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铁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铁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铁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铁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 铁铁 岭岭 市市 人人 民民 政政 府府 二二一一年七月年七月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1 第一条 规划的目的.1 第二条 规划的依据.1 第三条 规划的地位.1 第四条 规划的任务.2 第五条 规划的期限与范围.2 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现状与形状与形势势.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现状.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特点.2 第八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3 第九条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5 第十条 新的发展机遇.6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战战略与目略与目标标.7 第十一条 经济社会发展定位.7 第十二条 指导思想.8 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战略.8 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主要目标.9 第四章第四章 保保护护和合理利用和合理利用农农用地用地.11 第十五条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11 第十六条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12 第十七条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13 第十八条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14 第十九条 统筹利用其他农用地.14 第五章第五章 节约节约集集约约利用建利用建设设用地用地.15 第二十条 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15 第二十一条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6 第二十二条 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引导.17 第六章第六章 保障科学保障科学发发展用地展用地.18 第二十三条 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区域用地.18 第二十四条 合理保障基础设施用地.19 第二十五条 科学安排其他建设用地.20 第七章第七章 协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土地利用与生态态建建设设.22 第二十六条 保障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22 第二十七条 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22 第二十八条 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23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结构和布局构和布局调调整整.24 第二十九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4 第三十条 调整农用地布局.25 第三十一条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26 第三十二条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27 第九章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中心城区土地利用.28 第三十三条 构建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28 第三十四条 控制中心城区用地规模.29 第三十五条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30 第十章第十章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32 第三十六条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与调控.32 第三十七条 土地功能分区与管制.34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重点工程土地利用重点工程.37 第三十八条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37 第三十九条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38 第四十条 土地生态建设工程.39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县县(市、区)土地利用(市、区)土地利用调调控控 40 第四十一条 强化土地规划指标控制.40 第四十二条 加强土地利用空间引导.41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规规划划实实施的保障措施施的保障措施.42 第四十三条 加强规划的法制建设.42 第四十四条 完善规划的行政管理措施.42 第四十五条 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控措施.43 第四十六条 创新规划实施的技术支撑.43 第四十七条 强化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44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附附 则则.44 第四十八条 规划组成.44 第四十九条 规划效力.44 第五十条 规划实施.45 第五十一条 规划实施授权与监管.45 第五十二条 规划解释.4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规规划的目的划的目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 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 途管制,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 田的基础上,提高各类用地的综合效益,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 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的全面实施和加快“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步伐,保障全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第二条 规规划的依据划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 200951 号);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 43 号); (五)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六)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七)铁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八)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年) (九)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规规划的地位划的地位 本规划是全市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 地宏观调控和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和统筹各项土地 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第四条 规规划的任划的任务务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基本战略,确定 土地利用的主要方针、目标和相应的控制指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 空间布局,明确土地利用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 环境建设,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 保障措施。 第五条第五条 规规划的期限与范划的期限与范围围 本规划基期年为 2005 年。规划期限为 20062020 年,近期目标 年为 2010 年,远期目标年为 2020 年。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辖区内的 全部土地,区域面积为 1297969 公顷。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第六条第六条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现状状 根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到 2005 年底,全市农用地面积 1072342 公顷,其中耕地 54189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1.7%;园地 19239 公 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林地 4624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5.6%;牧草地 934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7%;其他农用地 3937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0%。全市建设用地面积 112289 公顷,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 8517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6%;交通、水利及其他 用地 271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1%。全市未利用地面积 113338 公顷。 第七条第七条 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类型多样,农用地比重较大。铁岭市地貌由东部低山丘 陵区和西部辽河平原两部分组成,地域差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土 地利用总体呈现“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格局。全市农用 地面积 107234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6%。农用地中以耕地和林 地为主,耕地和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77.4%。 (二)能源资源丰富,工业用地集中。全市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 量 23.2 亿吨,占辽宁省煤炭储量的三分之一,集中分布在调兵山市和 昌图县中西部。全市煤层气储量为 293 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开发利 用潜力。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建有铁岭、清河两座大型坑口电厂,总 装机容量 250.0 万千瓦,年发电量在 150.0 亿千瓦时以上。水电具有 一定基础,建有清河水库、柴河水库、南城子水库和榛子岭水库等大 小水库 90 多座,拥有水力发电厂(站)4 个,年发电 1500.0 万千瓦时。 风力发电是铁岭新开发的能源之一,已建成调兵山市高力沟、昌图县 泉头和满井等 3 处大型风力发电场。此外,煤矸石发电、秸杆发电等 也是未来重点开发的新能源。全市城镇及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国道 102 线沿线的铁岭市中部地区。 (三)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2005 年全市耕地后 备资源潜力为 35500 公顷,其中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 为 4600 公顷,因灾毁地及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为 8500 公顷,未利用 地土地开发潜力为 22400 公顷。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量较大,占全省 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集中分布在昌图县、开原市、铁岭县和西丰县。 通过近几年的土地开发整理,地势平坦、面积较大、气候及土壤条件 适宜开发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开发利用难度也越来越 大。 第八条第八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问题 (一)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较大。全市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 的 51.7%。由于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入,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土 壤板结和肥力下降趋势明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 害能力不强, “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制约由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偏低。2005 年全市建设用地率为 8.6%,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建设用地总量有待提高。全市地均 GDP 仅为 2.0 万元/公顷,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为 0.8 万元/公顷,低于辽 宁省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偏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47.0 平方米,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2005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为 66676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59.4%;布局分散,村庄周围空闲 地较多,节约利用水平低,人均用地 325 平方米,远超国家规定标准 (150 平方米/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耕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 存的根本,进城务工的农民往往变成城乡“两栖”人口,造成全市农村 存在大量的空置房和闲置地。另外,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村镇 规划滞后,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偏低,造成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 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乡二元用地结构问题仍然较 为突出。 (四)土地利用生态治理问题突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 259600 公 顷,占土地总面积 20.0%。全市土地沙化面积达 15600 公顷,占土地 面积的 1.2%,主要分布在昌图县西北部的长发、付家、古榆树、后窑、 七家子、三江口等 10 个乡镇,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辽河与招苏台 河之间,自然条件恶劣,风沙侵袭较重,是全市风沙治理重点区域。全 市土地盐渍化面积达 23700 公顷,占土地面积的 1.8%。采煤沉陷区面 积不断扩大,沉陷面积 7660 公顷,有 5760 公顷土地尚未恢复利用, 且每年新增沉陷区域面积 400 公顷以上。局部地区土地污染严重,昌 图县条子河、招苏台河沿岸 15 个乡(镇)56 个行政村耕地受不同程度 污染,1997 年该流域污染造成 2000 多公顷耕地绝收。科技投入水平 较低,化肥和农药施用用量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还比较严重。 第九条第九条 土地利用面土地利用面临临的的挑挑战战 (一)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形势严峻。为保证粮食和生态安全,以 及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必须保有一定数量具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 耕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建设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 地。在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还未能从根本上转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 用难度加大的条件下,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面临的形势非常 严峻。根据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山、水、田、林、路综合 治理工作量较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和管 理体制有待完善,大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养护滞后,难以 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任务繁重。未来 15 年,铁岭将迎来城镇 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到 2020 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 65,城 镇人口将增加到 215 万人左右,必须保持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沈铁 工业走廊的建设必将促使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增加。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在现有 工业体系中投资额度大、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和资 金密集型企业不多。全市闲置土地 181 公顷、空闲土地 228 公顷和城 镇低效用地 652 公顷没有充分盘活和利用。 “空心村”治理正在探索之 中,农村建设用地潜力需要挖掘。 (三)城乡、区域土地利用亟待统筹。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并 未同步按照预期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仍然过 大。全市独立工矿用地、村镇用地布局零散,各类基础设施在一定 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复建设和浪费土地现象。各土地利用区域的土地 利用主体功能不够突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政策仍有 待进一步落实,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 (四)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压力大。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耕地退 化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和规划治理。采煤沉陷地和工矿废弃地需要复垦 的面积较大。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需要巩固。“三北” 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体系更新改造需要加强。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的双重压力下,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难度增大。 第十条第十条 新的新的发发展机遇展机遇 (一)从国内发展看,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加快铁岭发 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国家唯一的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沈阳经济区将沿“哈大”发展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构 筑“一核、五带、十群”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作为沈阳经济区的重 要组成部分,铁岭将以建设生态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努 力打造沈铁城际连接带凡河、腰堡和新台子 3 个新城,重点发展辽宁 专用车产业集群,形成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环 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 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有利于 促进铁岭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从省内发展看,辽宁省实施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必然使 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重组、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随着沈铁 同城化的发展,铁岭接受沈阳经济辐射和承接生产要素转移的机会不 断增大,铁岭未来发展形势看好。随着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铁岭 依托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交通便捷、生态良好等战略资源,在当代资 源约束突出的形势下显示出明显的后发优势。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 飞速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使铁岭市资源优势变为经济 优势,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更加广阔。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铁岭土地资源优势,促进土地利用的整体水平 提高和空间布局优化,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 障。 (二)从铁岭市发展看,市委、市政府为改变铁岭在全省经济格局 中经济规模小、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的局面,提出深入实施 “开放立市、工业强市、城乡统筹、科教兴市、全民创业”五大战略和建 设沈铁工业走廊的发展战略,为加快铁岭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指明了 方向。沈铁工业走廊作为全市经济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带, 集中了全市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将形 成铁岭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带动全市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 度的加快,有利于开展土地利用和管理体制创新,探索满足科学发展 用地需求的新途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经济经济社会社会发发展定位展定位 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辽宁省实施沈阳经济区战 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的新形势下,铁岭市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 潜力巨大。铁岭市委、市政府提出“主动融入、甘当配角、全面对接、 错位发展、发挥优势、实现双赢”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一新一大一 转型”,即继续实施“五大战略”,建设新铁岭大铁岭,逐步实现由农业 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完成由工业化初始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跨越。 在规划期内,把铁岭建设成为国内专用车生产和零部件配套基地,东 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北方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沈阳经济区重要的 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重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基 地,哈大城镇发展轴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节点城市。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指指导导思想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 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铁岭在沈阳经济区中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宏观调控,注 重开源节流,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和谐铁 岭奠定基础。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战战略略 规划期内,要把铁岭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北 方山水园林城市,中心城区成为辽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 心,对全市区域经济的拉动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 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和作 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 化进程,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彻底改变“两低一 小”的局面。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沈阳经济区北部 生态屏障。 (一)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强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根据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要求,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 力。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实现规划期内耕地总量动 态平衡。 (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按照建 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严格控制建设 用地总规模,防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结构和时序。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 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 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 工矿废弃地,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三)实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引导和调控区域土地利用。以优化 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和引导, 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主 体功能区的形成;强化土地利用调控,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空间 管制措施。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四)强化土地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 生态用地,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基础性 生态用地;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土 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制定不同区域环境保护的用地政策,因地制 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五)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按照加 强土地宏观调控的要求,立足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强化规划制度建 设,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 础性作用,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创新规划实施的法律、行政、经 济和技术手段,提高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主要目土地利用主要目标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耕地 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542700 公顷和 543000 公顷。规划期内,确保 476400 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占 2005 年耕地面积的比例为 87.9%。 (二)节约集约建设用地目标。土地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水平不断 提高,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闲置和低效土地得到充分利 用,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 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落实管制规则。到 2010 年 和 2020 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3700 公顷和 9800 公 顷以内。规划期内,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10 平方米以内,城镇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20 平方米以内,全市城镇人均工矿用地控制 在 146 平方米以内。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农用地有所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得 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开发。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农用地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82.6%分别调整为 84.1%和 85.6%; 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8.7%分别调整为 8.9%和 9.3%;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8.7%分别调整为 7.0%和 5.1%;全市土地利用率由 2005 年 91.3%分别提高到 93.0%和 94.9%。 (四)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目标。规划期间,农用地整理、工矿 废弃地复垦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工矿废弃地实现 全面复垦,后备耕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分别不低于 3805 公顷和 9057 公顷。 (五)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目标。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扩大水土 流失、土地盐碱化、沙化治理规模,有效防治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污染。 到 2010 年,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 41.8、1.7、36.7、0.8。到 2020 年,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 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 41.8、1.8、38.0、0.9。河流、湖 泊、滩涂、沼泽地等水域面积保持基本稳定。 第四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加加强强基本基本农农田保田保护护 (一)优化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严格落实 476400 公顷基本农田保 护目标,根据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以及基 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调整划定基 本农田保护区。调出规划城镇发展区域内以及城镇周边未来建设发展 范围内的现有基本农田,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将生产条件较好、集 中连片的现有一般耕地划为基本农田。新划定的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提 高基本农田连片程度,平均质量等别不低于原有质量等别。 (二)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结合铁岭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将基 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和基本农田所占比重较大的区域划为基 本农田集中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地区,包括昌图 县老城镇等 22 个乡(镇)、开原市庆云堡镇等 3 个镇和铁岭县的双井 子乡等 3 个乡(镇)。全市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为 300435 公顷,其中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11399 公顷。县级规划要落实并细化基本农田集 中区,乡级规划要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建立基本农田保护 台账。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管护。 。坚持在保护中建设,以建设促保 护的原则,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集中投入和财政补贴制度,推 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基本农田 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四)创新基本农田储备机制。全市在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之外,增 划 2259 公顷基本农田,作为基本农田机动待补指标。规划期间,能源、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军事、安全、环保、防灾、通讯等重点建设项 目无法避让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且占用面积不突破基本农田保护区内 机动指标规模的,视为符合规划,按一般耕地报批,按基本农田补偿。 基本农田机动待补指标不作为政府的考核指标,在规划期末予以核销。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严严格控制耕地流失格控制耕地流失 (一)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的控制,建设项目选址应加强论证和多方案比较,贯彻不占或少占耕 地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 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对擅自改变耕地用途的, 责令限期恢复耕作。到 2010 年和 2020 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分别控 制在 1900 公顷和 4600 公顷以内。 (二)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合理引导种植业内部结构调 整,协调各行业发展供给与需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 有量和破坏耕作层。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市场机制等手段,控制因农 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数量。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农业内部结构 调整耕地减少量分别控制在 100 公顷和 352 公顷以内。 (三)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切实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 凡不符合国家生态退耕规划和政策、未纳入生态退耕计划自行退耕的, 限期恢复耕作条件或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 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已纳入生态退 耕规划的项目外,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安排新的生态退耕用地。 (四)严防灾害毁地和耕地污染。加强耕地承包责任制度建设,禁 止耕地闲置与荒芜,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 严禁耕地重用轻养,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开展河道整治和小 流域综合治理,减轻洪水对沿岸耕地的威胁。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制 定采煤沉陷区和其他矿产资源开发的土地复垦方案,强化耕地灾毁情 况监测,对灾毁耕地尽可能及时复耕。适时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农田 灌溉水质监测,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标准研究,制定耕地污 染的防治措施,保障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态安全。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因灾毁地造成耕地减少量控制在 1000 公顷和 3000 公顷以 内。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加大加大补补充耕地力度充耕地力度 (一)切实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建立建设占用耕地补充指标储备库,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规划期内全市建设占用耕地在本市 内实现占补平衡。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严格落实补充耕地任 务。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任务量分 别为 3805 公顷和 9057 公顷,其中完成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占补平衡 数量分别为 805 公顷和 1105 公顷。 (二)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整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用地 和农村居民点整理,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 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到 2010 年和 2020 年,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分别达到达到 76 公顷和 576 公顷。 (三)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整治。规划期间,关、停、并、转一 批规模小、污染重的企业。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用途适宜、经 济可行”的要求,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 境,加快废弃土地的复垦,合理安排复垦土地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 按规划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重点工程。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工矿 废弃地复垦增加耕地分别为 313 公顷和 613 公顷。 (四)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宜农荒草地等后备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重点对宜农荒草地和其他宜农未利用地进行适度开发,增 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分别为 3416 公顷和 7868 公顷。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加加强强耕地耕地质质量建量建设设 (一)加大耕地管护力度。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制度,明确保护 责任人、面积、耕地等级等基本情况。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沃 土工程,培肥耕地地力。 (二)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制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的具体方法,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严 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鼓励将建设占用的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在符合 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统统筹利用其他筹利用其他农农用地用地 (一)适度扩大园地面积。对宜园低山丘陵逐步实行改造,适度扩 大园地面积。重点发展寒富苹果和榛子等优质果园,建设优势果产品 基地,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调整园地布局,引导形成 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稳步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各类园地面积分别净增加 2361 公顷和 3561 公顷。 (二)大力加强林地保护。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实施速生丰产林基 地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种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在增加林地 面积的同时,加快推进林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强林地征 占用管理,禁止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加强低效林改造,加快迹 地更新及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加强“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 城镇村绿地建设。利用宜林荒山荒坡造林,合理扩大有林地面积。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各类林地面积分别净增加 14413 公顷和 31213 公顷。 (三)稳步提高牧草地质量。坚持“以封育、改良和种植”为主的方 针,充分利用宜牧荒草地,适当增加牧草地面积。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牧草地面积分别净增加 1455 公顷和 2855 公顷。 第五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创创新新节约节约集集约约用地机制用地机制 (一)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 增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对新增建设 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安排的调控。严格执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定额 标准,防止超标准用地和浪费土地。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新增 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 3700 公顷和 8900 公顷以内。 (二)发挥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作用。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扩大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范围。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供地政策, 完善我市的配套措施,积极探索并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 使用;非政府财政投资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科研等用地要逐步 纳入招拍挂出让范围。改革城镇建设区、产业集中区的供地方式和招 商引资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用地供应方式。 (三)积极消化城乡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加快“城中村”改造,鼓励 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引 导存量建设用地合理置换,继续实施“退二进三”,提高城镇用地的综 合效益。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通过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和实行城乡居民点增减挂钩,使全市城镇建设 用地闲置土地 409 公顷、城镇工矿低效利用土地 1343 公顷和农村居 民点低效利用土地 11712 公顷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控制城控制城乡乡建建设设用地用地规规模模 (一)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 用地,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引导农村居民点有序归并,调整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城乡用地空间管制,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86800 公顷和 89200 公顷以内,全市净增城乡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 1625 公 顷和 4025 公顷以内。 (二)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合理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对全 市乃至全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予以扶持。严格 执行国家行业用地标准,努力提高新建工业企业投资强度,逐步降低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支持沈铁工业走廊的先进制造、化工医药、 食品加工、新型建材、高新技术等五大主导产业和专用车、换热设备、 起重设备、环保设备、矿山设备、阀门制造、橡塑制品、鹿产品及医药 保健品、汽车零部件及有色金属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十大产业基地 建设。保障辽宁专用车、辽宁省换热设备、中航铁岭产业、铁岭大伙房 水泥有限公司水泥、长春亚泰水泥、开原金信乙醇、西丰安民铸造、西 丰特色产业和辽宁博大玉米深加工整体搬迁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形 成独具铁岭特色的专用车生产基地、换热设备产业基地、起重设备产 业基地和建筑材料生产基地。新建工业项目向各类产业集中区集聚, 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容积率 和集约利用率。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控 制在 20100 公顷和 23000 公顷以内,净增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 1601 公顷和 4501 公顷以内。 (三)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做好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搞好村庄 规划的编制工作,实行自然村落适度撤并,引导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 集镇集中。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 事业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农村 建设用地流转,合理降低农村建设用地总规模。到 2010 年和 2020 年, 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 66700 公顷和 66200 公顷以 内。考虑“两栖”人口,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 由 2005 年的 325 平方米分别降到 320 平方米和 310 平方米。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加加强节约强节约集集约约用地政策引用地政策引导导 (一)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用地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 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认真执行禁止供地目录和限制供地目录。 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项目科学选址,引导建设项目充分利用 存量建设用地和优先占用劣地。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 能和生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各类建设用地标准,努力提高单位 用地投入产出率和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拓宽工业发展 空间,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 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重 新审核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设计规范,凡与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不 一致的,要及时修订。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节约标 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技术规定。 (二)统筹产业集中区用地。从严控制独立选址建设项目的数量 和用地规模,除矿山、军事等确需独立选址的项目用地外,新增工矿 用地(包括经济开发区、产业集中建设区)应纳入城镇用地规划范围。 产业集中区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地、闲置地、废弃地和低效利 用土地。统筹产业集中区用地布局,以集约促节约,形成产业布局合 理、生产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共享和节约用地标准统一的新型工业体 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土地利用 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型产业,完善环境设施建设, 提高环境效益和节地效益。 (三)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期间,对低效和废弃闲置 的农村建设用地、独立工矿废弃地进行整理,将整理新增的农用地、 耕地面积等量核定为建设占用的农用地、耕地指标,直接用于城镇建 设,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以及利用效益的提高。及时总 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经验,探索符合我市情况的增减挂钩模式, 制定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全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为重点,重 点区域包括铁岭县、昌图县、开原市和西丰县。到 2020 年,全市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力争完成 9500 公顷。 第六章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优优先保障重点先保障重点发发展区域用地展区域用地 (一)优先保障沈铁产业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用地。合理安排建设 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优先保障沈铁工业走廊重点产业集中区用 地,形成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调整沈铁产业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内 的银州区、清河区、铁岭县、调兵山市和开原市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 局,加快全市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目 标。 (二)支持沈铁城际连接带重点新城建设。根据沈阳经济区总体发 展规划要求,结合铁岭县城搬迁,建设凡河新城、腰堡新城和新台子 新城,同时兼顾以东北物流城、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基地、北方金 融后台服务基地和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 建设,加快沈铁同城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区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 规划期内,省级规划追加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重点 向凡河、腰堡、新台子新城倾斜,保障沈铁城际连接带重点新城建设 用地需求。 (三)兼顾辽西北“点式突破”区域用地。充分利用突破辽西北政策, 保障昌图和西丰的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用地需求。支持发展与当地资源 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煤炭开采、风能利用、建材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和 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用地。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新 增建设用地要优先向县城、重点城镇和产业集中区倾斜,培育主导产 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合理保障基合理保障基础设础设施用地施用地 (一)合理保障交通用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衔接互补、 集约高效”的要求,加强交通用地布局引导,优化交通用地结构配置, 严格用地定额标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促进便捷、畅通、高效、安全 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的形成,确保交通运输效率的不断提升。 根据铁岭市经济发展格局、城镇体系布局,按照“统一规划、重点 保证、完善路网,提高功能”的建设方针,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 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初步形成铁 岭市“四纵(新梨线、沈四高速公路、国道 102 线、沈平线)、四横(国 道 303 线、辽开线、彰桓线、铁长线)”的公路布局,加快构筑区域性公 路交通网,实现区域交通网络一体化,确保以“提质、升级、加密、延 伸、配套”的公路发展目标的实现,为铁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 造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环境。规划期间,重点安排哈大客运专线(铁 岭段)、开西铁路和沈阳至铁岭轻轨等重点铁路工程 3 项;安排四阜高 速公路(铁岭段)、开原至西丰高速公路和国道 102 线拓宽改造等重点 公路工程 21 项;安排中俄输油管线铁岭段工程等重点官倒运输工程 2 项。 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重点交通建设用地新增规模分别控制 在 986 公顷和 2686 公顷以内。 (二)科学安排水利用地。坚持兴利除害并进、开源节流并重、防 洪抗旱并举,以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大防洪、病险 水库除险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力 度,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规划期内,重点安排 辽西北供水、清河水库输水、石佛寺水库和城市防洪等重点水利工程 12 项。 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重点水利建设用地新增规模分别控制 在 700 公顷和 2000 公顷以内。 (三)统筹安排能源用地。按照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大 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要求,统筹安排能源产业用地,优化能源用地布 局,严格项目用地管理,重点保障煤炭、电力等重点产业用地和风能、 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用地,促进全市煤炭、电力 事业的稳定发展,保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沈铁工业走廊能源需求。规 划期间,重点安排铁岭发电厂三期工程改扩建项目和全市风电建设项 目等电力建设工程 6 项;安排铁岭 500 千伏铁岭输变电等电网建设工 程 73 项;安排铁岭煤化工、昌北煤田等能源建设工程 7 项。 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重点能源建设用地新增规模分别控制 在 200 公顷和 700 公顷以内。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科学安排其他建科学安排其他建设设用地用地 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之内,结合城镇体系建设,重点保障环保、 旅游和矿山等建设项目的合理用地。 (一)环保用地。根据铁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期 内,重点地面水域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域功能区规划 要求,主要河流水生生态得到初步恢复;全市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 有效缓解,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区环境有所改善;中心城区 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支持全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 埋场建设。为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规划期内重点安排辽 宁省危险废物处理等重点环保工程 3 项。 (二)旅游用地。铁岭历史悠久,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 富。铁岭旅游是沈阳旅游北进规划中的近郊景区的第一站,辽宁中部 旅游线的北段,同时更是多条旅游线路的交汇处(黑龙江冰雪旅游、 吉林长白山旅游、内蒙古东部草原旅游)。发挥农业景观和“二人转” 民俗等人文景观优势,利用“小品艺术之乡”和“红楼文化之乡”提高城 市文化品位,支持中国北方水城、东北亚丝绸之路(西丰)、温泉旅游 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期内重点安排和谐之都主题公园、 开原咸州古城重建等重点旅游工程 6 项。 (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用地。为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在重 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沈铁工业走廊建设规划,选择对 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大、环境资源效益好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规 划期间安排辽宁省西丰县平岗镇凌云钼矿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 项目 54 项。 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其他建设项目用地新增规模分别控制 在 200 公顷和 500 公顷以内。 第七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保障自然保保障自然保护护区等生区等生态态用地用地 (一)优先安排生态用地。优先安排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 名胜区等用地。支持各类规划设立的保护区等生态屏障建设。严禁任 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各类土地利用活动,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确保自然文化资源土地利用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稳定农用地面积,充 分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和景观功能,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建设。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 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将水源保护区、自然风 景区、湿地保护区、煤矿塌陷区和蓄洪行洪区优先划为生态保护用地, 在城镇周围适当布置生态绿化用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土地 生态空间格局,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构建景观 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充分发挥铁岭凡河自然保护区等 8 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积极支持龙山风景区等 5 个风景区建设, 加强清河水库水源保护区等 5 个水源保护区和银州区双安水厂等 12 个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完善城市生完善城市生态态系系统统建建设设 (一)中心城区生态建设目标。根据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目标, 对位于城市规划区内面积较大,分布相对集中,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的生态绿地,实施生态用地用途管制的特殊保护措施,禁止非农业 建设占用或垦殖为耕地。到2020 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0 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二)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依托中心城区自然环境,营造三个生态绿 化圈层。第一圈层以莲花湖湿地、凡河生态景观带、如意湖和天水河河道 体系形成新城区绿化景观核心;以龙首山风景区形成老城区绿化景观核心。 第二圈层依托辽河、凡河和柴河建设沿河生态景观风光带。第三圈层由外 围的森林公园、生态绿地构成外围生态圈。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协调经济发协调经济发展与生展与生态环态环境保境保护护 (一)建立生态型工业体系。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坚持“经 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原则,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主导思 想,以资源再利用为前提,构建新型的生态工业体系。在沈铁工业走廊建 设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产业集中区,积极引进和培育 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生态友好型工业企业。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 标,以节地、节水和节电为核心,提高工业用地效率,降低工业消耗, 推进工业集约化改革。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西部平原区,要把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 基本农田放在土地利用的优先地位,加强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推广农 业生态示范项目,提高铁岭粮食生产基地的市场竞争力。东部低山丘 陵区,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积极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