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_第1页
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_第2页
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析村落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栖息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包容地,亦是中华民族难忘的情怀。冯骥才说过,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而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近些年来政府和公众逐渐意识到了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抢救保护,然而保护的只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其实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文化多姿多彩,特别是古村落文化资源很丰富。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直以来就对古村落建筑群比较感兴趣,也曾在凤凰古镇写生实习过,当时就被凤凰形态优美的古建筑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给吸引住了,现在回想起来建筑的具体形态已模糊,然而那里的民俗文化却依然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从表面上来看,村落是以建筑的风格为代表,但村落的脉络、走向又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状况有着深厚的关系,它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载体,又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标志,如苏州的同里、浙江的西塘、云南的丽江、江西的婺源、福建的开平、上海的周庄、湘西的凤凰等等,一提起这些有着鲜明建筑特色和独特生活历程的古村落,人们就会把它们的存在与民族史、地域文化史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一旦毁掉和改变了它们的存在结构和面貌,这个地域和这种文化与民俗的传承就失去了。目前我国大部分古村落现状堪忧,主要是面临着古村落的自然老化和人为的拆除开发。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洗涤,许多村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势,而诸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处于残砖断瓦之时。又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到来,加上全国普遍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使得许多古村落处于被席卷和清除之势,或修修补补,改头换面,风格混乱,不中不洋,不成样子。又由于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城镇,如一些古村落中大部分人去城镇打工定居,使得许多村落变成空壳,或仅留老弱病残者最后留守,使得古村落失去了本身的生机。现代形势带给古村落的更大冲击是村中一些有经济实力或首先富起来的部分人家已将老屋老院拆掉,在古村中盖起新楼,这种状况对古村落形成巨大的心理震荡。又由于古村落往往偏离公路,地处山乡,经济和文明不能快速进入,群众生活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使村落没有了应该有的“香”味(山花香)和“乡”味(乡土的芳香气息),而多了难嗅的气味(由于不能安装排污设备使污水得不到处理)。保护古村落是对古村落文化及其载体所构成的文化整体的保护,因为文化不能脱离其背景而存在,而且不同文化遗产是互为载体、密切相关的。人们愈来愈感到,脱离了一般背景,就无法理解文化的任何特性,那种把一个文化整体视为单一条件所控制的企图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纯粹人类地理学的、经济学的,以及其他一些形式主义的方法似乎也扭曲了整个画面。当前古村落保护的策略和模式中,倾向于对古村落里建筑物本身的保护,而忽视了建筑物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从而只保护了一个“文化空壳”,或者使文化失去了真实性。正如有学者指出:“古建筑不是脱离具体时空的空中楼阁,而是特定村落社区生活设施的一部分,不仅与拥有它们的村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也与其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单纯从旅游的角度出发,会导致各方面对古建筑进行过度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行政部门从发展旅游或者仅从保护古建筑的角度而进行的强力干预,则使古建筑的主人古村落村民们处于被动的、不相干的甚至是抵制者、反对者的位置”。古村落具有其特殊性,既是一种文化遗产型村落,也是村民现实生活的社区,可以说是由古代留传至今的一个活的文化整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文化要素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对此,结构功能论者亦早有表述:“文化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功能”。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也曾经指出:“功能观点,简单地说,就是先认清社区是一个整体,就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虑他的全部社会生活,并且认清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统一体系的各部分”。同样,在古村落这一文化整合系统中,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这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否则原文化系统将遭到破坏;同时也只有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文化因素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也才能被“活态”的传承。所以古村落保护必须将文化遗产及其载体作为一文化整体来保护,而不能将他们随意肢解。而且从根本上来说,保护古村落还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我们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一个“文化空壳”。国外在保护古村落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如英国的童话古镇库姆堡,韩国古色古香的“乐安邑城”民俗村以及日本的白川镇合掌村等等,大都保存完好,并且在不破坏原始村落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开发利用,这点对我国古村落的保护做了良好的启示作用。针对我国古村落文化保护现状,我们应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进行保护与开发。一是保护与开发并举。开发是在修复和恢复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完全拆除后的重建,更不是“打造”,一定不要失掉古村落、民族村落的文化延续性。恢复和重建一定要请专业的建筑专家指导下的工程队施工,以保证技艺的专业性。恢复的古村落和街区争取做到文化见证人和文化传承人的指导性认可,特别是区域民族和民众的认可,保持村落文化的原真性和价值性。比如吉林省长白山里的漫江村和孤顶子村两处,对于那些已不能住人的木刻楞房舍要保护下来,建议那些完全改建成新农村式样的村落每村要建一个本村原貌博物馆(或室),把这些老房子放进去,把从前这个村的原模样记载下来,留住村落文化。村落文化的自然性,需要我们去认知,这是村落文化的生命价值,特别是从村落的可视性设备、建筑风格及特点、材料的选择等等具体存在中去分析村落文化的特征和特点,如长白山区的木屋村落,特别是那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木烟囱,它的文化性表现在哪里呢?表面上看它是属于木质,可经过与木屋的居住者交谈,才得知这种村落的木烟囱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存在,是只有山林人和居住在森林中的人才能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属于森林村落文化,这是村落的价值性和珍贵的文化性。二是保护古村落包括保护那些不成片的建筑和街区。经过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岁月,许多古村落已不是全部都有保留价值的整体存在了,有的往往是一个街区或一两座房舍有价值,这也要实施保护。三是要注意抢救保护古村落的文化载体。村落、房舍是村落文化的载体,但村落人家生活使用的工具、器具、穿戴,甚至村落人所共同认知的一种行为过程的背景和环境,也是村落文化。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在关注这些方面的村落文化“零件”了。在搜集这些村落文化“零件”时要注意记录这些工具、服饰的使用者和传承人,要详细记载它们使用的过程和传承历程,要注意它们和主人的关系,记忆和故事,要有时间、地点和这种载体的使用习俗和传承规俗。现在是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实村落和城镇文化是一种细致而完整的文化体,无论是大,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