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doc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doc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doc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doc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8长方体的认识p27一、说教材我首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2、 学情在低年级,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学生已经能从大量的素材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素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三、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迁移,诱发新知在复习部分,我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图形。然后提问:“屏幕上都有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特征?”让学生通过复习,唤起回忆。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由6个(3色)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看看能围成一个什么形体?学生操作后我再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由6个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3色),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从而揭示长方体的概念。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由面到体的过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此环节我是分这样几个步骤来进行的: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3.归纳并记忆长方体的特征。4.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5.认识长、宽、高。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方式,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概念。在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比如: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可以分成几组?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再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我先让学生自已数,然后再过渡到在老师指导下有规律地数。我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然后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三)巩固练习,反馈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综合练习:深化长方体的特征,并进行实际应用。3.想象练习:让学生由一点想到相交于这一点的三条棱,由相交于这一点的三条棱想像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由三个面想到与这三个面相对的另三个面。这组想象练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四)总结全课,发展新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谈谈你的收获。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全面回顾所学知识的,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12条 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 、 说教材 我首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在低年级,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学生已经能从大量的素材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素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四、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开始,我出示课件:商场一角,各类商品立刻成为大家目光的焦点,接下来我因势诱导,不仅使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又激起学生参与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进而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摸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首先来探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请学生根据提示来探究长方体的面1、 长方体有几个面?2、 这些面是什么图形?3、 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能回答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展示特殊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接着让学生自己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 长方体有几条棱?2、 哪些棱长度相等?学生合作交流并汇报自己的成果: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动画演示,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们探究完了长方体的面和棱,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学生研究、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长方体有8个顶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教师总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3、认识长方体直观图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反馈,教师总结(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让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先同桌互说、然后让学生反馈。教师总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3) 、巩固练习此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练习: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四)、课堂总结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全面回顾所学知识的,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设计p33一、教材分析我首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学习例1,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推理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4、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5、教学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二、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设计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我是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教学的。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丰富的生活场景;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漂亮的礼品盒。)教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单独出示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师指出小红想做一个这样的纸盒,可她不知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首先教师用课件示范,把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开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放在桌上。(学生在剪的时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当学生都把展开的图放在桌上时,教师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字标明6个面。把标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指着黑板上两个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展开后的图形,思考两个问题: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合作交流,掌握方法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二是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例1。学生读题后,明确这道题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出示想的过程,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讨论,完成书本例1下面想的过程。抽生汇报,并说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同时,课件在长方体图中进行闪烁。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把学生的不同方法,特别是下面三种方法板书出来(课件出示)0.70.5+0.70.4+0.50.4+0.70.5+0.70.4+0.50.40.70.52+0.70.42+0.50.42(0.70.5+0.70.4+0.50.4)2并试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算式的理由。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简便的解法。4、引导总结,归纳学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发现刚才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的,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归纳。5、分层训练,巩固运用第一层次导练:(课件出示)练习六第1题,主要解决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的问题。第二层次议练:P34“做一做”用两种方法计算,主要巩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层次自练:练习六第3题,主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全课总结(出示板书并简单进行说明)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教材:五年级下册P38一、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二、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体积的意义。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过程和方法目标: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是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策略分别是对比交流,迁移类推,举例,想象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又是如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一、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突出重点。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这里我请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屉,说一说抽屉里有些什么?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演示,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二、运用迁移类推,举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突破难点。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铅笔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学生自然会由前面的知识想到,计量物体的体积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用迁移类推引出学习体积单位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比较多,先教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别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3游戏操作,想象举例,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间观念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3和1 dm3有多大,在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 ,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举例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对于1立方米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p4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教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现、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疑激情:在导入时,我选用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学生们通过猜测,引发矛盾。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2、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学习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拼、摆,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自己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观察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1、观察的方法。2、活动实践的方法。3、独立思考的方法。4、小组交流的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一、比较大小,设疑激情 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两个盒子,一个电话盒,一个咖啡盒,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吗?这两个盒子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胆的猜测,有的认为电话盒大,有的认为咖啡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究竟哪一个大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设计意图】: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进而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这样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发现。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1、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些任意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记录在记录单上。看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多又快。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总结出字母公式。【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我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拼摆、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三、尝试练习,再次发现1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出示例一,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看来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个图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础上变化数据,把它变成一个正方体)3、小结:当长宽高相等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用a来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师以小资料的形式介绍a3的读法和意义。4、完成书上例2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得来可以通过学生迁移学习获得。这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概念。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这两个盒子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并且比较大小。2、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出示拓展题二。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怎样求它的体积?【设计意图】: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1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p46说课内容: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说教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运用谈话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计算、概括出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教给学生发现、探索新知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来龙去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五、说教学程序这节课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6米()分米()厘米5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700厘米()分米()米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4、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这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二、探究新知1、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课件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1111(立方分米)师:因为1分米10厘米,如果把棱长1分米改写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呢?(课件出示: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师:同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比较总结出: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师:仿照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3、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师生交流总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4、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板书: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5、比较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单位名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10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这三者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不同的,即长度十、面积百、体积千,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6、体积单位的互化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从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是怎样进行让学生相互说说后,教师指出: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相同。出示教学例33.8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立方米让学生试一试!教师提示: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想:因为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0003.83800。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想:因为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240010002.4。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师:请对比例3的这两道小题有什么不同?板书: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尝试做了几道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例4课件出示:一个牛奶包装箱上的尺寸:503040。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教师提示:箱上的尺寸一般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单位:厘米)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1)先算出用立方厘米作单位的数,再改写成用立方米作单位。(2)先把厘米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算出体积,就是立方米作单位了。50厘米=0.5米30厘米=0.3米40厘米=0.4米方法一:V=abh=0.50.30.4=0.06(立方米)方法二:V=abh=503040=60000(立方厘米)=60(立方分米)=0.06(立方米)【组织学生先自主读题,并进行仔细审题,交流题目的意思,交流解决的方法。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对于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1、口答,说出计算过程。1.02立方米( )立方分米98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6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09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0.55立方米()立方分米 8.63立方米=( )立方分米0.6立方米( )立方分米 1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2.8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2、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5米,宽1.6米,厚0.0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单位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14容积和容积p50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体积单位等知识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首先,给出容积和容积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是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从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和,并介绍了它们的关系和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感知和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利用例计算小汽车油箱容积巩固长方体容积的计算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二学情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二、 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中理解容积与体积;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等数学活动过程,感知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理解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的。学生则通过小组讨论法的方法进行学习。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复习体积、体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能够较好的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部分,第一、容积的概念,第二、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第四、容积的实际应用。第一部分内容是容积概念的教学。在这里,我直接出示实物教具,长方体小木盒。通过实物介绍容积就是容器里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随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容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的背诵概念。在此基础上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举例,发现了只有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容积?学生会很快说出:必须是空心的物体才有容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感知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容积的意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第二部分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竟猜小游戏。拿出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塑料盒和木头盒(用纸蒙好)让学生猜哪一个容积大,在学生的竟猜中揭晓迷底。感受容积与体积的不同之处是容积从里面测量而体积是从外面测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体积相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