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学科教育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学地理教育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人类面对世界性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求得的共识人类社会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更新能力而发展,也不能消极悲观停滞发展,而是要在防治环境问题的同时,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目前公认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在参与议程,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历史重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改革的方向。下面谈一下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