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1246-2008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_第1页
DB32T1246-2008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_第2页
DB32T1246-2008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_第3页
DB32T1246-2008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_第4页
DB32T1246-2008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93.080.20 P66 备案号: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 DB32/T12462008 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Expressway Asphalt Pavements 2008-00-00 发布 2008-00-00 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目 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及代号3 5 总则 .4 6 路面底基层4 7 路面基层11 8 路面透层、下封层、粘层19 9 水泥混凝土桥面防水层22 10 路面面层23 11 扩建路面工程36 附录 A.40 附录 B.44 附录 C.57 附录 D.62 附录 E.67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前 言 江苏省交通部门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显著提高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水平, 基本解决了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问题,做到了“结构稳定、材料稳定、质量稳定、使用状况稳定” , 工程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延长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了强化施工过程质量动态控制,特制定 本规范。 本规范依据 JTJ032-19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 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 术规范编写。 本标准按 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 GB/T1.2-2002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2 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 本规范由江苏省交通厅归口。 本规范由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苏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 程指挥部。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钱国超、符冠华、潘卫育、谢家全、曹荣吉、杨毅文、张志祥、华斌、韩 以谦、吴建浩、贾渝、白琦峰、杜骋、陈李峰、于新。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1 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和代号、总则、路面底基层、 路面基层、路面透层、下封层、粘层、水泥混凝土桥面防水层、路面面层、扩建路面工程。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定版均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 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TJ 014-19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 032-199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52-200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7-1994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 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J 059-1995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J 073.2-200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底基层 Subbase 在沥青路面基层下、用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材料铺筑的次承重层称做底基层。 3.2 基层 Base 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下、用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材料铺筑的主要承重层称做基层。 3.3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二灰土) Lime fly ash stabilized soils 一定数量的石灰、粉煤灰和土加入适量的水,经拌和、压实、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 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又称二灰土。 3.4 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二灰碎石) Lime fly ash stabilized aggregate 一定数量的石灰、粉煤灰和碎石加入适量的水,经拌和、压实、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 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又称二灰碎石。 3.5 水泥稳定碎石 Cement stabilized aggregate 一定数量的水泥、碎石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和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 的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碎石。 3.6 级配碎石 Graded crushed rock 粗、中、细碎石集料按照一定级配要求配比而成的混合料。 3.7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2 松铺系数 Coefficient of loose paving material 材料的松铺厚度与达到规定压实度的压实厚度之比值称为松铺系数, 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8 集料 Aggregate 在混合料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料,包括碎石、石屑、砂等。 3.9 填料 Filler material 加入沥青混合料中起到填充作用的矿物质粉末。填料可为磨细石粉、消石灰粉、水泥等。 3.10 聚合物纤维 Polyester fiber 由聚合物材料加工而成的,满足一定规格、性能要求的纤维。 3.11 集料最大粒径 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 指集料的 100%都要求通过的最小的标准筛筛孔尺寸。 3.12 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 Nominal 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 指集料有少量不通过(一般容许筛余不超过 10%)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通常比集料最大粒 径小一个粒级。 3.13 沥青胶结料 Asphalt binder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的总称。 3.14 硬质沥青 Hard grade asphalt 低标号道路石油沥青,如 50 号、30 号石油沥青。 3.15 乳化沥青 Emulsified bitumen(英) ,Asphalt emulsion,Emulsified asphalt(美) 石油沥青(或煤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 称沥青乳液。 3.16 液体沥青 Liquid bitumen(英) ,Cutback asphalt(美) 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剂将石油沥青稀释而成的沥青产品,也称轻制沥青或稀释沥青。 3.17 改性沥青 Modified bitumen(英) ,Modified asphalt(美)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它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 , 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胶结料。 3.18 改性乳化沥青 Modified emulsified bitumen(英) ,Modified asphalt emulsion(美) 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 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 3.19 透层 Prime coat 为使沥青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粘结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态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 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3 3.20 粘层 Tack 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3.21 封层 Seal coat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份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薄层。 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下封层。 3.22 桥面防水层 Bridge deck waterproofing membrane 设在桥面板与沥青铺装层之间,起防水和粘结作用的薄层。 3.23 沥青混合料 Bituminous mixtures(英) ,Asphalt mixtures(美) 由矿料(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的总称)与沥青胶结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按材料组成 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间断级配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 级配混合料。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粗式、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沥青混合料。 3.24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tone mastic asphalt(英) ,Stone matrix asphalt(美) 由沥青胶结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 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组成一体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 SMA。 3.25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 Asphalt treated base,简称 ATB 由矿料和沥青组成的有一定级配要求的密级配沥青处治碎石混合料。 3.26 开级配抗滑表层 Open graded friction course,简称 OGFC 矿料级配主要由粗集料组成,细集料及填料较少,设计空隙率较大的开级配混合料,用于路面 表层,具有排水、抗滑和降低噪音的功能。 4 符号及代号 表 1 符号及代号 编号 符号或代号 意 义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5.11 5.12 5.13 AC/AK SMA ATB OGFC OAC MS FL se sb sa Pa Pb Pbe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开级配抗滑表层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 马歇尔稳定度 马歇尔试验的流值 沥青混合料中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中合成矿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中合成矿料的表观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 沥青混合料中的有效沥青用量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4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C b t DP VV VMA VFA VCA VCAmix VCADRC DS TFOT RTFOT PI CL UCL LCL SBS Superpave TM PG SGC 集料的沥青吸收系数 沥青的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的粉胶比(0.075mm 通过率与有效沥青含量的比值) 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即矿料及沥青以外的空隙 (不包括矿料自身内部的孔隙) 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 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 即试件全部矿料部分以外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 分率 压实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饱和度, 即试件矿料间隙中有效沥青胶结料部分的体积所 占的百分率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即试件的粗集料骨架部分以外的体积占试件 总体积的百分率 捣实状态下的粗集料松装间隙率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 沥青胶结料的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胶结料的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胶结料的针入度指数 动态质量管理图上质量指标的平均值 动态质量管理图上质量控制的上限值 动态质量管理图上质量控制的下限值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美国 SHRP(Stratebic Highway Reseach Progra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体系的 注册名称,可译为高性能沥青路面 美国沥青胶结料路用性能分级规范 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验机 5 总则 5.1 本规范规定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底基层、基层、面层、下封层、粘层、桥面防水层的施工技术 要求,包括原材料质量要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面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等。适用 于我省新建、扩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工程,其它沥青路面工程可参照执行。 5.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应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 优质的材料和先进的设备, 强化施工过程的 质量控制。 5.3 应参照以往成功工程经验, 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合适的结构和材料, 并应积极 开展技术攻关,探索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可行性。 5.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应认真贯彻国家环境和生态保护、 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 做到文明施工、 安全生产。 5.5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应有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遵循合理的施工工期,且不得随意变动。 5.6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试验检测的试验室和试验人员应取得相应的资质,仪器设备应检定合格。 5.7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之外, 尚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 规范的 规定。 6 路面底基层 6.1 一般规定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5 6.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底基层宜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等结构,根据需要,在经过经 济、技术论证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稳定碎石等其它材料做底基层。 6.1.2 应严格控制底基层厚度和高程, 其横坡应与面层一致。 底基层表面高出设计标高部分应予刮 除;局部标高低于验收标准之处,不得进行贴补,应铲除重铺。 6.2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底基层 6.2.1 一般规定 6.2.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土(以下简称二灰土)底基层的压实厚度宜为(1520) cm,采用路拌法(或厂拌法)单幅一层式施工。 6.2.1.2 二灰土混合料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石灰粉煤灰土的干质量比表示。 6.2.1.3 二灰土不宜在冬季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 5以上,并应在第一次冰冻 (-3-5)到来之前一个半月完成,若过冬则应采取相应覆盖措施。 6.2.1.4 二灰土应采用专用的稳定土拌和机路拌,或采用粒料拌和机厂拌。 6.2.1.5 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防止二灰土底基层施工中起皮和开裂现象。 对已经出现的起皮和开 裂应进行处理,直至铲除重铺。 6.2.1.6 二灰土施工前应对路基进行全面检查 6.2.1.6.1 路基沉降检查 路基(96 区)完成后,沉降速率连续两个月小于 5mm/月,才可铺筑底基层。 6.2.1.6.2 路基外观、强度、平整度等的全面检查 检查项目、频率与标准应符合部颁规范的规定。 6.2.2 材料要求 6.2.2.1 石灰 石灰质量应符合表 2 规定的级或级以上石灰的技术要求,应尽量缩短石灰的存放时间,如 存放时间较长,应采取覆盖封存措施,妥善保管。禁止使用消解后堆放时间过长的消石灰,消石灰 使用前应进行有效钙镁含量测定。 表 2 石灰的技术要求 钙质生石灰 镁质生石灰 钙质消石灰 镁质消石灰 试验项目 单 位 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 不小于 % 8580708075656560 55 60 5550 未消化残渣含量(5mm 圆孔余) 不大于 % 71117101420 含水量 不大于 % 44 4 4 44 0.71mm 方孔筛的筛余 不大于 % 01 1 0 11细 度 0.125mm 方孔筛的筛余 不大于 % 1320 13 20 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 % 不大于 5 大于 5 不大于 4 大于 4 注:硅、铝、镁氧化物含量之和大于 5%的生石灰,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指标,级75%,级不小于 70%,级不 小于 65%;未消化残渣含量指标与镁质生石灰相同。一般不用生石灰粉制备混合料。 6.2.2.2 粉煤灰 粉煤灰中 SiO2、Al2O3和 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 70%,粉煤灰的烧失量不应超过 20%,粉煤灰的比 表面积宜大于 2500cm 2/g。 6.2.2.3 土 宜采用塑性指数为 1220 的粘土(亚粘土),有机质含量10%的土不得使用。对于膨胀性较大 或塑性指数不符合以上规定的土,如因远运土源有困难或工程费用过高而必须使用时,应采取相应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6 措施,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铺,经论证,质量符合规定后,才允许使用。 6.2.2.4 水 水为饮用水,遇有可疑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 6.2.3 混合料组成设计 6.2.3.1 一般要求 6.2.3.1.1 二灰土混合料 7d 龄期浸水抗压强应不低于 0.6MPa。 6.2.3.1.2 二灰土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应根据抗压强度标准, 通过试验确定石灰、 粉煤灰与土的最佳 比例,并通过重型击实试验,求得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6.2.3.1.3 二灰土混合料应制成直径和高均为 50mm 的圆柱试件,各项试验应按 JTJ057 规定进行。 6.2.3.2 混合料组成设计步骤 6.2.3.2.1 取工地实际使用并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材料,按不同的配合比(以质量计)制备至少 5 组混合料,控制范围:消石灰与粉煤灰的比例宜为 1:21:4,石灰粉煤灰:土=30:7040:60。 6.2.3.2.2 用重型击实法确定各组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6.2.3.2.3 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按要求的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 95%)制备混合料试件。在标 准条件下养护 6d,浸水 1d 后,测定试件的 7d 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按式(1)计算强度的代表值。 R代= R (1-ZaCv)(1) 式中: R 抗压强度的代表值,MPa; Cv 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 Za 保证率系数,高速公路保证率为 95%,此时 Za=1.645; R 试件抗压强度的平均值,MPa。 6.2.3.2.4 取符合强度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作为二灰土的生产配合比。 6.2.3.3 混合料组成设计注意事项 6.2.3.3.1 二灰土试件的标准养护条件是:将制好的试件脱模称量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包覆,放入 养生室养生。养护温度,淮河及以南为 252,淮河以北为 202。养生期的最后一天(第 7 天) ,将去掉薄膜的试件浸泡在水中,水的深度应使水面在试件顶上约 2.5cm。浸水的水温应与养 护温度相同。在浸水之前,应再次称试件的质量,在养生期间试件水份损失不超过 1g,超过此规定 的试件,应作废。 6.2.3.3.2 对塑性指数小于 8 的砂性土或粉性土,不宜采用石灰、粉煤灰处治;对塑性指数 812, 液限小于 50%、 有机质含量不大于 10%的粉砂土, 可在石灰、 粉煤灰土中掺 12%的水泥。 可选用 32.5 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使混合料满足上述抗压强度的规定。 6.2.3.3.3 对于塑性指数大于 20,自由膨胀率不大于 65%,有机质含量不大于 10%的高塑性土,根 据土的塑性指数,需在工地上将土源分别掺入一定剂量(35%)生石灰拌匀,闷置 7 天进行改性, 测定其自由膨胀率和塑性指数。选取改性后土的自由膨胀率 Fs 小于 40%,且塑性指数降到 1820 的 掺灰剂量作为高塑性土改性的石灰剂量。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低的石灰剂量作为改性 土用石灰的掺量。将改性后的土再按一般土的方法进行二灰土的设计和施工。改性土中生石灰加上 二灰土用消石灰和粉煤灰之和以不超过二灰土总质量 40%为宜,且改性用生石灰加上二灰土用消石 灰之和与粉煤灰质量比以小于 1:2 为宜。 6.2.4 铺筑试铺段 6.2.4.1 正式开工之前,应铺筑底基层试铺段,长度不少于 100m。 6.2.4.2 试铺段要决定的主要内容 6.2.4.2.1 用于施工的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配合比。 6.2.4.2.2 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及合适的松铺厚度。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7 6.2.4.2.3 适宜的施工方法 6.2.4.2.3.1 材料的摊铺方法和适用的机具。 6.2.4.2.3.2 合适的拌和机械、拌和方法、拌和深度及拌和遍数。 6.2.4.2.3.3 合适的整平、整形机具和工艺方法; 6.2.4.2.3.4 压实机具的选择与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 6.2.4.2.3.1 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与配合。 6.2.4.2.4 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6.2.4.2.5 确定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人员等。 6.2.4.2.6 质量检查项目、检查频率及检查方法。 6.2.4.2.7 试铺段质量检验结果、 质量标准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试铺段的检验频率应是标准中规定 正式路面的 23 倍。 当原材料、混合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及试铺段各检测项目都符合规定,即可编写试铺总 结 ,作为申报正式开工的依据。 6.2.5 施工 6.2.5.1 施工程序 二灰土底基层路拌法施工程序如下: 测量放样 布土 检查布土厚度及含水量 布粉煤灰 布消石灰 路拌机拌和 检查拌和深度、拌和均匀性、松铺厚度、含水量和石灰剂量 初 平 稳压 精平 碾压成型 质量检查 洒水养生。 6.2.5.2 布料 6.2.5.2.1 根据用土比例和每车土量将素土或改性土按指定位置堆放, 均匀卸在路槽顶面, 并用推 土机和平地机初平,用轻型压路机稳压一遍,检查布土厚度和含水量。 6.2.5.2.2 按粉煤灰用量比例和每车粉煤灰的数量将粉煤灰均匀卸在摊平的土上, 用人工或机械将 粉煤灰摊平。检查粉煤灰的摊铺厚度和含水量。 6.2.5.2.3 石灰应在使用前一周充分消解,并通过 10mm 筛孔,用布灰机或打方格人工布灰,均匀 摊平,布灰量应稍高于设计剂量。 6.2.5.2 需外掺水泥时,还应均匀布撒水泥。 6.2.5.3 拌和 6.2.5.3.1 石灰布料后应在当天采用路拌机进行拌合。 拌和过程中应注意混合料的含水量和拌和深 度,应拌至路基表面,宜侵入路基表面(510)mm,不得出现素土夹层;随时检查拌和的均匀性, 不允许出现花白条带;土块应打碎,最大尺寸应不大于 15mm。 6.2.5.3.2 检查松铺厚度和混合料含水量、 石灰剂量, 并按规定取样制备抗压试件。 根据天气情况, 夏天混合料含水量应较最佳含水量略高。 6.2.5.3.3 拌和好的混合料不得过夜,应当天碾压成型。掺加水泥的二灰土更应缩短拌和时间,从 加入水泥到碾压结束应在水泥初凝时间内完成。 6.2.5.4 碾压 6.2.5.4.1 用轻型压路机或履带推土机碾压一遍,再用平地机进行整平、整型,经检查达到规定标 高后再进行压实。 6.2.5.4.2 碾压施工根据试验路确定碾压工艺进行,达到规定的密实度。 6.2.5.4.3 碾压应遵循由路边向路中、先轻后重,低速行驶碾压的原则,避免出现推移、起皮和漏 压的现象。碾压程序和碾压遍数应通过试铺确定。 6.2.5.5 接缝 底基层的横向施工接缝,应采用与表面垂直的平接缝处理,确保接缝处横向与纵向平整度。 6.2.5.6 养生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DB32/T1246-2008 8 碾压完毕即进入养生期,应做好洒水养生、保持底基层湿润,宜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养生。养生 期间禁止车辆通行,养生期一般为 7d,7d 后尽可能保湿养生,并尽快进行基层施工。 6.2.6 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 6.2.6.1 施工质量检查 二灰土底基层施工过程中质量标准和检查频率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二灰土底基层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标准 质量标准 检查规定 检查项目 要求值或 容许误差 质量要求 频率 方法 备注 压实度(%) 不小于 95 4 处/200 米/层 每处每车道测 1 点 重 型 击 实 标 准 平整度(mm) 不大于 12 1 处/100 米 每处三米直尺连续测量 10 尺 每 尺 取 最 大 间隙 纵断高程(mm) +5,-15 1 断面/20 米 水准仪测量 代表值-10 厚度(mm) 合格值-25 均匀一致 1 处/100 米/车道 每处 3 点,路中路边挖坑 检查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 边缘顺直 1 处/40 米 用钢尺量 横坡(%) 0.3 3 断面/100 米 用水准仪测量 强度(MPa) 不小于 0.6 1 组/作业段 7 天浸水抗压强度 石灰剂量(%) 大于-1.0 设计石灰剂量1 次/200 米 EDTA 滴定 含水量(%) 1.0 最佳含水量 随时 烘干法 外观要求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松散和弹簧现象,无碾压轮迹;不起皮,不开裂。 注:检测频率除注明者外,系指双车道单幅。 6.2.6.2 交工验收检查 6.2.6.2.1 判定路面结构层质量是否合格时,以 1km 长的路段(双幅)为评定单位。检查施工原始 记录,对施工质量做初步判定。 6.2.6.2.2 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应是随机的,不能带有任何倾向性。抽样检查项目、频率和质量标 准应符合部颁规范的规定。 6.3 级配碎石底基层 6.3.1 一般规定 6.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结构时,压实厚度宜为(1520)cm。 6.3.1.2 级配碎石底基层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采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 6.3.2 材料 6.3.2.1 级配碎石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的集料。应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以 确保集料的质量。 6.3.2.2 高速公路底基层用级配碎石应符合表 4 的技术要求。 DB32/T1246-2008 9 表 4 级配碎石底基层用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单位为百分数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28 针片状颗粒含量 不大于 18 水洗法8.0 2040 3.55.0 6575 / / 注:1)最大理论密度采用真空法实测。 2)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间隙率(VMA,%)当马歇尔试件设计空隙率为 3%、4%、5%时,分别为 11、12、13, 当设计空隙率不足整数时,用内插法确定要求的最小 VMA。 B.3.4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B.3.4.1 据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结果,分别绘制密度、稳定度、流值、空隙率、VMA、饱和度与油石 比的关系曲线,如图 B.2。从曲线上找出相应与最大密度、最大稳定度、允许空隙率范围中值和饱 和度规定范围中值对应的四个油石比,分别是 4.6、4.1、3.85 和 4.15,取四者的平均值 4.18 作为 最佳油石比初始值 OAC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13.64.14.65.1 油石比(%) 稳定度(KN) 20 25 30 35 40 45 50 3.13.64.14.65.1 油石比(%) 流值(0.1mm) 1 2 3 4 5 6 7 8 3.13.64.14.65.1 油石比(%) 空隙率(%)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3.13.64.14.65.1 油石比(%) 饱和度(%) DB32/T1246-2008 51 图 B.2 稳定度、密度、流值、空隙率、饱和度与油石比的关系 B.3.4.2 从图 B.2 上求出能满足沥青混凝土各项指标要求的油石比范围(OACmax,OACmin) ,分别是 4.50 和 3.85,该范围的中值 4.18 作为油石比初始值 OAC2。 B.3.4.3 最佳油石比的初始值 OAC1 在 OACmax与 OACmin之间,则取 OAC1 与 OAC2 的中值 4.18 作为目 标配合比的最佳油石比 OAC。相应的最佳沥青用量为 4.01%。 B.3.5 最佳油石比下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检验 进行最佳油石比下的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来检验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试 验结果见表 B.5 和表 B.6。 表 B.5 最佳油石比下的浸水马歇尔检验 混合料类型 马歇尔稳定度(kN) 浸水马歇尔稳定度(kN) 残留稳定度(%) 要求(%) AC-25S 12.68 11.75 92.7 85 表 B.6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 混合料类型 非条件劈裂强度 (MPa) 条件劈裂强度 (MPa) 劈裂强度比 (%) 要求(%) AC-25S 0.5138 0.4237 82.5 80 B.3.6 配合比设计报告 B.3.6.1 采用取自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对路面下面层 AC-25S 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得出 如表 B.7 和表 B.8 的结果。 2.350 2.400 2.450 2.500 2.550 3.13.64.14.65.1 油石比(%) 密度(g/cm3) 0 1 2 3 4 5 6 7 3.13.64.14.65.1 油石比,% 密度 空隙率 饱和度 稳定度 流值 共同范围 13.00 13.20 13.40 13.60 13.80 14.00 14.20 14.40 3.13.64.14.65.1 油石比() VMA() DB32/T1246-2008 52 表 B.7 矿料配合比及油石比 下列各种矿料所占比例(%) 混合料类型 1# 2# 3# 4# 矿粉 油石比(%) AC-25S 32.0 28.0 8.5 29 2.5 4.18 表 B.8 最佳油石比、密度、空隙率及体积指标 混合料类型 油石比(%) 毛体积相对密 度 理论相对密度空隙率(%)饱和度(%) VMA(%) AC-25S 4.18 2.426 2.522 3.8 71.36 13.41 B.3.6.2 通过混合料级配调试和相关验证试验,表明所设计的道路石油沥青 AC-25S 型沥青混合料 的水稳定性满足本规范要求,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所得结果可用于生产配合比的调试。 B.4 SMA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B.4.1 材料选择 B.4.1.1 对用于配合比设计的粗集料、细集料、填料、木质素纤维、抗剥离剂等材料,按本规范的 规定进行选择,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 8 章的规定。 B.4.1.2 SMA 宜采用 SBS 改性沥青;用于铺筑上面层的 SMA-13,应采用玄武岩或辉绿岩集料。 B.4.2 设计矿料级配的确定 B.4.2.1 SMA-13 路面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宜直接采用本规范表 32 规定的矿料级配范围。 以 4.75mm 作为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 B.4.2.2 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 调整各种矿料比例设计3组不同粗细的初试级配, 3组级配4.75mm 通过率应分别为 23、27、31左右,0.075mm 的通过率为 10%左右。 B.4.2.3 按 B.2.3 的方法计算初试级配的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sb、 合成表观相对密度 sa、 有效相对密度 se。 B.4.2.4 把每个合成级配中将小于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的集料筛除,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T0309 的规定,用捣实法测定粗集料骨架的松方毛体积相对密度 s,按式 B.19 计算粗集料骨架混 合料的平均毛体积相对密度 CA。 n n n CA ppp ppp + + = 2 2 1 1 21 (B.19) 式中: P1、P2Pn粗集料骨架部分各种集料在全部矿料级配混合料中的配比; 1、2、n各种粗集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B.4.2.5 按式(B.20)算各组初试级配的捣实状态下的粗集料松装间隙率 VCADRC。 (1) 100 S DRC CA VCA =(B.20) 式中: VCADRC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 CA粗集料骨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S粗集料骨架的松方毛体积相对密度,等于松方毛体积密度除以水的密度。 B.4.2.61 根据经验或按式 B-3 选用适宜的油石比 Pa,作为马歇尔试件的初始油石比。 B.4.2.7 按照选择的初试油石比和矿料级配制作 SMA 试件, 马歇尔标准击实的次数为双面各 75 次, 一组马歇尔试件的数目不得少于 6 个,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由表干法测定。 DB32/T1246-2008 53 B.4.2.8 按式(B.21)计算不同级配条件下 SMA 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其中纤维部分的比例不 得忽略。 100 100 ax t ax seax PP PP + = + (B.21) 式中: se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由 B.2.3 确定; Pa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 (%) ; a沥青结合料的表观相对密度; Px纤维用量,以沥青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数计,%; x纤维稳定剂的相对密度,由供货商提供或由比重瓶实测得到。 B.4.2.9 按式(B.22)计算 SMA 马歇尔混合料试件中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VCAmix,试件的集料各项体 积指标空隙率 VV、集料间隙率 VMA、沥青饱和度 VFA 按本规范式(B.9 B.11)的方法计算。 CA CA mb mix pVCA= 100 (B.22) 式中: PCA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比例,即大于 4.75mm 的颗粒含量,%; CA粗集料骨架部分的平均毛体积相对密度,由式 B.19 确定; mb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由表干法测定。 B.4.2.10 从 3 组初试级配的试验结果中选择设计级配时,应符合 VCAmix17 的要求, 当有 1 组以上的级配同时符合要求时,以粗集料骨架分界集料通过率大且 VMA 较大的级配为设计级 配。 B.4.3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或最佳油石比 B.4.3 .1 根据所选择的设计级配和初试油石比试验的空隙率结果,以 0.2%0.4为间隔,调整 3 个不同的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计算空隙率等各项体积指标。 B.4.3 .2 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检验稳定度和流值是否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 B.4.3 .3 根据期望的设计空隙率(一般为 4%) ,确定油石比,作为最佳油石比 OAC。所设计的 SMA 混合料应符合本规范表 30 规定的各项技术标准。 B.4.4 配合比设计检验 根据所选择的设计级配和所确定的最佳油石比, 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 应符合本规范表 31 的技术要求。不符要求的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B.4.5 配合比设计报告 配合比设计结束后,应按 B.2.5 的要求及时出具配合比设计报告。 B.5 SMA-13S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实例 B.5.1 原材料检验 B.5.1.1 目标配合比所用 SBS 改性沥青、玄武岩集料、石灰岩填料、木质素纤维和抗剥离剂各项指 标均符合本规范的要求(试验结果略) ,可以用于目标配合比设计。 B.5.1.2 粗集料、细集料、矿粉的筛分结果和相对密度试验结果列于表 B.9 和表 B.10。 DB32/T1246-2008 54 表 B.9 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 通过以下筛孔(mm)质量百分率(%) 矿料 16 13.2 9.5 4.752.361.180.6 0.3 0.15 0.075 1# 100 80.5 9.3 0.8 0.7 0.7 0.7 0.7 0.7 0.7 2# 100 100 99.8 13.71.6 1.6 1.6 1.6 1.6 1.6 4# 100 100 100 100 89.868.839.018.0 12.1 7.0 矿粉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9.3 84.5 表 B.10 集料密度试验结果 材料 1# 2# 4# 矿粉 表观相对密度 2.997 2.988 2.942 2.650 毛体积相对密度 2.990 2.876 / / 吸水率(%) 1.1 1.3 / / B.5.2 矿料级配组成计算 B.5.2.1 根据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和 SMA-13S 要求的级配范围, 确定 SMA-13S 的三种级配 A、 B、 C, 4.75mm筛孔通过率分别为28.7%、 25.6%、 23.9%, 三种级配组成见表B.11。 分别测定三种级配的VCADRC, 按油石比 6.0%、 木质纤维用量为沥青混合料质量的 0.3%拌制 SMA 混合料, 双面击实 75 次制作试件, 测定 VCAmix及 VMA 等指标,在满足 VCAmix小于 VCADRC和 VMA 大于 17%的基础上确定级配,测试结果见 表 B.12 和表 B.13。 表 B.11 SMA-13S 三种级配的设计组成结果 通过以下筛孔(mm)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1#:2#:4#:粉) 16.0 13.2 9.5 4.752.361.180.6 0.3 0.15 0.075 级配 A (44:32:14:10) 100 91.4 60.028.723.420.516.313.3 12.4 10.3 级配 B (45:34.5:10.5:10) 100 91.2 59.125.620.318.115.012.8 12.1 10.1 级配 C (45:36.5:8.5:10) 100 91.2 59.123.918.516.714.212.4 11.9 9.9 级配范围上限 100 100 75 32 27 24 20 16 13 12 级配范围下限 100 90 50 22 16 14 12 10 9 8 表 B.12 VCADRC 测试结果 级配类型 捣实密度 (g/cm 3) 4.75mm 通过百分率 (%) 粗集料毛体积密度 (g/cm 3) VCADRC(%) 级配 A 1.650 28.7 2.800 41.1 级配 B 1.640 25.6 2.800 41.4 级配 C 1.646 23.9 2.799 41.2 DB32/T1246-2008 55 表 B.13 初试级配的体积分析 级配类型 油石比 (%) 理 论 相 对 密 度 毛体积相对密 度 空隙率 (%) VMA (%) VFA (%) VCAmix (%) 级配 A 6.0 2.624 2.538 3.3 17.2 80.9 41.1 级配 B 6.0 2.624 2.514 4.2 18.0 76.7 39.1 级配 C 6.0 2.626 2.493 5.1 18.7 73.0 38.2 要求 / / / 3.04.5 17 7585 VCADRC B.5.2.2 由表 B.12 和表 B.13 可知,级配 B 满足饱和度、VCAmix VCADRC及 VMA 17 的要求,因 此选取级配 B 为设计级配。级配曲线见图 B.3。最大理论相对密度用真空法实测获得。 B.5.3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按设计级配 B 称取矿料, 采用 3 种油石比拌制 SMA 混合料, 采用双面击实 75 次成型成型马歇尔 试件,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试验结果列于表 B.14。 图 B.3 SMA-13S 配合比级配曲线 B.3 级配曲线图 表 B.14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 级配 类型 油石比 (%) 稳定度 (kN) 流值 (0.1mm) VMA (%) 空隙 率(%) VCAmix (%) VFA (%) 毛体积相对 密度 理 论 相 对 密度 5.8 8.56 32.7 18.2 4.9 39.3 73.0 2.502 2.631 6.1 8.58 33.6 18.0 4.0 39.1 77.8 2.516 2.621 SMA -13S 6.4 9.42 41.6 18.1 3.3 38.9 81.5 2.530 2.617 要求 宜 6.0 2050 173.04.5 VCADRC 7585 / / B.5.4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根据 SMA 混合料设计要求和实际工程情况,本次设计中空隙率为 4.0%时,油石比为 6.1%,且其 它指标(VMA、VCA、稳定度、饱和度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故确定 6.1%为最佳油石比。 B.5.5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 B.5.5.1 谢伦堡析漏试验。试验条件:试验温度 1852,保温 1h 后进行析漏测试,结果 mqb 表 B.15。 DB32/T1246-2008 56 表 B.15 析漏试验结果 级配类型 油石比(%) 析漏 1(%)析漏 2(%)析漏 3(%)平均(%) 要求(%) SMA-13S 6.1 0.08 0.07 0.05 0.07 0.10 B.5.5.2 肯特堡飞散试验。试验条件:将成型的马歇尔试件(双面击实 50 次)在 200.5水温 下浸泡 20 小时,然后采用洛杉矶磨耗试验机旋转 300 次进行飞散测试。结果见表 B.16。 表 B.16 飞散试验结果 级配 类型 油石比 (%) 飞散率 1 (%) 飞散率 2 (%) 飞散率 3 飞散率 4 平均(%) 要求(%) SMA-13S 6.1 8.2 7.1 7.5 9.6 8.1 15 B.5.5.3 抗水损害试验。为了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分别进行了最佳油石比下的 SMA-13S 沥青混合料的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试验结果见表 B.17 和表 B.18。 表 B.17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混合料类型 马歇尔稳定度 (kN) 浸水马歇尔稳定度 (kN) 残留稳定度 So (%) 要求 (%) SMA-13S 8.69 8.29 95.4 85 表 B.18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 混合料类型 非条件劈裂强度 (MPa) 条件劈裂强度 (MPa) 劈裂强度比 (%) 要求(%) SMA-13S 0.5138 0.4237 82.5 80 B.5.5.4 动稳定度试验。试验条件:在 601,0.70.05MPa 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检验高温稳 定性,动稳定度试验结果列于表 B.19。 表 B.19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车辙动稳定度(次/mm) 混合料类型 1 2 3 平均 要求 油石比 (%) SMA-13S 4500 3500 3938 3979 3000 6.1 B.5.6 配合比设计报告 通过混合料级配调试和相关检验试验,表明所设计的 SMA-13S 型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 高温稳定性能均满足本规范要求,可用于 SMA-13S 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矿料配合比及最佳油石 比列于表 B.20。 表 B.20 矿料配合比及最佳油石比 下列各种矿料所占比例(%) 混合料类型 1# 2# 4# 矿粉 油石比(%) SMA-13S 45 34.5 10.5 10 6.1 DB32/T1246-2008 57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沥青混合料 Superpave 配合比设计方法 C.1 一般规定 C.1.1 本方法适用于用旋转压实仪进行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