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标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广东省标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广东省标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广东省标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广东省标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标准 DBJ 15-XX-201X 备案号 J XXXXX-2018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underwater detection of immersed tunnel in the inland river(公开征求意见稿) 2018-XX-XX 发布 2018-XX-XX 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本标准不涉及专利前 言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的通知(粤建科函20172904号)的要求,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交大海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本规范。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国内外已建、在建的沉管隧道工程进行深入的调查,总结了沉管隧道水下检测的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沉管隧道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质量监督、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研究,多次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标准不涉及专利。本规范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检测项目和方法、基槽与浮运航道、管节浮运、管节寄放、管节沉放对接、基础垫层、水下最终接头、回填、围堰、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本规范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上海交大海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交大海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500号,邮政编码:20023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交大海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中心区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沈 可 沈永芳祖冠周 吴 刚 梁杰忠 魏立新 邝镜明 贺维国安关峰 张俊峰 李志军 陈俊生 陈庭波 朱 强王兆卫 欧伟山 刘力英 陈 胜 邢永辉 刘添俊李社伟 丁小彬 王 湛 王永海 武 峥 顾桃源刘惠平 吕 洋 饶 瑞 奚笑舟 梁建光 尹 威杨成伟主要审查人:目 录1 总 则12 术 语23 基本规定54 检测项目和方法65 基槽与浮运航道95. 1 一般规定95. 2 原始河床面地形95. 3 基槽地形95. 4 基槽回淤105. 5 浮运航道地形105. 6 其它106 管节浮运127 管节寄放137. 1 一般规定137. 2 寄放区地形137. 3 寄放姿态138 管节沉放对接158. 1 一般规定158. 2 临时支承垫块158. 3 GINA止水带168. 4 端钢壳168. 5 鼻托和导向装置178. 6 水重度178. 7 实时姿态188. 8 对接接头189 基础垫层209. 1 一般规定209. 2 充填过程效果209. 3 水重度209. 4 充填完成后效果2010 水下最终接头2210. 1 一般规定2210. 2 基槽回淤2210. 3 止推梁2210. 4 底封板2210. 5 侧封板和顶封板2311 回填2511. 1 一般规定2511. 2 锁定回填2511. 3 一般回填和覆盖回填2512 围堰2612. 1 一般规定2612. 2 水中临时围堰2612. 3 岸上最终接头二次围堰2613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28本规范用词说明30引用标准名录31条文说明32 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 requirements54 Detection items and methods65 Trench and floating transportation waterway95. 1 General requirements95. 2 Original river bed topography95. 3 Foundation trench topography95. 4 Foundation trench siltation105. 5 Floating transportation waterway topography105. 6 Other items106 Floating transportation of element127 Element mooring137. 1 General requirements137. 2 Mooring area topography137. 3 Mooring status138 Immersion and connection of element158. 1 General requirements158. 2 Temporary supporting block158. 3 GINA gasket168. 4 Steel shell of the terminal surface168. 5 Bearer and guiding device178. 6 Water unit weight178. 7 Real-time status188. 8 Connection joint189 Foundation cushion209. 1 General requirements209. 2 Foundation filling process209. 3 Water unit weight209. 4 Foundation filling result2010 Underwater closure joint2210. 1 General requirements2210. 2 Trench siltation2210. 3 Thrust beam2210. 4 Bottom sealing plate2210. 5 Side and top sealing plate2311 Backfilling2511. 1 General requirements2511. 2 Locking backfill2511. 3 General and covering backfill2512 Cofferdam2612. 1 General requirements2612. 2 Temporary cofferdam in water2612. 3 Secondary cofferdam for shore closure joint2613 Data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28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30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1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261 总 则1. 0. 1 为规范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水下检测工作,统一技术标准,做到检测技术先进、安全适用、成果可靠,保障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制定本规范。1. 0. 2 本规范适用于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下检测。1. 0. 3 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水下检测应遵循独立、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1. 0. 4 水下检测方案应根据项目特点、隧道实施方案、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制定。1. 0. 5 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水下检测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 0. 1 沉管隧道 immersed tunnel 在水域中主要由若干预制完成的基本结构单元,将其通过浮运、沉放、水下对接形成的隧道,又称沉管法隧道、沉埋管段法隧道。2. 0. 2 水下检测 underwater detection 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周边环境及水下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实施的水下检查、量测、测量和监测工作。2. 0. 3 管节 element一次或分次预制完成,可实施浮运、沉放、水下对接组成沉管结构的基本单元。2.0.4 水下声呐检测 underwater SONAR detection 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距离量测的检测方法。2. 0. 5 重度测定 unit weight measure通过专业仪器,量测被检测物重度的检测方法。2. 0. 6 水下录像 underwater video recording 通过水下专用设备实施水下录像,图像传输到监视设备的检测方法。2. 0. 7 水下探摸 underwater exploration 通过潜水员的触感和观感判断水下被检测物状况的检测方法。2. 0. 8 水下倾斜检测 underwater incline measure 通过水下专用设备量测水下被检测物倾斜角的检测方法。2. 0. 9 水下量测 underwater measure度量水下被检测物尺寸或间距的检测方法。2. 0. 10 基槽 trench用于埋置隧道的条形水下基坑。2. 0. 11 坞门 dock gate用于管节出坞的坞口挡水结构。2. 0. 12 衔接段 connection tunnel与沉管隧道两端相连接的、一般采用明挖法施工的隧道或地下构筑物。2. 0. 13 浮运 floating transportation管节预制完成后,浮于水面,将其拖运到指定位置的过程。2. 0. 14 干舷 freeboard管节在寄放、系泊、浮运等过程中,自水面线到管节顶部表面的垂直距离。2. 0. 15 寄放 mooring管节浮运到指定位置后,通过锚拉方式固定于水中的临时寄存。2. 0. 16 沉放 immersion管节下沉至指定位置的过程。2. 0. 17 对接 connection管节与管节或衔接段间进行拉合及水力压接的过程。2. 0. 18 临时支承垫块 temporary supporting block管节沉放安装时,用于临时支承管节的块状混凝土结构。2. 0. 19 GINA止水带 GINA gasket安装于管节接头处外贴压缩式防水专用橡胶制品。2. 0. 20 端钢壳 steel shell of the terminal surface用于管节或衔接段端头止水带安装的钢构件。2. 0. 21 鼻托 bearer用于管节沉放、对接,具有临时承托、导向作用的装置。2. 0. 22 砂流法 sand flow method通过管节侧墙、隔墙、底板预留孔压注砂(或砂与水泥熟料)充填管节底板与基槽底之间空隙形成基础垫层的方法,又称灌砂法、压砂法。2. 0. 23 压浆法 grouting 通过管节底板预留孔灌注砂浆充填管节底板与基槽底之间空隙形成基础垫层的方法,又称灌浆法、注浆法。2. 0. 24 冲击映像法 impact imaging method 给介质表面施加一个冲击力时会在介质内产生弹性波,根据介质表面的弹性波场分布与介质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密切相关的特点进行探测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2. 0. 25 全波场法 full-wavefield imaging method 利用弹性波在介质内部产生的由纵波、横波、瑞雷波和勒普波组成的弹性波动场,根据其在介质表面投影亦不同的特点进行探测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2. 0. 26 最终接头 closure joint实现沉管隧道贯通的连接结构。2. 0. 27 锁定回填 locking backfill管节对接完成后,为约束管节水平位移,对管节尾部自由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回填。43 基本规定3. 0. 1 内河沉管隧道水下工程施工期间应实施水下检测。3. 0. 2 水下检测技术要求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范围、检测方法、检测频率等。3. 0. 3 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关能力的第三方检测单位实施水下检测。3. 0. 4 检测单位应编制水下检测方案,检测方案须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认可。3. 0. 5 水下检测实施前,检测单位应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3. 0. 6 实体工程的水下检测工作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实施。3. 0. 7 水下检测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规定。3. 0. 8 水下地形检测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 131的规定。3. 0. 9 涉及潜水作业的水下检测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产业潜水最大安全深度GB 12552、空气潜水安全要求GB 26123、潜水员水下用电安全规程GB 16636的规定。3. 0. 10 水下检测评判标准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1201的规定。4 检测项目和方法4. 0. 1 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水下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 基槽与浮运航道;2 管节浮运;3 管节寄放;4 管节沉放对接;5 基础垫层;6 水下最终接头;7 回填;8 围堰。4. 0. 2 水下检测工作宜按下列步骤进行:1 接受委托;2 调查收集资料;3 制定检测方案;4 技术交底;5 仪器、设备校验;6 现场检测;7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评价,信息反馈;8 提交检测报告;9 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检测资料。4. 0. 3 水下检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概况;2 编制依据;3 检测项目和内容;4 设备及人员;5 检测作业流程;6 检测实施方案;7 检测项目计划;8 检测成果要求;9 应急预案。4. 0. 4 水下检测项目和方法应根据表4. 0. 4进行选择。表4.0.4 检测项目和方法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基槽与浮运航道原始河床面地形宜测水下声呐检测基槽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基槽回淤应测水下淤泥原位取样重度测定浮运航道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其它下潜港池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坞门拆除后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水下探摸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拆除后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水下探摸、水下录像管节浮运浮运姿态宜测姿态监测管节寄放寄放区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寄放姿态宜测姿态监测管节沉放对接临时支承垫块垫块坑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垫块坑回淤宜测水下淤泥原位取样重度测定临时支承垫块安装状态应测水下倾斜检测、水下录像、水下探摸、水下声呐检测GINA止水带浮运到位后应测水下录像、水下探摸水密压接前宜测水下探摸端钢壳应测水下录像、水下探摸鼻托和导向装置应测水下录像、水下探摸水重度宜测原位取样重度测定实时姿态宜测姿态监测对接接头应测水下探摸、水下录像、水下量测基础垫层充填过程效果应测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法水重度宜测原位取样重度测定充填完成后效果应测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法水下最终接头基槽地形应测水下声呐检测基槽回淤应测水下探摸止推梁应测水下探摸、水下量测、水下录像底封板应测水下探摸、水下量测、水下录像侧封板和顶封板应测水下探摸、水下量测、水下录像回填锁定回填应测水下探摸、水下量测一般回填应测水下声呐检测覆盖回填应测水下声呐检测围堰水中临时围堰应测水下声呐检测、水下探摸岸上最终接头二次围堰应测水下探摸、水下录像4. 0. 5 检测前应检查与调试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状态和性能应满足现场检测的要求,并应符合表4. 0. 5的规定。表4. 0. 5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技术要求仪器设备技术要求卫星定位系统精度应满足10mm+1ppm单波束声呐波束开角不大于2多波束声呐量程分辨率应满足1.25cm以内姿态传感器精度应满足航向:0.1;纵摇/横摇:0.01声速剖面仪精度应满足0.025m/s表面声速仪精度应满足0.05m/s全站仪测角精度应不大于2,测距精度应满足2mm+2ppm水下摄像电视水平分辨率不小于420线倾斜仪精度应满足0.01密度或分析天平精度应满足0.01kN/m检波器各道检波器间固有频率差应不大于5%,灵敏度差应不大于5%,相位差应小于5激发器记时信号延迟时差不大于0.5ms4. 0. 6 检测单位应严格实施水下检测方案,当沉管隧道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检测单位应及时调整水下检测方案。4. 0. 7 检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数据,并将分析结果和评价及时向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做信息反馈。5 基槽与浮运航道5. 1 一般规定5. 1. 1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1 原始河床面地形;2 基槽地形;3 基槽回淤;4 浮运航道地形;5 其它。5. 1. 2 水下地形检测方法宜采用多波束声呐检测。5. 1. 3 水下地形检测报告中,对欠挖和疑似浅点区域,等高线间距不宜大于0.25m。5. 2 原始河床面地形5. 2. 1 检测范围应包括设计开挖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50m区域。5. 2. 2 检测宜在基槽与航道开挖前30d内实施。5. 2. 3 每个开挖区域原始河床面地形应检测1次。5. 3 基槽地形5. 3. 1 检测范围除待沉放管节基槽槽底区域外,尚应包括:1 开挖范围以外不少于20m区域;2 待沉放对接沉管基槽沿轴线方向边线以外不少于20m区域。5. 3. 2 检测时间应在每个管节对应的基槽精挖完成后、管节浮运至沉放位置前或基槽碎石基础垫层施工前5d内。5. 3. 3 检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槽碎石基槽垫层施工前检测1次;2 每次管节沉放前检测1次。5. 3. 4 检测报告除反映隧道轴线两侧的基底宽度、边坡综合坡度、基槽底标高外,尚应提供横断面图。横断面应满足下列要求:1 采用非炸礁工艺,间距不大于10m;2 采用炸礁工艺,间距不大于5m;3 欠挖区和疑似浅点有横断面。5. 4 基槽回淤5. 4. 1 检测对象应为待沉放管节基槽及碎石垫层。5. 4. 2 管节浮运至沉放位置前或碎石垫层敷设前3d内应检测1次。5. 4. 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淤泥原位取样重度测定,取样梯度不宜大于10cm。5. 4. 4 每次重度测定时,样品应充分摇均匀后取样测定;淤泥厚度量测时,样品完全静止沉淀30min后进行量测。5. 4. 5 取样部位和取样点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能充分反映检测区域内的淤泥淤积情况,检测位置重点在管节对接端头、管节轴线及临时支承垫块;2 每次检测取样不宜少于3点,检测区域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加密取样点。5.4.6 检测报告应提供混合物重度大于11.0kN/m的淤泥厚度。5. 5 浮运航道地形5. 5. 1 检测范围应包括浮运设计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20m区域。5. 5. 2 每次管节浮运前5d内应检测1次。5. 5. 3 检测报告应包括欠挖和疑似浅点区域平面位置及范围、欠挖高度等。5. 6 其它5. 6. 1 其它检测包括下列内容: 1 下潜港池地形; 2 坞门拆除后地形; 3 衔接段端头围护结构拆除后地形。5. 6. 2 下潜港池地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范围包括设计开挖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20m区域;2 检测时间在半潜驳拖运至港池前3d内;3 每次下潜前检测1次;4 检测报告应包括欠挖和疑似浅点区域平面位置及范围、欠挖高度等。5. 6. 3 坞门拆除后地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范围包括坞门拆除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20m区域;2 检测时间在首节管节出坞浮运前3d内;3 每次坞门拆除后检测1次;4 检测报告中的横断面间距不大于5m,疑似浅点处有横断面。5. 6. 4 衔接段端头围护结构拆除后地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范围包括围护结构拆除范围及以外不少于20m区域;2 检测时间在与暗埋段连接管节浮运前3d内;3 每次围护结构拆除后检测1次;4 检测报告中的横断面间距不大于5m,疑似浅点处有横断面。6 管节浮运6. 0. 1 检测单位应在管节浮运前,根据浮运设计、浮运施工专项方案,编制监测专项方案。6. 0. 2 管节浮运姿态监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管节浮运轨迹; 2 浮运管节横倾和纵倾; 3 管节干舷。6. 0. 3 监测时间应涵盖管节浮运全过程。6. 0. 4 监测仪器可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倾斜仪、水下声呐、水位计等。6. 0. 5 管节浮运轨迹监测宜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在隧址附近可采用全站仪测量。6. 0. 6 管节浮运轨迹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时,监测点不宜少于2个;2 采用全站仪测量时,监测点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宜设置在测量塔顶部。6. 0. 7 浮运管节横倾和纵倾监测宜采用倾斜仪量测,测点不宜少于2个,测点间距不宜小于50m。6. 0. 8 管节干舷的量测可采用水位计或人工量测,测点宜设置在管节四个角点。6. 0. 9 监测应实时显示,设置预警值及预警方式。6. 0. 10 监测成果应包括具有回放功能的电子数据库。7 管节寄放7. 1 一般规定7. 1. 1 检测单位应在管节寄放前,根据管节寄放设计、施工专项方案,编制检测专项方案。7. 1. 2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 1 寄放区地形; 2 寄放姿态。7. 2 寄放区地形7. 2. 1 检测范围应包括寄放设计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20m区域。7. 2. 2 检测时间应在管节寄放前5d内。7. 2. 3 检测方法宜采用多波束声呐检测。7. 2. 4 每次管节寄放,寄放区地形应检测1次。7. 2. 5 检测报告应包括欠挖和疑似浅点区域平面位置及范围、欠挖高度等。7. 3 寄放姿态7. 3. 1 检测对象应包括寄放区内全部管节。7. 3. 2 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 管节横倾和纵倾; 2 管节干舷; 3 平面位置。7. 3. 3 检测仪器可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倾斜仪、水位计、钢尺等。7. 3. 4 管节横倾和纵倾检测宜采用倾斜仪量测,测点不宜少于2个,测点间距不宜小于50m。7. 3. 5 管节干舷的量测可采用水位计或人工钢尺量测,测点宜设置在管节四个角点。7. 3. 6 管节平面位置检测点布置不宜少于3个,检测点不应处于同一直线。7. 3. 7 管节寄放后3d内宜检测1次,复检频率不少于1次/月。 8 管节沉放对接8. 1 一般规定8. 1. 1 检测单位应在管节沉放对接前,根据沉放对接设计、施工专项方案,编制检测专项方案。8. 1. 2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1 临时支承垫块;2 GINA止水带;3 端钢壳;4 鼻托和导向装置;5 水重度;6 实时姿态;7 对接接头。8. 2 临时支承垫块8. 2. 1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 1 垫块坑地形; 2 垫块坑回淤; 3 临时支承垫块安装状态。8. 2. 2 垫块坑地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范围包括垫块坑设计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20m区域; 2 检测时间在开挖完成后、碎石垫层敷设前5d内; 3 检测方法宜采用多波束声呐检测; 4 每个垫块坑地形检测1次; 5 检测报告包括垫块坑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底标高等。8. 2. 3 垫块坑回淤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时间在开挖完成后、碎石垫层敷设前3d内; 2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淤泥原位取样重度测定;3 取样量满足样品能测定3次,每次测定量不宜小于300ml,重度数据取测定数值的平均值;4 每个垫块坑检测1次; 5 检测报告包括混合物重度大于11.0kN/m的淤泥厚度。8. 2. 4 临时支承垫块安装状态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时间在临时支承垫块安装完成后3d内; 2 支承垫块水下倾斜检测时,数值稳定后连续量测不少于30s;3 垫块基础贴合度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录像与水下探摸;4 垫块平面位置检测方法宜采用多波束声呐检测; 5 每个垫块检测1次; 6 检测报告包括临时支承垫块倾斜度、垫块基础贴合程度、安装完成后平面位置等。8. 3 GINA止水带8. 3. 1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 1 浮运到位后GINA带; 2 水密压接前GINA带。8. 3. 2 浮运到位后GINA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时间应在管节浮运到位后、沉放前3d内; 2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录像和水下探摸; 3 每次管节沉放对接应检测1次; 4 检测报告除包括GINA止水带表面整洁程度、GINA止水带安装效果外,尚应包括重要部位、损坏部位录像截图。8. 3. 3 水密压接前GINA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时间应在管节水密压接前; 2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 3 每次管节压接应检测1次; 4 检测报告包括GINA止水带与端钢壳之间初步止水效果、夹带情况等。8. 4 端钢壳8. 4. 1 检测对象应为对接端端钢壳面板。8. 4. 2 检测时间应在管节浮运到位后、沉放前3d内。8. 4. 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录像和水下探摸。8. 4. 4 每次管节沉放前,端钢壳应检测1次。8. 4. 5 检测报告除包括端钢壳对接面附着物、破损情况外,尚应包括重要部位、损坏部位录像截图。8. 5 鼻托和导向装置8. 5. 1 检测对象应为对接端两侧鼻托和导向装置。8. 5. 2 检测时间应在管节浮运到位后、沉放前3d内。8. 5. 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录像和水下探摸。8. 5. 4 每次管节沉放,鼻托和导向装置应检测1次。8. 5. 5 检测报告除包括鼻托和导向装置表面附着物、破损情况外,尚应包括重要部位、损坏部位录像截图。8. 6 水重度8. 6. 1 检测对象应包括: 1 管节沉放前水体; 2 管节沉放过程中水体。8. 6. 2 管节沉放前水重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范围为沉放管节基槽范围内水体; 2 检测时间在管节浮运到位后、沉放前3d内; 3 检测方法宜采用原位取样重度测定,取样部位不少于4个,宜设置在沉放管节四角;每个部位取样深度宜为基槽底0.3m至水面,取样点深度间隔不大于2m;4 每个取样点的取样量不宜少于900ml,重度测定不宜少于3次,重度数据取测定数值的平均值; 5 每次管节沉放对接过程检测1次; 6 检测报告包括取样位置和水重度数据。8. 6. 3 管节沉放对接过程中水重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范围为沉放管节基槽范围内水体; 2 检测时间在管节沉放对接过程中; 3 检测方法宜采用原位取样重度测定,取样部位不少于4个,宜设置在沉放管节四角,取样深度距基槽底13m;4 每个取样点的取样量应不宜少于900ml,重度测定不宜少于3次,重度数据取测定数值的平均值; 5 每次管节沉放过程中,水重度检测不宜少于3次; 6 检测报告包括取样位置和水重度数据。8. 7 实时姿态8. 7. 1 监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横倾和纵倾; 2 相对位置。8. 7. 2 监测时间应涵盖管节沉放对接全过程。8. 7. 3 监测仪器可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倾斜仪、水下声呐、罗经等。8. 7. 4 沉放管节横倾和纵倾监测方法宜采用倾斜仪测量,测点不宜少于2个,测点间距不宜小于50m。8. 7. 5 监测应实时显示,并设置预警值及预警方式。8. 7. 6 监测成果应包括具有回放功能的电子数据库。8. 8 对接接头8. 8. 1 检测对象应包括对接GINA止水带和管节接头左右侧及顶侧。8. 8. 2 检测时间应在管节对接完成后、密封门开启前。8. 8. 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水下录像和水下量测。8. 8. 4 接头左右侧、顶侧的压缩余量及接头相对位置量测点每侧均应不少于3个。8. 8. 5 每个管节对接接头应检测1次。8. 8. 6 检测报告除包括GINA止水带止水效果、接触面整洁程度、对接形状、压缩量外,尚应包括重要部位、损坏部位录像截图、量测读数截图、接头相对位置及GINA止水带压缩余量示意图等。9 基础垫层9. 1 一般规定9. 1. 1 检测单位在管节基础垫层施工前,根据基础垫层设计、施工专项方案应编制检测专项方案。9. 1. 2 基础垫层监测与检测包括下列内容:1 充填过程效果;2 水重度;3 充填完成后效果。9. 2 充填过程效果9. 2. 1 监测范围应包括正在充填的基础垫层区域。9. 2. 2 监测时间应涵盖基础垫层施工全过程。9. 2. 3 砂流法、压浆法基础施工全过程宜采用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法等无损检测方法监测,监测结果宜作为终孔的依据。9. 2. 4 监测范围应不小于设计砂盘扩散半径或浆液扩散半径。9. 2. 5 监测报告应包括管底充填过程及最终扩散半径、相邻砂或浆液基盘融合情况等。9. 3 水重度9. 3. 1 检测对象应为管节两侧基槽内水体,每侧取样点不少于2个,取样深度距基槽底13m。9. 3. 2 检测方法宜采用原位取样重度测定。9. 3. 3 基础垫层充填期间每天应检测1次。9. 3. 4 每个取样点的取样量应不宜少于900ml,重度测定不宜少于3次,重度数据取测定数值的平均值。9. 3. 5 检测报告应包括充填孔孔号、取样位置和水重度数据。9. 4 充填完成后效果9. 4. 1 检测范围应包括已完成基础垫层充填的区域。9. 4. 2 检测时间应在基础垫层充填完成及拆除水箱后。 9. 4. 3 检测方法宜采用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法等无损检测。9. 4. 4 测线及测点间距不宜大于1m。 9. 4. 5 检测报告应包括管底充填效果评价、检测数据和图表等。10 水下最终接头10. 1 一般规定10. 1. 1 检测单位在水下最终接头施工前,根据水下最终接头设计、施工专项方案应编制检测专项方案。10. 1. 2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1 基槽回淤;2 止推梁;3 底封板;4 侧封板和顶封板。10. 2 基槽回淤10. 2. 1 底封板寄放前3d内应检测1次。10. 2. 2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10. 2. 3 检测点不宜少于5个,检测部位宜分布在基槽四周和中间。10. 2. 4 检测报告应包括检测部位和淤泥厚度。10. 3 止推梁10. 3. 1 检测对象应包括全部止推梁的两端安装就位状态和填充效果。10. 3. 2 止推梁端头填充物凝固后、侧封板安装前应检测1次。10. 3. 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水下量测、水下录像。10. 3. 4 检测报告除包括止推梁安装就位状态、止推梁与止推点之间填充效果外,尚应包括录像截图、量测读数截图等。10. 4 底封板10. 4. 1 检测对象应包括:1 安装前底封板;2 安装后底封板;3 底封板与管节相对位置。10. 4. 2 安装前底封板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内容包括止水带表面整洁程度、止水带安装效果、压紧螺栓状况等;2 底封板安装前3d内检测1次;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水下录像。10. 4. 3 安装后底封板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内容包括水下模板贴合程度、接触面整洁程度、连接螺栓紧固程度、止水带压缩余量、初步止水效果等;2 底封板安装完成后、侧封板安装前3d内检测1次;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水下录像、水下量测。10. 4. 4 底封板与管节相对位置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内容包括管节两侧与底封板相对平面位置、管节底与底封板间隙等;2 底封板安装完成后、侧封板安装前检测1次;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录像、水下量测;4 管节一侧与底封板平面位置量测垂直管节轴线方向测点不少于2点、平行管节轴线方向测点不少于1点,一个管节底与侧封板间隙测点不少于5点。10. 5 侧封板和顶封板10. 5. 1 检测内容应包括封板与管节间隙、接触面。10. 5. 2 检测时间应在侧封板和顶封板安装完成后、水力压接前。10. 5. 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水下量测、水下录像。10. 5. 4 每次侧封板和顶封板安装应检测1次。10. 5. 5 侧封板和顶封板安装完成后间隙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侧封板与最终接头两侧管节侧墙之间的间隙,每侧量测点不少于3点;2 顶封板与最终接头两侧管节顶面之间的间隙,每侧量测点不少于5点;3 顶封板两侧与侧封板之间的间隙,每侧量测点不少于3点。10. 5. 6 检测报告除包括水下模板贴合程度、间隙数据、接触面整洁程度、初步止水效果外,尚应包括录像截图、量测读数截图等。10. 5. 7 最终接头排水后,侧封板和顶封板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测内容为GINA带止水效果;2 最终接头排水后封门打开前检测1次;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11 回填11. 1 一般规定11. 1. 1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1 锁定回填;2 一般回填;3 覆盖回填。11. 1. 2 锁定回填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和水下量测,其它回填的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声呐检测。11. 2 锁定回填11. 2. 1 检测内容应包括锁定回填高度、宽度、长度、抛填料与管壁贴合程度等11. 2. 2 检测范围应包括管节两侧抛填区域。11. 2. 3 管节锁定完成后3d内应检测1次。11. 3 一般回填和覆盖回填11. 3. 1 检测范围应包括全部管节回填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20m区域。11. 3. 2 检测时间应在分段分层回填完成后。11. 3. 3 每次分段分层回填应检测1次。11. 3. 4 检测报告中横断面间距不宜大于20m。12 围堰12. 1 一般规定12. 1. 1 检测单位在围堰结构施工前,应根据围堰设计、施工专项方案编制检测专项方案。12. 1. 2 检测包括下列内容:1 水中临时围堰;2 岸上最终接头二次围堰。12. 2 水中临时围堰12. 2. 1 检测内容应包括水中临时围堰基底水下地形、基底回淤、水下外形尺寸等。12. 2. 2 基底水下地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范围包括围堰设计开挖范围及其以外不少于20m区域; 2 检测时间在开挖完成后,临时围堰施工前5d内;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声呐检测; 4 每个临时围堰检测1次。12. 2. 3 基底回淤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范围包括临时围堰开挖区域;2 检测时间在开挖完成后,临时围堰施工前3d内;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4 每个临时围堰检测1次。12. 2. 4 临时围堰水下外形尺寸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范围包括临时围堰水下结构围堰底边线及边坡;2 检测时间为围堰施工完成、开挖前和主体结构施工前3个阶段;3 检测方法宜采用多波束声呐检测;4 每个临时围堰在每个阶段检测1次。12. 3 岸上最终接头二次围堰12. 3. 1 检测对象应包括: 1 水下钢模板与相邻结构之间拼缝;2 水下钢模板之间拼缝;12. 3. 2 检测时间应在水下钢模板安装完成后、围堰浇筑前3d内。12. 3. 3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和水下录像。12. 3. 4 每次水下钢模板安装应检测1次。12. 3. 5 检测报告除包括水下钢模板安装效果、缝隙填充效果评价外,尚应包括录像截图等。13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3. 0. 1 检测单位应对整个检测项目的实施和质量负责,并应明确指定检测负责人和检测人员。13. 0. 2 现场检测人员应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检测分析人员应对报告的可靠性负责。13. 0. 3 现场检测数据和记录事项应直接记录于原始记录表中,任何现场原始记录数据不得涂改、伪造、转抄。13. 0. 4 电子数据应在采集完成后备份,并保证其不丢失、不混淆、现行有效。13. 0. 5 检测单位应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报送检测报告。13. 0. 6 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概况;2 检测依据;3 检测概况:1)检测日期;2)检测人员;3)检测内容;4)检测目的。4 检测设备;5 检测方法;6 检测数据处理;7 检测结论;8 适用范围;9 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10 附件。13. 0. 7 检测结果应与设计要求、施工单位自检结果比对,检测结论中应提出建议和要求。13. 0. 8 检测报告应签字并加盖成果章。13. 0. 9 检测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对检测资料及时归档。13. 0. 10 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向建设单位移交检测资料,检测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1 检测方案;2 检测报告;3 项目总结。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 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1201产业潜水最大安全深度GB 12552空气潜水安全要求GB 26123潜水员水下用电安全规程GB 16636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 S13131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underwater detection of immersed tunnel in the inland riverDB/G-条文说明制定说明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DB,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沉管隧道水下检测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大陆地区沉管隧道水下检测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实验取得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重要技术参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