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当前,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好的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应当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地位,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即强调语文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准,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绝大多数(或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但这种主体地位的尊重,不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课堂地位,把课堂上的一切都交给学生,甚至断言:以讲为主的课绝对不是好课。其实,“讲”本身没什么错,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绝不能不分具体情况将所有的“讲”与“满堂灌”混为一谈。所以,我认为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法,只要让学生有所得,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根据不同课型和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当然,一堂好课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能力得到发展。第一,创设情境,给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课堂气氛、学生情绪、教师感染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多年来我倡导“情境教学法”,营造了学生乐学、爱学、温馨愉快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入境动情”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我在上我与地坛的第一节时,先读了报上的几条消息:“天津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和母亲拌了几句嘴,一时想不开,吞服60多片晕车药自杀。广州一个9岁男孩儿,午后玩玩具,妈妈批评几句,竟上吊自杀。上海一个16岁少年,和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从6楼跳了下去。”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对“珍爱生命”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上第二节时,针对学生对老师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讲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理解与支持,然后再要求学生也讲他们与父母的故事,讲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学习我与地坛。这样,师生就在一种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学习课文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这里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切实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又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第二,设置主问,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主问题是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这一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之一是整体阅读,深化理解。往往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这里所说的整体阅读,不是指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这就要求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在这个“抓手”的导引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主问题”可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比如,祝福教学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又如,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人说,这一课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在课文的句式表达之上,你能证明或否定这一说法吗?很明显,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研读全文。像这样能够牵动对全篇文章阅读或牵动文章主体部分阅读的问题或者说提问,既使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又充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第三,课堂上有学生“问”的声音。要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必须发展学生,只有发展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实效。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大多数伟大的发现都应该归功于问“为什么”,而一切伟大的智慧都在于逢事能问出个“为什么”。语文课上有时我们太习惯学生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而学生却很少能去主动地询问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说,能积极主动地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固然是高明的学生,但能创建性地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而且,只有教材认真读了,文本仔细分析了,内容深入思考了,才能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我们说,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是没有思考的学生和没有学习实效的学生,实际上我们是以鼓励提问题的方式,来带动对课文的深入探讨来增强课堂效果。而且,有时学生的奇思妙想也总能在另一层面、另一角度启发老师。比如学生提出来:为什么不是“不尽长江滚滚去”为什么不是“渌水荡漾猿啼清”。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自主式学习的优秀品质。另外,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弱小的郑国为什么连续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国的进击,保存了实力?”的问题,而且他能够从战略上、从军事上、从外交关系上进行对比分析,使老师刮目相看。我们不知道每节课上,学生会“冒”出什么经典的思想来,想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去,我们的学生就是这么可爱,就是这么富有创见。我们教师要尽其所能的为他们构建一个展示才情的平台。语文课上,把问的权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老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思想的砥砺与碰撞,有情感的体悟与交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有想要表现的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