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10篇说课稿.doc_第1页
浙师大10篇说课稿.doc_第2页
浙师大10篇说课稿.doc_第3页
浙师大10篇说课稿.doc_第4页
浙师大10篇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xxx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时间和位移,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时间和位移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介绍了描述质点运动的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本节内容是学习直线运动知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时间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才能更好的掌握有关运动的问题。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本节课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经部分涉及到,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加深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的理解。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位移、路程、时刻和时间间隔。2)知道矢量和标量,知道位移是矢量。3)掌握矢量相加的法则。1.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出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2)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与位移及其方向。3)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四、 重难点: 重点: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位移和路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五、教法学法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 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的能力。教学过程 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六大部分: (1)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约5分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提问诱导方式引课,向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仅仅用前面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约22分钟) 时间和时间间隔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生活中的事实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例如:早上第一节上课的时间是7:30;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这些时间表示的含义,最终归纳得出时刻和时间的概念。 路程和位移 在同学们对时间和时间间隔的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以生活中的事实为例,集合多媒体展示,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为了准确描述运动,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即位移。并从概念上区分位移和路程这两个物理量。 三、矢量和标量 矢量的教学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力、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基础。在教学时,同样采用生活中的事实为例,集合多媒体展示的教学策略,从矢量概念出发,分析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并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何为矢量、何为标量留下深刻印象。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要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维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五、课堂小结:(大约4分钟)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六、布置作业:(大约1分钟) 布置作业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物理知识结构的作用,最后能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程度。 板书设计 1.2时间和位移 时间和时间间隔时间: 时间间隔: 路程和位移路程: 位移: 矢量和标量矢量: 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第二题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xxx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 本节课首先引入了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的概念,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最后又强调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速度这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 (2)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3)注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 1.过程与方法(1)观察物理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速度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 (2)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并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四、 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五、教法学法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观察比较法就是通过各个相互联系却又不同的物理量之间的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法 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的能力。教学过程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5大部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5分钟)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提问方式引课,使其明确学习这堂课的目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对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约20分钟) 速度的物理意义: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片,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 速度的定义: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讨论,引导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老师不断提出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速度的计算公式: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因为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所以在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时,要引导学生逐步的进行推导,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3. 课堂检测与评价(约10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4归纳总结 (大约4分钟)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布置作业 (大约1分钟) 布置作业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物理知识结构的作用,最后能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程度。 板书设计 1.3运动的快慢速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二、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第三题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xxx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分析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加速度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矢量概念,是对速度矢量的再次抽象 在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2.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和速度的概念,初步学会了比值定义的方法,仿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既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和公式(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4)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值定义法,进一步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2)通过对速度变化快慢描述的探索过程,体会一个量的变化与变化快慢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作风,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中4、重点与难点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1)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2)利用图像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5、教法与学法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的能力。6、教学过程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约5分钟) 因为通过旧的知识的复习,类比联想,能让学生温故而利于接下来的知新,所以我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新课教学(约22分钟)1.加速度 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更自然的体会速度的变化。从而引出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所以,这里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汽车、摩托车、旅客列车速度变化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讨论他们之间的速度变化,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2.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所以,我会设计实例,即汽车加速、减速的不同情况,来引导学生得出加速度和初速度方向的关系。 3.从v-t图像看加速度 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能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先在图像中标出速度等早就学过的物理量,再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推导出加速度在图像中的表示。4、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约10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我布置了2种作业,一是课后题,而是开放性题目,写一篇关于重力的科学小论文。7、板书设计1.5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加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0vvvatt-D=DD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2/ms二、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加速度的方向与的方向一致vD加速:a、v同向减速:a、v反向三、从v-t图像看加速度第四题 自由落体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xxx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由落体运动,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因此本节课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会应用相应的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推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归纳的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 4、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特点、规律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学生以演示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约5分钟) 因为通过旧的知识的复习,类比联想,能让学生温故而利于接下来的知新,所以我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本章第一节小车运动的研究方法和匀变速运动的规律,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新课教学(约25分钟) 1.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深刻揭示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我将进行演示实验,用牛顿管演示,使学生得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结论。 2. 自由落体加速度 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3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约10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我布置了2种作业,一是课后题,而是开放性题目,写一篇关于重力的科学小论文。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自由落体运动一、 回顾 1、匀变速运动的规律二、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性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重力加速度 四、运动规律 V=gt H=212gt 第五题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物理071班的沈宇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1.教材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1节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问题引入力、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并介绍了均匀和非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教材将重力放在最前面介绍,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简单介绍。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让学生对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有一个总的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的力,如弹力、摩擦力、库仑力做好准备。2.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把重点放在其他知识的讲解上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掌握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2).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2)课堂实验(3)比较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用力的观点更本质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学会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认识不同性质力的作用范围4、重点与难点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1、力的特性的理解 2、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3、重力的方向 难点:1、重心的概念 5、教法与学法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的能力。6、教学过程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约5分钟)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三要素和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约22分钟) 1.什么叫重力、重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2)科学猜想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2.重力的方向 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教师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然后作出重力的示意图。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这四种力的性质和区别 5、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约10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四、板书设计 3.1第一节、重力力的相互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第六题牛顿第一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物理071班的沈宇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1.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4章第1节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所教班级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 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体会科学思想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4、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5、教法与学法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的能力。6、教学过程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论断,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二)新课教学: 1、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2、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这让学生生科理解牛顿的“站在巨人肩膀上”这句话的含义。 3、牛顿第一定律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4、惯性与质量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通过现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布置作业、巩固升华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四、板书设计 4.1牛顿第一律1、理想实验的魅力(1)伽利略之前的错误认识。(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2、牛顿物理的基石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惯性与质量(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第七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xxx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1节内容。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静电场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教材把“电荷守恒定律”单列一节处理,目的是要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可见本节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2.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电荷的概念,对电荷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物质带电的本质、“守恒”的概念十分模糊。因此,将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中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2)过程与方法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2)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4、重点与难点重点:对物质带电本质和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难点: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的分析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学生以演示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三、教学过程 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6大部分: 1、引入新课(约2分钟)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激发学生的对静电场的学习兴趣,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电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图片和一影片片段,让学生意识到电的重要性。 2、电荷的教学(约6分钟) 为了使学生知道自然中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了解物理学思想的严谨,我将通过使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产生的电荷来演示带有同种电荷的小球相互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小球相互吸引的实验,说明自然中存在两种电荷 3、电荷守恒定律的教学(约20分钟) 电荷守恒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所在。因此,为了使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我将演示摩擦起电,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摩擦带电的本质。为进一步加强说服电荷的守恒定律,我将演示另一种起电方式感应起电。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对感应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最后,总结物质起电的本质及得出电荷守恒定律。4、元电荷的教学(约6分钟) 首先阐述存在元电荷的事实,并讲述事实说明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方便学生理解元电荷的概念,并对电荷量子化有初步的体会。5、课堂检测(约5分钟) 通过课堂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6、布置作业(约1分钟) 为了学生学以致用、强化巩固提高本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知识点,布置学生课后作业。课本中的问题与练习的1、2、3、4题。四、板书设计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电荷的种类:有且只有两种 二、电荷守恒定律 1.摩擦起电及本质2.感应起电及本质3.电荷守恒定律三、元电荷第八题库仑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xxx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库仑定律,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库仑定律是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这一章教材导入“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定性实验,再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万有引力是否有相同的形式,引出点电荷理想模型、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述及其表达公式。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不仅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2.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对同种电荷间相互排斥,异种电荷间相互吸引已有初步的了解。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抓住了这一特点,突出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1)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量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2)了解库仑扭秤实验。 (3)知道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述及其公式表达 1.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演示实验,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多少以及电荷之间距离大小的关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科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4、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对点电荷的理解 难点:库仑定律的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 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学生以演示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三、教学过程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旧的知识的复习,类比联想,让学生温故而利于接下来的知新,同时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因此,我将会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回顾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知识。 (二)库仑定律的教学(约20分钟)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定性实验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根据前面的分析以及知识回顾的铺垫,通过演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定性实验,使学生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多少以及电荷之间距离大小的关系。 再通过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万有引力是否有相同的形式,引出点电荷理想模型、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述及其表达公式。使学生把力学和电学联系起来,更好的理解库仑定律和明确点电荷的理想模型,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约10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的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 (四)精练小结、布置作业(约5分钟) 采用课堂小结的方法,使学生对库仑定律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电荷的整体印象。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学生做课后习题。而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相关资料。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库仑定律一、知识回顾 二、库仑定律 1. 理想模型:点电荷2. 库仑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公式表述3. 静电力常量k 4.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和简单应用第九题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xxx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1.教材分析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是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包含了电源、恒定电场、恒定电流三方面的内容,由于学习内容偏向理论,没有太多的演示实验。其中恒定电流的计算是本节的重难点。本节课是本单元教材的基础,学生学好这一节课对以后有关电学知识的学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部分电学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思维,本节课将会以趣味物理的形式进行,本节课涉及到定量的计算,比较难理解,因此它高中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并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4、重点与难点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恒定电流的相关计算 5、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诱导和讲授。本课将通过教师的提问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讲授就是通过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得高质量的学习。6、教学过程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约3分钟)因为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我首先以闪电和小灯泡的实例导入新课,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新课教学(约25分钟) 1.电源 为了使学生理解电源产生的原理,提高自学能力,我在引入新课后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电源”的内容,然后采用多媒体这一比较直观的展示方法,向学生呈现电源产生的过程和原理。2. 导线中的电场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这一比较直观的展示方法,向学生呈现这一理解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微元法和矢量叠加的方法,探究导线中电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出最终导线两侧积累的电荷将达到平衡状态,也就是本节可课的重点与难点恒定电流。3、恒定电流 强调,电源电场和导线两侧的电荷共同叠加产生电场。通过师生分析,建立起恒定电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稳定分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q=It。并对其单位等进行讲授。 4、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例题的检测与评价(约10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我布置了2种作业,一是课后题,而是开放性题目,写一篇关于重力的科学小论文。7、板书设计第一节、磁感应强度 一、电源 1概念2特性、特点二、导线中的电场 1概念2特征、特点3与点电荷的静电场的不同三、恒定电流 1概念2特性、特点3例题第十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