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文化注入.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文化注入.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文化注入.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文化注入.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文化注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文化注入【摘要】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的基础,但汉字难学难写难记,是所有母语非汉语者的共识。因此,在预科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环节中,适量适度适时地注入汉字文化的蕴涵,有利于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汉字以及汉语的兴趣。【关键词】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文化注入汉字数量太多,读音规则、书写规则复杂,汉字难学难写难记,已成为母语非汉语者的共识,德国著名汉字教学专家柯彼得曾说:“学习汉语最大的难关就是中国的传统汉字”。就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而言,虽然大部分人已经在小学或中学里学了6年以上汉语,但即使是水平已经达到中高级阶段的学生(HSK考试成绩在6级以上),听说方面也许问题不大,可一旦落笔就错别字满篇,一张不到50字的请假条,错别字甚至可以达到10个以上,可以说令人“惨不忍睹”。更遗憾的是,在这些写错的字中,大部分并不是新学的生字或生僻字,而是常用字。例如:宿舍的“宿”字,很多学生误写为“缩”,亲戚的“戚”写成各种自造的字。可见,在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也需要尽快找到一种更加深入,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方法。一、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汉字是自源文字,产生得很早。在古代,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很广。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造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说明,在古人心中,文字的创造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汉字也被有的学者称作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于文字的产生,自古以来的哲学、文化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而汉字是现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以及另外一些古文字都已不知所踪,以致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化也因为失去了文字而失传了,唯有汉文化以汉字为载体一直延续至今。二、汉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国汉字始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形表意。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的就更明显。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经历过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演变过程,发展到现在的楷体简化汉字,文化脉络虽已不像当初那样清晰可辨,但仍然有迹可循。汉字直观、形象、概括,其背后蕴藏着汉民族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特征。先民造字之初,常把他们造字的意图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看法都融入汉字形体中,这样后人就有可能据形释义,进而发掘、了解、探讨被历史尘封已久的文化底蕴。如“男”,会意字,从力。表示用力(一说指耒)在田间耕作。男人以体力耕于田,因此男子在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处于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进而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而“女”字的初文,就是女子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妇”,(女子结婚后称作“妇”)也是会意字,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说文中释为:“妇,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谓服事人者。”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男子为生,从而也就决定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再如,“示”字构形取象于神主,是祭祀对象的象征物,从“示”的字,大都与祭祀有关:或为神、祗、社、稷等祭祀的对象;或为祭、祀、祡、禋等祭祀的名称或方式;或为祸、福、祯、祥等祭祀的反报。从这些字的形义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古人宗教观念与仪式的初始形态。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文化内涵及其丰富,以上几个例子只是沧海一粟。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杀伐征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汉字中追本溯源,找到线索。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三、预科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一)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现状少数民预科学生的母语基本为拼音文字,这和由笔画组成的方块汉字有本质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字,在音、形、义的认知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拼音文字是用“形”在记音的,认识拼音文字只要音与义结合就行了,而汉字的过程包括音与形、形与义、音与义的结合,比拼音文字的认识过程要复杂得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望字生畏。而传统的汉字教学只注重汉字的工具性,忽视了汉字的文化是写字的基础。把汉字看成一个个单纯地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生掌握汉字的读音、笔数、笔画、笔顺、结构和意义,方法呆板,内容枯燥,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地讲,在作业中一遍遍地纠正,费时费力,却收效不大。这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缺乏汉文化的背景知识,即使了解一些,也仅仅是非常表面化的东西。汉字作为汉语的记录符号,经过长时期历史的演变,几千年文化的浓缩,其间包含了很多文化内涵。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积,才能很好地识记它们。学生缺少对汉字的文化蕴含的了解,这也使得汉字教学成为阻碍预科汉语教学中的“瓶颈”。(二)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的基本原则及要求在汉字教学中适当注入文化因素,即在汉字教学中一方面教授汉字知识,另一方面把文化的因素适时、适量、适度地注入汉字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识记、辨析汉字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汉文化的历史,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要正确认识汉字教学和文化注入的关系教汉字的同时注入文化因素,二者并不矛盾,但是有个主次问题。应该以汉字教学为主,文化注入为次,不能平起平坐,更不能喧宾夺主。文化注入是为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更好地识记、辨析和书写汉字,进而提高汉语水平。而不能本末倒置,变成了汉文化知识的“满堂灌”,偏离了汉字教学的本义。2.适量、适度、适时虽然汉字的表意功能,有利于我们探求字的本义,寻找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的轨迹,有助于我们分析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但我们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汉字都有负载中华文化的功能,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华文化都能在汉字上找到印迹,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文化注入不能生编硬造、牵强附会。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适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汉字教学中要更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而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则应侧重理据性,可以采用字源法,以一个或几个汉字为例,在黑板上演示出这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三)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的现实意义1.有效减少和纠正错别字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字时,很容易写错别字。甚至有些字,学生是屡写屡错。以学生常错的“弋”、“戈”、“戋”三个部件为例。究竟是有没有撇,是一撇还是两撇,对不少学生来说,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在下笔书写的时候,凭借的是一种毫无理据可言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部件有何异同。“戈”,本义为古代的一种兵器,荀子议兵中说:“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也就是说古代的兵器,也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戈”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戈”组成的字大都与武器或者格斗有关,如“戒”“戎”“战”等。“弋”字与“戈”字在上古本为同字,但后来逐渐分化,读音也大不相同。“弋”字的意思为“用带有绳子的箭来射鸟”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