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docx_第1页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docx_第2页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 【摘要】脱贫致富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目标,而甘肃省作为我国扶贫开发中的攻坚区与深水区,其扶贫任务的进展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该目标的完成与否。本文总结30多年来甘肃扶贫中的存在的问题,遵循我国精准扶贫战略部署,并结合甘肃省最新的发展特征及发展要求,对甘肃扶贫进行深入的探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下载 【关键词】精准扶贫 甘肃省 脱贫模式 一、精准扶贫背景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逐步提上议程。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化扶贫”理念,同年,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我国正式启动实施。随着该政策在各地区的逐步落实,精准扶贫也被赋予了差异化的创新型的模式,但从本质上来看,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扶贫资源有效配置到“最贫困的人群和最贫困的地区”。 二、甘肃省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扶贫现状 受制于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地区生产结构单一,大多数贫困对象依旧处于“靠天吃饭”或者“外出务工”的被动局面。此外,受贫困地区经济条件以及教育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贫困人口大多素质较低,技术、文化水平有限,自主脱贫能力较弱。并且随着对甘肃省扶贫工作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甘肃省的贫困状况基本上呈现如下特点:贫困对象广而多,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集群分布,贫困地区点状分布;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明显,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返贫现象日渐凸显。我们唯有对这些新的贫困特征的根本原因加以深入的分析,才能为甘肃省扶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 1.精准识别过程中的问题。精准识别是指在农户收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建档立卡的过程,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基础。但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系列问题:贫困程度难测量,标准本身难以量化;信息采集难、成本大,扶贫对象难以认定;贫困库无法及时跟新,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化等。 2.精准帮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外部输血”式扶贫 甘肃省贫困结构复杂,贫困程度深,但扶贫主力狭窄,“政策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不仅力量有限,工作开展难度大,“僧多粥少”的现状也造成返贫现象较为严重,脱贫人口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扶贫攻坚区的发展。此外,由于扶贫资金中间环节冗杂,信息沟通失真,监管不完善导致精准发力不足,再加上部分官员贪污腐败,使得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大大缩水。 “内部造血”式扶贫 首先,针对贫困地区的项目确立不够“精准”。据了解,目前扶贫项目推进的主要模式为“政府推进式”,即由上级政府确定具体的项目,然后再分配到地方,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但是由于各地区的致贫因素、扶贫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难以达到各类扶贫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人力以及物资的严重浪费。 其次,扶贫项目的落实不够“精准”。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级领导对于项目的错误解读、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及时的统筹协调、以及地方群众的参与度和执行力不够等不可控的因素,往往使得项目的落实与预想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项目甚至成为“空壳项目”。也有部分项目之间存在着相通性,如修路与排水管道的填埋,但由于各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沟通以及协调,就造成了部分物资的重复甚至多次投入。 3.管理与考核中出现的问题。第一,贫困库无法及时更新。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等性,就造成了扶贫对象长期不变的问题。很多贫困对象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扶贫之后,往往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贫,但依旧占据着贫困名额以及一定的扶贫资源,这也使得部分真正贫困的人无法接受补助。造成了“应扶未扶,扶富不扶贫”等不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二,扶贫项目的落实难以“常态化”。由于我国对政府绩效考评的规范化程度不足,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很多地方政府在落实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短期业绩,而忽略项目的长期效益。受这种“短、平、快”的扶贫思想的影响,很多扶贫项目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未能给贫困地区带来常态化、可持续的内生效益,大多贫困地区往往呈现出“扶过就贫”的尴尬境地。 三、精准扶贫下甘肃省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扶贫过程透明化、公开化 贫困对象的识别和帮扶应由政府、群众共同参与,实现扶贫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在确定帮扶对象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将识别权和选择权交到基层群众手里,以“基层筛选+上级审核”的模式确定帮扶对象,并对扶贫的进度及结果进行及时的公示,尽量做到扶贫的公平,公正,公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地方扶贫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鼓励地方干部积极申报符合地方特色的,能够产生长期经济效益的扶贫项目,做到因地制宜搞项目,全面协调谋发展。 (二)健全网络体系,创新考评模式 ?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构建全国扶贫数据网络体系。并通过定期核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动态核实,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纪录,实现脱贫人员分流,使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高效,提升帮扶资源的整体效益。同时,创新官员绩效考评奖惩体系,改变以往“以短期成败论英雄”的考评方式,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 (三)开发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区实现“内部造血”的有效载体。甘肃省应依托本地的经济情况、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型、旅游观光型、商贸集散型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 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走出丰产不丰收的怪圈。延伸产业链,吸引市场资本,分类指导,分类扶贫,实现内生转型。此外,我们也应充分利用甘肃省的地理优势,抓住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等生态产业,做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口素质 鉴于甘肃省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加强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特贫医疗救助制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并加大贫困区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再教育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价值,切断代际贫困引发的返贫危机。 四、结语 自1982年甘肃省开始大规模扶贫以来,历经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虽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和可行的扶贫模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以及挑战。因此,深入探析精准扶贫的实质以及创新脱贫模式将有着重要意义。唯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完善基础设施与增强造血功能相统筹,提升人口素质与培育致富技能相衔接,甘肃省方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