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1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2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3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4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古文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复习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 2、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 4、孔子云 云: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 5、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 6、药稍熔 药: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 7、有布衣毕升 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 9、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10、高可二黍许 许:古“左右上下、”;今“答应或猜测” 1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 14、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15、两股战战 股: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 16、几欲先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假: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 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 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 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余则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着緼袍敝衣) 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 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作动词,吃尽) 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动词,使劳累)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作动词,擅长) 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 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作动词,擅长)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动词) 执策而临之(策:鞭子,名词)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养,动词) 马之千里者(之:不译,定语前置的标志)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之:的,助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凑足音节,无义) 执策而临之(之:它的,代词) 无丝竹之乱耳(之:无义,助词)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其: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其:难道,副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能愿动词) 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名词) 持就火炀之(就:靠近,动词) 瞬息可就(就:完成,动词) 每字为一印(印:字印,名词) 其印自落(印:字印,名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印:印刷工具,名词) 欲印(印:印刷,动词) 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做,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为:成为,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为:刻制、制作,动词) 又为活板(为:发明,动词)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被,介词)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为:是,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以:用、拿,介词)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用来,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介词) 计日以还(以:相当“而”,连词)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可以) 通计一舟(一:全,整个) 为念珠个一(一:一件) 妇抚儿乳(乳: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乳:奶头,名词) 以为妙绝(妙:善、好,形容词) 众妙毕备(妙:妙处,好处,名词) 以为妙绝(绝:断、消失,动词) 群响毕绝(绝:极,副词) 不能指其一端(指:指出,动词) 手有百指(指:指头、手指,名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患:忧患,名词) 援疑质理(质:询问,动词) 非天质之卑(质:智力、天资,名词) 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名词)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道:谈、讲,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名词)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至:到,动词)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尽粟一石 何陋之有? 会宾客大宴 弗之怠 (2)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省主语) 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 火烧令(之)坚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寓(于)逆旅 (3)判断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六、八年级下册古文课文理解 马说一、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伯乐”,集 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嘲讽和鞭挞。 二、梳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三、联系现实生活回答,21世纪的青年应怎样做才有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增长驾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勇于表现自己,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陋室铭一、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暮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结构。()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室中之景:自然环境清幽() 室中之人:交往人物不俗() 烘托陋室不陋 室中之事:生活情趣高雅(正面实写反面虚写) 诸葛庐 子云亭 () 类比,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暗示陋室不陋。 孔子的话(首尾呼应)() 引用,表现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有仙则名 ( ) 惟吾德馨 (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 活板 一、写活字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主要按照工作程序:制版(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印刷、拆版的顺序进行说明。 二、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 字是活的;“又为活板”,“每字为一印” 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新排版印刷 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 印刷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 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 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 核舟记 一、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技亦灵怪矣哉”。 二、结构。 由评论引入所要介绍的事物。 中部的船舱 船的正面 船头:苏、黄、佛印 舟尾 船的背面 从概述事物的基础上引出结句的评论。 口技一、课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写作顺序。主体部分写口技表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展现“惊醒”“入睡”“一场大火”三个场面。 二、结构。 道具 (烘托表演者技艺不凡) 正面绘声 评论 侧面烘托(烘托口技表演之 “善”) 送东阳马生序 一、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二、结构。 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用心之专。(“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讲幼时求学的情况,主要是致书之难。 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况,主要写叩问之难。 写求师的行路之苦。 叙述衣食粗劣,生活之艰。 总结“勤且艰”是学有所成的原因。 讲述今之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专门老师有丰富藏书),从与自己的对照中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东阳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三、我们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