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消费需求对安徽经济的作用.docx_第1页
试论消费需求对安徽经济的作用.docx_第2页
试论消费需求对安徽经济的作用.docx_第3页
试论消费需求对安徽经济的作用.docx_第4页
试论消费需求对安徽经济的作用.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消费需求对安徽经济的作用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意义非同凡响。但长期以来,安徽省消费率偏低,且呈波动性下降,制约了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多措并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是安徽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 下载 【关键词】消费需求 消费结构 居民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指出,在“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中,“消费需求”被摆在了第一位,由此体现了消费需求对当今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安徽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安徽消费率呈现波动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制约了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多措并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是安徽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 一、扩大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归结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中的四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任何一个环节对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终极意义上说,生产、投资、交换都是为消费而进行的。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 (二)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实质就是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从粗犷式发展转到重视质量和效益上来,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一种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方式。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有利于引导建立一种健康的、节约能源资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相适应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减轻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从而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扩大消费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经济增速放缓、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等问题如影随形。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就会受到影响。扩大消费可以不断增加供给和最终需求,为经济发展找到出路和开拓新的空间,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安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对消费需求现状的初步评价 (一)消费率变动特征分析 1978年以来,安徽消费需求保持了较快增长,总量逐步扩大。按现价计算,消费需求总量由1978年的88.8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8439.01亿元,增长了94倍。但最终消费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呈波动性下降态势,从1978年的77.9%下降到2013年的48.3%,下降了29.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85个百分点。 根据消费率水平所处的区间划分,安徽消费率的走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3年为第一阶段(消费率从80%的区间下降到70%的区间)。这一阶段消费率先扬后抑,从1978年77.9%攀升到1980年的峰值84.5%,之后开始下行,1983年下降到79.1%;19842003为第二阶段(消费率从70%的区间下滑进60%的区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消费率呈波浪式发展,但起伏不大,基本稳定在64%左右,极大值出现在1991年的70.3%,极小值出现在1996年的58.5%。20042013年为第三个阶段(消费率从60%区间跌入40%区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消费率下行加速,从2003年的63.4%下滑到2010年的50.3%,再到2013年到48.3%,跌出50%的区间,20042013年平均每年下降约1.2个百分点。 图1 19782013年安徽最终消费率走势(%) (二)对消费率现状的初步判断 目前安徽的消费率,不论是与理论预测数值,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明显偏低。 1.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相比,消费率明显偏低。根据钱纳里模型的测算,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美元上升到1000美元(1964年的美元)的阶段中,消费率会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1000美元以后,消费率的变化开始趋于稳定,并逐步上升。 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相比,安徽消费率的变化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消费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消费率下降趋势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但消费率水平大大低于按钱纳里模型所测算的标准值,而且下降幅度更是远远高于标准值的降幅,说明安徽消费率总体水平明显偏低。如1978年安徽人均GDP低于100美元时,消费率为77.9%,低于钱纳里模型所测算的消费率的标准值12个百分点;而2005年当人均GDP上升到1000美元时,消费率为56.2%,低于钱纳里模型所测算的消费率的标准值20.3个百分点,下降了21.7个百分点,高出钱纳里标准值的下降幅度8.3个百分点。二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安徽消费率并没有表现为趋稳回升的态势。恰恰相反,安徽消费率是在延续下行之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下滑的幅度。消费率从2005年的56.2%下降到2013年的48.3%,下降了7.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约0.99个百分点,比19792004年的降幅提高0.11个百分点。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因各国经济制度、人口和经济总量与结构等相关因素不同,其消费率的适度水平是不同的。即使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消费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不存在普遍适用于同一发展阶段所有国家的特定消费率。 2.与当前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差距也很明显。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目前世界平均消费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80%;中上收入国家75%;中低收入国家66%;低收入国家75%。安徽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近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率比较看,目前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达到75%,高收入国家达到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而安徽2011年民居消费率只有39.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4个百分点,差距仍然较大。 三、消费率走低的深层次原因 (一)农村民居消费率大幅下滑是消费率走低的主要原因 从消费需求主体看,民居消费是消费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民居消费对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率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安徽消费率走低,农村民居购买力匮乏,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安徽居消费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构成看,最终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17.1%上升到2012年的57.7%,占GDP的比重总体也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3.3%上升到2012年的28.5%。只有农村民居消费占最终消费及GDP的比重呈现下降,农村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从1978年的69.9%下降到2012年19.6%,下降了5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4.4%下降到2012年的9.6%,下降了44.8个百分点。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3.1%上升到2010年的历史最高点22.2%;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9%11%之间。从消费主体的结构变动情况看,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收入水平是消费需求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98.1%下降到2010年的75.6%,下降了2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57.2%下降到2010年的25.3%,下降了3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失衡,劳动者报酬占比降低 按收入法核算,GDP可分为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在收入法GDP结构中,安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1981年达到最高值67.5%,之后总体呈下降态势,而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集中,是民居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2012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仅为49.0%,比1990年下降了16.4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23.2%,比1978年降低了3.3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25.2%,比1978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不断下滑,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城乡民居收入差距扩大,有效需求不足 城乡民居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民居相对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90年的2.511扩大到2013年的2.851;两者的绝对差距由816元扩大到15016元。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平均消费倾向指居民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份额,主要受居民可支配收入、收入结构、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高,如果收入分配比例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倾向就会降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逐步走低,平均消费倾向呈下行走势。安徽城镇民居平均消费倾向(城镇民居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城镇民居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2年的0.89下降到2013年的0.65,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与农村民居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2年的0.87下降到2013年的0.79。城乡民居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五)城镇化水平滞后,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受限 城镇化水平滞后,导致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受限。长期以来,安徽一直重视城镇化发展,特别是1995年以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47.9%,年均增加1.3个百分点。从1995年开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19952010年,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的增长幅度,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表1 安徽和全国城镇化率比较 以上分析了消费率走低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消费政策、消费者偏好、历史文化、社会年龄结构等其他因素对消费率变动也会产生影响。 四、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就是要在国民收入中,增加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而在居民收入中,要更多地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民居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着力点。绝对收入假说认为,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收入分配差距越小,则消费倾向越高,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因此,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可以提高消费倾向,扩大即期消费。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时期。我们的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是统筹层次低、待遇水平相差大、制度兼容性差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注重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这样可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拓展消费需求空间 根据“纳瑟姆曲线”所描述的城市化趋势,当前安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上升阶段,城市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拉动潜力非常明显。第一,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提高中等收入比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城镇化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会提升消费结构、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能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第二,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第三,城镇化的推进将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