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美育的过程.docx_第1页
浅谈语文美育的过程.docx_第2页
浅谈语文美育的过程.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语文美育的过程 摘 要:语文美育具有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几个过程阶段,将之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文本以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进行审美教育。本文以秋声赋的教学为例代入语文美育的过程,从美育的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文;美育;秋声赋;教学 语文美育的过程既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活动的理论结合,又可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美育的过程,可以使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情境,体验文中语言的深意、段落的逻辑,以及作者蕴含的情感态度,使语文课的内容更具美的享受,在掌握既定知识以外成为一场师生的共同寻美之旅。 1 教师与语文美育的过程阶段 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靠形象化的手段传达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人文内涵蕴藏在外在的文章诗词之中,通过外化的语言与内含的意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和教育。语文美育的过程主要有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几个部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过程均需要语文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感受与领悟,鉴赏与深化,最终得出自己的思考与再创造,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课文本身所蕴含意义情感的深入挖掘必不可少,语文教师需要围绕相应的课文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形成独特的初步感知与鉴赏观点,不仅对于教材选编的部分,以及助读系统、教学参考书所涉及的部分要进行深入探究,还要尽量围绕作品原文与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如主要生平、遭际经历、心态的变化等,局部段落联系整体,从作品与作者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课文,注重细节,以便原有情境的创造与作者心境的还原。做到从多种角度发现美,欣赏美,这不仅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也有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2 秋声赋的教学要点 秋声赋一文作者是欧阳修,选自欧阳修全集,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必修四“文以气为主”单元的一部分,是一篇宋代抒情短赋,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树间“秋声”(即急促风声)这一秋季常见的意象,文中作者经历了惊闻、感悲、思考、释怀四个过程,表达了对自然之叹,对人生之思。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注意其属于文言文课文的共性特点,掌握其中的各项知识点,更要抓住其文作为文学作品写景之凄美,说理之透彻,思考之深刻,情感之厚重,并对其中的美进行深入品味与欣赏。 教学时显然要注意读的过程与内容,进行文章美读与品析鉴赏。语句方面,开头的“初淅沥以萧瑟,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结尾的“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等几段长句值得特别注意,因其显现出了文章句式整齐,文采斐然的优点与美感。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读,而且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读出语言的精彩,还要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作者对事物与情感的写法。除此之外,教学目标方面不仅要对重点生字读音、文章层次结构等必要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进行重视,更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体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与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这一文化背景,以便鉴赏文意的进一步进行与审美活动的展开。 3 语文美育过程在秋声赋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一)感知与理解美 应该感知的有课文的语言词句,以及作品传达的整体氛围。引导学生先熟悉课文,再品析整篇文章,感受秋天这一常见季节在作品中被赋予的别样色彩,其中的美感体现在许多地方,首先是词语的选用,精辟的比喻是这篇文章的特色,树间急促动荡的风声被比喻为波涛、风雨、行军之声,秋天被比喻为无情的刑官,对秋季天气的形容也十分精确到位,容易引人产生共鸣与遐想;其次是语言的气势,句末变换的韵脚使全文读来和谐优美,整齐的句式固有赋这一文体的自身特点,长句短句气势恢宏,更多的显露了作者为文创作的气与精神,正如选编单元名为“文以气为主”,这篇课文读来令人感觉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在进行教学时突出这一点,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发现这种气,感知这种气,无疑可以锻炼语感和对文章的感受力,促进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需要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在文中抒发的别样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秋声的角度和重点,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秋声“异”在何处,作者对秋声、对人生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作者与童子的对话体现了什么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想要表?_的思想,为下一步的鉴赏美与创造美做好准备与铺垫。 (二)鉴赏与创造美 鉴赏作品的内在之美,并展开想象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常见的秋天景象如本地名胜的秋季状况、校园秋景等进行文中情景的再现,如树木被秋风吹过发出的树叶摇动碰撞之声这样普通的情景何以在感情丰富细腻的作者心中引发“悚然”的效果,感怀之心的细腻与悲秋情绪的何以引起等。秋季之美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很常见,秋天之美既有相对正面的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秋高气爽的空气,也有天气转凉的无奈,落叶萧萧的肃杀,黄花满地的凄冷,夜雨触动愁肠的寂寥,这些美都可以鉴赏也需要鉴赏,美不仅有牡丹的华美艳丽,更有菊与莲的淡雅飘逸,甚至“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趣与孤独。这篇课文也体现了秋天之美的不同层面,反映了美的丰富性。悲剧的美虽然带有消极色彩,但显然不是不值一提的,反而有着厚重的底蕴,如同苦茶,虽然苦涩但也有着独特的醇香,而将这种醇香加以提炼,也可以到达美的境界。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创造美的前提是共鸣情感的引发,其中最明显的当属悲秋情绪的化解。令人悚然而动的秋声所代表的秋天显然具有无穷的悲剧美,代表终结与消逝,欧阳修在文中更将之描写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称之为肃杀万物的“刑官”,从事理转化的角度则是“物过盛则当杀”。教学中要想转换这种负面情绪,行之有效的便是积极人生观的及时培养。“悲秋”在这篇课文的一开始体现浓郁,但作者最终以“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化解了这种消极情感。如何转变这种消极的情绪,从“自古逢秋悲寂寥”到“我言秋日胜春朝”,转换的过程便是让学生发现美、寻找美。在这篇课文中,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描写,特别是细节的刻画上,另外是情感的变化与人生的感慨。秋天的肃杀凄凉是客观存在的,和自然现象一样是宇宙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时节转换的必然过程,自古以来,悲秋情怀就一直存在,从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到曹雪芹红楼梦“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联系到学生课业的压力,转换的本身便是重视青春期学生细腻而敏感的心理,让学生理解这种转变的必要性与意义,从而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感受,让“虫声唧唧”的烦扰也化为向前的人生动力,在课后作业与练习的设置方面不妨让学生练笔,或描绘自己眼中与心中的秋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