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ocx_第1页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ocx_第2页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ocx_第3页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 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分成8个方面:研究开发能力、产品效果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 力、创新意识、投入能力、财务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通过8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 建立了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评价方法。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3)01-0043-03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是系统、全面描述和评价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若干重大领域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在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制度。 因此,建立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指导 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和对象十分复杂,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实际 上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内容的广泛性,创新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创新影响的时滞性,对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的评价既要考虑企业获利状况等现实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强和 市场状态改善等潜在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企业自身内在的创新能力提高与创新管理经验积 累等无形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坚持以效益标准、竞争标准和发展标 准为准则,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成8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A;准则层:效益标准B、竞争标准 B和发展 标准B;指标层:(1)创新意识C,包括领导层月研究技术创新的次数C、技 术创新规划和计划 的规定C、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C、与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次数和能力C、现代化管理能力C、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或 条例C和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C;(2)研究开发能力C,包括研究开发投入强度C、 研究开发人员构成C、研究开发成果水平C、研究开发成功率C、 消化吸收能力C和拥有专利数或成 果获奖数C;(3)技术进步能力C,包括技术进步水平C、技术进 步速度C、技术进步贡献率C和劳 动生产率C;(4)生产能力C,包括生产设备水平C、生产人员构 成C、产品生产周期C、 原料利用率C、能源利用率C和主要设备有效利用率C;(5)投入 能力C,包括外界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C、企业自身投入资金C?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度C ;(6)营销能力C包括营销强 度C、产品的竞争强度C、销售组织网络C和销售服务状况C?;(7)财务能力C,包括承担财务风险 的能力C、融资能力C、投资回收率C、销售收入成本率C 和资金利税率C;(8)产品效果能力C,包 括从事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数C、产品更新率C、新产品开发费用和周期C、产品市场占有率C、新 产品收益率C、新产品产值率C、新产品销售率C、新产品利税率C 和名优产品产值率C。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说明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是指自上而下,从领导到一般员工所 拥有的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由此,时刻有的一种使命感、生存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决 策层的创新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长期的 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创新意识对企业 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均是定性指标。 2.R&D能力 C指标可以用研究经费/销售收入来计算。C指标用来反映R&D人员的素 质,可以用职称、学历来衡量,可用科学家与工程师之和/R&D总人数来计算。C指标反映研 究开发 成果所达到的层次,不妨把它划分为4个层次:国外、国内、省内和企业水平,可以分别计 算各层次水平所占的比例。C指标反映R&D机构的研究能力,可以用研究的成功次 数/研 究总次数来计算。C指标反映企业非自主创新率、接受创新扩散的能力,可以用 强、中、弱三个档次来评价。C指标反映的其实是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力。 3.技术进步能力 C指标是描述某一时刻的技术状况的指标。C指标是不同时刻技术水平的变 化快慢情况。C指标是指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可用技术进步速度/产 值增长速度来计算。C指标反映工人生产产品的效率,可用产品产值/工人人数 来衡量。 4.生产能力 C指标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将其分为4个档次:20世纪90年代水平、80年代水 平、 70年代水平和20世纪60年代水平以下,然后在分别计算各年代水平的生产设备占总设备的比 例。C指标反映生产人员的素质,包括生产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前者可按职称( 高级、 中级和初级)来评价,后者可按技术等级(一级、二级和其他)来评价。C指标反 映从初 始原料投入到产品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可用产品生产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平均产品生产周期或 估计周期来评价。C指标反映原料被转化的程度,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原料投入/ 实际 原料投入来衡量。C指标反映能源使用效率,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能源/为生产 该产品 而实际耗费的能源来计算。C指标反映主要设备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用平均有 效利用率或平均作业率来评价。 5.投入能力 C指标反映外界环境(主要是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包括设备投入价值)的投 入情况 ,可用外界对企业投入的科技经费/企业投入的总科技经费来计算。C指标反映 企业 自身投入的能力,包括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其它。C指标可用生产成本/新 产品的总价值来计算。 6.营销能力 C指标可用营销费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计算。C指标反映营销及被市 场接受的难 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否畅通,用好 、 中、差来评价。C指标反映企业现有销售服务的适应性,用好、中、差来评 价。 7.财务能力 C指标反映企业所能提供的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指标 包括自筹能力和借贷能力。可分别用自筹资金/所筹总资金和借贷资金/所筹总资金 来计算。C指标反映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收效率,可用当年回收资金/当年投入资金 来 计算。C指标可用成本/销售收入来计算。C指标可用产品利税/所投 资金来计算。 8.产品效果能力 C指标可用从事产品开发的人员/企业职工总人数来计算。C指标反映 新产品在企 业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可用新产品数/产品总数来计算。C指标反映产品研究 、开发 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可用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开发周期或估计周期来评 价。C指标反映企业创新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可计算其市场占有份额。C指 标反映的实 际上是产品的附加值大小,可以用新产品净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C指标反映新产品在企业总产品中的所占份额,可分别用新产品的产值/企业产品 生产总 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产品销售总值、新产品利税/企业产品的总利税来计算 。C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品牌状况,名优产品可指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产品。 可用名优产品产值/企业总产值来计算。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维决策方法,它可以把不能量化的因素给予量化 ,把复杂的决策 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利用人们的判断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它可以把定性 和定量结合起来,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特别适合在经济系统中应用。本文 即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目标层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准则层包括3个方面:效益标准、竞 争标准和发展标准,一级指标层包括8个方面:创新意识、研究开发能力、技术进步能力、 生产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品效果能力。首先,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 构造判别矩阵,计算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从而给出一级指标的权重?i=(i=1,2,8)。其次,根据企业 的实际情况,由专家给出二级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一级指标的实际 得分值b?i=(i=1,2,8)。然后,由式DD(8i=1a?1b?1算出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实得分值。 三、实证分析 根据对某企业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资料,利用上面建立的指标和方法,对该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如下实证分析。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建立该企业的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再根据构造的判别 矩阵,得出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如表1。然后,根据对该企业调查的实际情 况,按照10分制,由专家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后,加权平均算得C6实际得分值分别为6、3、4、7、3、7 、3和6分。由此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判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得分为4.8243分,换算成100制即为48.243分,其中, 较为好的指标分别是生产能力(占21.50%)、创新意识(占18.59%)、营销能力(占13.0 9%)、研究开发能力(12.59%)、产品效果能力(占12.01%)和技术进步能力(占11.76% ),较差的是财务能力(占4.57%)和投入能力(占5.90%)。 参考文献: 1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 2王莲花,李战国,赵铭钦,等.卷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 3刘思峰,党耀国,李炳军,等.河南各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J.河南农 业大学学报,1998,(3). 4沈继红,施久玉,高振滨,等.数学建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社,199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WANG Lian - hua (Basic Science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 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the capacity w hich innovation main body harmonizes with each other to realize prois divided into eight different asp ects by w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