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课改精神的体现者是课标,课标的体现者是教材,教材的应用者教师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把新课标的精神体现在教学中,成为课改的关键。我们莲湖区从2006年开始使用广东-科学出版社教材九年级化学上、下册。该教材编排上有许多特色,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如意的方面,特提出部分疑点,与同行探讨。关键词:教材内容、离子、氢气、化合反应、酸碱盐、理解、记忆、商榷二零零六年九月,我区开始全面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初中化学开始使用广东-科学出版社教材九年级化学上、下册。通过两年的使用,我们发现这套教材有五大特色:1、课程体系的安排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启蒙教育完全相适应,有利于学生接受、运用;2、丰富多样的学习情景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3、独具匠心的板式设计,使教材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编排内容具有很高的前瞻性,融入了浓郁的社会特点,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学以致用;5、通过生动的化学发展史以及多样、准确、到位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上述特色,新教材使用使课改进行得很顺利,已经深入到我们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也使我们尝到了课改的甜头。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如意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几点: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建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缺乏直观性,教师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多媒体的演示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而学生有限的化学知识又很难使他们具备这样的想象力。所以本节教材成为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内容。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现行教材把三种概念融在一起讲解,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减弱了对概念的要求。尤其是对“离子”概念的讲解,删掉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而仅仅在“知识视窗”中简单提及然后在文中直接讲解离子、阴离子、阳离子、氯化钠的形成。这样的安排看似简单,实际上给学生背上记忆的包袱,留下了理解的断层。对当今的初三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水准,求知欲和探索需求会让他们不仅仅满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而这种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做法恰好留下了缺憾,尤其是对一些喜欢追根问底的学生疑问更多。我们教师的感觉是:减少了教材内容,增加了讲解负担。为了防止这些概念成为学生脑海中“空中楼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用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电子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电子运动的大致图象,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知识视窗中所列出的图示,引导他们归纳每一层的电子数特点,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特点等等。最后归纳出三点排布规律,并举例强调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当学生有了初步印象时,请他们自己排出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成后和课本图示进行对照,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理性思维。这时再深入一步,请同学根据规律尝试排出第19和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强调规律兼顾的必要性。此时再讲解稳定结构的概念,由此引出化学变化中电子的得失情况,很自然就导出了阴、阳离子的问题,也很自然就明白阴阳离子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不显电性,为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的理解打下基础,同时也会为以后理解化合价的来源、正负埋下伏笔,这时再阅读课文,即使教师不讲解,学生也完全可以看懂、理解。这样看起来似乎讲解的内容多了,学生的负担重了,但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走,理解得也较快。而且由于整个过程层层渗透,丝丝入扣,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重视对规律的总结和运用,而不会见得对什么都只是一背了之,无形中会养成一个较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笔者认为讲述离子而不讲述电子排布,不涉及排布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无论是从教师的讲解角度,学生的理解角度,或者学生的自学角度、拓宽知识面的角度等那一点出发,课本去掉对该部分的讲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不太合适的。二、教材对有关氢气知识是按照燃料的角度、金属的角度分段处理的。在第五章第一节讲述了氢气的特性及可燃性,在第六章第一节讲了氢气制备,在第三节讲了氢气还原氧化铜。把有关氢气的知识该讲的都讲了而且是顺应课文需求呼之欲出的,降低了难度要求,安排的比较到位。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按课本的顺序学习以后,却有一个凌乱、繁杂、了无头绪的感觉,并没有把三部分的知识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在涉及到有关氢气的综合性习题时,无从下手。因为对初中学生而言,完整的思维能力尚未形成,他们的思维方式仅局限于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这一经验型思维方式,而对如何归纳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总结的基础上运用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因为教材在前面已经有氧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完整的体系可以借鉴,因此笔者在讲氢燃料时,对照氧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装置、收集、检验等对氢气进行讲解,详细讲解了可燃性、提及了还原性,推测了用途。而且讲解制备原理时,对药品的使用进行了探究,拓展了镁带、锌粒、铁钉、铜片与稀酸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选择实验室制备氢气的理想药品,并在讨论过程中分析其它药品不合适的原因,等于是把教材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前置。在金属一章学习时,通过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回忆制取氢气的探究实验,学生就很快理解金属活动顺序。在观察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探究分解产物时,联系氢气性质对还原性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就比较容易了。三、教材中均用代数公式对几个基本反应类型进行了简单表述,旨在使之简单、易懂,让学生记忆方便。但笔者认为有的使用不太合适。例如:化合反应的简单描述是:A+B-AB。在教学中就有学生产生疑问:把两种反应物写在一起就是产物吗?AB到底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产物AB中角数之比只能是1:1的关系吗?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所以笔者认为应以A+B-C表述更为合适,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C是和A、B完全不同的新物质,决不至于产生上述的疑问。教材第三章把分解反应的简单描述为AB-A+B,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应该给学生讲解为A-B+C。此外,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五题“辨别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一题中,第三小题是:氧化汞加热分解。由于学生以后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笔者认为该题出现在此,不太合适。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教材把稀硫酸、稀盐酸、浓硫酸的稀释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讲解;把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揉在一起讲解。到底是先分开讲再融合,还是依据教材讲,那种方式更适合学生?还是很值得商榷的。在两年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在对新课标思考的过程中,笔者也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在用旧观念理解新教材?是否凭着旧习惯、旧模式进行新教学,而没有把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面对每年的中考,我们总想着把所有的知识讲到、讲透、讲全、练熟才放心,而很少考虑学生有没那么多的精力。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这其中的分寸应该如何把握?课改的精神究竟应该如何贯穿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课改精神的体现者是课标,课标的体现者应该是教材,教材的应用者教师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把新课标的精神体现在教学中,成为课改的关键。教学的创新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创新。尤其在初中,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