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科学是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五、教学活动过程(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2、生回答。(好!)(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 学生活动。(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学生自由结组)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生汇报方案)(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四)扩展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1. 2做一位小科学家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二教学准备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三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二)自主学习: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第二单元 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 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 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2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1) 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 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 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 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 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 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 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 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2、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 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 常见植物的特征。 3、 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 (1) 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 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流。 9、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75页活动记录中。 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4、 布置作业。 1、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上。 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3 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课时教学过程:1、 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 出示挂图。2、 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3、 小组讨论,汇报: (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4、 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 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 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老虎) 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3、 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 出示(挂图)。 2、 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 小组讨论,汇报。 4、 小结:(板书)5、 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6、 交流汇报。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 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3、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 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4、植物 动物 人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3、人是不是动物?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二、新课1、揭题:“植物 动物 人”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不同点:(1)兔子会运动。(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5、人(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3单元3.1生命离不开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二)自主学习:1生命离不开水。(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三)课后作业: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二)自主学习:1观察水,描述水。(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活动。(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4认识毛细现象。(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三)课后作业;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A家乡水资源状况;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D水污染的原因。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三)课后延伸: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3.4地球上的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4.1谁最关心天气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二教学准备: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1)学生思考;(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1)教师示范例。(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1)天气预报(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三)作业:1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4.2测气温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学会使用温度表。(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2)学会温度的读写。(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三)课后研究: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4.3雨 下 得 有 多 大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二、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三、教学过程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3)对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每个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四、教学后记 4.4今天刮什么风设计理念:本课采用“体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风的特征;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知识与技能:1、知道风的特征; 2、能够用一些常见材料制作风向标、风力计,能用风向标、风力计初步测量风向、风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大扇子一把、风铃、自制风向标、实验报告单。学生材料:彩色纸条、塑料泡沫小球、棉线、彩色小旗、纸风车、布条。过程设计:活动一 体验一、了解风的特征1、 谈话:(指着风铃)问:知道风铃为什么会响吗?关于风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意 图: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述,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同时激发兴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科学。2、 了解风的特征体验:风的特征老师送一份礼物给你们,请你们张开手。(用大扇子朝学生们扇,扇起风)接住啦,别松手!现在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那好!拿不出,就睁大眼睛看,看看老师究竟送什么礼物给你们。(用扇子朝学生手上扇风)。、这样吧!你们看又看不见,抓又抓不到,那就用鼻子去闻闻看,看看这礼物是什么味。(再用扇子扇向学生)。、谈话:老师送给你们的这份礼物究竟是什么?能说说风的特征吗?小组讨论一下。、听取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归纳出风的特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却感觉得到(板书)。意图: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度、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互动式开放性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本次的学习活动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从情境中认识并归纳出风的特征。活动二 实 践二、观测风向、风力(一)、讲解:风有特征,同时也有风向和风力。(二)、认识风向1、(打开教室里所有的窗子)问:风从哪儿来你是怎么知道的?2、打开课件,了解风向及测量风向的方法。3、讲解风向标的制作步骤。4、关注学生如何制作风向标。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科学仪器的能力。(三)、认识风力1、情境创设:打开教室里的电风扇(风力由小到大)。2、问:风力变化时,你发现了什么?3、看课件,了解风力的等级划分及测量风力的方法。4、认识风力等级划分:0 级 烟柱直冲天1 级 轻烟随风偏2级 红旗迎风展5、关注学生用手中材料测教室、室外风力,给风力划等级。6、关注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制的科学仪器去测量、分析现实生活问题。教师力求作到“教”为“学”,“学”为“用”服务。活动三 应 用三、拓展、应用1、今天我们了解了风的特征、风力、风向,你能不能说说今天刮几级风、风向如何?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议一议,风向和风力与人们的关系。看课件,提问:风力和风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你能说一说吗?看课件,师讲解。3、你能不能将你所了解、观察到的风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出示诗风,朗诵诗(配乐)。、续写该诗。(放音乐)4、欣赏学生作品。 第五单元常见材料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三)课后作业。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阅读制作方法 、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纸文化知识竞赛 、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二)自主学习:1认识纤维。(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2学生认识布料。(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三)课后作业;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5.4玻璃和陶瓷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2知识与技能:(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三)课后作业。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一、情境导入。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5、 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5、垃圾分类小游戏。(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结合,通过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垃圾分类游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五、知识的延伸。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科学充满着奥秘,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外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第六单元6.1观察与描述 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2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观察。(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二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各种食品、布袋、纸喇叭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2眼睛是我们重要的器官,它有些什么作用呢?(二)自主学习:1观察眼睛:(1)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镜子看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2)向同学描述自己的眼睛,并在P88的圆圈中画出你眼睛。(3)请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眼睛。2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1)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邮票、布料、书中的画面、手心(2)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观察到的现象。(4)分析观察到的人民币的情况:(以下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主色调为蓝黑色,票幅长140mm、宽70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面额“ 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角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 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问: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防伪措施? 问:第五套人民币50元、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答:第四套人民币防伪技术有十几种,主要包括: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1990年版、手工雕刻头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