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回归人本,架设沟通的桥梁——《师生沟通的艺术》读感.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回归人本,架设沟通的桥梁——《师生沟通的艺术》读感.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回归人本,架设沟通的桥梁——《师生沟通的艺术》读感.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回归人本,架设沟通的桥梁——《师生沟通的艺术》读感.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回归人本,架设沟通的桥梁——《师生沟通的艺术》读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回归人本,架设沟通的桥梁师生沟通的艺术读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教育活动应围绕是否符合人的规律,是否符合人性的规律而展开,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这一规则却常被自觉和不自觉地违背。在某些领导、家长、学生乃至老师自己的眼中,模范的老师应是吃的是草,挤得是奶,自始自终显得公正、关心、同情的会教书的机器;而模范的学生也应是从不违反纪律,好学不倦的会学习的工具。这种否定个性,否定人性的要求和做法,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严重地挫败师生的积极性,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师生的理解与沟通,并直接损害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回归人本,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这无疑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人性定位,打破教师、学生的“金身”每一位当老师的都希望自己能和学生和谐共处,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往往总是会落空。学生的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屡教不改甚至于针锋相对的情况,让教育工作者伤透了心。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准确地了解自己和学生,就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那么,素质教育也就无形中被架空了。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在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之前,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和学生。传统的观念“神化”教师东西太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固然是在肯定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但耀眼崇高的字眼背后,常常遮盖了这么一个事实:教师也是人。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时时为师,处处为范,没有个人的欲望和追求。那种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舍弃自我的做法,实际上只能造成教师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悖离。请看: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不久前,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不合理的分配方式等。但一言以蔽之,都与他人和教师不能以人性的角度给自己准确定位有关。一旦一位教师不能够拥有他人和自身所期望拥有的“完美”品质时,其产生的负面的心理压力和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事实上,这种对教师的不公正定位,常常也导致不正确的学生观。领导、教师、家长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好学生”观念表达给学生。那就是:时时维护师道尊严,处处服从老师的命令要求;从不违反纪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学不倦;十项全能,样样皆行。这些要求不但令学生感到不合情理,进而产生逆反情绪,也容易让老师产生失望感和挫败感。而学生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人们又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教不好的老师”的观念将责任归结于教师的身上,甚至于以此来对教师进行考评。综上所述,应该看到,长期的违背人性地对老师、学生的定位,损害的只能是师生的心理健康。很难想像,这样的师生群体,怎么能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金身”,无疑是直接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的。二、人文关怀,架设师生交流的桥梁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教育活动的施受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内驱力应是满足自我需要,达到自我实现。老师的教育教学,如果忽视这些需要,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中学生正处于人一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他们既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和理解,可同时又将自己的心灵之窗关闭起来。所以,师生的沟通如果不能站在人性的角度,触及学生的内在需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只能导致像有关调查说的那样: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那么,如何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师生更好的沟通呢?我以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一)应该有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意识。“尊重”是健康人格中的正常需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想去尊重别人,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的能力与成就的肯定与赞赏。作为教师,能不能、会不会尊重学生,这也是一个重要话题。作业不整齐,学习成绩不好,违反纪律,不是心平气和的教育,而是严厉的批评和斥责。斥责教育的阴影总徘徊在某些师生的周围,学生非但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功乐趣,反而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积极地无条件的尊重学生。首先,把学生看成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接纳之。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总习惯于指出甚至夸大学生的缺点,把其贬得一文不值。使学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尊重学生就应肯定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断进步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自信,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其次,尊重意味着信任。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这是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传统教育强调“管教”,提倡“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虽不无一定道理,但缺乏对受教者的信任,是难以行成师生沟通氛围的。再有,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学生的家庭,成长经历,个人的成绩,所犯的过错,只要是有利维护学生自尊心的,施教者就应积极保护。(二)要有共情意识。教师要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应设身处地体会学生内心感受,从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谓共情,就是推人及己,推己及人以达到情同此理,心同此心的意思。为此,教师不仅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更应把自已的体会告诉学生,助其了解自我,剖析自我,产生被理解、接纳的激动之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何愁达不到相互的沟通与理解呢?(三)要真诚对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以诚待人,是为人处世之根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不能刻意扮演教师角色,而应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让学生了解你是真诚可靠的人。只有表现出真正要与之分担一切喜怒哀乐情感,学生自然也就乐于将内心的情感与你分享。当然,真诚是自然流露,但不能完全失控,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