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堂古诗教学谈古典诗歌教学.doc_第1页
从两堂古诗教学谈古典诗歌教学.doc_第2页
从两堂古诗教学谈古典诗歌教学.doc_第3页
从两堂古诗教学谈古典诗歌教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两堂使至塞上谈古典诗歌的细读长清一中初中部 张文亮有幸聆听了一首古诗的两堂同题异构课,让我们有机会静心思考关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问题。一首五言律诗,短短的40个字,45分钟的时间(不包括课下预习时间),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得到教学的最大效益?两堂课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细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法宝。古典诗歌篇幅短小,为我们留下了充分细读的时间;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则非细读不能解其意、畅其情;古典诗歌艺术纯熟,则非细读不能取其精华。总而言之,细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只有细读,师生才能够真正走进诗歌,才能够品出诗情,才能够领会语言之妙,才能够亲近作者、感受作者的心灵人格。何谓细读?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或者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众多的解读告诉我们一个细读的根本: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核心,读进去、品出来,探幽发微,得其精妙。怎样实现诗歌的细读呢?细读郭沫丽和刘霞老师的这两节使至塞上,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归纳一下:读字贯穿、知人论文、细节推敲、纵横比较、联想想象。读字贯穿。默读时,课文中有些体会不出的东西,一朗读就感受到了,体会出来了。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它有助于理解。反复吟咏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性的理解。两节使至塞上自始至终回荡着师生入情入味、情韵悠长的朗读之声。郭沫丽老师以配乐范读引领,之后学生自由大声诵读、二学生挑战朗读、全体学生齐读,赏析过程中对重点诗句推敲诵读,最后全班学生再次齐读,读得灵活,读得投入,读得层次井然、淋漓尽致。刘霞老师更是将中国传统的诗歌吟诵带入课堂,平平仄仄、长长短短、铿铿锵锵,古意盎然,诗韵悠然,趣多味足,一个入声“入”字,所包含的幽咽,一个平声“圆”字所带有的欣喜,无不在师生的吟诵声中传递出来,我们看到,师生真的进入诗的境界中去了。在一遍遍吟诵声中,学生渐渐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了,他们渐渐开掘到诗人情感的泉源,王维的孤独之旅、落寞情怀、失意而不失志的高尚人格犹如涓涓溪流,就从一遍遍吟诵声中汩汩流出,流进学生的心田。借用王尚文老师的话,文本细读就是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声响就是来自于文本的呐喊,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直接感受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是还原诗人心声,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知人论文。教育的核心在人,文本解读的核心当然也在“人”,我们常说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既是两个并列的对话角度,也是深浅两个层次的对话角度,两者互为作用,“与文本对话”可以更好地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可以更深地走进文本;因而“文本与作者密不可分”,“知人”方可更好地“论文”, “知人”是有效细读文本的必由之路。两堂课都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而且都是在诗歌解读的必要之时出示背景,促进了学生深入细读、准确细读,王维因为张九龄遭贬而被排挤出朝廷,不是风风光光的出使边关,是“单车”而问,如“征蓬”漂泊,这样学生就更好地解读了“单车”“ 征蓬”两个诗歌意象,也切切实实地领会到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无依无靠的感觉。细节推敲。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两位老师执教的使至塞上都抓住了诗歌的关键词句,沉入词语,反复品读、重锤敲打,教得细致、品得深邃。刘霞老师教学使至塞上三个环节:寻迹、寻情、赏析神来之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细节,紧紧贴住了诗歌的语言。初读寻迹,教师设计的活动为:朗读诗歌,画出标明作者出使边塞行程之地的词语,引导学生领会行程之遥、离家之远、塞外之荒,为后面的寻情教学铺垫。进入寻情环节,教师让学生以“一次 的塞外之行”领会作者的情感,教师介绍四声知识,特别讲解入声字在表达情感方面起到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情,学生能够抓住“单车”“征蓬”“归雁”“出”“入”等词语深入细致理解。在赏析神来之笔的教学环节,细节推敲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教师运用删减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大”、“孤”、“直”、“长”、“圆”五个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分析、想象、描绘、感受等多重情智活动,走进了诗歌深处,走向了语言的背后,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管子内业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诗歌细读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多在诗中走上几个来回,细节处重锤敲打反复思考,那么诗之三昧毕现。纵横比较。两堂课均设计了比较阅读,展开文本细读活动。一是诗歌自身语言的比较,如郭沫丽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换一换的方式领会诗歌意境,“大漠”可否改为“沙漠”?“长河”可否改为“黄河”?刘霞老师运用删减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大”、“孤”、“直”、“长”、“圆”五个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都是诗歌自身语言比较赏读,这样的比较细读活动设计,让学生“沉入词语”,学生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语感能力。二是诗歌与诗歌的比较,两堂课都把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拿来,与使至塞上比较阅读,有的侧重于落日意象的理解,有的侧重于整首诗歌修饰语的比较,特别是刘霞老师还用吟唱的形式唱出天净沙 秋思,境界全出。三是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郭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列出王维不同时期的代表诗句,扩展了阅读视野,为学生多角度了解诗人、把诗歌学厚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这堂课上老师补充的诗句是否合适,是否可以促进学生对王维的积极认识,还需商榷。但是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古诗教学,完全是一种可行而且当行的教学方法,它让细读变得更加细致。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语文教学来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因为语文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借助文字进行联想想象,还原文字所描述的生活情景。诗歌教学更离不开联想想象,因为诗歌不仅是用形象说话的,它还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留白,没有读者的联想想象,就没有对诗歌的补白,就不能深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两堂使至塞上都借助了联想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还原诗歌描绘的精彩画面,把学生引入诗中,潜心领会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把联想想象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符合诗歌教学规律的。追寻着诗人的情感脉络,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填补意象之间的空白,在一顷刻中把诗歌“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暂时忘去”(朱光潜.诗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6-37.)。红楼梦中香菱读诗的一段话:“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