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心理疲劳与信息—语文教学重复低效的心理症结及出路.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心理疲劳与信息—语文教学重复低效的心理症结及出路.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心理疲劳与信息—语文教学重复低效的心理症结及出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心理疲劳与信息语文教学重复低效的心理症结及出路重复低效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痼疾,自从1978年吕淑湘先生提出这个问题至今,不少有识之士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本文拟从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要素,剖析造成学生接受心理的负效应的诸要素,谈谈自己对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的管窥之见。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因此任何教改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心理学研究表明,神经元对外界的刺激是有选择性的,它受对象与背景的对比度,对象的活动特征和刺激物各部分组合结构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设计、传播都应符合学生的认识知特点,让知识在教材中更突出,在组合上更有序合理,在讲授中更易于感知,提高学生撮入信息的效率。然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的编排,课堂的设计,知识传播的媒介等方面却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造成心理的疲劳,大大减少教学的期望值。理想的课堂应是一个畅通无阻的系统工程。教师和教材是系统中的信息源,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师生之间传播的方式就是中介物,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整个教学过程便是由信息源发出信息,借助一系列中介物,经过信息通道达到学生这个信息接受者。它的效率取决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和教材作为信息源的质量优劣,一个是信息输入者的学生接受、消化能力的高下,还有一个就是中介物的选择是否恰当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质量。语文教师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不断修正信息源和信息通道的质量,进行教学的调整。若是一味地囿于教法改革而忽视教材建设和知识传播媒介的改进,不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和效度去研究,语文教改即使天翻地覆,也只能是一厢情愿。那么,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有哪些方面影响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畅通无阻的交流呢?从教材来看,我们现存的教材存在以下几个缺陷:第一是编排的呆板。比较西方的教材,不少国家都采用字体的差异、图框、圈点、隔行、色彩对比等手段,突出教材的知识点,使其处于显赫的认识位置。我国目前的教材建设取得不少进步,但编排体例基本上还是单调划一,洪宗礼先生编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所创新,课文分总纲、批注、提示、练习等方面,便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激发思考,培养自学能力。为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改革开了个好头。第二是讲读文与自读文的设计方式差异细微,讲读文没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迁移。第三,教材编排从单元知识来看,一般说来还存在序列性和层递性,但范文的编选在内容的层递性上还缺乏考虑,如第二册的儒家经文和诸子散文,与第三册策论文相比,前者难度系数显然大于后者,而教材编排上都正好相反。其他如诗歌和词的关系,同一本(如史记)的几篇选材的顺序等都不应只考虑单元编写的方便。平面性甚或递减性的认知程序,不利于学生求知兴趣的提高。从教者来看,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必须有强烈的情感穿透力;第三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第四必须有较强的构思能力(包括理性程序的分析和形象画面的组合);第五必须有流畅,巧妙的表达能力。这五种能力有的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知识储备,随时可以调阅,展现给学生,有的需要借助外部的知识储备(如书面资料、图片、录像、软件等)来表现,而后者给语文课堂提供的信息更广,画面更形象,情境更逼真,更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是现在教者展现给学生的,是数年一面的老面孔,频率大致相同的声音,墙壁与黑板构成的环境。绝大多数教师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外部储备知识,这就使得教者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认知的惰性,影响了学生认知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教者密切相联的便是语文知识传播的媒介和信息通道的质量。传播媒介的单一也是影响学生求知心理的重要原因。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特别注重于听觉的传播,没有重视嗅觉、味觉等其他器官的感知参与的教学内容,则基本上靠涉世未深的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单调的认知渠道会造成学生心理迟钝,影响学生的求知兴趣。信息传播过程的简单划一也会造成信息传播的闭塞。由于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学生对形象语言的画面组合,抽象语言的情理推逆往往呈现出多样性,这就必须要老师抓住思维的缰绳,让学生的思维去弛骋,不断地与学生交流,反馈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和创造的质量,及时进行修正。因此,语文课堂结构必须是多次互逆的信息交流,达到师生间情理的或补充,或一致,或升华的理想系统。以上从语文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源和传播过程、传播媒介等方面谈了影响学生认知心理的诸因素,它们因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选择性规律而影响了课堂效果。改善导致学生认知负面效应的因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实在是语文教改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灵活利用教材,加强自身建设,注重课堂设计等三方面唤起学生良好的求知心理。一、教材处理方面。教者必须结合学生状况和自身优势,在教学一册书乃至一个阶段的书以前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认知“座标”,理清每篇课文,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座标系”中的位置,揭示它们之间横向的扩展抑或纵向的递升的关系。如教孔乙已、故乡、一件小事、药、祝福、呐喊自序等课文时,教者须揭示鲁迅先生在序文里介绍的生活思想经历与呐喊中几篇小说的关系,告诉学生这些课文从农民、城市贫民、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多方面概括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广阔的社会面貌,是认识旧中国的形象的史书。祝福中的人物形象与呐喊中的相比,更多地渗入了作者的失望、毫无出路的悲哀,这是彷徨特定创作背景与呐喊不同之缘故。通过知书认人,我们则更为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洞察农村生活的深刻独到而倾倒,而鲁迅先生这时由于没有深入接触无产阶级思想而导致的局限性也鲜明地体现出来。语文课文的零散和缺少逻辑联系是与理科相比相形见绌之所在,教学时应尽力避免。处理教材的第二个注意点是必须善于将形象性的文字画面化,抽象性的文字生活化。笔者在学生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曾尝试让学生从舞台设计、摄影编导角度设计画面形象,崭新的教学角度引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有的为梦诗设计了神仙登场前声、光、色、势的舞台效果,有的把镜头从历史长河的悠远缩小到诗人登临赤壁对战事的怀想,再到眼前现实。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远近焦距的交替,虚实手法的变幻等手段作了一次摹拟导演。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者若能将枯燥的文字画面变换成情境,让学生从教师听觉手段的单纯讲授,扩展到视、味、嗅、触觉的综合感知,就能调动学生综合的感知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当然,这也自然地涉及到如何利用适当的中介物去营造学生的认知环境,以便于学生综合感知。语文教学应该嫁接一些其他学科的经验,如借用理科的实验法让学生在学说明文、写景散文时制造、拼装说明对象和景物的模型,借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手段感知节奏、结构、特色等抽象概念,不少学校借助音乐欣赏的机会,培养学生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情感抒发的能力。录像、电脑软件、电子模似等手段更可为教学情境的渲染设计、形象的理解和创造等提供便利。总之,语文教学要善于利用可感的实验手段和现代电子设备,装配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从卡拉OK的热情、游戏机上的痴迷转到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