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蒋公的面子》双时空叙事的艺术价值.docx_第1页
话剧《蒋公的面子》双时空叙事的艺术价值.docx_第2页
话剧《蒋公的面子》双时空叙事的艺术价值.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剧蒋公的面子双时空叙事的艺术价值 摘 要: 2012年,南京大学文学院为庆祝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根据南京大学的校史编排了一部喜剧-蒋公的面子。该剧采用了双时空的叙事方法,以前后相隔24个年头的两个时间以及两个不同的地点,来回忆、还原三个教授在24年前有没有去吃饭。本文试就从蒋公的面子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来探析该话剧双时空叙事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叙事;情节;主题 “戏剧就是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吕效平教授的名言。正值南大建校110周年之际,吕效平教授与学生温方伊根据校史,创作了校 园喜剧话剧蒋公的面子。该话剧以南京大学的校史为题材,讲了1943年蒋介石兼任南京大学校长时,邀请三位中文系教授赴宴的故事,将三位教授在面对权势时的态度“放在火上烤”,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深刻生动。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是戏剧的魅力所在。这部喜剧以一种理性的幽默将人无用的面子撕破,露出了赤条条的人性,给人以警醒和反省。 1 互文的情节联系 话剧蒋公的面子在戏剧结构上采用了戏剧的四段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文革楼事件一共出现了五次,将主体情节分了四个部分,前文已交代文革楼事件主要是讲老年的三个教授在回忆自己当年有没有去吃蒋介石的饭,重庆事件主要讲中年的三个教授在讨论要不要去吃蒋介石的饭。而文革楼事件的每一次出现都基本分布在该剧结构的每一个节点上。三个人一直在围绕着有没有赴宴这个话题来争论、推进对主题事件的点点回忆,使得主体事件慢慢地清晰起来。两个时空的情节形成了一个互文关系,并引导观众接受戏剧的发展。“一点印象都没有?当时是在茶馆,我们讨论蒋介石请客的事。卞从周还随身带着请帖。”“我肯定没有参与。”“怎么没有?你想一想,二十四年也没那么长”这是开场文革楼老年的夏小山和时任道的对话,24年前去茶馆干了什么,但是有人记得,有人不记得,于是开始争论。接着情节就直接跳到了24年前的主题事件当中,“你有收到帖子吗?”“什么帖子?”“蒋请客的帖子”“收到了。”“去吗?”“呵呵,我去干什么”。这是中年的夏小山和时任道的对话,这一对话是在对文革事件中两人争论议题的情景再现,形成了两个时空的联系。并且在第一次的重庆事件中提到了“火腿烧豆腐”,豆腐是夏小山的最爱,卞从周拿蒋家宴席上的这道菜来诱劝夏小山同去赴宴。而在第二次的文革事件中三个人也提到了“豆腐”,这既是对第一次重庆事件的衔接,同时又铺设了新的争论议题-24年前有没有这道菜。同时在此也提到了一个关键的话题“运书”,为后边的主体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暴露了这出话剧的情节核所在。诸如此类的互文联系,在话剧的后半部分仍有体现。 2 丰富人物性格 人是戏剧中的主人公,在戏剧中,不是事件支配人,而是人支配事件。这里的人是指人物的个性,也就是人物的性格。在戏剧中以人的主观意志使得行动事件合情合理。相反的,在这合情合理的事件中也可以反衬出人物的性格,甚至使之更丰富、更深刻。该话剧的人物主要是夏小山、卞从周、时任道,其三人的性格鲜明迥异。历经磨砺心志的事件,人的性格不难不变。其中,时任道作为这三个人物的核心,其性格是多变的,并且在两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下,因为多变使之性格更丰富,更立体。 1943年的时任道,他是一个理想的激进的知识分子。在与卞从周辩论中国的学生要不要关心国家大事。他说“中国的文化不仅是在书本里的,也是精神上的。若中国的人才都一心只读圣贤的古董,两耳不闻窗外的时事,那才是坏事。”另外在讨论政府的腐败问题时,他又直言“政治连民主自由都没有,还要它干什么?”他又是愤世嫉俗的。他看不惯蒋介石的领导方式,看到与蒋介石有私交的卞从周走来,对夏小山说“(走)不与这种人打交道。”在无法避开卞从周的时候,他又在言辞中明里暗里讽刺卞从周。他又是傲居自私的。卞从周说了买它的字,借钱给他救急。他抖擞着浑身的傲气说“时任道一生饿死不向人借钱”。因为对蒋介石的偏见,他说他不可能与蒋介石坐在一起吃饭。但是为了自己的几本书,想方设法地让别人去帮他请求蒋介石。他认为这样他就不是欠蒋介石的人情,与蒋介石也不存在任何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这样己有所欲而故施于人,着实的自私、不地道。中年的时任道是那么的傲气、志高,但是在1967年被打为右派后的他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避事、怕事、胆小的人。老年的夏小山下楼到时任道关押的地方看他,他赶夏小山走,因为怕革命小将看见,误以为同为“牛鬼蛇神”的他们在订立共守同盟,交代不清楚。夏小山问他有没听见半夜里的闹声,有没出门看?他说“我不敢,躲还来不及呢”。 3 揭示与提升主题 话剧的剧目叫蒋公的面子,但是蒋公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而始终出现的是三位教授讨论要不要给蒋公面子去吃饭,而实际上是自己拿自己的面子和里子在做斗争。夏小山因为在学生面前夸下海口不承认蒋介石做中大校长,但是天生爱美食,又受到了美食的诱惑,为了维护自己的言行一致,而死撑着面子。卞从周是识时务的,愿意去赴蒋介石的筵席。但是与当权者交往甚密,作为文人,怕遭到同孺的轻视,引起党派之见,所以为了能被大家所“理解”就使出尽浑身解数,规劝他人一起去,以此来掩饰自己立场的“出格”。时任道是因为自己与蒋介石的个人恩怨以及政治观点的不同,在心理上抵触蒋介石。但是自己独爱书,自己的一批珍贵的图书遗落在桂林。战乱年代,无钱无权不能成事,只能依靠当权者蒋介石的力量把自己的图书运回重庆,于是千方百计的设套让别人去帮自己做这件事,愚昧地认为这样承人情的是别人,不是自己,这样自己就不会跟蒋介石攀上一点点联系。这部剧就是将人的私欲和面子放在火上烤,将人性中最丑陋和隐晦的一面撕?_了给人看,反复敲打人去思考,到底是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这是蒋公的面子深刻的、直白的主题。 另外,由前文分析,其中之一的主人公时任道的性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重庆事件中他是激烈的,对时事是饱有看法的愤青。但是在整个文革中,他却是胆小怕事甚至是避事的鼠辈。“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文人向来以高尚、洁净、坚定、执着为品格自持。但是作为文人的时任道在世事面前,他迷失了,屈服了,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该有的品格,甚至于作为一个独立人该有的精神坚守。变革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但是不可以改变人性。由时任道的性格变化,一方面揭示了文革对人本真的迫害摧残,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人性中存在的软弱面在社会、生活变革中如何自持?清贫之苦和劳累之苦,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