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五力模型”的技工短缺问题分析.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五力模型”的技工短缺问题分析.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五力模型”的技工短缺问题分析.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五力模型”的技工短缺问题分析.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五力模型”的技工短缺问题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五力模型”的技工短缺问题分析摘要技工短缺问题已经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影响。就修正的波特“五力模型”对技工短缺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后看到,技工短缺不是单一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是整个系统出现了协调发展问题。技工短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转化无效性或低效性,在不改变整个培养和用工体系的相互关系情况下,增加技工培养的有效性是解决当前技工短缺问题的较好选择。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制造业单位产值劳动需求量减少,从而导致技术工人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建议当地政府在就业总量和结构上采取系统协调的对策。关键词五力模型;技工短缺;有效转化;系统性一、引言技工短缺问题,也常被称为“技工荒”,自2001年起席卷全国,至今盘旋不去。2006年首届中国农民工信息化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东南沿海三大制造业基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全部面临技工短缺的危机。甚至作为全国第二大劳务输出省的湖南省,也发生“技工荒”。对于“技工荒”的问题的分析,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对策。蔡盬、王德文认为这反映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有限剩余”的阶段。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口就业结构也应该随之适应和调整。李福来认为主要是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学校应准确定位,选择恰当的教育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师资,打造特色精品专业。李瑞梅则认为“技工荒”出现的根源在于现行教育体制和现有教育条件严重制约技工培养。存在许多不利于技工成长的社会复杂因素。此外技能人才使用上存在不够科学、较为粗放的做法。广东省劳转办、省劳促会办则根据调查认为“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技工荒”与企业发展的“低技术陷阱”有关。王佳伟认为“技工荒”现象实质是劳动力结构性相对短缺,其根源除了收入分配制度缺陷、劳动力市场监管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外,一个不易被注意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超低价出口竞争。针对大学出现“技工学校”与技工短缺并存的现象,王笃田认为应该改变教育投入的分配和使用,使技校、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各司其职。本文认为要从系统的角度,多方合作的视角对技工短缺问题加以研究。通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技工短缺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到技工短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转化无效性或低效性。在不增加其他要素较大投入或机制较大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技工培养的有效性是解决当前技工短缺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二、技工培养的“五力模型”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是当今战略管理学科的主流。该学派最著名的分析方法是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1980)。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行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分析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和潜在进入者等五种因素,选择具有潜在高利润率的行业。这五种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同时决定着行业的最终获利能力。此模型的不足在于过于强调上下游产业间的谈价能力,而忽视产业链上下游间产品需求量及产品技术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及其五力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轻视产业上下游间、同行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或战略协作的重要意义。若产业上下游企业均只盯着短期利益,都希望更大的打压对方价格,长远看并不利于产业发展。从技工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看,可以得出以下修正的五力模型(如图所示)。与原五力模型相比,我们增加了社会和政府两个环境因素,去掉了替代产品和潜在进入者,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单一变为双向多重关系、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关系。1.学生及家庭作为技工的供应方,向学校及培训机构提供生源。在我国现有的技工学校中,生源主要为初中生、高中生,生源地主要为城镇和乡村。学生具有自主择校的权利。2.用人单位作为技工的购买者,主要为工业制造企业。作为技工的使用方,招收由学校及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做技工。因为企业之间还存在技工的跳槽和流失,所以存在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3.技工学校处在转化系统当中,作为潜在技工的孵化地,与前两者共同构成技工的转化系统。现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生源的争夺和就业的竞争。考虑到目前在一个地区技工学校的数量相对较少,技工学校之间竞争不大,学校与前后两者都是双向互动关系。技工学校与学生及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学生的进校就读,另一方面学生中途辍学和退学。技工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招工,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和企业存在合作和契约关系。4.社会和政府作为转化系统的宏观环境分别对转化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进行影响、指导和规划。修正的模型用“社会”和“政府”代替原模型中的“潜在的新加入者”和“替代者”,主要考虑到技工的培养中,普通高校和高职要么不能成为替代者,要么加入竞争的政策壁垒较高,即使有些高职和专科院校能成为“潜在的新加入者”,但是他们之间的竞争也更像是“行业现有的竞争”。本文认为学生家庭的供应、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录用是技工转化的主价值过程,而社会的观念和政府的引导是辅助价值过程。所谓的有效转化是指从学生家庭的供应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用人企业的正向流动的顺畅,中间不产生大的逆向流动或“系统漏出”。三、五种力量间的关系分析依据需求决定供给的市场法则,在技工培养的五力模型中,用人单位作为“购买者”决定了技工整个培养方案的规模和质量。因此,我们的分析思路应该是从需求方到供应方,从主价值过程到辅助价值过程。1.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竞争。用人单位作为技工使用的最主要客户,对技工的需求和要求是整个系统的潜在标准。(1)买方使用的集中程度。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期望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尤其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努力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技工的短缺势必影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而企业现有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技术等级偏低,技能单一,高级技能人才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严重短缺,创新能力较弱。由此可见,用人企业对技工,尤其是熟练和高级技工的需求集中程度是高的。(2)买方的成本。由于中国企业长期实施低价出口竞争策略,只重视短期利润,忽视长期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一方面造成企业因短缺产业劳动力而不能按时完成出口订单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大量工人因不能承受极低的不足以维持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工资和恶劣的生产条件而辞工或待业。这两方面使企业处于两难的处境。即使在严重缺乏工人的情况下,仍然不能通过大幅度提高工资以吸引工人,因为企业间产品的高度同质性,企业产品的价格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是一种稳定客户关系的主要砝码。出现“技工荒”的沿海发达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低制造技术的不良循环经营过程。(3)转换成本与转化有效性。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比较类似,转换成本较低,所以企业可以购买到类似标准的或非歧异性的产品。另外,买方有后向整合的现实威胁,即企业确实有不经过技工学校,自己直接招农民工进行培训或招收从别的企业“跳槽”来的员工的可能。但毕竟,自己培训成本高、风险大。从购买者掌握信息看,一般来说,企业可以很容易获得技工数量和价格方面的信息。从技校毕业的学生获得企业岗位比较容易,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低成本、高消耗”。年轻的毕业生很难在这样的一个岗位停留教长时间,而一名高级技工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工作积累才能培养出来。由于毕业生与企业很难达成这样一个默契,许多毕业的技工学生可能因此而流失,之前我们称之为“系统漏出”。流失的数量和比例是衡量整个技工培养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2.技工学校的培养和竞争。尽管学校不是以盈利为主的组织,但是也同样需要追求效率和效果。尤其是民营学校,更要考虑长期的生存问题。(1)竞争对手数量和势均力敌程度。波特认为,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将增加行业内竞争的力度。1996年以来,高级技工教育实现了高速发展,到目前为止,除各省城有较为集中的高级技工教育外,各地级市均有1至2所高级技工学校。据统计,各类从事高级技工教育的学校总数已由1996年的30所增加到2005年的800所。(2)歧异或转换成本。单从培养模式、专业和投入来看,各技工学校应该差别不大。而技工学生的转换成本是很高的。因为按照现有模式,学生一旦进入某技工学校,不会再去寻找新的学习机构。技校、高职和专科学校的门槛要求也大不相同。这就减少了技工学校间的竞争程度。但从就业方面来看,用人单位,尤其是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并不在乎学生的来源,提供的岗位要求也大同小异。因此,在校的毕业生就业环节存在激烈的竞争。(3)进入和退出壁垒大小。与高职、高等院校相比,技工学校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并不大。诸如专用性资产、退出的固定成本、感情障碍以及政府限制等方面问题都不大。(4)培养的有效性问题。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从技校招收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技工,在校学习的3年基本还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教育。加上现在技校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奇缺;学校资金有限,大多数技校还建不起适应教学需要的技能实践基地,更不用说数控等机械设备。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培养出来的“蓝领”不可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跟不上,结果就是培养出的大批技工人才流失到了其他类型的企业里去,许多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并没有从事技工岗位工作。这其中的原因仅从学校来看,一是能力不够,即学校没有培养符合用工企业岗位需求的学生,毕业的学生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二是缺乏意愿,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用工单位提供的岗位操作。无论是何种原因,毕业学生从技工单位流失或“漏出”是对传统技工学校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性的揭示。有效职业教育主要涵义在于:一是学校能及时培养符合企业技能需要的职业技术毕业生;二是这些毕业生能够并愿意在企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不会流失。搞好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需要三类学校: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独立学院(三本生)。职业教育能有效推动增加技工供给,解决近期最突出的劳动力供求矛盾,技术工人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浙江等地区制造业结构性就业矛盾最为集中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增加技术工人的供给,缓解技术工人的供求矛盾。3.学生及家庭的供应心理。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使职业教育沦为次等教育。大学成为难以更改的人生必需过程,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同时,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社会声誉降低。学生就读技工和职业学校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碍和风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过半中学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其中,52.3%的中学生认为“自己适合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他”,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会同意”。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前景,中学生中29.9%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收入比较低;25.3%的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进不了政府机关;13.5%的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职业学校;11.5%的认为学职业技术只能当工人,社会地位低。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已形成这样一种印象,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接受次等教育,上职业院校没有前途,许多家长宁可花大钱送子女到就业前景暗淡的大学,也不愿“屈尊”选择淘汰机制下的职业教育。据权威部门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经济状况调查分析,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中80%以上是农民子女、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读完初中后宁愿进入社会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原因要么是因为难以支付继续学习的费用,要么是因为国家投入十分有限,职业学校教学设施、操作设备、高技能教师、学生实训实习设备严重短缺,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职业技能较少。4.社会的观念。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话在社会上传扬很广,但客观而言,在用工制度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等级”现象。“技工荒”的成因很多,其中对技工的价值评价有失偏颇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技工的价值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相关利益,所以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的社会把“白领”和“蓝领”当作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区别对待。一个有着可观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另一个则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用工等级制”使得社会上对一线工人的价值难有正确的认识,觉得做工人不光彩。这又相应地带来了“教育上的等级制”,本科以上的专业设置日益倾向于社会上的所谓“白领”工作领域,热门专业一波又一波,一线操作技术教育难以进入“高学历教育”的布局安排之中。而职校中专由于天生的局限,活力不足,特色不够,生源结构难以提高,直接影响到产业工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5.政府的投入。职业教育目前发展落后,其中原因有“轻末技”的传统观念作祟,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2004年广东中等职教经费支出仅占全省教育经费支出的3.6%。在高等学校全面扩招,批量生产眼高手低毕业生的窘迫现实下,政府部门应当尊重市场逻辑,多多扶持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的技工人才。(1)改变对于职业教育态度。教育重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适用的人才资源,实用性是一个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恰恰在这方面具有优势。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之初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没有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低,社会的认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