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doc_第1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doc_第2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潜山县双峰初级中学 LI-CHENGJIE“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须从小开始培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及这方面的探索体会如下: (一)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批判精神,不惟课本、不惟名师、不能束手束脚,记得从前在使用人教版数学教材时,学校还专门为教师配有现成的教案,严格按教案上设定的程序及例习题一步步实施,其结果感觉有些生搬硬套,课堂缺乏生机,实际效果不佳。后来,我听了一些优质课,这些课并未按所谓的名师教案设计的那样去上,但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都包含着许多创新的成份。从此以后,课堂上我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的想法,教法日趋灵活,效果也委明显。在这里,我并非否定名师教案的作用,我想说的是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否则的话,都那样照搬,干脆来个“电化”不更省事?为此千篇一律,哪来因材施教,又怎能创新呢?现在我们手头使用的课本(华东版)在原来人教版的甚而上做了大幅度改动,它的特点显而易见,更具实用性。然而,是不是尽善尽美了呢?课本上的知识点顺序能不能改动?我想仍需探索。我在教学第五册数学“。圆与正多边形”时,把“例1的求正六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教学,改在“例2的正六边形画法”之后进行的。再如:在第三册数学“同底幂相除(第一节)”时,开始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得出如下结论:1010=10=10=100,22=2=2,aa=a=a(a0),此时同底数的幂的除法法则已呼之欲出(许多同学已知道了)。突然有个学生问,反过来相除会怎样?(按课本设计,属下节内容),这时我做了一下统计,几乎大部分学生都想知道这种答案(当时,我想,若这样带学生探讨下去,尽管原先安排的知识点不能得到足够的训练,但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使学生清楚了属于同一法则的适用范畴,于是便将计就计)于是便探索起来,我随即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即:1010=?,22=?,aa=?(a0),同时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自己的稿纸上,我巡视一周发现(1)=10=100,(2)=10=100,(3).10=20,(4)=10=20,(5)=有人有这样的结论。我抽生回答后一一板书出来,讨论,最后一致认为:问题聚集在数10身上,应该规定:10=才合理。很自然地给出了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a0,p为正整数)即。紧接着,不失时机地引出: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即规定:a=1(a0)。因此完整地得出同底幂相除的法则:aa=a(a0,,m,n为正整数)问题圆满解决了。我充分肯定了这些同学的创新精神,全班同学为之鼓掌。诸如此类,这里改变了事先的设计调换了课本 上的知识产点顺序。这样做姑且不论效果有多好,但为学生蕴育着一种“创新”的教育。(二) 要为学生“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情。“创新”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育,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如何创设这样一种环境呢?一、注意问题的拓伸。第五册数学中例如:“求证:正三角形内一点到三边距离和为定值”(如图甲h+h+h=h(高)待学生解答后因势利导问:(1)正三角形一边上一点到三边距离和呢?(如图乙结论仍成立,证法同,略);(2)这点在正三角形外呢?有何规律呢?(如图丙,hh+h=h)ABCABBCPPPAhhhhChhh(图甲)(图丙)(图乙)h学生探索得津津有味。二、注重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因为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应用了数学知识,同时学生存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努力挖掘、创新。如:第四册数学中,探索内容:将三角形纸片按如图丁巳所示折叠:(MN中位线等)。打开图戊图丁(A B C)ABCMMNNPPQQS折叠ANS图巳QCBPM让学生联想操作过程,在图巳中,角、边分别有什么样关系呢?它告诉了我们哪些几何定理.、公式及证明方法?(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AC+B+C=180;(2)MN=BC三角形中位线定理;(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SABC,MA=MB=MC)(4)三角形面积公式:S=BC*AS=2S矩形MNQP,使学生懂得我们发现了这些规律就是创新,对你来说就是“发明创造”。开放、探索题形式多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有得于学生创新的途径让学生充分思考、深入探索,将会获益匪浅。(三)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去创新,告诉 学生创新的重要性,而且每个人都能做到创新,除上述之外,一题多解,文摘周刊上,刊登的一位只有小学毕业的工人,由于不懈地研究、实践、终于发明了折叠式自行车,非常方便、实用,享誉世界。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了发明,不足为奇。另外常讲些数学家的故事,同时明确告诉学生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产生错误的过程,困难时,不要气馁,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