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也谈读经.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也谈读经.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也谈读经.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也谈读经.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也谈读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也谈读经一、关于经典在台湾称语文不叫语文,叫国文。我认为这个称呼讲的是非常有道理的。什么是国文?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种族所固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它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或者种群在精神领域的主导方向,是对人,对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我认为,在中国国文包括大致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诸子百家;二,是佛教文化;三,是璀璨诗篇。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事物的发展都是无法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历史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的国文也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和变化。但是有人却说,读唐宋诗词,不如读文言文,读文言文不如去读老子,读孔子,甚至还排出了一个阅读表。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照这种说法,唐宋诗词肯定没有文言文好,可以不必阅读。文言文也一定没有诸子百家的好,当然也更没必要阅读。那么,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在向前发展还是在向后退缩呢?如果正照这位先生所述,我们今天齐聚一堂,学习经典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我们再怎么学习也不可能超越孔夫子。我们还在这里起什么劲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是不是只有老子,孔子的著作才叫经典之作?第一次思想繁荣时期,应追溯到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代,尤以老子,孔子等为其杰出代表。而他们的思想是对这个时代之前的一个思考,总结,继而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们来看一下论语中的几篇。其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对人生的一个理解,他认为只要是衣食无忧即足以,即使每日吃饮粗茶淡饭也比以不义来图谋的财富,换取的地位要更加的安心。想想现在那些被双规的共产党员同志们,谁解其中味?其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想大家对于这几句一定是耳熟能详,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虚心向不起眼的人物学习呢?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就写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孔子似乎早就感觉到中国人所谓的面子思想,早就为人们提出了忠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财富,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孟子在孔子之后,其虽也深受着孔子的影响,但也并不是完全照搬孔老夫子的思想,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比如:梁惠王章句上的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对于美好的事物(或者我们把它理解为财富,权势也可。)是什么态度呢?贤明者方据之。只有品德高尚,贤明的人才能够得到,而不贤的人即使得到了,也无法心安理得的去享受。这与孔子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着微妙的相似与不同。两个人都肯定了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地位。但是在对财富,地位的看待上有不同的观点。孔子算得上高尚得人,算的上贤者,可是他却愿意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而孟子认为只要这些美好的食物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应该得到享用。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和发展。而孟子的思想也符合了中国当代人对于物质财富取舍的道义。而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不是用大红本子来衡量的,而是用他的所占有的金钱的多与寡来衡定的。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洛克菲勒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再来谈谈诗词的变化和发展。我以植物描写为例。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人看见了春天美丽的桃花,于是联想到了美丽的新娘。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朱熹又说道:“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诗经注析程俊英等.中华书局.1991P16)由此可见,这首诗所述乃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婚姻。这是一种初级的情感,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再来读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对比前一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张九龄的这首感遇显然有了更深邃的思索,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在诗中已经有了一个理性的思辨的过程,这再也不是诗经时期简单的喜怒哀乐的诉说,也不是简单的诗经式的比兴,而是一种比兴的寄托,以兰叶,桂花这种芳草自比自己的高节,以这种香草美物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意义。而这种气节“何需美人折”。由以上两个方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基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滚动的车轴,我们的文化也是在不停的向前发展。因此,老子,孔子的著作在诸子百家的作品中一定是经典。但这并不能表示在他们之后的贤者无一能超越他们,也不能表示后起之秀中永远没有经典。那孔孟老庄要读吗?要。我的意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来看一下文言文,以二十四史为这一类的主要代表之作。历史,是一面参照自己言行的镜子。阎崇年老师在川师大的讲座中就提到,康熙皇帝每天早上起来要读前朝的历史,以明心智。就可见读文言文的作用不在能够于能够认识多少古汉字,能够背诵多少段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光辉灿烂,这是一部用鲜血染红的,用人头堆砌起来的文化传奇。每次我翻阅资治通鉴都读不了几行,并不是由于看不懂,而是不忍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华老栓手中的那个醮着人血的馒头并不是胡乱杜撰出来的。我们来随便翻阅一段资治通鉴来读读。“十一月,丙申,杀斛斯政于金光门外,如杨积善之法,仍烹其肉,使百官啖之,佞者或啖之至饱,收其馀骨,焚而扬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炀皇帝中大业十年(甲戌,公元六一四年)我本以为吃人肉的故事只能发生在水浒传这些小说和那些野史之中,想不到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过去的记忆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我们面对着这样的血淋淋的历史的时候,我们还能摇头晃脑,目无表情的背诵它们吗?我们还能一目十行,当小说一样去阅读吗?余杰先生在他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说到:资治通鉴是一本只能在深夜阅读的书。我想在深夜阅读的恐怕还不止通鉴这一本书吧。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历史而单独的存在。历史是一个大的范畴,任何事,任何物都必须遵循这一伟大的逻辑,不可逆转的天理。我们学历史,学古文。不会是仅仅为了告诉大家:我把二十四史读完了,背完了吧。也不是单纯为了作文,而引经据典。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反思,以史为鉴。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精华之所在,而人类的思索是不断前行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永恒的经典。有一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继续往前上,还会死在沙滩上。二、学古为何用有许多学习了许久古典文学的人有这么一问:学古为何用。是翻箱倒柜的将某部经典放于案头,做一个详细的校注?还是让自己的文章引经据典似乎更增添几分文采。都不是。文如其人。我认为,是通过学习作品本身,了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从而升华自己,重塑自身。还是引一段论语吧。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大约在小学的语文课本当中就有的一段文字。而时值今日有许多学生经常向人诉苦,我不被家长理解,不被老师理解,不被同学理解。而这群人中一些性子比较火爆的人就常发生一些过激行为。不举多的,就举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马家爵事件。他一个贫困地区走出来的读书郎原何与杀人狂联系到了一起。就因为不被理解。而孔子早就已经说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读论语,读的是什么?读的不就是这些吗?我们学论语,学的不就是这样的思想吗?我们学古人的美好的人格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古为今用,用现代观点看古代的经典是对学古最大的,最好的诠释。余秋雨先生在其现代阐释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引为思考:“当然,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保存、注释、讲解、评论、而是指从现代意义上的重新大规模地寻找、选择、破解古典,挖掘出埋藏在那里的某个人种曾经有过的美学尊严,而这种美学尊严又恰恰可以塑造未来。这种现代阐释反对无根的创造,却也拒绝国粹派的墨守成规,阐释的主要方式不是疲榻的讲稿,而是惊人的创建,阐述者不是几个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炽热的时代。”(选自余秋雨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