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介绍.doc_第1页
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介绍.doc_第2页
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介绍.doc_第3页
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介绍.doc_第4页
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内容摘录)一、大祥区赴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考察组考察报告2009年6月28日至7月6日,区委、区政府组织各乡镇场办和区直有关单位的部分党政主要负责人,利用到北京参加邵阳市区北京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的机会,到天津的大邱庄镇和山西的大寨村就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行考察。考察组一行通过观其情、察其实、取其经、悟其道,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一、基本情况(一)大邱庄镇:大邱庄位于天津市静海县东部,总面积40.5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7万人,外来人口5.8万人。改革开放前,这里由于濒临渤海,地势低洼,土地盐碱,使大邱庄落下了“穷根”。当地曾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改革开放后,禹作敏带领村民缔造了一段中国农村改革的“神话”,并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1993年大邱庄撤村建镇后,继续坚持工业发展不动摇,目前该镇有460多家工贸企业,工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90%,主要以黑色金属轧延加工业为主。其中钢铁行业的规模企业125家,年生产加工能力1000多万吨,生产的螺旋焊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电梯导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热轧薄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焊管占全国的16%。(二)大寨村: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居民约160户,500多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初,当地群众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七沟八梁坡上开挖了梯田,并通过大兴水利,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彰,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90年代以来,该村在村支书郭凤莲的带领下,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建起了水泥公司、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6亿元。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寨村还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二、他山之石这些地区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创造出骄人的业绩,探究其发展的轨迹,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有实干的领头人。一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当地有一批思想解放、创业意识强、组织能力强、事业心强的领头人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敢闯敢拼的大邱庄的历任领导班子,还是“干”字当头、一心为民的大寨带头人陈永贵、郭凤莲,他们都有一股创业的激情,有敢想敢干、迎难而上的精神,他们带领当地群众,在贫瘠的土地上,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把昔日穷山庄变成了今天的中华第一村、变成了工业发达、商贾云集的小城镇。 (二)有创新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好的发展思路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这些地方的迅速崛起,在于他们有好的发展思路,善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优势变成财富。如,大邱庄镇坚持工业立镇、引资兴镇、民营强镇,实施“工业强镇、生态立镇、文化兴镇”的三大战略,把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和谐”三项工作上,做大做响了大邱庄品牌。大寨村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有务实的发展举措。就大邱庄来说,该镇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7年到1993年,大邱庄坚持大办集体工业,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家企业繁衍裂变,形成拥有50家企业的四大集团公司;从1994年到2001年,由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企业大量关停,生产严重萎缩,他们实施了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先后对住房制度、交通工具、物业管理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了经济困难的局面;从2002年至今,他们通过强强联合、资源整合等措施,全镇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目前全镇工业产值达380亿元。就大寨村来说,该村在产业发展中,为群众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实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大大促进了大寨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大邱庄来看,原村支部书记禹作敏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始终抓住发展不动摇,坚持带领群众致富不动摇,表现出了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精神;现在的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表现出了敢于负责、敢于突破、敢于争先的精神。从大寨村来看,他们提出了“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等经典论述,并坚持把精力用在工作上,把心思用在创业上,以事业凝聚人心,以业绩赢得民心,带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干事创业,从而开创了大寨发展的新局面。三、何以攻玉这次考察,既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又是反思不足,鼓足干劲,改进方法,明确方向,加快赶超的动力。他们的成功发展为我区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源动力。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当前,解放思想,就是要放下包袱,脚踏实地,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不能把眼光只盯在本地区,坐井观天;就是要打破“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永不满足的精神,把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先进理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优惠政策,发展经验为我所用,把这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都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切实把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必须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大邱庄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优势产业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大祥来说,我们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以园区兴工为重点,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招商引资,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桥头堡。要以规模工业为支撑,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改,提升管理水平,把企业做强,把产业集群做大。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建设。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深入研究依靠龙头企业带农户、促增收的发展机制,以产业化的大推进促农业发展的大跨越。要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帮助部分生产大户解决生产要素难题,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三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城市化”的实质是通过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和现代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民生环境。当前,要突出发展以信息中介、仓储物流、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建筑材料、电子产品、五金机械等专业市场,推进产业融城建设。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精品房产项目开发、生态休闲场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优良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三)必须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次我们考察的几个地方,加快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为带动。当前,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搞好项目储备,认真扎实地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要加强招商引资,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打工精英回乡等机遇,通过会议招商、上门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吸引一批项目落户。要加快项目建设,对在建项目加强督导,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要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创造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吃、拿、卡、要”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查处力度,对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案件,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四)必须坚持真抓实干不动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大祥而言,“加快发展,富民强区”,这是唯一的选择。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坚持先做后说、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干成再说,把一切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所有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全部本领用到促发展上。就必须以雷厉风行、排除困难、志在必得的气魄,攻坚克难,集中精力落实当前的各项重点工作。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讲究方法,尊重规律,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作出决策,狠抓落实,切忌漂浮。就必须坚持亲力亲为,较真碰硬,敢于承担风险,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困难,从而推动各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二、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失地农民变公司股东 (一)、据金黔在线讯4月8日报道:贵阳市小河区平桥街道办大寨村村民国兴竹拿到经过公证后的股权证时,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一天,占大寨村近8成的1295名村民摇身变为“股东”。这是我省以村集体固定资产股份量化,将失地村民变“股东”的率先尝试。当天,大寨村村集体占51%,村民占49%的“贵州众慧实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1295名村民成为它的股东。随着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位于小河中心区的大寨村的土地已基本被征拨完,失地村民的就业、养老、生计及社会稳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人。有多年经商经验、去年回村任村支书的张敦云告诉记者,大寨村将现在村集体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后,进行股份量化给过去有土地的1295名村民,“生不增,死不减,每人持有股金4033元”。身为“众慧实业”董事长的张敦云,为村民勾勒出清晰的发展前景:根据大寨村地处中心区的优势和小河区产业带发展的规划,在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该区南面缺乏的大型农贸市场,发展与区产业带规划相一致的4S汽车修配城,发展在当地有一定基础的小五金和风味小吃。“集体资产股份量化的实质,是让村集体的资产、资金和资源,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进行管理经营,实现其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村集体资产分光、用光的短期行为,为村民的生活提供长远保障。”小河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平桥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周密如是看待大寨村这一变化。小河区委书记马宁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创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给村民提供持续性收益。小河区将是贵阳市、也将是我省第一个城市化率达到100%的地区,大部分村民离开土地后最好的生存办法就是在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创新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把村民变股东,让农民成居民,使失地村民有稳定收益。“过去村民代表只有在一年开不了几次的村民代表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在如今的大寨村,村民代表和农户代表以及村民推选出的股东代表,在事关村集体发展的大小项目上都有了发言权。”大寨村村民丁力嵩有这样的感受。“通过经济实体发展村集体经济,可以有效加强村级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周密说。 (二)、5月14日上午,小河区政协、息烽县政协到小河区大寨村就如何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失地村民生计问题进行视察调研。小河区政协主席叶华山、副主席陈继春、秘书长李承龙,息烽县政协主席吴德屏、副主席周鑫,及两个区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视察。大寨村地处西南环线南面,与小河中心区仅一河之隔,2008年底,全村共有村民1913人,外来流动人口9000人。从1995年到2008年,随着小河区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和城市小区项目,大寨村分别经历了三轮土地征拨,村民人均耕地从0.5亩锐减到0.01亩,村民全部成为失地农民。没有了土地,农民就业、养老、生计等一系列问题解决,成了大寨村村两委最大的难题。2008年下半年,新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上任后,在小河区委、区政府和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村两委结合大寨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以集体资产股份量化进行创新改革,成立大寨村新经济组织众慧实业发展公司,开展市场管理、五金加工、种植业、餐饮业、建材批发等多种行业经营,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并于2009年4月8日挂牌成立了“贵州众慧实业有限公司”,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实行集体资产股份量化,让村民按股份享有公司资产(每人持有股金4033元),使全村老百姓从公司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从而达到巩固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备启动两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项目,预计两年内,可实现公司固定资产3000万元,每个持股权的村民将在4033元的股金的基础上增加至20000元以上的股金,为全体村民提供近300个再就业岗位等等。实践证明,大寨村在完全失地以后,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成立经济实体,解决了失地村民生计问题,提高村了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参加视察的同志在听取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张敦云的情况介绍后,从村民股权配置、股权继承、公司管理费用的核定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息烽县政协主席吴德屏认为,大寨村两委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带领村集体和村民共同致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使老百姓得实惠,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小河区政协主席叶华山认为,大寨村有一位优秀公正的核心领导,有一个团结信任的班子,有一个开拓创新的整体发展规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敢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建议:对为大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应给予重奖。三、走进山西省-大寨村(一)、走进大寨。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 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二)、大寨从农业旗帜到新农村典型。大寨名片:人口:520人;人均年收入:5500元 ;第一产业:粮食 ;第二产业:羊毛衫厂、制衣公司等村集体企业和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等合资企业; 第三产业:旅游业、饭店、旅馆等。 荣誉:中央文明委授予文明建设先进村称号,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文明村之一。 一提起大寨,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响亮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那个年代,曾经有1000多万人来到这个总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当全国正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记者再次走进大寨,去寻访那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闻名海内外的小山村,去了解改革开放20多年大寨的崭新风貌。 从“七沟八梁一面坡” 到高产稳产。还没进大寨村,寨门上那鲜红的字“大寨”已经映入记者的眼帘,寨门墙上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依然鲜艳,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字已成为大寨的标志性建筑,它和大寨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地无三亩平,年年灾害多。”见到记者,已经77岁高龄、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宋立英老人这样形容刚刚解放后的大寨。她告诉记者,当年大寨一共有800亩地,分散在虎头山坡上,共4700块,极为零碎,最大的不过3亩地,而且地面不平,水土不保。加上经常有水灾和旱灾,村民的日子非常贫困。“那时侯,大多数的人家都是吃糠菜。”别看宋立英老人上了年纪,说起当年的事还满怀激情:“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当时的村支书陈永贵带领全村群众,利用虎头山的石头,砌沟造村,垒坝造田。”“当时全国人都知晓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就是陈永贵带领着大寨人用石头作坝把狼窝掌拦住,然后在上面垫土种地。随后,陈永贵总结了三战狼窝掌的经验,全面展开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搬山填沟造小平原(大块田)的工作,使大寨土地变零为整,耕地从4700块,变成900多块,造成了保水、保肥、保墒的大寨田。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大寨的土地亩产超千斤,比1953年(合作社时)翻了两番多。”“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大寨一时间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标兵,周恩来总理曾经3次陪同外国友人来到大寨视察工作,我们还接待了五大洲的上百个国家的元首和友人。”宋立英自豪地说。当然,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农业学大寨”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这是大寨人所没有想到的。 从单纯型农业到农工商一体 。走进今天的大寨,你会发现,在寨门的两侧,大寨土特产店、大寨纪念品店、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的招牌错落有致,不时还有村民热情地上前吆喝着。走进寨门,一排别致的现代化新房出现在记者面前。“其实这还是过去的窑洞,只不过是在窑洞前又盖了一层崭新的房子!新盖的房子用来开杂货店买纪念品,里面的老窑洞就成了农家旅店。”村民贾翠兰曾经是“铁姑娘队”队员,如今她正在帮着儿子看管“大寨纪念品杂货店”。她告诉记者,村里在山上统一盖了小别墅,他们家已经搬进了别墅。“一个杂货店,一个饭店、一个旅馆,一年的收入就是两万多!”贾翠兰高兴地说。与贾翠兰家一样,改革开放20多年,大寨在变化,大寨人的生活在变化,大寨人的思想也在变化。“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这是大寨村村支书、全国人大常委郭凤莲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体现了大寨人的思想变化。“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但大寨还在老路上打转转,固守着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80年代末,大寨人耕种着700亩耕地,全村每年的总收入只有27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735元,集体经济没有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也是白纸一张。”大寨村原村支书高玉良告诉记者,“1991年底,铁姑娘郭风莲重新回到大寨担任村支书。当时恰逢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光靠说教和号召不行呀,必须让大家出去走一走,呼吸时代风,感受致富情。”说干就干。当年,全村140来户人家,每户出1人,租来几辆大轿车把大家拉出娘子关。河南的刘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不是有名嘛,组织部分干部和青年民兵去取“经”。“参观后,我们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怀莲是当年走出去参观的代表,如今她已经是村妇联主任,“当时我们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致富快,农业加买卖。”从此,大寨人摆脱了“以粮为纲”的陈旧观念,走上了村办企业的道路。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随后,他们相继建起了羊毛衫厂、衬衣厂、中策水泥有限公司(合资)、酒业公司等企业,且均冠名“大寨牌”,近两年,他们又开发了“大寨核桃露”和“大寨黄金饼”等产品。 如今,不仅70%的大寨村村民都在企业里上班,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就业。1996年以后,大寨正式搞起了旅游,新建了大寨展览馆,盖起了大寨宾馆,培养了大寨自己的导游,并动员老百姓开饭店、办商店,从此旅游就成了大寨的一个产业。2002年,大寨人又把虎头山建成了“大寨森林公园”。据大寨村提供的材料表明: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11574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550倍,人均收入增长30倍。 从创富裕大寨到建和谐大寨。 在虎头山上往下看,是最早盖起的3排12幢二层“小别墅”,在不远处的山冈上,一排排错落有致刚刚建成的二层小洋楼也已有村民入住。“自己拿5.5万元,村里给补贴3万元,192平方米的小楼就归自己了。”村民张沈丽是刚刚搬进二层小楼的,走进她的家,屋子宽敞明亮,家具、电器等一应俱全,取暖的设备也由炉子换成了暖气,“我们这里烧煤便宜,每吨只要拿30块钱,其他的由村委会补贴!”以郭凤莲为首的大寨领导集体,在村里兴办实体发展经济有所盈余后,改善条件加强服务,让村里人得到真正的实惠。在采访中,很多村民这样表示。 在大寨村,几年前就已经实行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6069岁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150元,党员200元,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学全部免费,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本科生每人每年1000元,专科800元,中专500元。逢年过节,村委会还会为村民分发一定数量的米、面、食油等。 大寨的进步是从调整农业结构开始的。为了保证农业不落后,他们还提出了建设绿色园林生态大寨的目标。对农田,他们采取的是“五统一”的办法,即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提供科技服务,统一为农户耕种。对荒山,他们积极绿化。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绿化荒山荒坡2300多亩,种植46个树种,30余万株树木,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与人的素质分不开。大寨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他们先后重新修建了村小学,建成了图书馆,办起了农民文化夜校、科学文化补习班,并从北京和太原请来专家、教授给村民传授经验,以提高村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好的健身场地,他们还购进几十套健身器材,并修建了专门的健身场。 如今的大寨,是一个社会安定、秩序井然的农村,连续10多年没有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现象,无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无上访告状现象。记者采访时,正值大雪。一清早,虽然大雪还在纷飞,但村民们已经自觉地走出家门清扫马路上的积雪。“雪一停,连一个小时都不到,马路上的雪就会被村民自觉清扫干净!”一个老人这样告诉记者。“大寨发展了,但是我们不会停息,我们要继续坚持农业与多种经营并存的思路,让大多数农民跳出农业,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同时,继续加大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好!”村党总支书记贾春生这样说。站在虎头山上往下望去,看到那长久屹立的,是大寨梯田的石坝;而更长久屹立的,是那石坝下面蕴藏着的精神。而这个精神,正是促使大寨迅速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的巨大精神动力。(三)、大寨的新农村建设 专访大寨村书记郭凤莲郭凤莲,女,59岁,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书记。1963年8月,大寨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百年不遇的山洪使大寨人的粮田和房屋陷入一片汪洋之中。139亩(约9.3公顷)梯田被大水冲得裸露出坚硬的石头,41亩(约2.7公顷)庄稼更是淹在泥水中踪迹全无;全村140眼窑洞,有113眼坍塌,125间房子中,就有77间躺倒在泥泊里,村里几百口人无处栖身。危急关头,郭凤莲和全村22名女青年组成一支突击队,奔忙在抢险第一线,被称为“铁姑娘”。1965年18岁的郭凤莲成为大寨村书记。1980年郭凤莲离开大寨,从此大寨冷冷清清,没有太大发展。1991年11月郭凤莲重新回到大寨担任村书记。上任伊始,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沉痛地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重新发展了起来。 Q:40年前大寨农民因为在艰苦的环境下实现了粮食高产,使得大寨成为中国农村学习的榜样,现在大寨的农民还在种地吗? A:地当然种,农业是中国的根本嘛,但是种的比以前少多了,过去我们有800亩地,现在只有400亩,少了一半。为防止水土流失,一些地种了树,搞了绿化,还有一些建工厂占用了。种地的农民也只有不到1/3,许多人进了工厂做工。 Q:也就是说大寨的经济已经转型了,不靠单一的农业种植了? A:从1992年开始,大寨就开始转型了。1992年大寨组建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建起了水泥厂、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羊毛衫厂、制衣公司等8个企业,都以大寨为商标,实行品牌化管理和发展,从业人员有700多人,除大寨村的外,还吸收了临近村的人就业。而且大寨的旅游也发展很快,由于以前的名声(指农业学大寨),许多人都想来了解大寨,了解过去大寨发生的故事。到目前为止,大寨大概接待了1000多万人次的旅游者。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0.3%,工业收入占56%,流通业占10%,服务业,主要是旅游业占3O%。 Q:从大寨的经济收入构成中可以看出,如今大寨的经济发展在农田之外。现在全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你认为新农村经济应该怎么发展?A:在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前,我们就开始规划新农村了。我们不靠农田赚钱。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不可能单纯的依靠农田。由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并不好,农田再怎么高产,也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可能解决发展问题。我知道在中国和我们一样自然条件差的农村有好多,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比如说发展现代农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