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认识的调查.doc_第1页
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认识的调查.doc_第2页
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认识的调查.doc_第3页
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认识的调查.doc_第4页
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认识的调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认识的调查基本情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就此问题,我对江苏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调查范围:江苏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赋、戏曲音乐、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诸多方面。首先是文化遗产方面,调查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表示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长(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和艺术等方面),而表示对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筝、琵琶等)、古典戏曲、国画等艺术形式造诣很深的几乎没有。 关于在课本之外还研读过以下那些经典书目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学生们普遍表示阅读过诸如唐诗宋词、离骚、论语、四大名著等书目,但是这也只是因为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有相关课文而已,真正因为爱好经典书籍而主动去“拜读”的就相当少了。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的经典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本上所有人都听说过,但是基本上没有同学去看过,多数人不是不了解它就是认为四书五经都是过时的东西,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应该摒弃。而在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淡化了,对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最多也只是因为看大人的做法了解一点,而更多的人过节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但是,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更不用提利用传统的方法庆祝传统节日了。更有甚者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但是,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态度,外国文化因为与80后90后新生代的文化心理接轨,受到大学生的崇拜,只要是外国的,在他们眼中就是美的,从头发服饰到生活娱乐,审美无不以外国化为荣。这些同学认为西方文化理性而科学并且先进,再加上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迟早会被这种新鲜的西方文化所取代。他们狂热追求西方文化,骄傲地宣称自己已经被“和平演变”,不关心国内的大事,却对国外的情况了如指掌。不过中国传统节日,热衷外国的节日。甚至难以接受任何国产的物品,这里的物品不仅仅指那些商品,还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包括文学著作,甚至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过分推崇进口商品以及外国电视电影和文学。而这一点从每次外国大片引进中国市场就占据内地大半票房,而国产影片完全本挤压在夹缝中生存就能看出外国文化的确有不可抗拒的号召力。而还有这样小部分同学对于这种崇洋媚外表现的十分反感,他们觉得其实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只是一时受追捧,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的节日增加娱乐、宣泄情绪,其实处于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总结: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新思想,新观念有着积极的求知欲望,勇于容纳新思想新文化,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忽视了理想、纪律和道德的要求,个人主义囚素有潜滋暗长的苗头。 二,对外来思想,接受快,崇拜多,分析批判少。 三,探索和创新上,理想成分多了些,对现实的思考少了点。四,基础知识的根底还浅,对于中西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特别是对外开放的需要。这些缺点和大学生所具有的优点比起来是次要的,但不能忽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觉得,作为当代在校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应该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说说而已。而对待外国文化,不能盲目的追求也不能全盘的否定,吸收借鉴别国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我们大学生,掌握中西传统文化相互借鉴的理论,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素养,美化大学生的生活,学会的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自觉抵制各种文化垃圾的侵蚀,形成正确的、 积极的审美观, 最终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附)问卷调查1你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长吗?(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和艺术等方面) A.有 B.没有,但想学 C.没有,暂时没有兴趣学 2您是否能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筝、琵琶等)、古典戏曲、国画等艺术形式A造诣很深 B有一定鉴赏基础(包括理论或实践能力) C略知一二 D完全不懂3您在课本之外还研读过以下那些经典书目:(复选)*A论语 B史记 C庄子 D离骚 E唐诗宋词 F牡丹亭 G四大名著4上面的书籍您为什么会阅读A 语文课本B 兴趣爱好5知道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吗?A 只知道一部分是哪些书,也没有阅读过 B 只知道分别是哪些书,却没阅读过 C 从来不知道有四书五经存在 D 根本不知道是哪些书,也没阅读过E 知道分别是哪些书,而且都阅读过 F 只知道分别是哪些书,但只读过一部分的书6四书五经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是是怎样看待的?A 四书五经应该有精华的部分,值得吸收B 四书五经都是过时的东西,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应该摒弃 C 说不清7你更喜欢参加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活动还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A 喜欢传统节日,没啥原因 B 喜欢传统节日,有名族特色C 喜欢西方节日,气氛浓厚 D 喜欢西方节日,没啥原因 E 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8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看法:A 全都知道但自己不会做 B 知道一些,但都是家里长辈做 C 全都知道并且乐于参加 D 不清楚,过节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E 知道一些,但自己不会做9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一说法您有何看法?A 是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B 谁说的,其实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受冷落C 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