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目 录一、专业建设基础1(一)人才培养模式1(二)课程建设2(三)教学团队3(四)实训基地建设4(五)校企合作机制5(六)毕业生社会评价6二、专业发展建设基础7(一)专业建设背景及人才需求7(二)专业发展目标8(三)人才培养目标10三、建设内容与举措10(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10(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16(三)开展教学团队建设18(四)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21(五)改善实训基地条件22(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4四、建设进度25五、绩效指标26(一)预期效果26(二)主要标志性成果26六、建设经费预算27七、保证措施27(一)组织保证27(二)制度保障28(三)资金保障28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于1958年设立,有长达50多年的发展历程,面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02年学院根据人才需求,决定将其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是黑龙江省教育厅第一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截止到2011年,已累计培养2万多名毕业生,其中高职毕业生2176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生产技术岗位的中坚力量,许多佼佼者成为行业专家或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一)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引入岗位职业标准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2.5+0.5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1订单式培养模式达到三方满意学院按企业的需要,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在学院进行教学,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热动专业为秦皇岛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培养118名毕业生;为天津蓝巢电力检修公司培养150名毕业生;为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培养50名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每月8001500元的生活费,达到企业、学院、学生三方满意。22.5+0.5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融合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前五个学期在校内学习,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结合就业岗位和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院老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顶岗性质的实习,使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恰当,又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电力行业工种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企业需要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应具备从事某个职业或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资格。为此,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上尽可能与职业技能鉴定统一,并在实践教学中安排专门针对职业资格证的综合训练周。毕业生获取双证书达到78以上。(二)课程建设: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探索突出能力培养,结合运行、检修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既对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扩展,又把行业规范和标准以及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及时将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引入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紧跟现场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步伐。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显著。2009年,汽轮机设备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从2009级开始,根据学生毕业面向核电、风电和生物质等发电企业就业需要,强化了汽轮机设备、流化床锅炉、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课程教学。对汽轮机设备检修、锅炉设备检修等部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加入检修工艺规程标准,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使其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融合,增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能力训练,以适应毕业生在电力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需要。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突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主要核心课程正在逐步按照现场工作过程来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逐渐采用项目式教学、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等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大量融入生产现场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虚拟生产、虚拟工艺等方面的训练和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实现“做中学”。为培养适合现场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定的经验和发展道路。(三)教学团队:培养引进,优化结构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1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2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13人,占62%;中级职称3人,研究生学历(含在读硕士)9人;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12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8名。教师主编参编教材有12本,自编校内讲义6本;完成省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10项,获得成果奖励1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8篇。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采用“两进、两出”的方式促进“双师”结构和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两出是指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锻炼,提高业务水平;安排教师到现场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提高教师研发水平,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两进是指从企业聘请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从合作单位聘请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同时分批次参加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资格培训和考试,获得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理论教学岗位和实践教学岗位教师定期轮岗,培养教师一职多能,提升教师整体实力,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四)实训基地建设:贴近岗位,资源共享 现有校内实训室17个,设备总价值816万元。拥有模拟真实职业环境的,含有125 MW 、200 MW 、300MW、600MW火电机组仿真实训室。涵盖了全国火力发电主力机组的运行方式,囊括了国内典型控制系统,具有上岗实训、事故演练、运行分析等功能,可以对专业岗位群实施全过程仿真操作训练;拥有汽轮机、热工及传热、流体力学、泵与风机、锅炉等专业实训室和钳工实训室、焊接操作实训室、辅机检修实训室、动装配实训等检修实训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和授权在学院设立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及黑龙江省第一火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对汽轮机、锅炉运行值班员等72个工种进行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5个级别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开展培训鉴定。有华电哈尔滨第三发电有限公司、华电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哈尔滨华欣热电公司、黑龙江电建一公司等1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保证教师培养、保证兼职教师提供。(五)校企合作机制:校企一体,共享互盈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共建模式。专业与省内外3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校外多功能实习基地群。学生在这些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顶岗性质的实习,使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很好的提高,大大加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依托电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接纳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培养专业教师、提供兼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时向学校提供电力生产发展动态信息。企业充分利用专业在校内的教育师资、场地、实训设备等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开展技能鉴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为北安发电有限公司培训运行员工172人;为大唐鸡西发电有限公司培训技术人员213人;为北大荒集团造纸厂培训职工120人;为大庆龙凤热电厂培训职工150人。共享互盈,奠定了校企合作的基础,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六)毕业生社会评价:专业对口,后劲十足本专业在校学生数为674人,2009年、2010年、2011年新生报到率分别为88%、87%、87%;就业率分别为94%、95%,2011年初次就业率为87.3%,专业对口率一直保持为100%。2010年一次就业率在黑龙江省专业排名第五位,全部为派遣就业。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第一年平均工资为1800元,一年后提升到25003000元。第一年为见习巡检岗位,第二年可晋升为值班员,说明毕业生岗位核心能力强,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胜任工作岗位。专业在社会有良好声誉,已连续多年为秦皇岛热电厂、国华粤电广东台山电厂、秦山核电站、哈尔滨华欣热电公司、河南神火集团、山东华胜热电厂、吉林新力热电有限公司、天津蓝巢电力检修公司、内蒙霍煤集团电厂、黑龙江省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等246家大型企业输送高技能的人才。2011年,本专业毕业学生为342人,而企业来我院招聘该专业的岗位数为500多个,其中应企业要求,有近190名毕业生提前半年到企业带薪顶岗。学院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年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调查反馈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热动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7%。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的文化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工作上手快、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在黑龙江省教育行业形象调查办公室公布的综合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学院评价满意率超过92。二、专业发展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及人才需求黑龙江是一个能源大省,是全国少数几个能够输出电力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的煤炭储量为224.5亿吨,占东三省的73。这么多的煤炭产量靠现有运力无法实现,运输成本和损耗也非常高,可行的办法是建设坑口电站,利用电网把北电向南输送。据此黑龙江省制定了“北电南送”战略,启动“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将重点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所以,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电力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全省将新增发电装机1500万千瓦。从电力行业来看,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电在发电中的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到2015年,全国煤电装机将从现在的7亿千瓦增加到9.2亿千瓦左右。电力建设的发展,需要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发电、设备安装、运行、检修和管理的高素质、高端技能热能动力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我省是农业大省,每年秸秆总产量4000万吨,折合标准煤1856万吨,生物质发电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3年内,省内计划新建生物质发电企业20余家,这些新建生物质发电企业需要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从事运行、维护和检修等工作。热电联产是提高燃料能量利用效率、保护城市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城市热源点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集中供热快速发展。我省已建成3座装机容量为6900千瓦的垃圾发电厂,全年发电量3746万千瓦时,日可处理垃圾600吨,这远远满足不了环保要求。以供热为主的热电厂和以处理城市垃圾为主的垃圾电站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将对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发展提出人才需求。电力企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设备价值高,生产流程复杂,无论生产运行、维护和检修都有严格的规范控制。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就是针对以上岗位群而设置的专业。根据现场人事部门反馈,对基层一线运行、检修人员,高职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岗位要求。每年全省电力行业、城镇供热和工矿企业自备电厂可为电厂热动专业高职学历学生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东北地区每年为该类专业毕业生创造近5000个就业机会,如扩展到全国范围,则就业机会将更大。电力工业的发展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建设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和发展空间。(二)专业发展目标1依托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融合的“双岗、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共同评价”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专业导向行业化,人才培养合作化,理论实训一体化、技能教学项目化、实训教学现场化、工学结合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手段。2. 依托工作任务,加快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建设速度以职业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进一步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推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课程改革,在课程中充分体现职业内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核心课程,建立课程标准,配套的课件、共享的资源。完善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考核标准、顶岗实习管理等制度。3打造一只“技能教练示范指导型”教师队伍经过两年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从“理论授课型”向“教练示范指导型”的转变。使专职教师总数达24人,引进16名企业或行业的专家作为专业指导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培养和引进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改革方向的专业带头人2名,专业骨干教师8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达到90以上。4. 形成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本着校企共建、共管、共培、共享宗旨,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体系。从就业、实习、师资培养、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合作,实现校企共赢,促进专业发展。5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有着真实的操作训练岗位、真实的生产氛围和职场环境,充分体现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本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培训的需要。6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能鉴定、转业军人岗前培训。把学院变成企业的人才储备库,共享校内仿真运行方向和热力设备检修方向两个实训中心,开展继续教育,使学院孕育着企业潜在的发展后劲和经济效益得以体现。(三)人才培养目标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决策,培养与电力行业发展、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从事火力发电厂建设、检修、运行、调试和技术管理,具有良好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三、建设内容与举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跟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依托电力行业发展形势,源于多年积累,建立校企融合的“双岗、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双岗”是指通过探索与实践,将毕业生就业岗位划分为运行和检修两个重点岗位群。“五对接”是指教学设计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电力生产建设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对接;校内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进行监控评价、共同进行硬件建设,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从培养目标入手,以毕业生关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毕业生就业“双岗”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培养方案设计,邀请来自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设计,并形成闭环,相对稳定又动态灵活,不断补充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适应不同企业动力技术岗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建立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实行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等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学生从业岗位群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又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的个人拓展空间。探索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延续与衔接,论证和调查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制的校企合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贯通人才培养通道。2. 围绕职业核心素质培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体制与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由专业带头人负责、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工作。开展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和提出对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分析,明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依据“五对接”的原则,建立围绕职业核心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际情况进行课程重新整合,保持传统与发展相结合,形成三个模块:“以职业岗位核心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理论课程模块,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验实训模块,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的三个模块总体框架如图。根据工学交替要求,进一步加强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评审,充分考虑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关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突出核心课程的建设。课程设置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考虑专业的延伸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电力行业内外对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 理论课程模块围绕职业核心素质,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实验实训教学模块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训练为主体,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应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或顶岗实习,实现教学过程与电力生产建设过程对接。 3.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由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检查督导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听课考核系统、毕业生质量调研等构成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自上而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信息采集网络,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校企共建实训教学运行管理体系。从教学运行方面建立实训教学的计划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运行体系;从教学管理方面,建立设备检修、设备维护、教学耗材、安全检查等保障体系;从资产管理方面,建立实训室设备资料、资产统计体系。根据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特点,构建顶岗实习等校外教学环节管理制度,由兼职教师、学校实践教师和企业三方参与对岗位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实施全过程监控、指导和考评。不但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考查学生的实习态度、工作作风、诚信、遵守纪律、遵守操作规程情况等。逐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有关制度;建立课程标准、质量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课程建设顺利进行。(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1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热动专业的核心课程,都要将行业标准以及职业素养的要求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确定核心课程知识和能力要素标准,开展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剔除过深的理论知识,随时补充新知识,优化课程内容根据行业需求,增设安全实训、现场规程导则等课程。加强实践环节,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思路开展课程设计,按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考试大纲相互融合的思路制定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设计内容和核心能力要求,组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编写以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材、开展多媒体课件和实习实训设施等教学资源建设、能正确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考核方案设计,完成一轮教学实施后,组织学生、企业和教师开展三级评价制度,查找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组织由企业专家参加的课程分析研讨,针对教学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改进建议,进一步优化核心课程内容。重点建设泵与风机及安装检修、汽轮机设备、锅炉设备、热力发电厂汽轮机设备检修、锅炉设备检修等六门课程。2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包括课程标准资源、专业标准资源、教材、授课教案资源、课件、教学录像资源、专业素材库、案例、课程考核评价等资源。组织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6门基于工作过程校本教学教材,在知识点、技能点的分配上,突出技能培养。重点开发音像教材,组织专业教师在现场机组检修时到现场录制主要设备检修的操作过程,编辑制作教学录像,实现共享优质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录像教材、教案案例课件专业素材库考核评价教学资源3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电力生产建设过程对接。根据专业课程不同性质、不同标准,不同内容,实施参与式、探究式学习;通过现场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环境熏陶、情景体验教学方法。对不能到现场进行教学的课程或实训,采用模拟教学或仿真教学,探索一条适应电力类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考核形式多样化:采用开卷、闭卷、笔试、论文与答辩等考核方式;实践性、操作性的考核采用口试、操作、报告等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行考核方式过程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把评价贯穿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但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充分体现出能力的培养。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企业完成的顶岗实训等实践教学,由企业和社会进行评价,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学导向,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三)开展教学团队建设1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优先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教学改革、技术开发、专业建设方案的制订等项目,解决所需的设备和仪器、场地等问题;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活动;优先安排国内访问、教学培训和新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通过新技术培训、下厂实践、仿真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学术交流、主持教研、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专业水平、教学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要求是在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企业专家,能够胜任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主持并完成1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建设或1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能站在火力发电领域发展前沿,把握电力行业技术变革方向,对专业建设有很强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培养骨干教师要求是达到“双师”素质教师标准,精通生产流程,熟悉设备结构,掌握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电力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具有应用本专业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能力,并能按照新设备试运行方案进行试运行和试验。保持骨干教师比例保持在70%以上。2加大“双师”结构教师的培养力度坚持教师轮岗制度,每学期选派2名专业教师到仿真室、实习实训室工作,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探索具有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特色的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师资建设途径、方式和管理模式。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实践锻炼的制度。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要求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到企业一线实践1个月以上,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兼接合,改善“双师”结构。实现教师队伍从“理论授课型”向“技能教练示范指导型”的转变。在实训教学方面与华电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华电哈尔滨第三发电有限公司、华电哈尔滨发电有限公司、哈尔滨华欣热电公司合作,建立兼职教师的人才库。两年内,聘请5名水泵检修实训指导教师、5名阀门检修实训指导教师、4名锅炉设备检修实训指导教师、4名风机检修实训指导教师,使兼职教师的总人数达到24人。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加强兼职教师的上岗培训。采取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即一个专任教师对一个兼职教师。培训内容包括:实践教学指导基本方法、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高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等。同时专兼教师也可以相互交流专业技能的学习。依托行业,探索一种学校满意、企业支持、兼职教师乐于参与的合作机制。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聘任方式,由行业、企业推荐兼职教师。并与兼职教师签订教学协议,明确兼职教师的职责、义务及劳务报酬标准。兼职教师有权利和义务就其所担任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建议和要求,使兼职教师成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纽带,成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成为学校人才培养需求信息的提供者。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制定实施培养计划,组织新教师上岗培训,系统学习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等知识。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训练教学技能。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升教师学历水平,每年引进12名研究生。使青年教师硕士学位比例达到80%以上。重视其师德教风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养成。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能力,使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主力。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双师”型骨干教师12人,专职教师中95%以上达到“双师”素质教师标准。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基础,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综合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四)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本着校企共建、共管、共培、共享宗旨,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明确,企业为专业学生提供“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岗位,为学校提供一体化的教学实例和生产任务。保证学生实训质量和技能提高。建设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规范,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规范化提供依据。共建: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常态工作制度,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管:实训基地管理与企业管理相融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工学结合”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校企共管、责任共担,使学生更早的适应企业管理模式。调整校企合作组织设置,细化校企合作组织职责,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岗位设置,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共享:学院在自身提高的同时,在人才培养、在岗职工培训、技术推广应用、继续教育等方面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反哺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及技术等方面给学院办学支持。共享双方人才、设备、场地、成果。共培:企业在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职工,培训新产品的使用、维护及操作等工作。(五)改善实训基地条件1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运行和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多元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辅导教师管理制度、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建设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通过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实习基地管理规范,运行流畅。环境建设:以真实职业环境规划校内新建、扩建、重建实训室,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按照系统流程对设备进行布局,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为目标,按岗位标准执行安全规程、操作规程、运行规程等规定,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开展实训操作,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规范,体现出职业性和生产性。加强实践教师培训力度,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要求实践教师从设备定货、生产过程监制、安装调试整个过程全程跟踪,分批指派教师到设备制造厂家参加学习,利用电厂热力设备检修时间下厂学习设备检修操作工艺,提高实践教师技能水平,适应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需要。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中厂”。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将设备选型、技术参数等与企业设备相一致,构建真实现场工作环境,符合电力生产流程和作业操作标准,能实现基于电力生产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教学,达到标准化的“校中厂”。在现有基础上,根据专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训练项目要求,重点建设热力设备检修方向实训中心,完善热力设备运行方向仿真实训中心。完善校内运行方向仿真实训中心建设:根据需要,建立生物质发电仿真实训室,发电脱硫脱硝装置仿真实训室,以满足从技能鉴定、培训和教学需要。校内热力设备检修方向实训中心建设:建设2228平方米的热力设备检修方向实训中心。新建锅炉本体设备检修实训室、轴承检修实训室、水泵检修实训室、风机检修实训室;重建电厂设备模型实训室、汽轮机检修实训室、阀门检修实训室、对轮找中心实训室等。实训设备投入本着高起点、高标准,保证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与现场设备接轨,达到“校中厂”标准。建设与现场相近的检修环境,采取与现场相同的检修流程和管理规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清晰设备真实结构、掌握真实检修工艺,提高学生真实能力。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厂中校”。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巩固并发展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计划新建国电哈尔滨平南热电厂、龙煤鹤岗热电厂、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公司等7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积极与华电哈尔滨热电厂、华电哈尔滨发电有限公司、华电哈尔滨第三有限公司、鲁能煤电化开发有限公司、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大唐七台河第一发电有限公司、华电富拉尔基发电总厂等十多家企业加强合作,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重点建设华电哈尔滨热电厂、华电哈尔滨有限公司、华电哈尔滨第三有限公司、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公司、哈尔滨华欣热电公司等五家校外实训基地,投入资金在电厂建立“电力生产典型性事故分析与反事故演练”基地和“电厂辅助系统设备检修” 基地,真正实现“厂中校”的建设目标。(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做好行业服务。进一步发挥学院在行业培训工作中的作用,主动承担黑龙江省电力行业管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任务。进一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企业一起进行技术性研发,使其成果为生产实际服务。完成建设后,仿真中心将成为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机组最全,设施最完备的运行实训基地;检修实训将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设施最先进,操作项目最多的训练中心。可以为新建大型火电厂运行人员、老电厂新增脱硫、脱销设备运行人员、电厂运行人员岗位提升或转岗、为热力设备检修人员、转业军人岗前提供培训,成为黑龙江省电力生产企业重要人才输送基地和在职员工培训基地。2做好社会服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去,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为地方提供热能动力设备的技术服务、培训工作。共享实训设备和师资,做好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工作,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通道。努力为本校独有专业毕业生提供学历提升服务。培训新能源电厂检修、运行人员及从事生物质电厂工作农村劳动力。 3做好技能鉴定工作。学院有着在黑龙江省能源动力类鉴定工种种类最多的技能鉴定站,可组织仿真机组大赛选手模拟训练与比赛、热力设备检修技能大赛选手模拟训练与比赛。我们继续优化鉴定手段,拓展鉴定层次、开发新的鉴定工种,更好的为行业、社会服务。四、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期为2年(2012年2013年),项目建设进度详见表2表2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项目进度表建设进度建设内容2012年度2013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聘请企业专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 “双岗、五对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 根据行业标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标准;4.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实施及管理办法1.引进企业文化,在育人中融入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推进素质教育;2.完善“双岗、五对接”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3.探索专业技能、素质评价标准;4.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配套管理办法和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合作机制建立1.重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成员职责;2.探索人员互聘机制,结合双方实际情况,拟定互聘名单和培养内容;3.成立专兼结合课程建设小组;4.开展培训和技能鉴定。1.总结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经验、深化校企合作;2.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机构的各项保障体制;3.实施校企互聘,构建双师培养平台;4. 校企共建检修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1.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2.培养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2%;3. 聘请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达2:1;4. 选派5名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1. 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 2. 培养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5%;3. 从企业引进12名骨干教师,专兼教师比例达1:1;4、选派7名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实习实训条件建设1. 与企业合作,新建“校中厂”实训室2个,重建3个实训室;2. 新建“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1个;3. 引入企业文化建设实训室文化。1. 新建“校中厂”实训室2个;重建2个实训室;2. 新建“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1个;3. 建立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专业实习的质量管理方法,形成实训的规范与标准。教学质量评价1. 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2. 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反馈工作;3. 完善教学督导组,遴选学生信息员,构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监控体系;4.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教学调查表,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制度。1. 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2. 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3. 优化督导组,遴选学生信息员,构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监控体系;4. 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教学调查表,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完善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制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为45家供热电厂提供技术支持;2.发表技术支持项目论文3篇;3.培训企业职工不少于150人;4.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不少于400人;1. 为45家供热电厂、生物质电厂提供技术支持;2. 发表技术支持项目论文3篇;3.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2项;4. 培训企业职工不少于180人;5.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不少于500人;五、绩效指标(一)预期效果按照建设目标及进度,到2013年12月,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实现融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技术培训、行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骨干作用和辐射力的国内一流的高职特色专业。(二)主要标志性成果经过两年建设,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标准。2建成“双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干的专业教学团队,达到省级教学团队标准。3完成2门精品课程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开发“工学结合”校本特色教材4部。4与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建成电力生产典型性事故分析与反事故演练实训基地。5取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六、建设经费预算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项目预计投入1447.1万元,拟由中央财政投入418.55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28.55万元。项目分年度投入预算见表2。表2 项目分年度投入预算表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合计2012年2013年2012年2013年2012年2013年2012年2013年合计2132136683681447.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2217.552217.5579.1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34403440148教学团队建设42404240164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2015201570实训基地条件改善9593550248986七、保证措施(一)组织保证 成立由学院领导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专业建设过程进行督导、考评和指导。实行阶段性目标管理,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考评,保证建设项目如期完成。使专业建设有目标、有规范、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二)制度保障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项目管理,制定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项目管理办法和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项目实施、考核、监督等相关制度,建全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制度有效执行,保证建设目标按期完成。(三)资金保障建立严格的专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专业建设计划总投入1447.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18.55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28.55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学院按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确保项目整体效益和建设目标的实现。附件2:编号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推 荐 书推 荐 院 校 * *职业技术学院 举 办 单 位 * * 推 荐 省 份 市 填 表 日 期 二零一零年六月 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二一年六月填 写 要 求一、请依据申报院校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如实填写各项。二、请按推荐书下发格式填写,原则上不加页。三、推荐书封面“编号”栏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填写。四、本推荐书请用A4纸打印,一式25份上报。1. 推荐院校基本情况1-1基本信息院校名称1 若同时使用两个以上院校名的请一并填写* *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区启用现在校名时间2001-01举 办 方省级政府 地市级政府行业 企业 其他建校时间2 指院校独立设置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时间2001-01院校性质公办 民办建校基础3 指院校成为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前的办学基础,例如学校合并升格前的一所或多所学校名称市职工化工学院、市化学工业学校、市仪电自动化学校、* *党校通信地址市北辰区西堤头邮 编300402学校网址www.*法人代表信息姓 名*职 务院长办公室电话*-*131传 真*-*131手 机13*318E-mailBh*联系人信 息姓 名*职 务常务副院长办公室电话*86846812传 真*86846817手 机18*6616E-mailYl*91-2基本状态占地面积(亩)722.5建筑面积(平方米)*2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人数普通高中起点6843全日制普通中职在校生人数中职起点981全日制五年一贯制在校生人数90其它4 请具体说明学生类型5仅指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专业教师单独招生90全日制成人高职在校生人数0非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注册人数526全日制成人中职在校生人数0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注册人数191全日制普通本科委托培养在校生人数0以上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主要形式业余全日制成人本科委托培养在校生人数02009年度非全日制培训人次11081教职工总数6972009年度非全日制培训主要类型行业委托培训专任教师数478专任基础教师数70兼职基础教师数0专兼教师之比10专任基础教师授课课时数15066兼职基础教师授课课时数0专兼授课课时比10专任专业教师数408兼职专业教师数5144专兼教师之比10.35专任专业教师授课课时数92664兼职专业教师授课课时数12490专兼授课课时比10.14现有专业数36已招生专业中工科专业数312010年招生专业数34“3+2”专业数4在校生中参加自考本科教育人数0在校生中参加远程本科教育人数0自考或远程教育主要组织形式(续1)1-2基本状态全日制普通高职招生就业相关数据2007年2008年2009年招生人数普通高中招生240922032231“三校生”对口招生105175177“32”招生215101208五年制第4学年150900其它4000第一志愿上线率100%100%100%新生报到率85%82.87%92.2%毕业生人数2466 3626 2830 初次就业率695%95.58%96.68%所在省份平均初次就业率791.15%91.27%92.21%主要就业区域、河北、北京、山西、内蒙、青海主要就业领域化工、医药、石化、航天、核工业、冶金、港口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万元)35780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6136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