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一、教师要探索隐性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和“机械执行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潜心发掘和探索其背后包含的隐性目标。一般来说,隐性目标包含伦理、道德、情感、人格、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2(3)据此,历史教师要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即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又如,在学习“江南经济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历史内容时,我们会发现,江南经济、文化取得重大进展,不是在统一的秦汉时期,而是在南北分裂对峙的六朝;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在大一统的隋唐时期,而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两宋时期。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问到,这两个时段,区域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较为活跃,而恰恰在这一时段又是政治上处于分裂割据、封建中央集权遭到冲击和削弱的时期。这里似乎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承认区域经济在分裂割据时期发展较快,是否有悖于“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说法?教师可以就此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一次探究性学习,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辩论式,也可以是诸如写历史小论文的方式等。总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历史事象的方法,即应该全面、客观、辩证地考察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的说来,统一比分裂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为各地经济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而分裂则引发了许多战乱和纷争,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当中央集权过度强化时就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和主动性,区域经济的发展被纳入与集权政治需要相适应的轨道,导致各地区之间缺乏竞争,经济发展的活力被扼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分裂割据打破了高度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萌发出了“新因素、新事物”,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正如著名史学家韩国磐先生所说:“事物总有两个方面,恰恰也正在这个时期,孕育着新事物,萌现出新曙光,赋予历史发展以新的活力。”3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教师对于沿袭多年的传统说法,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应该尊重事实,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历史事实与人们已有的认识不相符时,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认识,而不是历史事实。这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现。只有教师具备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认识人类社会,汲取智慧,陶冶品性,继承文明,激励上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精神教育的隐性目标。二、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2(2)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值得借鉴。(一)范式引领所谓“范式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例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2(4)。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教学时,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按照所起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5(二)激发兴趣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媒体情境,播放相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然后,营造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课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和“政治学家”,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被毁之前和被毁之后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调查情况写成报告,探究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拓了视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