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x_第1页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x_第2页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x_第3页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x_第4页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由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新转变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仍是各个学校正在面临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当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剖析了该专业目前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专业定位难、能力建设不足、没有专业特色等问题,进而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势学科的依托和以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关键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建设一、专业发展背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是地理科学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名称,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代码:070702)。2012年教育部将地理科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代码:070702)”本科专业停止招生,经重新编制教学大纲,2013年开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招生。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作为新设专业,面临学科重新定位、教学内容和野外实习实践的重点探索、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就业方向等培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目前,需要做的是借助学校的优势学科,结合国家对该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对校内校外实习实践、专业技能培养、选课引导、就业等方面进行设置,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如何构想并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学生发展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是很多高校重点探索的内容之一。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一)专业定位难,与社会需求有偏差很多学校在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同时,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转变,让很多学校面临学科的重复设置,既有地理科学专业,又存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这样的情形,学科该如何定位和区分这些专业是很多院校面临的难题。有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问题,只保留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或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借助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以转变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是很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二)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能力不足该专业转型之后过于集中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理论基础培养上,造成理论课设置过多,总学时又有限,实践课程显得匮乏,能力建设不足,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赵小风等,2008)。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就业“敲门砖”,因此,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刘玉璋等,2010)。一个学科要发展,最底层的工作应该需要更多的人去做,不能形成我国目前“一流人才搞研究,二流人才执教鞭,三流人才从事实践”的“倒金字塔结构”(贾泽露等,2006)。只有培养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很强的基础人才,才会满足当前社会随着地理意识提高所形成的市场需求。(三)专业特色不突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覆盖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学、生态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范围较广,许多院校设置的该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追求“全面”,使得课程繁多复杂,没有较为主干和集中的方向,也没有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如果没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方向,在这个专业得到社会认可之前,势必会影响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三、专业面临的机遇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型社会后,国家发展的方向不断向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拓延。国家针对目前快速城市化的现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思想。由此可见,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地理学、生态环境学人才。因此,中国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也给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这一学科也将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已经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如何让地理科学也实现信息化,为现代人类进行地理信息服务是作为全球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面对的。地理科学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院校地理学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地理学人才的摇篮,更面临着地理科学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作为一个新专业,虽然存在专业定位难、能力建设不足和专业特色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无论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还是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都可以重新进行设置和改革,因此,该专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将科研项目或企业项目引入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项目的发展有机结合,紧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将现代科技融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激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项目,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周利军,2009)。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以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为依托,将科学研究和企业项目逐步渗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相关实践技能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具体科学和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较高综合素质人才(花利忠等,2013)。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二)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力本位”中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所学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即是将能力培养和建设作为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增强服务于培养目标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着意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体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人才在该行业所需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行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还不是太明朗,进行详细全面调查之后,才能为相应的能力组织和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突破,如何扭转在高等教育当前的“重学轻术”思想不止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很多专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当然,实用性、实践性的创新型课程不是“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的全部内容,但这些课程对于“重学轻术”的传统高等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以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为导向的人才能力建设国家战略反映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指南针。从目前来看,加快城镇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战略导向。通过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需求,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确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全面的教师队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是有较高技术能力、有较好资源环境管理、管理、规划、整治等思路的人才。以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为导向,加快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真实需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基层创新人才做好能力建设准备(曹冰玉等,2012)。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让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蓬勃发展。(四)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特色人才培养很多学校是依托其原有的优势学科发展起来的,例如武汉大学是以测绘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中南大学等是以地质专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北京林业大学是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林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何东进等,2010)。在促进专业建设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当前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通过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发挥各个学校在优势学科,将优势学科的核心课程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既有专业特色,又能体现优势学科专长的人才培养机制。五、结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我国的新创专业,要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和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特点,改革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不仅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培养,还要加强高、新、精、尖技术的应用,建立一套有特色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强教书育人,培养高校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愿为地理科学发展献身的精神,边实践、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为我国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 赵小风, 黄贤金, 付重林, 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50- 53.2 周利军. 项目教学法在高师GIS 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4(135):60- 61.3 花利忠, 黄丽蓉, 张明华.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GIS 类课程实验教学“3+1”模式探索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106-1084 曹冰玉, 方林佑. “实践性教学基地群”建设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66-169.5 贾泽露,刘耀林,刘兴权.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