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能力的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创造能力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美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课标更把“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作为教学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美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基础地位,而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及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渴望和追求。审美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欣赏和评判的一种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教育中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但就目前中学生的状况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够完善的,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或指导下,才神有所会,但仍难以言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吟诵进入审美的感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其实也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所谓直觉,是指审美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表现属性。表现主义代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而直觉是“从感情得来的”,逻辑是“从理智得来的”,故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自于由文字所滋生的情感。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文学的形象用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所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打乱或变形它的线型排列规则,还原字码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而使接受者脑海中出现文字“演化”的直接形象,激活接受者潜在的审美情感。要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教师应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想象。其中,阅读尤其吟诵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的手段。可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出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果树“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在整个吟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范读、分散读、个别读、回味读,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通过吟诵可以进入审美感知,使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美的和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应抓住关键的词语、语段细细咀嚼、反复品味,充分感受语言美。如毛泽东的词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个“飞”字,既显示出武汉长江大桥凌空高架、规模空前的雄姿,又赞美了造桥技术的高超、速度的快捷,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满兴奋自豪之情,其语言之精妙,令人回味无穷。审美感知仅有零碎的片段是很不够的,更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使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得到深层的理解。只有从整体上感知美的形象,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切不可使他们盲目随从。总之,审美感知能力是一切审美能力的基础,决不可等闲视之。二、想象拓展审美的情景审美直觉一般是不经过周密细致的思索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审美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接受者一种“本能”的反映,它呈现出片段的、零碎的特征。接受美学认为,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直觉,仅仅是审美接受的开始,而直觉阶段一般是短暂的,接受者很快就会由审美直觉进入审美再现阶段。所谓再现,就是通过想象的心理活动,将直觉所激活的艺术形象完整、全面地再现出来。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当学生对作品中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情认识后便是将零碎、片断的审美直觉连缀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即再现过程。文学作品中有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间接形象并不作用于欣赏者的感觉器官,它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可思而得之”即接受者只有凭借作品所提供的直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它再现出来。奥地利心理分析家马赫曾经对联想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联想的含义是:“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当学生在阅读一篇作品时,他会基于作品的主题、人物乃至细节由此及彼想到另外的某事某人,会唤醒沉睡在记忆角落中的一些东西。于是兴奋、感伤、激动、忧郁、超脱等多种情感纷至沓来这时候的情感要比审美直觉中所产生的情感稳定得多同时又将在他的头脑记忆中得以贮存,在以后的类似机会中,再产生更新的联想。所以审美联想是再现作品中完整形象的重要手段。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指出:“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创造一种新的形式。”他指出想象区别于联想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他的创造性。想象可能从整部作品的意蕴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意识,即在想象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加工改造。如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样也可以凭借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第二层次:再现形象。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于人们的艺术修养,让人们在联想和想象中感受美。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可以说想象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主体进入审美世界的有力翅膀。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去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想象,拓展审美的情景。想象主要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由于再造想象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描述,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对语言描写的审美,所以再造出来的东西是原作者语言形象的表述。创造想象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再现画面,寻找艺术空白,串通诗文跳跃处。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想象应更多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去,改写、扩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三、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接受审美中,审美直觉和审美再现都是对作品艺术形象表象的认识,还未深入到作品的内在本质,而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