投资看,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239个省内投资主体在境外设立355家境外企业和机构。投资总额31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省内66个境外投资项目,61家为民企。省内250家有境外业务的民企对外实际投资超过20亿元,(其中仅隆基、迈科两家企业对港、澳投资即逾8100万美元)。民间资本察觉到了这种不平衡背后的商机,境外投资活跃,数量、总额已超过国企并成为趋势,其中亦不乏通过对外投资和虚增进口向境外转移资产的可能性。 二是受人民币贬值、美联储连续加息影响,尽管采取国家收紧民间兑换汇限额,调整境内机构利润汇出和大额现汇兑付管理办法,强化境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等措施,社会上经由各种渠道,持币大宗换汇、参与外币理财规避汇险者众多。 三是已对外资开放的某些行业尚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为突破投资领域限制和享受外商、外资优惠政策,部分民资转而通过ODI(境外投资方式叫ODI,外方直接投资叫FDI)方式出境,再以外资身份“变脸”二次进入。意在绕开准入限制的“弹簧门”。 四是高收入群体出于多种考虑,境外刷卡购买港债、港险(国家数据是去年上半年大增116%,省内暂缺数据),大量民间资金以险资、港债、地下钱庄跨境汇兑等形式隐蔽出境。 五是省内房市长期低迷,与周边城市价差明显,去库存压力大,约占民间投资总量近1/3的地产资金受趋利性推动,携资转向一线城市及周边高房价省区,图谋易地发展。 六是曾位居民资实力榜首的陕北“能源系”板块,在上一轮初级能源产品价格暴跌和“倒矿”中损失惨重,民间资金深陷高息集资、金融诈骗和跨区债务链难以自拔,元气大伤尚未恢复,全年投资额不足2500亿,同比下降2.5%。 七是与土地财政关联密切的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同高收入阶层投资(机)性购房对冲货币风险互为因果,形成了存量巨大的积压房、空置房和“烂尾楼”,挤占、固化了大量可用于有效投资的宝贵资金。 八是民间资金对实体经济前景持谨慎心态。大量生产性资金被用来炒房、炒股、炒债,高利贷或变身游资、“热钱”,囤居特定“热俏”商品冲击市场。 因统计口径和资料来源所限,省内民间投资的持续低迷,与上述情况究竟存在何种线性关联,没人、也没法给出精准结论。但可供参考的一组数据是:2014年西安地区企业存款余额为8604亿元,仅2015年一年即减少1572亿元,跌至7032亿元,降幅达18%。粗略测算,近年来,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渠道计,外流资金逾以数千亿计当是大概率事件。 民间资本因自身诸多先天不足,正在遭遇“瓶颈”经历“阵痛”。 从制度原因看,陕西民营经济中的大部分,依然采用个体业主制、家族制、合伙制等方式,尚未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规范的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体制上缺乏规范发展和扩大投资的动因。从行业方面看,前些年在传统行业低端盲目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正面临市场强制“出清”、债务违约追索及诉诸法律、“僵尸”企业被淘汰出局或“洗牌”重组,正处于不“转”不行,转也难“转”两难境地。从个人方面看,重大投资决策主要凭借个人经验,缺乏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洞察力,难以满足投资领域科技含量增加,投资规模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的要求。 陕西民间资本总体实力依然偏弱,与政府急于拉动投资的政治意愿有一定差距。 回顾陕西2009年以来投资增幅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年来,因西、宝、咸、汉、榆等工业重镇制造业投资萎靡不振,工业设备更新换代明显趋缓。数据显示:2014、2015两年,在西安5904、5166亿元固投总额中,工业投资额均为1012亿元,占比分别为17%、19%。由于政府强力推动形成的投资增幅多次、但短暂的“企稳回升”,基本上是靠着房地产和基建交替发力(两项投资合计占投资总额超过50%)才托住了底。现在这两手的挪腾空间日渐趋紧,民间资本参与过去多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始被寄予厚望。但现实情况却是,因种种原因,省内民企经30余年打拼积累,真正做大做强的并不是很多。不仅与实力雄厚的中、省国企和外资比实力相差悬殊,亦无法与外省区知名民企相抗衡,若再剔除掉约30%的地产资金后,欲以一己之力,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挂“重车”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据有关数据:2016年,全省GDP1.9万亿元,百强企业贡献1.47万亿元,占81.22%。陕西民企入“国家队”者仅4户;入围本省“百强榜”者不及1/3;营业收入过500亿元的仅3家,全部上榜民企营收加总2600亿元,仅比国企延长石油一家略多,营业收入占比不到18%,尚不及国企前三家的一半。从规模排序看,跨过2016年胡润百富榜的20亿元“门坎”,跻身民企“500强”企业数量尚不及江浙一个地级市。 银行硬性抽贷、压贷,加重民营企业经营困难。 去年,在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催促下,各家银行颁布了若干支持民企信贷的临时优惠政策,但多数金融机构基于业务惯性,风险防控和效益考核,仍沿按传统放贷流程、标准进行审、放贷作业,并额外加收“服务费”。民企“贷款难、贷款贵”依旧,融资界面并无实质性拓展。调查发现,一些基层金融网点,受上级行保证资金安全强硬指令,下狠手对平时心知肚明的“短贷长用”流贷资金硬性压贷、收贷,至使部分民企资金链骤断。一些与银行有多年合作关系(大都承担了高于基准利率的资金成本)的民企因此而“失血”严重、甚至倒闭关门。民营企业家反映:“平时为银行打工,锦上添花有余,雪中送炭无心,危难时刻下手”。 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不畅,金慰环境不宽松制约了民企投资活跃度。 陕西金融创新滞后,资本市场发育缓慢,民企直接融资困难,资金来源以内部积累和间接融资为主,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长期存在错配。在去年省内人民币存贷款同比增长近一成、全社会融资规模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国有银行8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向不到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数1%的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结果依然是“国企喊吃不饱,民企喊吃不到”,数量众多民营企业没有均等融资机会,省上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贴息优惠可望而不可及。 调查还发现,即便有幸能?J到款,银行采取的无限连带责任担保要求,也让民企顿感经营风险在己,身家性命系于银行,从此尊严全无。经济进入下行态势后,国内资本市场“虚”大于实,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减弱。省内不少金融机构在理财、房贷、虚拟经济上玩弄金融杠杆短期套利。金融界舆论氛围整体看弱实体经济,普遍认为目前存量信贷资金安全获利与民营实体经济高风险、低收益已互不相适。包括一些政策性银行,较之关心帮助困难民企并为此提供低成本信贷,远比不上关心贷款安全和系统风险管控。在实体经济普遍困难,运行质量明显下降情况下,对多数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的民企而言,如何以可承受的成本,获得金融机构信贷和直接融资支持已成为普遍难题。 国有资本持续扩张对民间投资、尤其是民间工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因历史原因,陕西国企在省内工业总盘子中体量大,占比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从2014年起,40余户省属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综合投资回报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省属国企在坐拥2万亿固定资产、使用70%以上银行存量信贷的情况下,利润同比下降5.6%,亏损面达1/4,提供的就业岗位尚不到全省两成,实现利润仅数百亿元(2016年,陕西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3.6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828.7亿元,同比增长23.5%)。在一定程度上拖拽了全省经济内在活力,挤压了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空间是不争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省上和一些市级国资管理部门,多沿袭行政或内部划转方式,将原分散于不同行业的地属国企,整合为垂直统管的行业集团公司。这些具有行政色彩的企业集团,从国资管理部门角度看,属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之举。但若换个视角,如此多的国企“巨头”,以集团化规模,密布要素资源上游,把持、垄断能源及土地、水、电、路、气、重化工等众多基础领域,凭借行业优势对下游行业“剪羊毛”,其利弊得失需算大账评估权衡。省属国企“混改”初启,在活力亟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要素产出等重要指标均不及民企的情况下,多给民企留一点投资空间和发展资源,而不是跑马圈地,上下通吃,才是体现社会责任担当,携手共度时艰的大局和大道。 旨在减轻中小民营企业负担的“营改增”税收优惠,政府初衷本意和企业感同身受呈现背离倾向。 此次税改以财政部减税5000?|口径计,陕西企业应得减税红利为120140亿元左右,但企业谈及真实获得感则不然,称之是“水中月、墙上饼”,看见捞不到,想吃咬不着,甚至反映实际税赋明减暗增。 调查中发现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反映小微民企因诸多实情(农副产品收购、砂石料、零散劳务、银行及民间借贷利息)购销难以抵扣,真实税赋未见明显减少。感觉就“营改增”设计原则而言,可能更适合传统大工业制造中间环节多、供应链条长的特点。从“接地气”看,不适应民间大量、分散,难以开具正式发票的零散交易。同时,与以个人“头脑风暴”为特征,高度智力化、个性化的“双创”行为和数字经济及网络动漫、文化创投、互联网+等智慧产业也存在明显隔阂和模糊边界,真实效果究竟如何,尚需时间观察。 二是享受税收优惠成本高。一些文件规定:某家民企若想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必须在注册满一年后,以被认可的方式,向多个相关政府管理机构证明确有研发能力,并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将不低于销售收入3%的资金用于研发,并被权威机构核准认定。这意味着,企业为满足享受优惠政策规定所耗人力、物力和精力,已远超实际所能得到的政策优惠,一旦弄不成,也没人会为此向企业支付报酬和成本。正是这种生怕“鼻子比脸大”的担忧,让不少真千实事的企业无力、亦无心应对冗繁程序,不得已在最后,放弃了争取减税优惠的努力。结果,尽管看上去国、地税都有较友善的税收界面和诸多政策性减税照顾,但许多想扶持、能扶持,也亟需扶持的企业就是享受不到。 三是实体经济领域民企赢利能力普遍偏弱,生产经营长期处于赢亏紧平衡状态,经济上行日子好过时,收点税费尚可。现在效益下滑,经营压力很大,微薄的利润对税费和摊派格外敏感。接受调查企业普遍反映,现在国、地税联合征收,分别罚款,对效益尚好的企业甚至要求预交,加上各种杂费和捐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所能承受的极限。对过重的税费征收、弹性很大的罚款,明里暗里的摊派捐抽,或委婉、或直接地提出了不满和批评,有的甚至将本地公司注销,另在税收较轻或易于合理避税的地方注册新公司。 据资料显示:陕西民企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53.8%,吸纳了全省城镇70%(约800万)的就业人口,多数民企实际税费综合负担在35%40%左右,债务和财务成本负担也较重。 政府角色“越位”、“缺位”并存,“补位”欠缺,有回归行政干预老路的某种迹象。 受稳增长、拉投资考核压力、行政免责驱动,政府采购、银行信贷多倾向于国有经济部门,或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拆迁安置、安居工程、集中住宅小区)投资。大力推动政府“选择性产业政策”,财政资金直接上手,政府公权大包大揽的事例屡见不鲜,存在诸多与“让市场法则更多地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原则不符的“越位”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因行政压力使然,这些带有回归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走老路”的行为,在当前,反被视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救急之举而理所当然。 除此之外,行政干预思维在寻找经济新动能方面也有所体现,如热衷以地方财政资金捆绑金融机构出资,基于未必客观的产业预期,设立引导基金或金融平台扶特某个新兴产业,培育某新项目。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引导,忽视产业成长规律,希冀以主管部门“轻车熟路”的政府主导模式,行政化注入稀缺要素资源,试图逆周期操作尽快显效。基于上述观念误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不透明、不公平、审批流程低效迟滞,占用了宝贵的时间精力,耗费大量行政资源,错失许多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从省里目前产业结构看,作为支柱产业的原材料加工制造业长期被初级产品低端锁定,依然是“陕西制造”的绝对主体,占比始终保持在40%以上,喊了多年的传统产业转轨、结构升级提高附加值在“促投资,稳增长”巨大压力下,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大步。 而角色“缺位”还耽误了政府理应在市场秩序维护、公共产品供给、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好服务的“正事”。此类频频推出,劳民伤财的“新举措”看似不停地在改革,实则是改革反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改革“空转”,这种事过去有太多深刻教训,应引起各级领导关注警觉。 受财政资金支持的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难以引领和牵动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的有效投资。 调研发现,由于缺乏一流创新团队,尤其是领军人才,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匮乏的问题相当突出,科技成果多为策略性、改进性创新行为而非基础性、实质性创新。各种创新产业园区,从表面上看,万众创新深入人心,成果频出颇有气势。但细看深究发现,其中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山寨”仿冒屡见不鲜,想法、做法及团队素质差异很大。从具体数据上看,受到政府支持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反而下降45.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13.2%。总的感觉是,现行政策的普惠性在确实给众多科技民企较大支持的同时,也诱导一些人脉广、脑筋灵的人为获得补贴而投其所好,利用目前创新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漏洞,申请所谓“创新”数量和速度走捷径,迎合监管部门偏好及要求,最后,“专利”、“成果”一大堆,看似红火热闹,实则多为样品、展品、试验品、礼品,唯独没有效益好、能赚大钱的拳头产品和畅销商品。这类由政府主导或出资方式,对拉动即期投资作用不是很大,财政资金“点石成金”的乘数效应亦不明显。 投资软环境与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川、渝两地存在差距,对民企和民间资金吸引力不足。 据2016年投资环境报告按市场及商务成本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测算得出全国投资环境排序,陕西省及西安市均被挤出前10名,省内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更是排在全国20名之后,较之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落后5位,位次明显偏后。 调研发现,省里不同所有制企业至今仍未在市场环境、法治与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等方面实现完全平权化。已出台的优惠政策远未落地生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因民企身份和有效抵押物缺乏,民?g资本在融资方式、融资成本方面受歧视,处于弱势的情况依然如故,表现为贷款难、发债难、融资贵、上市难入围、IPO排长队等,做大做强困难不小。 二是在国家科研经费和重大科技项目安排上,体制内与体制外、国企与民企地位差异甚大,有时民企做得再好,也只能扮演跑龙套的角色,有心干着急,有力使不上。 三是与同为西部的川渝相比,实力强大的民企来的少,留不住,吸纳人才和就业能力严重不足。西安尽管高校众多,“985”和“211”院校西部第一,每年各类院校毕业生30万35万人,因民营经济发展不快,实力不强,对高素质人才吸纳能力有限,除国企、外企、售楼和商业物流安排一些就业外,外省籍毕业生最终留陕工作者不足1/3,大部分毕业生外流出省。陕西籍毕业生离陕的比例为20.2%,若单独看博士、硕士这样的高级人才,流失率则骤升至31.6%。就2015年,西安出现迁入8.08万,迁出11.61万人,净流失3.53万人,成为全国唯一人才流失的省会城市。 民间资本“逃离制造业”,使加工制造业投资不振“失血”严重,有引发全省经济结构性减速的危险。 近两年,受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市场国家与我国争夺中低端市场双重挤压,国内一般加工及制造业生存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效益滑坡严重,大家都喊“办厂不挣钱”。受行业收益差距悬殊,资本崇尚短期收益最大化的浮躁心态影响,一股“逃离制造业”的思潮波及陕西。“陕西办三年厂,不如京沪倒一套房”的说辞不胫而走,弄得一些实际上只是经营较为困难,但并未真正亏损的民营制造业主,心神不定,设备该更新不更新,该替换凑合着用,原、辅材料不敢大宗购进,员工培训不舍得花钱,甚至设法将手里的工业资产变现关厂转行。这样下去,明显不利于省里提出的每年新增500家非公规上工业企业的奋斗目标。 陕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省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近年服务业崛起迅速,2016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2%,全年同比增加8.7%,二产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的事实,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经济结构显现高级化趋势;忧的是以往陕西制造业70%以上新增投资来自民间资本,现民间资本减少工业投资,变现工业资产,裁员撤离工业领域,导致工业投资、尤其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双双下降,加大了制造业“空心化”风险。一旦产业再次失衡,酿成结构性减速,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就可能存在危险。 制度性成本降不下来,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搞不上去。 制度性成本可通俗地分为软、硬两个方面:所谓“软”成本说白了就是审批成本,表现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精力和财力。“硬”成本主要指的是相关生产要素。调研发现,省内工业用地价格多在十几万到数十万元一亩且手续繁琐,10余项收费只差一项或办全了依然拿不到土地证,无法向银行抵押贷款购买设备。垄断水、电、气、热接入的国企服务水准低,收费价格畸高,投诉见效慢,环评、能评、测试、安监、审计及清洁生产等环节,均要以不菲价格请中介出具报告方能进入报备或呈批程序。否则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小事情、小麻烦叠到一起,硬把摩擦系数弄大了。 民企谈及基层真实情况怨声颇多,普遍反映:“这边优惠、那边加税、公开摊派,暗中收费。”能强烈地感觉到:尽管上面急、中间催、媒体曝,但“硬骨头”依然难啃,“软钉子”无处不在。喊了多年的“放、管、服”改革依然形式大于内容,陈规陋习在底层潜流暗涌,远未彻底改观。正常经营活动依然要靠“潜规则”润滑权力,逼得投资者找熟人,寻靠山。 老一套“招商引资”办法已不适应新形势,吸引民间有效投资实际效果下降。 是因多种原因,此类“招商会、洽谈会、贸促会”活动重政治影响、轰轰烈烈有余,踏踏实实不够,真实成果有限。所签项目、投资金额时常弄虚作假,多已丧失统计意义甚至成为坊间笑柄,有误导领导群众,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之嫌。 二是起点偏低,缺乏后劲。一些客商借台唱戏,混脸面赚吆喝,雷声大雨点小,打着投资办厂旗号,与政府博弈优惠政策,项目多属低水平重复研发、低技术扩散、高耗水、高耗能或污染转移项目,即使建成投运,亦为效益不佳的过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