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摘 要:自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来,关于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于今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主要是对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挑战以及路径的研究做一个梳理阐述,来表明目前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研究趋势。 下载 关键词: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7-115 -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通俗易懂、大众更易于接受的理论形式,以符合他们的现实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计算机、移动通信已经渗透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便携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使用群体也日益增多,网络也日益成为大众信息获取与交流的重要阵地。同时,网络信息时代的传播也进一步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的时代命题。目前,许多学者对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问题都进行了积极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研究都十分有益。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研究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媒介,以其独有的特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张祖洲和徐彬认为网络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媒介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渠道。网络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渠道,并且通过网络舆论的引导,可以进一步加深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第二,网络媒介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范围。任何人任何时间任意地点都可以通过上网来了解最新的资讯,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可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向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气息的网络信息转变,使得其受众性更强,让广大民众能够在网络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基本方法论,应用于现实实践,指导自己的人生。第三,通过传播媒介的综合力将抽象的理论创制为亲近性读本。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所以大众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数字网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会给受众群体带来崭新的知觉和视觉体验,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高乃云和张志坚的观点是,网络的迅猛发展既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也有助于提高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率,同时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研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及时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因素,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高乃云认为,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更加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它加剧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因为在当今的网络背景中,资本主义在全球网络信息化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们时时刻刻都可能在散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上网络传播本身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将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整合力有所下降。 苏星鸿认为,理论教育面临挑战。开放性的网络教育环境要求平等、民主与创新并重,最新的理论成果要及时得以传播。同时,要及时对网络文化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调整,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改变其相对滞后的状况是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姚红艳也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表达了这方面的担忧,认为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严肃性话语表达使理论信息难以融入大众,内容也难以被大众深刻领悟和接受。 彭琳等指出,参与主体面临挑战。网络舆论易导致公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一部分公众在舆论中扮演“意见领袖”,另一部分成为“追随者”,盲目的追随,不具备权威性意见领袖,就会丧失其主体性。 肖仵秦和任世强提出,面临机制缺失的挑战。网络舆情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明确的分工,未能有效的各司其?。同时由于网络舆情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不能依据法律得到应有的制裁。 邹新也从网络虚假信息缺乏规制的角度谈到这个问题,由于网络虚假信息规制的缺失使得我们难以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会导致那些对网络虚假信息缺乏鉴别力和判断力的网民误入歧途。同时因为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强,使得一些商业网站有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虚假信息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来获得商业利润。因此网络虚假信息规制的不完善降低了信息的公信力,从而也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构成威胁。 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针对网络媒介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理论界普遍认为,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加强对网络传播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网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角度 在新时期,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工具,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认同感降低以及低俗网络文化的渗透等方面的挑战,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要积极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于喜廷认为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应该要最大程度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首先要让传统媒体继续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的强大推动力;其次,要对网络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视;最后,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彭琳等人认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她提出,第一,要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渠道,努力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舆论氛围;第二,要通过显性与隐性传播相结合的方式,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平台;第三,要转变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形式,引导民众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意识,使民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时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从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的角度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更具灵活性和多元化。因此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情况,转变理论教育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星鸿从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体系出发,认为要重构教育主题,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宗旨,并且要以人为本,重建理论教育目标,同时要创新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理论宣传管理模式,最后要创新理论教育方法,采取主客互动的教育方法,大力开发理论教育管理软件。 宗成峰认为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他提出,首先,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色网站”,增强理论宣传力度;其次,要积极构建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网络教育语言,使得受众更加容易理解教育内容;最后,要积极培养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者的责任感,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导权,来正确引导受教育者。 (三)从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客体的角度 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体现了一定的主客体关系,采取一定措施优化理论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对于及时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传播是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掌握着信息的表现形式,把持着信息的流向、性质以及覆盖范围。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采取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将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谢春红和曾令辉认为,传播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理论赋予日常性的意义,要避免过于死板、枯燥,语言要通俗化,理论内容要由一般性原理的空洞说教转向切实地应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困境,理论表达要摒弃过于繁琐的逻辑论证。 而李逢铃提出,传播主体要充分调动受众的学习自觉性。一方面要设计符合受众心理特点的理论内容形式;另一方面要完善受众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反馈情况改变宣传模式;同时开设相关网络平台,保持沟通畅通。 网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受众体,他们对理论的接受、理解和认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苗苗认为要提高受众群体的自身素质。一方面,受众自身要对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认清媒介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做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要提升受众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学习热情,使硬性灌输变为主动接受。 (四)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机制的角度 安全的网络平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的重要保障,完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机制需要从健全网络监管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和宣传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于喜廷提出完善网络监管机制,首先,要加快完善?W络立法,提高网络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其次,要努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增强网络安全性;最后要加强行业内的自律,努力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要规范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网络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规范网络舆论阵地,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交流机制和网络媒介传播反馈机制。孙曼华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网络交流机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民意表达机制;第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吸引机制;第三,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互动机制。魏泳安和王学俭提出的优化网络媒介传播反馈机制主要是,在加强受众的参与意识的同时要保障反馈渠道的畅通和多元化,还要加强和完善反馈信息的回应和评估机制。 最后,要完善网络宣传机制。网络信息时代,宣传机制的创新需要实现网站、手机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的一体化,更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宣传团队。宗成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建设者自身不仅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还要兼备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 四、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趋势 目前学术界针对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路径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多角度和多方位的分析研究。归纳分析现有相关研究文献,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次,而对其实践效果的考察和对大众反馈的理性思考较少。为此,在研究网络传播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课题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 其一,要实现由理论式的分析转变为实践路径的转变,将研究侧重点转向实践领域,要充分重视受众从互联网上学习理论的反馈情况,以此来检验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要重视现实生活中理论传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网络舆论是否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等。 其二,多数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仅仅从宏观上进行了表达,并没有从网络传播这一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随着大众接受信息方式的转变,原本的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网络境遇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也应重新构建。要适应时代,及时完善和创新反映人民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则与机制。 参考文献: 张祖洲,徐彬.网络传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和机遇探究J.中国报业,2012,(02):45-46. 高乃云,张志坚. 网络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建构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253-255+269. 高乃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J. 理论月刊,2012,(08):25-28. 苏星鸿.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9,(04). 姚红艳. 论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J. 理论学刊,2012,(11):116-118. 彭琳,邓国峰,李巧玲. 网络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向性问题研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1):3-4. 肖仵秦. 网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N. 光明日报,2013-05-01(005). 邹新. 网络社会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J. 理论界,2013,(10):151-153. 于喜廷.网络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4):130-134. 宗成峰. 网络媒体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中国报业,2012,(10):169-170. 谢春红,曾令辉.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