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辽宁省农村地区贫困特征分析.docx_第1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辽宁省农村地区贫困特征分析.docx_第2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辽宁省农村地区贫困特征分析.docx_第3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辽宁省农村地区贫困特征分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辽宁省农村地区贫困特征分析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思想之一,精准扶贫也是提高扶贫质量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现阶段辽宁省农村贫困人口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辽宁省贫困地区实际状况,提出了建设性的扶贫对策,为精准扶贫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下载 关键词:农村扶贫;精准扶贫;扶贫对策 精准扶贫,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的路径就是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方针。 减少贫困和消除贫困是检验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准,正确的认识贫困的内在机理、特征体现及分布规律情况,可以帮助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贫困地区对于扶贫投入相对较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之一在于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性不够、扶贫对象指向明确度不够,而精准扶贫则是科学扶贫的重要体现。扶贫要义在于精,彻底消除贫困的制胜之道则在于准。因此,本研究针对辽宁省贫困地区的自身情况,通过精准分析目标靶向人群,分析贫困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于辽宁省农村扶贫贫困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省贫困人口现状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辽宁省经过多年的减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进展,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现阶段的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和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带动落后地区的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关乎战略全局,不仅是政治经济问题,更是备受瞩目的社会民生问题。 消减贫困是辽宁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消除贫困,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对贫困居民来说,扶持真正贫困人群,做到科学化系统化的扶贫方式。而精准扶贫就是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至共同富裕的直接路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全面的认清实际并有针对性对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提出“一揽子”计划,不仅对乡镇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有所帮助,更有益于从全局上推进脱贫攻坚的实现,实现共同富裕。 纵观辽宁省的农村扶贫工作,涉及农工作的各个体系,扶贫工作越到最后越是难点和重点。因此,必须坚持由上及下,逐层落实,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来谋划,根据各地区的实际贫困情况,做好扶贫工作的规划;坚持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而异,做到要素先导,加大保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整合区域资源建设资源积极支持扶贫工作;并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评体系,确保扶贫工作干出实绩,坚持以人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切实需求,在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路中,扶贫开发工作的意义尤为重大。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辽宁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214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81万人,辽宁省的贫困发生率从9.3%降为不足3.5%。辽宁省贫困地区居民年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实现了村村三通(电、电话、电视),新农合实现大病医疗保险全覆盖。 在扶贫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辽宁省扶贫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分布较为分散,贫困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各地致贫原因不尽相同等等,因此,精准扶贫指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尽相同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现状,运用科学方法,做到精确识别、精确管理、精确脱贫的帮扶对策,才能使得真正贫困的人群得到帮助,因此必须做到靶向明确,去除贫困根源。 二、辽宁省贫困问题分析 (一)自然条件差 辽宁省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理条件恶劣、基本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经济不发达的辽宁省西北部和辽宁东部山区,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无业人员较多、并且老龄化趋势严重。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因学致贫、缺乏生存技能等原因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在辽宁西北地区和辽宁东部山区集中分布着辽宁省的大部分贫困人口,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位于土地沙漠化、偏远山区以及国家明令禁止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内,道路交通闭塞、居民住宅相对分散、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较为薄弱、地理和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由于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投入能力不足,基层组织有限的能力不足以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靠天吃饭”,成为常态,因此,脱贫之路十分艰难。 (二)贫困老龄化 辽宁省中老年人中贫困人口比重高,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2015年辽宁省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37万人,占总人口的19.7%,老龄化程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并且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贫困老人的问题显现出来,例如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等等。全省老年人口增长率达6%。老年人的贫困问题与养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客观上加剧了扶贫的难度。 (三)少数民族多 2015年,辽宁省扶贫工作重点县15个,其中含自治县6个,少数民族聚居县2个,民族地区占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总数的53%;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村760个,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总数的42%,其中自治县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村405个,聚居县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村267个,其它地区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村88个。全省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95741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37.1%,其中自治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13334人,聚居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87216人,其它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95191人。 相对于辽宁省其他地区而言,辽宁省民族贫困地区较多、贫困发生面积大、扶贫开发难度大,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比大、少数民族的贫困程度更深、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成本高。 三、针对上述贫困特征提出对策 (一)异地搬迁 针对辽西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修建水电等基础设施成本巨大,异地迁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由于部分贫困人群所在的地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居民生存条件差,异地搬迁一方面能改善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又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异地搬迁不仅需要建立新居住地,还要对迁出人员进行就业培训。使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是异地扶贫搬迁的目标,安居与发展是重要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实施异地搬迁的过程中,可以推动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引入企业,培育产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对搬迁的贫困群体进行职业培训,培训其掌握应用技术,提高自身生存技能和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异地搬迁应把原有熟悉的人安置在一起,让移民搬迁地在同一地区,这样也可以保留原有的社会关系在新的安置地,帮助迁出人群更容易的适应新环境。 (二)旅游扶贫 针对辽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应当依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通过对当地旅游业的开发,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旅游扶贫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扶贫形式,一方面,旅游市场对特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态游、农家乐、特色游的兴起,为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带动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情况,开发难度大。因此,引入外来资本投资开发旅游就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力量,即通过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入外来资本注入贫困地区,这种外生性资源,包括资金、管理、科技等稀缺性资源。针对辽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是实现脱贫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这同时也是精准扶贫中对于“准”的特定内涵。必须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色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经营方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精准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方案和精准路径,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以往的旅游扶贫存在一些问题,开发旅游项目和经营旅游产业的人群基本上不在贫困之列,而急需精准扶贫的群体往往缺乏参与开发的能力,只能从中得到小部分的收入。所以,因地制宜的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开发智慧旅游扶贫,开发农家乐旅游,使地区的传统特色产品和传统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参与到特色旅游的产业链当中,贫困区的开发与旅游产业的深度合作,促进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资本,才能实现旅游扶贫的目的。 (三)金融扶贫 精准扶贫,贵在“精”,金融扶贫有其独特的优势,针对贫困群普遍的缺乏致富的启动资金,可以通过金融扶贫解决致富起步阶段的资金问题。一方面可以完善贫困地区的金融体系,依托市场和贫困地区的小型金融机构,大中型金融机构,构建普惠金融,有条件的民营机构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在贫困地区建立小型普惠金融组织;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各类产权方面,政府可以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并逐步扩大抵押的范围和物品种类,并同时引导涉农信贷保证金保险、扶贫小额保险、农业保险等保险产品。 通过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对扶贫部门统计的有效数据利用好,采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和贫困户建档立卡详细数据与金融系统的相关数据相结合,找准贫困人群的切入点,积极开发金融扶贫。与此同时,确定金融扶贫的创新,在坚持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加强贫困地区金融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引入银行机构、保险机构进入扶贫地区,进一步发挥财政扶贫资金作用,创新“政银保”风险共担的金融扶贫新机制。在农村建立以小额信贷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为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四)定向支持 针对老年人贫困问题,应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社会救助资源应当向特困老年人倾斜。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群体的农村特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应给予重点救助,利用现有的社会保障资源,全力保障对农村特困老年人的救助与扶持。对于老年人因病致贫的现状,采取社会保障向特困老年人倾斜的医疗救助办法,利用现有的平台和机制,保证特困人群中老年人的医疗救护。对于老年人中的特困老年人以及享有定量补助的老人,补助费应按时足额发放。其他临时性专项救助, 应优先发放失能老年人、特困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确保有限的社会救助资源用在急需的弱势群体身上。 四、结论 对以往不少扶贫项目粗放式发展,针对性不强,目标靶向不明确,很大程度上是在扶农,扶贫效果不明确。因此,扶贫工作必须富有针对性,精准扶贫就是要针对现实问题,直接瞄准贫困居民,精确作用到贫困人群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精准扶贫,是一个具体的扶贫要求,也是一个脱贫的方针。脱贫致富的顺利进行,必须研究好突出问题,探究其内生动力、提出有活力的策略和办法,找出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总之,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各方面对策在扶贫实践过程中必定会逐渐完善,但无论精准扶贫具体采用哪种扶贫举措,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