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1概述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研究人类传播的信息内容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尽管内容分析法作为专门的科研方法历史不长,但人们对传播内容的研究,可以说源远流长,例如中国古代君臣的“微服私防”、巡视采风等。而在国外,对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则可追溯到17世纪后期,当时教会十分关注非宗教思想在报纸上的传播,于是由神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18世纪中叶,瑞典宗教界与学术界也曾以词语类目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当时引起争议的宗教赞美诗集锡安哥集进行了剖析2。可以说,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科学调查方法已存在了几个世纪,但其发展和推广主要是由19世纪的大众传播媒介和20世纪的电子传播媒介促进的。进入20世纪以后,内容分析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3。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4。另一位内容分析研究者克里本道夫(Krippendorf)将内容分析定义为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5。华里泽和韦尼(WaligerandWienir)则把内容分析定义为用来检查资料内容的系统程序。柯林杰(Kerliger)的定义也很具有代表性:内容分析是以测量变量为目的、对传播进行系统、客观和定量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6。在这里,我们采用被学界广泛引用的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因为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特征。具体地说,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明确”(manifest)意味着所要分析的传播内容必须是明白、显而易见的,而不能是隐晦、含糊不清的。如果在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受众之间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很难达成共识,那么,该传播内容便不宜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因为对这类内容进行分析非常困难。分析方法的特征是“客观”(objective)、“系统”(systematic)和“定量”(quantitative)。结果表述的特征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内容分析的结果常常表现为大量的数据表格、数字及其分析。这是“客观”、“系统”和“定量”研究的必然结果。与“大多数电视节目里充斥暴力行为”的主观认定不同,内容分析结果的标准表述是:“在某年某个时间段的某个电视节目里,至少有60%的镜头展示了暴力行为”,即是一种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贝雷尔森的定义“过窄”、“有局限性”。其实,关键在于对定义如何解释。如果我们认为“客观”、“定量”、“显而易见”等具有相对的意义,那么,“定义过窄”的问题就不那么严重了。这就是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绝对地做到“纯客观”、“纯系统”和“纯定量”,或其被分析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一项研究必然包含着许多复杂的成分。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客观”是相对重要的。如前期的制定评价标准和论证阶段、后期的数据解释阶段等,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必然在起着重要作用;在传播内容范围内,“系统”也是相对的。一项研究不可能涵盖所有媒介所有时段的所有问题,它只是样本范围内的“系统”,在一个样本范围内,才需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对制定评价标准和数据解释来说,分析不可能在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只有定量数据而没有理论解释,就不能很好地揭示出传播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客观”、“系统”和“定量”仅仅揭示了内容分析方法的外部特征,其本质是对传播内容的准确描述,以发现所分析的内容对社会现实的意义。因此,一项研究是否准确、系统地描述了传播内容,以及被描述的传播内容对社会现实是否有意义,这是构成内容分析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并不取决于这项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雷尔森的定义基本上是适用的7。3内容分析的研究形式及目的3.1研究形式内容分析研究有三种形式: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或特征这是最常见的内容分析形式,如媒介报道中是否存在着对爱滋病的偏见以及达到何种程度等;描述传播内容的变化趋势这类研究常常需要分析5年、10年或更长时间的样本,以发现对某一主题(如环境保护)的报道量或其观点是否有变化等;比较不同样本的内容特征即采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两种以上的同类媒介内容进行分析,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内容特征和风格。这三种形式均与社会现实、传播者、受众发生某种程度的联系。3.2研究目的内容分析的研究目的也可概括为三个。第一个目的是将传播的信息内容与社会现实进行比较。研究者在从事这类研究时,一般暗含着一种假设:即传播内容的倾向与社会现实(或现代社会价值观)不相符。研究者承担一个内容分析项目时,常常是基于对某种传播内容的不满,认为它歪曲了社会现实或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或科学观。研究者试图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揭示其内容所蕴涵的社会性质。仅仅分析某种内容倾向的百分比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这种百分比与社会现实、社会观念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对数据作出价值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内容分析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内容分析的价值不仅是描述内容趋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第二个目的是从信息内容推测信息传播者的态度。研究者的假定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介信息在相当程度上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媒介或传播者的态度。如研究日记可推断写日记人的态度;研究某个杂志中的妇女形象,可推断这个杂志对女性的态度;比较两家报纸对某个暴力事件的不同报道,可以看出它们对这一暴力事件的不同看法;统计分析受众来信(在这里,受众也是信息制作者),可推断出受众对某种媒介或某种媒介内容的兴趣倾向等。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如为了某种利益,媒介发表与其态度相反的内容。这时,推论研究者态度的研究效果将会大大降低。第三个目的是从媒介内容推论传播效果。研究者的假定是:人们长期接触某种媒介内容,就会受到某种媒介内容的影响。这一假定已得到传播学理论的支持。其理论主要有:李普曼的报刊意义构成功能、格伯纳的培养论、肖和麦考姆的议程安排功能和德弗勒、普莱克斯的媒介影响语言的功能。但传播学的其他理论指出:媒介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有条件的。受众接触某内容的动机、态度、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其他因素也将决定媒介内容的影响。当受众大量接触与其原有态度一致、原有认知结构相同等内容时,才有可能增加受众认同媒介内容的机会,进而影响受众8。以上是来自传播学研究的观点,而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在社科情报学研究中也同样适用。但是在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情报学研究领域后,除了继续发挥其信息分析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运用该方法辅助情报工作,在研究形式上帮助开展情报研究工作,其研究结果也有助于探索情报学规律和进行理论建设。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4.1系统性是指内容或类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