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三年任期工作的总结.doc_第1页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三年任期工作的总结.doc_第2页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三年任期工作的总结.doc_第3页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三年任期工作的总结.doc_第4页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三年任期工作的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llege of Bio & Food Technology, DLILITEL: 86-411-86323671 FAX: 86-411-86323646 E-mail: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 116034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三年任期工作的总结一、学院定位、目标、办学指导思想以重点大学的发展思路建设学院,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将食品和发酵工程学科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食品发酵和生物工程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开发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和信息、图书资料中心、分析检测中心及菌种保藏中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更大贡献。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和教师的学术水平;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通过为研究生、本科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加强实践环节、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和研究生论文与教师科研的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以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的系统工程,促进全院的学风建设。围绕上述目标、定位和指导思想,领导班子团结全体教工,包容各种学术思想,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辛勤务实工作,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及科研等各方面全面提高学院的整体水平。二、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反映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师资力量是本届班子的中心工作之一。学院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得我院师资队伍在学历和学缘结构,科研与学术素质及水平上均大幅度提高。良好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与科研高水平与高层次。1、人才引进任期内共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16名。其中博士学位的11人,硕士学位的5人。其中生物学科引进博士学位8人:李宪臻、孙庆元、薛永常、张宗申、丛丽娜、石屹峰、刘志文、付绍平;食品学科引进博士学位3人:朱靖博、王际辉、钟耀广。2、教师与青年教师培养我院在加强引进的同时,有计划地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强化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三年来,4名教师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张春枝、钱斯日、金朝霞、叶淑红);3名教师公派留学(张苓花、朱蓓薇、孙玉梅);3名教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张春枝、侯红漫、钟耀广);4名教师博士在读(牟光庆、张彧、钱方、王越)。3、学术梯队校级学术梯队中,有特级教授2人,学术带头人6人。2个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创新团队。占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二。4、荣誉称号1人获得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5人进入省百千人才计划;2人进入21世纪人才资助计划(鱼红闪、朱蓓薇);2人获得大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2、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个:金凤燮(研究方向:特异的创新酶类研究与应用);朱蓓薇(研究方向: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3、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被批准为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4、校级示范专业2个: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5、省级示范专业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三、教学和学风建设基于“双基”目标下的教学管理,学院班子队伍思路清晰,教学管理过程规范,采取方法适当务实,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通过管理起点前移等独特、有实效性的监控手段和做法,形成了管理保质量,科研促教学发展的特色。1、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集体研究讨论,建立符合学院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完善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完成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公共营养方向)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工作。紧跟生物和食品学科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开设社会急需、反映学科进展的新课程,如生物学科的蛋白质工程、基因组工程、基因组学、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课程;食品学科的食品安全、现代分析检验、食品标准与法规等课程。生物学科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生态学、免疫学、遗传工程导论、膜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已占全部专业课程的近20%。本着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原则,完善发酵工程、生物化工、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点的课程,完成微生物学、制糖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新增硕士点课程体系的建立工作,研究生主干课程增设了实验课。2、教学改革完成教改项目8项,其中,朱蓓薇教授参加的国家教育部项目2项;赵常新教授主持校级项目2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2002年;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2004年)、牟光庆教授主持校教改项目1项(食品机械与设备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与研制)、教学秘书马达主持校教改项目1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研制,2004);2006年,申报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教改项目7项。其中,省级项目是:金凤燮主持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张彧主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示范性专业建设与实践,马达主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制度设计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性空间和环境的研究及实践。3、教学管理建立了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秘书、系和教研室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了客观、公平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完整的教学规章制度、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统一的考试评分标准、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手段,包括领导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等。尤其对数学、外语等主干课程进行重点监控;教学院长定期召开教师、学生代表的联系会议,及时解决问题。教学管理过程中,体现过程管理与人文关怀,工作务实高效,不拘形式,效果显著。学院教学主管领导几乎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进行过有效的沟通,围绕培养目标向每一位任课教师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在 “菁院杯”教学比赛中,我院有1人获得二等奖;在“新星杯”比赛中,1人获得三等奖。1名教师(赵长新)获得校优秀指导教师奖;4名青年教师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入正常教学环节。生物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顺利通过试办专业评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公共营养学方向。4、教材建设大部分课程选用近3年出版的国家“九五”、“面向21世纪”教材或教育部推荐的国外引进外文原版教材;部分新开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发展自编课程教材及实验教材,教材更新率高。主编及参编教材16部,其中主编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细胞生物学、食品安全学、功能性食品等5部;参编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分析(全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统编教材)、食品安全性(“十五”国家统编教材)、食品工艺学概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与食品法规与标准(全国食品安全专业统编教材)、生物工艺与工程实验技术、生物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和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等11部。其中功能性食品获得校优秀教材奖。四、实验室建设几年来,实验室硬件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本科、研究生和科研三个层面实验室的统一规划和资源共享。二、实验室资源如何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服务,特别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做出“重心转移”,由“建设管理”向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服务转移,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三、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一直规模庞大的兼职实验技术队伍。三年实践表明,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了智能活力。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直接影响科研和教学水平的高低。近三年实验室固定资产增加超过300万元,其中科研经费购买设备占一半左右。现已拥有上千万资产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发酵工程实验室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006年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辽宁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水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天然活性物质生物转化中心等省市工程中心及菌种保藏中心。2、实验室管理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以丁德文院士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设立开放课题。实验室所有设备为本科、研究生实践环节和科研服务。由于科研项目多、研究生多、本科教学和本科、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直接参与国家、省市研究课题和横向课题,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与研究课题的结合度已达到80%,主要设备排队使用,利用率高,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所有设备均由专人管理,先进设备教师参与管理,设备利用率100%,完好率在90%以上。由于管理得当,设备相符率、利用率高,教学科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晚上大多数实验室还灯火通明,成为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又一道风景。2006年发酵工程实验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五、科技贡献及学术成果1、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7项,其中金凤燮3项(其中结题一项),鱼红闪、朱靖博、朱蓓薇、李宪臻各一项,总金额180万元;国际合作项目4项;农业部项目2项(140万元);省市级项目40余项,总金额300万元以上;横向项目10项,到位金额300余万元(工程执行远超过其金额);产业化项目10余项。是学校科研项目最多、层次最高、经费最多的学院。2、获奖获得各种奖励1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内罕见。3、论文和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16本,其中中国豆类发酵食品在日本出版。4、学术交流通过网站宣传教师风采、科研成果;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形成学术氛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 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主持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15名国际合作专家来学院讲学、工作,其中4人次在校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30人次,其中在国外召开的国际会议12人次六、学科建设1、本科专业建设新增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2个理学专业,并顺利通过试办专业评估。2006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公共营养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示范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辽宁省第二批示范性本科专业,在辽宁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为轻型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硕士点建设和申请博士点取得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含发酵)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从2003年的研究生2个硕士点招生54名到2006年研究生4个硕士点招生122名,在读研究生达到285名。2007年将有8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实现了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学院质的飞跃。发酵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申请工作正在有序进行。3、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建设顺利通过发酵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评估。发酵工程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了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市级工程中心。七、学生教育和管理人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一直以来,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创新教育载体,孕育优良学风,培养学生自觉成材意识等模式,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实效性较强的教育载体创新的影响下,我院学生理想远大、目标明确、踏实肯干,实践研究能力突出,形成积极向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习风尚和明理诚信的道德风貌。1、学风建设形成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学风建设的系统工程。新生与老教师座谈;二年级的英语、数学表彰;三年级的专业、实践和考研教育;四年级的毕业环节和就业;开办了青年学术沙龙、博士论坛、英语Number One协会。学风建设效果显著。考研率始终居全校第一,稳定在30%左右,06年共有63名同学考取研究生,考研率高达32.81%;多门教考分离课成绩全校第一;四级通过率居全校理工科第一名;多人参加全国英语大奖赛、大连市数学竞赛并获一、二、三等奖;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发表论文30余篇。 是学校公认学风最好的学院之一。2、思想道德建设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双管齐下,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年来,我院学生诚实守信,违纪率小。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涨,学籍异动情况少,学位授予率高。3、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我院力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有效平台,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永攀高峰的优秀品格。低年级学生作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科研等科技创新活动、毕业环节题目与教师科研项目高质量相接合等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有2名本科学生获辽宁省第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奖,10名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申请7项国家发明专利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习风尚和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使得我院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生技021班、生工033班和食品052班等班级获得省、市优秀班集体称号。生工043班历史性地被评为全国优秀班集体。4、就业我院培养出一批批理想远大、德才兼备、创新务实的优秀毕业生,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均超过92%。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的毕业生务实肯干、业务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八、党建工作按时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做好教学科研的保驾护航工作。组织好全体党员完成先进性教育,成效显著,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带头作用。为每位党员购买了新党章学习读本,按时组织理论学习,到旅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完成党建研究立项2项,其中1项获二等奖。联合举办学生业余党校2次,三年来发展学生党员120名,教工党员1人。九、本科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我院上下精心策划,积极迎建,在规范和总结本科教学管理经验的同时,提升学院特色: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科研促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力和特色成为学校评估提供亮点。受到来校考察的专家一致好评。2007年包括东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211学校和教育部重点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在内的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