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例谈生物课“教学做合一”的科研型教学法.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例谈生物课“教学做合一”的科研型教学法.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例谈生物课“教学做合一”的科研型教学法.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例谈生物课“教学做合一”的科研型教学法.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例谈生物课“教学做合一”的科研型教学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例谈生物课“教学做合一”的科研型教学法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多年潜心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它既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本方法,更是现代教育倡导的科研型教学方法。足见“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本文就生物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作了论述。关键词:生物课“教学做合一”科研型教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多年潜心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它既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本方法,更是现代教育倡导的科研型教学方法。陶先生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他还指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可见,“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现就在生物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谈谈粗浅之见。1、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实践,即“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生不在学”。生物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教学实践的学科,其中观察和实验是实践的重要内容。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首先提出:光是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于是有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其一: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其二: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作出假设)。哪个结论正确,只有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发豆芽”实验(设计实验)。在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有光和遮光两种处理(完成实验)。实验发现:在有光和遮光的两种条件下黄豆种子均发了芽,而且发芽状况完全一致(实验结果)。这说明了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科学结论)。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说明,在生物教学中,坚持以“做”为中心,努力在“做”上下功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先生认为“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去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做,真正的做必经将劳力与劳心结合起来,手脑并用。如果颠倒它的顺序,在劳心上劳力,那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深渊,真真的做必经是在劳力上劳心,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认知观完全一致。在生物教学中,观察、实验就是“做”、是行动;分析、思考就是“创造”,必然产生“新价值”(科学结论)。观察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活动和手段。科学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前提。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思考这一良好的认知习惯,力求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要求与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如教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事先要求学生在家里饲养蝌蚪,根据实验的相关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如捕捉蝌蚪的工具问题,安全问题,饲养蝌蚪的器具,饵料、水质、温度等。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如青蛙的产卵为什么要在水中?蝌蚪为何只能在水中生活?小蝌蚪为何不象“妈妈”?蝌蚪什么时候长出四肢、是先长前肢还是先长后肢、什么时候脱掉尾巴?青蛙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潮湿而有水的坏境中等等。通过饲养蝌蚪,让学生在“做”中了解了青蛙在水中生殖和变态的发育过程。这不仅使学生收获了饲养小动物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客观记录、冷静思考、严密分析和勇于实践、探索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地践行了陶先生在“做”上教、在劳力上劳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仅是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生物实验不仅学生要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学生在“做”上学,方是实学。教师的“做”是演示,是示范,是行动;学生的“做”是学习,是模仿、是创造。教师通过“做”来教,学生的学就有了依据,学生通过“做”来学,学生的“做”便有了动力。通过在“做”上学的实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显微镜的使用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由于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这种精密仪器,既好奇又无知。因此,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既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又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就显得比较困难。根据陶先生在“做”上学、在做上用功夫的精神,在“显微镜结构及其使用”教学中,可以按照显微镜使用的操作顺序,先由教师讲述操作要领,示范操作程序,然后组织学生按照“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的顺序进行分组操作,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看(教师操作),获得显微镜操作的一般程序(感性认识);通过亲身体验做(亲自操作),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理性知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且亲身体验了“做”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有个公共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便是人生的的一切。分析开来,就是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之利,格实际之物,爱实际的人,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溯实际的既往,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这与生物课程标准“增强振新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的要求是一致的。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陶先生把生活引入课堂、把课堂搬到社会,即“宇宙即学校”、“自然是吾师”、“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到大自然中去追求真理,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去做,在“做”中发现问题,在“做”中解决问题,从而增长智慧和才干。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应用时,让学生参观“大棚蔬菜”的种植基地,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报告。参观前,学生热情极高,认真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拟定研究提纲。参观时,观察仔细,记录认真,咨询充分,素材收集全面。参观后,现象、教材分析客观、讨论热烈,形成的结论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