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docx_第1页
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docx_第2页
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摘要:众所周知,劳动关系以劳动经济关系为核心,通过法律来调整劳动经济关系我们称之为劳动法律关系。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经济关系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的。所以说,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性与劳动关系存在内在的联系,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以劳动关系的研究为基础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以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与劳动力市场变化要求的相符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变化 劳动关系 收入状况 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就业关系受到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 1.弱势群体产生以及劳动关系变化的首要原因便是就业形势的严峻 2009年12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供求缺口1200万左右(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也就是说有1200万人待业。众多的人口使我国蕴含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这种正在调整的经济结构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下,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也就是说从需求供给角度讲,我国的劳动力需求量严重地小于劳动力供给量,主要表现便是迅猛上升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末,我国石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9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数据来自腾讯新闻网),而200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数据来自搜狐新闻网)。工业化进程和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劳动力总量矛盾以及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一问题在2001年,也就是我国加入WTO后显得更加突出,从而使得劳动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对劳动者不利。 2.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在变化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几方面是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高素质劳动力受到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促进而增加。“大众教育”在1999年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后已经替代了“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便是扩招这一策略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总量之间的矛盾。从短期看,就业时间可以随着受教育者受教育时间的延长而推迟,从而使社会就业压力得到缓解,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进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增加,而不断增多的招生人数却不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相对于不断增加的就业人数,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导致了劳动力供给远远高于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供需总量的矛盾,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压力。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就业率为87.7%(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数据来自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就业率为71.85%,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495万人、就业率为70.9%(数据来自人民日报),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大559万,实际就业率不到70%(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1万人、就业率为68%(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目前的就业率不断下滑,“知识失业”凸显。 总结大全 第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促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将逐步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产业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技术生产部门和商业、服务业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研究报告指出, 2000年同1982年相比,在我国的职业结构总量中,初级层次职业即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了8.47%,而中层职业的比重则增加了7.2%,我国的职业机构正在趋向高级化。职业结构高级化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发生的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般特征,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未来8-10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对全国人均GDP和各类职业比重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不仅对非农职业岗位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更对中高层职业的增加有相当大的影响。在人均GDP增长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这些职业阶层人员都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农业劳动者则逐年减少。虽然中国中高层职业人员18年以来呈增加趋势,但同工业化国家的职业结构高级化相比还有差距。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则对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一部分高素质的劳动力由于供不应求,在同用人单位的竞争中明显处于有利地位,在就业岗位的获得、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虽然仍然会发生争议和矛盾,但争议和矛盾的形式已从需求方主导转变为供需双方共同主导,而且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仅就劳动经济关系而言)明显减少。从矛盾的主要内容看,也从获得岗位、保障工资待遇变为岗位条件、福利以及薪酬的心理收益等。可以预测,中国职业结构的变化,会促进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特别是劳动力需求方主导的状况,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总结大全 二、收入状况要求劳动分配关系作为劳动关系研究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在工资收入普遍上升的同时,不同的社会阶层从社会改革进步中所获得的收益是不等的。根据统计局对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分组调查, 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8.7%。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显示, 2005年城市居民中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由此判断,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事实上,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不满,的确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但根源还不在收入差距本身,劳动分配关系的不协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履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保证,而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 思想汇报 伤及职业培训是履行劳动合同的四个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履行劳动合同所导致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这四个因素的构成,首先发现,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其他类型企业中,与履行劳动合同相关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超过50%的案件都是由劳动报酬所引起的;其次我们还发现,保险福利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联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等履行劳动合同时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三、结论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判断出,我国各类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劳动报酬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参考文献: 常 凯: 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