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doc_第1页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doc_第2页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doc_第3页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doc_第4页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实验报告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体验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对以往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因此研究体验性学习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实现,尤其有助于促使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创新者。本课题我们立足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行使用的教材,以“体验数学”为核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三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成功),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的学习面广而深,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实验的初步成果证明,体验性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教师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成功 实践研究 一、 前言(一)研究背景 1、现状分析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对数学的需求越来越大,数学,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从数学实际教学效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学了整整九年的数学,却不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低下,直接导致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困难,影响了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分析现今数学学科“花时多、收效少;封闭多、开放少;学生厌、老师累”的局面,我们认为: (1)从教的角度讲。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较多时间和精力停留在对知识的灌输上,而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重视不够,很多知识只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中,始终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2)从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严重脱节。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生往往没有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至越学越累,越学越厌。 (3)从评价的角度讲。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只重视学生会了多少知识,而忽略学生是怎样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是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长此以往造成了现在的数学教学还是“讲数学”、“读数学”、“背数学”、“练数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十分薄弱。 2、课题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标准中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中多次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并且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小学数学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我们要从重视生命质量,重视学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及从中获得学习体验的重要性,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重要的转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向。 “体验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对既往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目前在国内外,对于数学体验学习的研究很少,因此研究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实现,尤其有助于促使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创新者。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自06年开始提出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大力倡导体验学习,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去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相应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通过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知识,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帮助。 2、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体验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本课题研究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一弊端,设法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运用自身知识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求知,即把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课题的界定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体验,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个体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作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规程,并积极参与活动,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数学数学,从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将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展现。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 立足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行使用的教材,以“体验数学”为核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三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成功),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的学习面广而深,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2、具体目标 (1)初步探明并不断充实“体验数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价值。 (2)探索数学教学中对体验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以及学习策略等,并初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3) 借助数学教学尝试的契机,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情境中,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研究的欲望。 在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体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增强探索意识、研究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大胆地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以科学的精神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的原则 1、创造性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创造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具有创造性、具有明确的创造意识,勇于进行创造实践,不断探索教育成功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 2、成功性原则 数学学习的魅力在于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多次的失败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成功的体验却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风帆。对于儿童而言,成功体验尤为重要。因此,在体验学习的研究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过程化原则 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在于寻找到一个正确的知识结果,而在于在不断探索中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教学是一种双边乃至多边的活动,学习的过程是主体的自我实践过程。衡量教学效果还要看主体对象在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是否进入一种状态,思维是否达到活跃,是否使每一个主体对象的大脑真正动起来,真正亲历一次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应该像科学发明一样,它需要经历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过程积累。直接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是学习,在多次错误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最终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也是学习。就过程而言,后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远比前者深刻得多。过程化原则是强调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主体的自我实践过程,任何一种体验和感悟都必须通过某一个学习过程来实现。 4、自主性原则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充分发挥个体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断言,一个不能自主学习的人,就无法适应21世纪面临的高素质人才的激烈竞争。体验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教师不是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靠权威的力量把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强行灌输给学生,他首先要营造一种体验教育的氛围,在平等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以启发和暗示,从而激发学生激烈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成为共同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这种共同参与和探索实践的过程突出体现了体验教育中每一个个体对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5、整体优化的原则 教师要着眼于“体验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6、合作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关系。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定期研讨、业务学习等形式经常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螺旋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研究,并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加以理性分析、归纳。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文献法和调查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各选2个班级进行实验。 2、文献法。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学习理论,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体验学习的经验。为推广普及提供依据,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打下基础。 5、 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体验学习研究方向及成效。五、研究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首先重视组内教师对创新学习理论的接纳与认同,以“发展学生”为出发点,围绕“如何体验学习”的问题展开广泛的学习和专题研究活动。在组内教师教育观念发生改变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求组员“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探索,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我要学习数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不硬塞给学生一分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和体会,从中领悟知识,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产生发现奥秘的极大的荣誉感和主动探索知识奥秘的信心。 (三)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学生做朋友,不打断学生的回答,提供学生思考、想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才能。 (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创设有意义的体验环境 就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让学生进入到能体验的真实的环境中还有一定的难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认为多媒体和一些活泼的动画可以为学生展示仿真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可创造更丰富的体验。同时体验也应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 2、提供有价值的体验活动。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动手操作与思维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动手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体验学习应该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如观察、操作、游戏、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3、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感悟和体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数学语言的积累相对较少。我们重视了让学生同桌说一说,小组讨论等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到知识,在同伴的提醒中感悟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体验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在说中“升华”。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体验、感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体验学习中,学生该如何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我们思考并实践着: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机械接受性的学习为学生的自我感悟、自主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2、改变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呈现教材的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多种不同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学生自主提供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走入课堂。如让学生自主呈现教材,并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问题中感知数学知识、体验知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和感悟到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六、实验的过程 1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实验指导小组,确立实验教师及实验班级。小组领导成员负责制定计划,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学习,指导实验,汇总情况,邀请专家评审,撰写实验报告等。实验教师负责实验研究,上公开课及撰写论文等。2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阶段:(1)学习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这一阶段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确立实验教师及实验班级。广泛收集研究的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建立好各种文档,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第二步,为了提高实验的认识和研究水平,我们不但组织了实验教师先后到外地参观学习,而且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文章,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组织学习小学数学谈话法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提高技能体验,体验教育与学习主体的确立、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探析等文章,博采各家之长,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实验的理论性更强,操作过程更实。 我们的做法是: 每两周一次理论学习。 坚持每两周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文章,并写好心得体会。我们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用理论指导实践,更新教师观念,才能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每周一篇的理论学习笔记。 为保证理论学习落到实处,我们规定实验教师,每周完成一篇理论学习笔记或摘抄,将理论学习情况与学校的各项评优、考核相结合。第三步,为了转变实验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切实搞好实验工作,我们先后听取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等专家在各地或来威海进行的多次讲座,这些专家在威海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我们还邀请了全国著名的教育家来进行讲学,使教师的理念得到了升华。(2)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这一阶段我们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搞好课题实验的师资培训,是实施课题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开展该课题实验的关键。为了搞好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我们首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作了以下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但离课题实验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教师尽管对教育的本质、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教师的教学方式等现代的教育观念有所认识,但是由于传统落后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要把新的教育观念变成教育实践行为更有很大距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虽然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仍然是根深蒂固。而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与学生服务与消费者的关系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在教学方式上构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用“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仍然根深蒂固。课堂上与真正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模式相差一定距离。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虽然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是与构建真正有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要求差距更大。通过分析,我们在培训上采取以下措施:为了转变实验教师的观念,我们组织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教师的学习与进修已是一种自觉行为,教师自费订阅各种刊物都在二本以上,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应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学校应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学校教育应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教师要自己设计教案,认真备课,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活动,它是研究的起点。备课过程中必须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为根本,以“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备课过程中思考以下五点:(1)明确学习目标:要学什么?学后指导什么?能做什么?(2)知识链接:需要那些知识储备?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什么?还需要补充什么?(3)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可操作、探索、交流、体验的情境。(4)质疑问难:对新知识各类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可怎样解释?还需补充哪些问题?(5)应用: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识对应的实际情景。这样做是因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毫无意义。教学设计的价值指向要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 每周人均听一节课。 通过相互听课,探讨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完善教学策略。 每人每学期上一节课题研讨课。课题组教师根据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研讨的主题,进行集体备课,上研讨课。通过上课教师的说课、谈反思,和教研组内的研究、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组织了视频案例研讨活动,视频案例研讨的组织过程如下:a.将有研究价值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b.请上课的老师根据录像整理出“课堂实录”;c.组织研讨小组,安排好记录员、播放员,并将课堂实录印发;d.活动开始,上课教师汇报设计意图和实施后的对比分析;e.播放录像,观课,有话要说时暂停播放,小组成员交流、研讨;f.活动结束后,每一成员总结研讨活动,撰写反思、感受。经过互评互说,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再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这样的活动要反复几次,反复听试讲、反复修正教案、反复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理念,可以说一节好课是反复磨出来了的。反反复复,深入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该课成为了水平较高的精品课。聘请市、区级专家、教研员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和培训。边实践边总结,教学反思、案例、行动研究同步进行。每月一次课题组成员培训会。 集中的课题培训可以解决研究实践中的困惑,指出研究的努力方向,确保课题按实施计划顺利进行,可以迅速提高课题组成员科研素质,提高研究的效益,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第二步,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发挥课题研究效益。 每学期要求课题组成员写好实验小结,经验总结或专题论文,通过评选,组织论文宣讲、交流。 编好课题实施教案和论文集个案集。 向全区辐射扩大研究成果。组织教师面向全区开实验展示课,。进行阶段性课题实验汇报活动。总结工作成果,研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调整研究的内容,方法,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3)总结深化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1月,这一阶段我们在实验中主要是对实施阶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深化。 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标准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体验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体验数学应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通过学习后解决数学问题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一)体验生活的研究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的问题。体验生活就意味着数学教学应强调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以期望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去体验生活的。 1、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课题实验前,我们的数学教师比较重视的往往是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学过处理的数学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不断地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问题却显得不知所措,一筹莫展。特别是一些中、下游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面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因此,数学教学很有必要激发学生去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完“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教师特意安排一个课后实习作业,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有关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数据自编应用题。结果学生自编的题目内容生动,题材多样。有的测量了住宅房间的长、宽、高,然后提出怎样粉刷墙最合算;有的根据冰箱的长、宽、高,提出里面最多可以放多少物品;还有的学生提出了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时,他们个个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常常为某一个数据的准确、某一个条件是否合理而争得面红耳赤。激烈的辩论一浪高过一浪,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了让数学内容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主动做些尝试,帮助学生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教室的布置中,设立一个“数学生活栏”;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汇报会;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也联系实际设计一些练习内容。例如:在教学土地丈量一节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量一量,并算一算:、我们的教室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并算一算我们的教学楼有多少平方米?、现在教学楼每平方米造价大约是1750元,整幢楼造价大约是多少?学生兴趣高昂,激动地叫起来:我知道教学楼的造价了!个个学生都在尽量地表现自己,学习效果自然而然也就好了。课后又布置学生按照教室的造价,去量一量,算一算你家的房子值多少钱?这样利用熟悉事例进行教学,学生便会主动去学,而在无意中领会了新知,获得了发展,比强制学生去机械练习效果好得多。再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校园操场北侧那棵大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了,有的说:“要求圆的面积就要先知道圆的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死掉了。”经过争论,大家达成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求出树干的横截面面积。下课时,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数学应用价值的境界。又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几元?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践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出班上同学喜欢吃各种蔬菜的人数,向学校食堂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的措施;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其特性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并举例说明;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可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测量教室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实践活动方案。还可以每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等等。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把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学生便会体验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与我们的生活是贴近的,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 2、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体现老师的教学思想,反映教师对教育的基本认识。所以我们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把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转化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创新,用生活化的方法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165-97”的简便算法时,先出这样一道题目:“张叔叔去商店买了一件价值97元的衬衫,他原来口袋里有165元,买了衬衫后还剩多少钱?”在大部分同学细致地计算时,有一个学生非常快地报出答案应是68元。这道题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他是这样想的:一件衬衫97元,所以只要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就够了,营业员找给他3元,加上另外的65元,所以还剩68元。这样就没有必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讲解:165-97=165-100+3“多减几要加几”的道理,而学生理解起来也轻松自如。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次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又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课的开始,让同学们先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在抽屉里摸一摸;接着把两本书放进去,摸一摸;最后把书包放到抽屉里,再摸一摸。接着老师提问:刚才三次摸抽屉,你有什么感觉?你能说出点道理吗?马上有孩子站起来说:“第一次摸,抽屉里没有东西,所以摸起来空荡荡的;第二次摸,感觉抽屉的空间变小了,但不是太明显;第三次,书桌抽屉的空间变得更小了。”这时老师问:“抽屉的空间变了吗?”孩子补充:“没有,是抽屉剩余的空间小了。”老师又问:“为什么三次的感觉会不一样呢?”有学生说:“因为书和书包占的空间不一样大。”老师:“对,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通过这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物体占有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一样,这时揭示体积的概念,水到渠成。然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文具盒、修正液、橡皮的体积,将体积的概念从具体抽象具体,落到实处。让学生进行体积大小比较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既可以进行直接比较,通过观察知道体积的大小;也可以进行间接比较,利用排水法、排沙法比较,还出现了测量,计算的方法,或用切分的方法利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 教学过程围绕生活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未来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我们认为一堂数学课无论是导入新课部分,还是讲授新课、巩固练习等部分,都应该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知识,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努力体现生活教育的思想。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不和实际脱轨,在让学生根据实际位置画平面图的基础上,教师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来有效地进行这一环节的学习。“有一外地游客看了同学们的平面示意图怎么也找不到他想去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呀?”问题一抛出,学生的反应就很激烈“有的地方没画出来。”“还有其它的方向没标出来。”等等。这时,很多学生都认同还有别的方向没标出来。教师赶紧不失时机地说道:“说得很对,学校周围还有其它方向。不光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地点,其它方向也有地点。这个外地游客听说海上公园风景优美,建造奇特,想去那里游览一番,他听说实验小学的孩子聪明机灵,就来到我们学校请同学们当导游,给他指指路。同学们能行吗?”学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接下来学生用不同的路线描述了从学校到海上公园的走法。不过这个时候,学生还不能很准确的表达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些方位。于是教师借助上个环节绘制的四个方位的平面图,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海上公园的位置,然后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夹在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叫做东北方向。”并让学生试着表达“海上公园在学校的东北方向。”有了刚才的学习经验,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帮其他游客指出火车站、长江糖酒超市、齐鲁商城的方位,通过小组合作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并会用语言表达。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显得轻松自如,不断地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当导游引路,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设疑引思。当提出去海上公园怎么走,海上公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时,学生感到在实际生活中光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还不够,许多地方不是用这四个方向所能直接描述的。这促使学生迫切地想探索新方向,小组合作得非常主动、成功。而教师正是用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使他们每人都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使学生更加亲近数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认识理解是深刻的,切实感受了生活给数学带来的乐趣。数学即生活,生活皆数学。新课程倡导“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本身具有的性能就决定了它是引领学生从生活数学生活的全过程。 (二) 体验过程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从最早提出任务要求,到最后达到目标。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必须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自己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在逐步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努力探索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能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和发生发展的过程,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过程的。 1、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而是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算式。每天吃两个馒头,两天吃几个?三天吃几个?五天呢?三十天呢?学生在用加法表示时已经写得很累了,而且还来不及表示;然后再想办法用乘法来表示。通过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表示比较简便”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又从中领略到了乘法的优越性,更体验到了产生乘法和我们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让学生分组做试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生3:(有些迟疑):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所以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生4: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师:答案各不相同,让老师也来试一试吧,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首先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里,两次正好装满,即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学生议论起来师:你们说该怎么办?生5:老师,你取的圆锥太大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锥。(结果三次正好倒满)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教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用了一个大的空圆锥。学生最终明白: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对于“等底等高”这一概念,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教师并没有回避或遮掩,而是故意暗下“埋伏”,有意推迟给出正确答案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 2、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的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如整除与除尽、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减法与除法以及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道:“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把它们转化为学过的图形,然后找出两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将没学过的问题想方设法转化为已学过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它,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接着抛出问题:“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呢?愿意试一试吗?(注意:要先想一想,你准备把它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的哪些知识有关。)”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寻找典型例子。接下来我们以当时的课堂实录来展示学生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师:谁愿意将你研究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呢?生1:我是将圆剪成正方形(圆内接正方形)和四个“半圆”。师:对 这位同学的剪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生:你怎么算圆的面积?生:我用直径乘半径算出一个“半圆”的面积,然后乘4,再加正方形的面积。生:那四个是半圆吗?能用直径乘半径算它的面积呢?生:哦,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清楚,我愿回去再试一试。师:这个同学虽然没算出圆的面积,但是他将圆剪拼的思考方向是对,精神是可佳的。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2:我开始也是同学那样想的,后来再想一想,这样不行,于是我又把圆沿着半径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生3:我是把圆沿着半径平均分成16份,剪开拼起来得到的图形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师:你怎么想到沿着半径剪呢?生3:我是看书知道。生4:我的剪法跟他一样,我是想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面积肯定与它的半径有关,于是我就这样试了试。师:这样剪拼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呢?生:接近平行四边形。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再这样平均分下去,拼成图形会怎样呢?生:会越来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师:再一直平均分下去呢?生:会慢慢接近长方形。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5:老师,我也是把圆平均分成16份,每一份都很像三角形,不知能不能按三角形算了,出一份的面积,再乘16?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都将圆通过剪、拼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展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先交流交流。生:我们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生:我们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我们认为:圆的面积圆的周长2半径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以思考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原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共同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方设法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虽遇到种种挫折与失败,但是学生思考了,操作了,尝试了,获得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老师是无法教给学生的。 3、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数学计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取消了教材中的例题,在课前,就把写有“3、7、2、8、-、=”的纸卡片发给每两张课桌,让同桌两人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用这六张卡片摆出不同的算式,另一位同学把这些算式记录下来,准备汇报。经过紧张的讨论、摆和记,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补充,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可能的算式:37-28=82-37=82-73= 73-28=72-38=82-37=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进行的探索,学生得到老师的赞赏后,不约而同地喊出了“YE!”。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挑战:你们自己摆出了算式,你们自己会计算吗?需要老师的帮助吗?学生的好胜心驱使他们说“NO”。于是他们又绕有兴趣地动笔把算式抄在自练本上算了起来,有的同学遇到了困难苦思冥想,我就教育他们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启发他们可以从书本中寻求答案,或者用手中的学具解决,我根据巡视的结果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算式:72-38=4672-38=44 72-38=34 “同一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