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及其精神的三个维度与自身的发展.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及其精神的三个维度与自身的发展.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及其精神的三个维度与自身的发展.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及其精神的三个维度与自身的发展.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及其精神的三个维度与自身的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及其精神的三个维度与自身的发展摘要:教师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关怀的真实本质是关怀关注人的及人性的本真的存在方式;教师是一个审美者,我们需要一种审美教育,不仅教育本身需要审美,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审美,需要审美精神的介入;教师要召唤一种宗教意识,引入一种异质文化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战略,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要从异质文化中吸收一些本土文化所欠缺的内在品性以便来弥补、完善并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变革。关键词:教师;人文关怀;审美;宗教意识自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迎接“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教育上级部门和机构及其学校都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或进行了专业化培训,这似乎预设了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走出教育森林迷宫的路标,但却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或多或少忽略了。如果没有专业精神作为一个专业的底蕴,对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嘲讽和讽刺。在一条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所看到的或所理解的却是社会的现代化(工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与教育的现代化或其他)而不是人的现代化;是花样形式的现代化而不是实质内容的现代化,例如现代教育中,形式多于内容、功利决定价值,花样多多,而实质空空。由于这样一种教育取向的出现,“因而现代教育往往陷入现实性与合理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功利性与真理性以及肉身性与精神性的矛盾之中,使得教育本身日益发生异化”。异化教育的出现使教育参与者的精神取向不同程度地受到扭曲,为了恢复教育的启蒙功能和本来面目,使教育成为教育;也为了使教师及其精神摆脱受奴役和被扭曲的境况,使教师成为教师,使精神成为精神,教师应该走自身的以专业精神为底蕴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一、教师精神:一种“悟”的人文关怀何为“人”?何为“文”?何为“人文关怀”?人有大小写之分。大写的人有一种形而上的集体整性与社会属性(阶级属性);小写的人有一种个体的自我独性和存在属性。人的存在属性与社会属性、自我独性与集体整性是相对立的,前者的共性使人融入某一群体而合群;后者的属性使人从这一群体中突兀而彰显自我,二者的和谐统一乃人的本质特征。合群而不被束缚,自由而不孤独是人的本性所向,这种进出自由、合而不同的本真,是谓真人。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乃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的真实本质为关怀人及人性的本真的存在方式。一言以蔽之:人文关怀即关怀“人”与“文”。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与观察中,教师过分地对教育形式和花样(“文”)投入了大量的心思并借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睛(这本身并没有错),而对“人”自身的关注却被淡化了以致造成了对教师自身存在的遗忘,进而不知何为“人文关怀”。这是视觉社会中现代化教育带给我们的一个误区。“人文关怀”不是通过眼睛来看的,而是通过内在的灵魂和心灵来被感悟和体验的。教师呼唤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由于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的欠缺,以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集体整性”被无限拔高,人物只是作为“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而被教师传授给学生,而人物的“自我独性”相当程度上受到忽视,人物的“存在属性”长期被遮蔽而湮没。这种关注“大写的人”却忽略“小写的人”做法,造成了我们对人物片面性的理解,甚至在高级别的公开研讨课上,教者运用的还是单一的受经典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阶级斗争论来解释其人物的行为、形象和意义,不能不说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遗憾。我不是在贬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相反,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的痕迹至今还在我们心中强势地延续。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就有“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文学的理解”。作为新生代的教师,用别一种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潮来理解现有的语文课本内容,这不会是一种错吧。我们也总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吧!况且,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经典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理论除了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外,还要受特定的环境因素及意识形态的人为地误解与扭曲。正因为这样,于是就有学者喊出了“19世纪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在20世纪中国的影响最大,受的曲解也最大”这一悖论性的呐喊。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大胆地创新与尝试,遵循“课改”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思变能力,用一种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多元化共存的教育理论和文艺理论来阐释解读入围“课改”的作品。其实,无论运用哪一种文艺思潮和理论来解释,人文关怀不能被遗忘,它是一个出发点和前提,同时也是一个归宿和底线。要理解人文关怀,要增强我们教师的人文意识,读“鲁迅”就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鲁迅是一个我们无法饶过也不能饶过的存在。一个人读不读鲁迅是有区别的。令人欣慰的是,鲁迅始终没有离开我们始终在我们的身边和心里;此外,一些迟到的大家也开始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走进我们的视野扎根在我们灵魂深处,如沈从文等。也许有人会说,鲁迅的批判太露骨,其实,鲁迅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爱,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爱与关怀是二而一的东西。读“鲁迅”并不意味着仅仅只读鲁迅的著作,我们还要读(更要读出)鲁迅的内在的文化品性和精神的气质,以达到一种人文的自觉。读鲁迅的著作并不仅仅局限于读鲁迅的小说、散文与杂文,“要了解鲁迅,不可不读他的古文序跋之类的文章,那里有他的文化底气在,他精神源头的一部分,便在那里”。读“鲁迅”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教育范畴,更是一个更深层次更具关怀性的人文范畴。读“鲁迅”不只是只读鲁迅的著作及其反抗绝望的硬骨头精神,也要读鲁迅那一代人所具有的与鲁迅式相左的另一种风格与取向的人文关怀的著作与精神,比如上面提到的沈从文等。作为一个纯粹的美学的浪漫主义者及一个要写出关乎人性的东西的“国宝”,沈从文有理由并且有资本与鲁迅并驾齐驱。此二者可以堪称现代中国的绝版双璧及社会人文关怀的良心承担者,只不过,鲁迅的领袖的地位被政治伟人所推崇而从来没有动摇过,至少目前是这样。从狭义的范围来说,鲁迅只是鲁迅;从广义的面积来看,鲁迅是一个时代,因此读“鲁迅”便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无论是站在狭义还是广义或是其他的什么层面上,我们都可以如是说:读“鲁迅”是了解鲁迅的前提,理解了鲁迅就更能激发我们阅读鲁迅的兴趣,就更能让我们体会鲁迅对我们的爱。我们之所以不读鲁迅或读不懂鲁迅,是因为鲁迅对我们那高深厚重的爱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理解范围。理解了鲁迅的爱,就理解了鲁迅的批判与关怀,也就理解了鲁迅本人。鲁迅、爱、批判是三位一体的。爱是人文关怀的具体表达,教师要真正理解人文关怀的意义,就得从头从读“鲁迅”开始。只有当教师具有了这种文人关怀的精神以后,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不在依靠参考书教死书,也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教师精神,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的路径之一。同样,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底蕴,任何缺少人文关怀的专业化发展必将走上奴役的异化之路。二、语文教师:一个教育和生活的双重审美者作为一个亘古以来的话题,从“轴心时代”到“后轴心时代”,各国的智者不断为人类的自救开出各种教育的药方,柏拉图无疑是其中一位显著的教育医生。身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当然深知教育之道。在其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教育理念“体育、美育、智育”。柏拉图把美育放在体育与智育之间,作为一个过度阶段、一座桥梁而通向一个创造性的智慧世界,可见,美育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什么是美育?教育的审美就是美育。不仅教育本身需要审美,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审美,需要审美精神的介入。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一种审美教育。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之所以呼唤审美教育,是因为语文本身是审美的。但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看,尤其是在评价人物及其形象时,做的最多的却是“自觉”地引入一种道德审判。道德审判的引入意味着教师放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进入一个社会学的道德领域中,而道德审判根本与人文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