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docx_第1页
传统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docx_第2页
传统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docx_第3页
传统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docx_第4页
传统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 摘要:传统文学影响研究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都试图揭示文本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二者产生的语境不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代际冲突”。传统影响研究认为文学的发展是线性序列,是不断进化的,从历时维度上强调文学史的延续性和文学发展的因果性。原文本或先文本是当下文本的意义来源和根据,注重社会历史和文化对文学的规约和决定作用,内隐着权威、中心、主从和等级观念。互文性理论从共时上突出文本的多元共生性和平面性,强调文本意义的相互指涉性、播撒性和流动性,关注社会历史和文化文本与文学的相互参照、渗透和修正,彰显着无序、平等和民主。 关键词:互文性;影响研究;后现代;权威;平等 中图分类号:IO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5007405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译为“文本间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文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时出现的重要理论概念。这个概念首先由法国著名学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经过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雅克?德里达、麦克?里法特尔、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等诸多学者的修正、阐释和延伸,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众多理论流派相互激荡吸收,已经演变为一个包含多重意旨的理论概念,成为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影响最为深远、使用最为频繁也最为复杂的关键术语之一。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巴赫金对话诗学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思想资源。索绪尔倡导建立一种共时语言学,把语言符号作了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并且认为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种类似复调(多声部)音乐的小说极大地改变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地位和性质,使原来的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变为平等关系,“主人公在思想观点上自称权威,卓然独立,他被看作是有着自己充实而独到的思想观念的作者,却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满的艺术视觉中的客体”。巴赫金还进一步论述了言语的对话性:“我们的言语,即我们的全部表述(包括创作的作品),充斥着他人的话语;只是这些他人话语的他性程度深浅、我们掌握程度的深浅、我们意识到和区分处理的程度深浅有所不同。” 克里斯蒂娃在吸收索绪尔和巴赫金的理论思想的基础上,作了更深入地思考。在封闭的文本、词语?对话?小说、小说文本转换式语言结构的符号学方法等论文中,具体探讨了互文性现象。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化了别的文本。文本是使直接瞄准信息的交际话语与以前或同时的各种陈述文发生关系,并重新分配语言顺序的贯语言实体。因此可以说,文本是一种生产力。这一定义意味着:首先,文本与其所处的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破坏一建立型的)再分配关系,人们可以更好地通过逻辑类型而非语言手段来解读文本;其次,文本是众多文本的排列和置换,具有一种互文性:在一部文本的空间里,取自其他文本的相互交汇与中和。 在克里斯蒂娃看来,每一个文本是在与其他文本相关时才能确定自身位置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亚文本或互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拼贴、引用、参照、戏仿、影射、转化和移位。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大文本”中派生的,它们之间有共同母体(matrix),因而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参照。 在克里斯蒂娃之后,互文性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互文性概念。有区分为横向轴与纵向轴上的互文性,有区分为表层与深层的互文性,还有人提出了积极互文性与消极互文性。就本文来讲,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小的角度可区分为狭义的互文性与广义的互文性。狭义的互文性指一个文学文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可论证的互涉关系,结构主义者热奈特的论述就是使用这种意义上的互文性。广义的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符码和表意实践之间的互涉关系,这些知识、符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文本网络,后结构主义者克里斯蒂娃和巴特的互文性概念就属于广义的互文性。狭义互文性所关联的文本仅限于文学文本,而广义互文性却把非文学的艺术作品、人类的各种知识领域、表意实践都网罗进来,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文本。秦海鹰认为,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把其他文本(互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这种关系可以在文本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明引、暗引、拼贴、模仿、重写、戏拟、改编、套用等互文写作手法来建立,也可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者的主观联想、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和互文分析等互文阅读方法来建立。其他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学作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泛指社会历史文本。这是一种狭义与广义兼有的互文性概念,本文同意并且也是在两者兼具的意义上采用这种互文性概念。 互文性理论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及意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而影响研究也具有类似价值,特别是在探求文本间的承继和渊源关系方面,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互文性是产生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中,两者又有很多相异之处,存在着显著的“代际冲突”。 一、文学史观:线性延续、因果逻辑与多元共生、时空平面化 影响研究认为,每个作家的创作都是在一定的传统中展开的,文学的发展是呈线性序列不断演化延续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就非常注重前辈文学对后代文学的辐射和规约,常用“传统”、“典故”、“经典”、“主题”、 “流派”等来讨论文学发展的延续性,正所谓:文有文统,诗有诗统,词有词统。其中有意识地讨论流派问题的学术著作主要有:钟嵘诗品、张为诗人主客图、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严羽沧浪诗话?辨体、许学夷诗源辨体等。 南朝钟嵘的诗品首开中国古代文学渊源和影响研究的先河,将建安以降的五言诗作者分为三系,分别导源于国风、小雅和楚辞,常用“源出于某某”来揭示作者的统系归属,在他所评的123位五言诗人中,为之溯源的共有37人。这种考据虽然有利于辨清五言诗发展的脉络,但是对影响和渊源的过度追溯把源流关系简单化了,使全书很多地方存在主观臆测和牵强附会之嫌。唐宋以后的诗文评都将梳理诗人对前人的承继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是梳理江西诗派源流关系的重要之作。明人许学夷诗源辨体则从体制、格律、风格等角度人手,对自诗经以迄宋代的诗歌发展演变源流进行梳理。不仅无名之辈,就是最负盛名的大作家的创作同样也有前代作品影响的痕迹和源头。如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之源放,景纯之隽上,明远之驱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阍这种影响的结果之一就是造成了拟作和仿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写作的一种独特现象。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同题改写和同题续写现象,前代文人创作的文本往往具有范型意义而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它们或以其体制规范,或以其主题原型成为一种心理积淀有意或无意地制约着后人的写作,使文学史的发展呈现一种前后传承的因果逻辑。 在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借助于线性的物理时间,文学史被想象和构造为一条顺势而下的江河,理性的动力将文学纳入规律的轨道,毫不惋惜地对大量文学事实和史料进行剪裁、省略和忽视,文学的发展被描述为稳定、连贯、秩序井然的历史。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文学理论都是从文学继承和贯通的角度来界定影响。这一延续数千年的倾向被布鲁姆扭转,他向传统影响理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转而关注影响对文学创新和变革的催化促进作用,对诗的传统和诗论的传统持否定态度。布鲁姆认为当代诗人就像一个具有俄狄浦斯恋母情节的儿子,面对着“诗的传统”这一父亲形象,为避免后者的压抑和桎梏,他总是试图用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误读”方式即六种“修正比”来否定前人或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树立起自己“诗人形象”的目的。 “诗的影响当它涉及到两位强者诗人,两位真正的诗人时总是以对前一位诗人的误读而进行的。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释。一部成果斐然的诗的影响的历史亦即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乃是一部焦虑和自我拯救之漫画的历史,是歪曲和误读的历史,是反常和随心所欲的修正的历史,而没有所有这一切,现代诗歌本身是根本不可能生存的。”更是颠覆了“影响即模仿、继承、接受、吸收”的传统影响论。他认为影响就是创造性的误读,是后辈对前辈有意识叛逆。 福柯的权力理论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的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每一个文学文本都参与了知识和权力的游戏。传统的影响研究总是关注伟大作家的作品对后代作家的规约和示范作用,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权威经典,就看它是否被后代模仿、借鉴和师法,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经典作品辉映更迭的历史,在文学史的叙述中给予经典更多的优先特权,而漠视了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品。互文性把时间和空间杂糅重组,使时空平面化,从而有效地清理了作为一种“话语建构”的文学史叙述中“经典”与“边缘”的生成方式和不平等地位,由此找到一种唤醒历史中被尘封和被排斥的沉默的“他者”文本,实现多元共生,以丰富人们对文学总体和历史规律的认识。人们开始不再把互文性看成简单的引用、借用和对他人的吸收,不再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学技巧,而是一种特定的文学特点,因此他摆脱了武断的历史观(像教科书里展示的那种文学的、连续的、古老的历史)。 二、文本意义:确定的来源根据与无边的播撒异延 自西方古典主义以来的传统影响研究强调到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去寻找当今文本的渊源和出处,或把文本意义归结为原型和惯例的支配,或归结为作者的权威和赋予,或从文本的自足性中去求解,或从外部的社会现实、经济和心理去阐释文学的意义和变化踪迹。但是互文性却给文本意义的分析带来了一次转折,正如巴特所言:“我们当然不能把互文性仅仅归结为起源和影响的问题;互文性是由这样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规范:已无从查考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的引用和未加标注的参考资料。” 艾略特反对文本意义的独创性,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假说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我并非指年轻易感的时期,乃指完全成熟的时期”。就个人与传统关系而言,艾略特认为,传统是一个同时共存的秩序。在这秩序中,先前的经典文本一律为今人共享。每一件新作品的诞生,无疑都受到以前全部经典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在此前提下,它的意义也须依据它与整个现存秩序的关系加以评价。因此在艾略特眼里,不存在独创性的文本,而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互文本。 巴特提出“作者之死”一说,声称文本的意义并不是直接来自于作者而是通过与其它文本的关系而获得意义。他认为,“文本不是释放单一神学意义的几行字,而是一个多维空间。在这个多维空间,不同意义的书写混杂和交融、碰撞和冲突。文本是一个由来自多种文化中心的引语交织而成的网络。”这就启示我们,互文本是由“引语交织而成的网络”,互文本意义的产生来自互文本之间“不同意义的书写混杂和交融、碰撞和冲突”的结果,在文本之外并不存在一个意义的制定者和规定者。文学语言的陈述是一个空的过程,文本是由无数引证组成的编织物,是多种写作相互对话,相互戏仿,相互争执而成,作家只是一个抄写员。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语言学利用“延异”的运作进一步打破了结构主义关于能指与所指一一对应的梦想。于是,文字话语或口头话语变成无数能指的印痕和无限变化的一种不稳定过程文字符号的能指“延异”使得每一种话语变成了“能指的交织物”。此时,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是能指自由嬉戏的“过程”,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如哲学文本、历史文本等)之间的界限也因能指的嬉戏而失去界限。一切文字、话语都处在能指无限的自由嬉戏而形成的互文性之中,文本之间没有了明确的界限。 这样一来,互文性就有双重焦点。一方面,它唤起我们注意先前文本的重要性,它认为文本自主性是一个误导的概念,一部作品之所以有意义仅仅是因为某些东西先前就已被写到了。然而就互文性强调可理解性、强调意义而言,它导致我们把先前的文本考虑为对一种代码的贡献,这种代码使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有各种不同的效果。这样互文性与其说是指一部作品与特定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一个文本与各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的文本研究并非如同传统看法所认为的那样,是对来源和影响的研究;它的网撒得更大,它包括了无名话语的实践,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这些代码使得后来文本的表意实践成为可能。 举例来讲,以西厢记和莺莺传这两个互文本为例,互文性解读策略不是去考究王实甫的元杂剧怎样受到唐朝元稹的影响,而是指出两者作为互文本,后者作为前文本为前者的解读提供了参照,前者的出现也丰富加深了读者对于莺莺传的理解。读者在对西厢记进行互文性解读时,可以激活古今中外所有与西厢记有关的文本,而无须顾及它们之间有无事实上的影响联系。同样,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各种版本,水浒、西游记及其各种话本之间也是如此。 三、社会历史与文学之关系:制约决定与相互修正 传统影响研究着重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非文学因素或非文学文本对文学文本的影响和制约,互文性则强调文学文本与历史、社会、文化等其它非文学文本的相互影响和修正。传统影响研究以文学的“他律”来遮蔽掩盖文学的“自律”,注重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去图解文学变迁的踪迹,从线性发展的纵向轴上,或考察种族、环境、时代、作家生平对文学产生、发展的影响和对作品意义的支配作用,或从社会历史的一元决定论中去探求文学和文学史的进化与变迁,或以简单主观的阶级论去衡量文学的进步与否,把对文学本身的叙述淹没在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大量叙述交待中,而忽视了文学自身的审美性质。如1939年出版的高尔基的俄国文学史就把文学视为各阶级意识形态形象化的表述;中国科学院余冠英和北京大学游国恩分别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以社会政治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为纲要,然后再对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学是通过文学之外的话语来思考的,文学与社会历史再也不是部分与整体,机械地反映和被反映的二元认知关系。文学文本成了一个由能指和所指对立差异构成的、具有不确定指义关系的符号系统,是知识和主体意义的同一性对象。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长期以来盛行的模仿说和镜子反映论,也有力地冲击了庸俗社会学的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记录的再现说。把文学文本从历时、社会、心理或种种决定论中解放出来,使文学文本平等地进入到一个与其它各类文本的自由对话的空间。互文性意味着模仿的终结和自我指涉的开始:文学不再是给自然(现实世界)提供镜子,而是给其他文本和自己的文本提供镜子。 新历史主义者海登?怀特极力强调“历史的文本性”,曾明确提出,史家“利用真实事件和虚构中的常规结构之间的隐喻式的类似性来使过去的事件产生意义。历史学家把史料整理成可提供一个故事的形式,他往那些事件中充入一个综合情节结构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历史文本有同文学一样的叙述方式和意义结构方式,这样一来,社会历史不再以貌似严肃客观的面孔成为文学意义的背景材料和环境参照,文学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处在同一位置,相互交叉,相互引证。不仅历史文本影响了文学,而且文学也影响了历史。文学叙事与历史真实的互文性,改变了文本具有封闭边界的传统观念,使我们意识到历史文本叙述是一个互文踪迹相映成趣的开放空间。“从这个时候开始,互文性就和传统的考据区别开来。所谓考据就是严格地从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的角度看待同样的文学形象:一个作家有多少藏书?他读了多少?他是哪一个流派的?这种研究方法的中心问题在于了解作者所受的影响、传达的信息、继承或传承的文学遗产。人们建议用一个联系的体系来替代实证的和隐喻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隐喻是流动、延续和渐进的,而在联系的体系中,隐喻却结成网,互相牵制和对应。” 四、思想哲学:树状逻辑、结构等级与块茎思维、散漫无序 由传统的影响到互文性的转变,也深刻反映了西方传统的思维逻辑到现代或后现代的思维逻辑的转变,从过去的自柏拉图以来的“树状逻辑”,即一元的、线性的、有结构、有等级的逻辑到“块茎的”、开放的、散漫的、无中心、无等级的逻辑的转变。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Andrea Guattari)在千座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里用“块茎”这个独特的比喻描述了传统知识状况和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分野,“块茎”是德勒兹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原本指一种植物,但不是在土壤里生长,没有基础,不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一个块茎无始无终,它总是在中间,在事物之间,“块茎”基于关系,把各种各样的碎片聚拢起来,基于异质性,把各种各样的领域、平面、维度、功能、效果、目标和目的归总起来。20世纪以前的西方思想中的发展观是线性的,注重因果逻辑关系和进化性,追求发展的连续性和目的性;而后现代的发展观则是断裂的、不连续的、非中心的、无逻辑的,认为历史充满了偶然、歧路和断裂,是零碎、散乱和矛盾的。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弗莱在其文学即整体关系中就探讨了文学的渊源影响问题,他以弥尔顿的诗作黎西达斯为例,认为诗作是在前代文学,主要是牧歌文学的多种影响下创作而成,赫西俄德的神谱、维吉尔的牧歌、但丁的神曲、曼图安的牧歌集等都融进了诗作的有机部分,诗作的出处很难断定是哪一种。而比较文学研究只强调影响的实际出处,却严重忽视了作为整体关系而存在的文学本身。“每一个认真研究过文学的人都懂得,他不仅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