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有主体意识的最高智慧的生命体.doc_第1页
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有主体意识的最高智慧的生命体.doc_第2页
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有主体意识的最高智慧的生命体.doc_第3页
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有主体意识的最高智慧的生命体.doc_第4页
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有主体意识的最高智慧的生命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天地苍茫寥廓,万象森罗,她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乐园。在这乐园里,以其自身纯粹净洁的自然形态,袒露胸襟无知无觉,无从分辨,更无从领会大千世界于万一。在这一无意识宁静的大自然环境下,切具象的存在都是那么的泰然有序,那么无知的永恒和无差别的互延。因此,大自然的造化是绝对和谐、美妙和安然的。然而,人类文明的出现打破了自然地和谐,作为自然中的组成部分的人类古代人虽有改造自然的宏愿,但不具备改造自然的知识、技能和装备,只能凭借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样原始的方式,或者寄希望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古代人给自然打上的印记十分有限,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在古代久远的年代中,一方面是基本上未经触动的原始的、自在的自然;另一方面基本上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对自然不能施加什么影响并听命于自然的人,双方之间自然不会有什么冲突。经过长期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力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从西方工业时代开始,他们开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领整个世界进入机械化时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到风口浪尖。先进的生产力使人类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力量用于征服自然,培根的这句名言最能表达这时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此时人类以为可以为所欲为的掠夺自然而不影响自身的发展,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主宰,可以征服世界。从而违反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应遵循的规律。人类破坏森林、毁灭草原、残杀稀有野生动物、建设大型工厂、污染坏境,彻底割裂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满足于征服自然的快感。在认识论上:人站在了自然的外面,研究这个其中没有人的自然。自然被剥夺了一切人性:物质失去了色香味,剩下的只是质量和广延;培根则从自然中驱逐了目的因,自然失去了自己运动的内在动力,支配自然的唯有机械因果决定论。简言之,自然是需要外力推动的,严格按照机械规律运转的机器。自然是死寂的,不再是亲切友善的,而是冷酷无情的,“敌视人的”(马克思语)。自然不再是与人息息相通,人不能与之对话,惟有在自然之外,“纯客观”地认识它,研究它。总之,人与自然相分离。既然万物皆机器,那么人也是机器。作为机器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还有精神、意识、情感、欲望。于是人与自然相分离又必然导致灵与肉的对立,精神和物质的分离。机械决定论也使人的意志受到压抑。莱布尼兹因而格外设计了特别精细的灵魂单子,启蒙运动中卢梭的应征论文把矛头指向科学,以及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等等,都是从各个角度担心人与自然的分离及其造成的后果,或是表示不满,或是以种种方式弥合人与自然间的鸿沟。种种这些,从反面说明近代人与自然相分离。海德格尔精辟地指出,“对于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同时也照亮了初看起来近乎荒谬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这也就是说,对世界作为被征服的世界的支配越是广泛和深入,客体之显现越是客观,则主体也就越主观地,亦即越迫切地突现出来,世界观和世界学说也就越无保留地变成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变成人类学”。“人类学”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人类中心主义”。海德格尔是说,在现有的西方近代对“人”和“自然”两分理解的概念框架中,是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此时西方国家提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然而,发展到今天随着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非典”、禽流感的来袭,一次又一次的洪水灾害,人类才从征服自然地陶醉中醒来,重新开始思考:人类到底该如何对待自然?人们才事后诸葛亮在出现臭氧层空洞后才想到氟里昂,酿致温室效应后才想到二氧化碳,建了水坝方知鱼类灭绝,生物入侵后才知道生态的自然平衡不容人染指。时间证明我们的想法是违背规律的,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人与自然地出路,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人类开始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毁灭性,出现了一系列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声音。同时人们把目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理论。对于天人合一,我们并不不陌生,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思想,在古代就论述过天人合一的观点。“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中国古代在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内容相当丰富,特别在“天人合一”问题上有多种观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论战至今。之所以如此,其中可能与讨论者们对“天”、“地”、“合一”等概念、内涵理解2及讨论范畴不同有关,才致使问题复杂化了。对“天”不仅不同人就有不同理解,就是同一人也有多种理解,譬如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论语。八佾),这是把“天”当“天神”;“天生德于予”,这是将道德中的“仁”与天命结合起来,“天”是义理的“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是把“天”看成产生各种自然现象的天。在对“人”的理解上也是多种的。医生理解为有血有肉的人体;农业上将“人”看成是劳动力;但在“天人合一”讨论者常常赋予“人”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圣人”(中庸),一种是“人君”(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有的还将“人”抽象为“人道”、“人性”(中庸)。在“合一”上更是各异,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即人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各物论);孟子的“合一”是指天命、人性、道德、教化一脉相通,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的“合一”是“天人感应”,“天”对人的主宰;张载的“合一”是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正蒙。诚明);程氏兄弟则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重农派认为是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以上“天人合一”议题概念虽多,但似乎可以归纳为三类:1。天对人主宰,即人服从于“天”;2。自然界的规律与人具有的规律是统一的;3。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各家各派将各自赋于的不同概念、内涵混为一谈,难怪会引起长时期的激烈争论。限于个人水平,不敢对“天人合一”进行全面的评论,仅能对其中“人与天调”一类谈点认识。现代提倡回归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有如下观点。如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这种思想是有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这个思想非常值得注意,非常值得研究,甚至还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近代所谓克服自然的思想是迥然有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开始把天人合一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首先在本体论上,当代出现的新学科如系统论等,都强调对象与环境不可分离的联系。环境科学、生态学都具体地研究人与自然地关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休戚相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只有与自然协调一致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现代自然科学中,从宇宙学、基本粒子物理学、比较地质学、化学、生命科学到人类学,沟通了由宇宙起源、元素起源、生命起源直到人类的发展长河。人不仅重新置身于自然之中,而且找到了“根”,并深深扎根于自然之中。不仅在学科里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更体现于建筑中。香港中文大学建在山上,除了以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高著名外,还以自然纯粹而扬名于世界,其中以天人合一池著称。位于新亚书院学生宿舍学思楼与知行楼之间的合一亭的兴建是为纪念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先生及其所着的“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意谓人道、天道是相通不隔的。合一亭选址巧妙,正如院长黄乃正教授云:“一池清水,二树半抱,非传统园林,有现代笔意。”亭前水池可营造水天一色的效果,发扬天人合一的意念。新亚书院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最高处,它前面就是峭壁,再远处就是大海。水池设施并不复杂,它利用了光学和人的视觉误差效果,让人觉得水池中的水跟远处海面的水似乎就在一个平面上,看见站在池端的人的头顶上是天空,人连接了大海与天空,故能形似“天人合一”的景象。现代的建筑造型都与环境自然融合,考虑到人文环境。魏春雨坚持认为美源于自然,故真实是第一要素。他也一直呼吁,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自然从来不接受“改天换地”,我们能做的,只是梳理它的外形,使万物更和谐。在这场人类中心主义和天人合一的智慧较量中,天人合一以其合理性战胜了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上升到和谐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当前改革和建设的指导理论,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荣,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对立为耻。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深刻体会和把握“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为建设更加幸福美满的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历史的证明,人类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作为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命题,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生态观,反映了古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智慧,具有深广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容量。即使到现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仍然具有先进性,值得我们思考、理解、学习。在我们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践行这种理念,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参考文献:1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2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3 张岱年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3)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环境问题不但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而且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古人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根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气,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鱼、砍伐、烧荒等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幼小植物,禁止猎取年幼野兽,禁止毒杀野生动物。中国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二、“天人合一”指导实践的生态意义 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中国古代思想家基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先人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人类在进行经济建设,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根据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不能逆天而行,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恰恰相反,应该顺应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声,努力去与大自然进行沟通。自然界不是神秘的、令人畏惧的存在,不是人类的敌人。恰恰相反,天地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亲朋好友,人与自然天生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