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1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1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1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1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第1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 HY/T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 第 1 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 The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disasters observations Part 1: Marine environment disasters observations (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国国家家海海洋洋局局 发 发布布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调查的仪器设备3 5 风暴潮灾害调查3 5.1 调查主要内容3 5.2 调查方式与方法3 6 海浪灾害调查5 6.1 调查主要内容5 6.2 调查方式与方法5 7 海冰灾害调查6 7.1 调查主要内容6 7.2 调查方式与方法6 8 调查资料整编7 8.1 原始资料整编7 8.2 成果资料整编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表 8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统计表 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海浪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调查统计表 .1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海浪痕迹调查表 .11 附录 E(资料性附录)海浪灾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 .12 附录 F(资料性附录)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清灾害调查表 .13 附录 G(规范性附录)风暴潮灾害调查报告内容与格式 .14 附录 H(规范性附录)海浪灾害调查报告内容与格式 .15 附录 I(规范性附录)海冰灾害调查报告内容与格式 .16 前 言 HY/T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分为四个部分: 第 1 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 第 2 部分:海岸带地质灾害调查 第 3 部分:海洋生态灾害调查 第 4 部分:滨海湿地退化和人为灾害调查 本部分为 HY/T 的第 1 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G、附录H和附录I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 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宝辉、许富祥、叶琳。 海洋灾害调查规范海洋灾害调查规范 第第 1 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部分:海洋环境灾害调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近海海洋调查中风暴潮、海浪和海冰海洋环境灾害调查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沿海海洋环境灾害调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156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 GB 12460 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 GB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水文观测 GB 12763.3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气象观测 GB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4914 海滨观测规范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 17501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GB/T 17839-1999 警戒潮位核定方法 GB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风暴潮灾害术语和定义 3.1.1 风暴潮风暴潮 storm surge 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强风和气压骤变)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注:改写 GB/T 19723.12005,定义 2.1 3.1.2 天文潮天文潮 astronomical tide 由月亮、太阳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而产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 3.1.3 风暴潮灾害风暴潮灾害 storm surge disaster 风暴潮引起的沿岸涨水造成的灾害。 注:改写 GB/T 19723.12005,定义 2.2 3.1.4 风暴潮漫滩风暴潮漫滩 stormsurge inundation 风暴潮与天文潮叠加淹没海岸线以上陆地的现象。 3.1.5 风暴潮漫滩范围风暴潮漫滩范围 range of storm surge inundation 一次风暴潮灾害过程,潮水淹没海岸线以上陆地的最大范围。 3.1.6 警戒潮位警戒潮位 warning tide level 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险情,须进入戒备状态,预防潮灾的发生的潮位 值。 注:改写 GB/T 19723.12005,定义 2.4 3.2 海浪灾害术语和定义 3.2.1 风浪风浪 wind wave 风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 GB/T 159201995,定义 4.38 3.2.2 涌浪涌浪 swell 风浪离开风作用海区后,或风作用海区内风速急剧下降或风向急剧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 GB/T 159201995,定义 4.49 3.2.3 近岸浪近岸浪 coastal wave 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到岸边浅水区,受海底地形的作用而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 3.2.4 海浪海浪 ocean wave 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由其演变而成的涌浪和近岸浪。 注:改写 GB/T 159201995,定义 4.1 3.2.5 海浪灾害海浪灾害 wave disaster 因海浪引起的船只损坏和沉没、航道淤积、海洋石油生产设施和海岸工程损毁、海水养殖业受损 等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GB/T 19721.22005,定义 3.2 3.2.6 有效波高有效波高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某一时间段内观测到的波浪连续记录,将连续记录中波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 1/3 的大波 波高平均值。 注:改写 GB/T 159201995,定义 4.1 3.2.7 灾害性海浪灾害性海浪 disasterous wave 波高大于等于 4m 的海浪。 3.3 海冰灾害术语和定义 3.3.1 海冰海冰 sea ice 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它还包括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 和冰川冰。 GB/T 19721.32005,定义 2.1 3.3.2 固定冰固定冰 fast ice 沿着海岸形成、与海岸或海底冻结在一起,不能做水平运动的海冰。 3.3.3 流冰流冰 floating ice 漂浮在海上,能够随风和流而运动的海冰。 3.3.4 海冰灾害海冰灾害 disaster of sea ice 因海冰引起的航道阻塞、船只损坏和沉没、建筑物损坏等现象。 注:改写 GB/T 19723.32005,定义 2.2 3.3.5 单层冰厚单层冰厚 monolayer thickness of sea ice 由海水直接冻结,无重叠或堆积的海冰厚度。 GB/T 19721.32005,定义 2.5 4 调查的仪器设备 调查配备主要包括以下设备: (1)GPS 定位仪:精度 5m 以上; (2)测距仪:精度1m,量程 1000m 以上; (3)数码相机:500 万像素以上; (4)笔记本电脑:主频 1.8GHz 以上,内存 2G 以上,可刻录光驱,9 芯锂电池; (5)摄像机:3CCD 彩色摄像机,影像像素在 300 万以上的高分辨率型; (6)卷尺:10m 以上。 5 风暴潮灾害调查 5.1 调查主要内容 风暴潮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风暴潮灾害损失调查以及水文、气象要 素调查。 5.2 调查方式与方法 5.2.1 调查准备工作 5.2.1.1 基本信息准备 基本信息包括调查所需要的各类图件、调查区气象、交通资料以及受灾地区验潮站的基本信息 (经度、纬度、警戒潮位值、所属单位; (1)各类图件:1:20 万地形图,1:1 万交通图和调查区所在市(县)行政区划图; (2)调查区调查期间的气象、交通、通信资料; (3)调查区验潮站在灾害发生期间的最大增水、最高潮位以及出现时间。 5.2.1.2 调查区域初步确定 调查人员应根据沿海潮位站监测的风暴潮自然变异情况,以超过当地警戒潮位最大值潮位站的所 在区域,定为待调查区域;调查人员根据初步收集到的风暴潮灾害资料(人员伤亡、漫滩、房屋倒塌 等),确定灾害所处的市、县、乡、村。 5.2.2 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 调查人员采用 GPS 定位仪、测距仪、卷尺和(摄)相机进行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调查步骤如下: (1)利用手持 GPS 定位仪、测距仪和卷尺,测量淹没区的建筑物内壁水痕高度以及潮水退去后 的垃圾线、漂浮物的经纬度,以确定本次风暴潮灾害过程的淹没高度和漫滩范围。重要建筑 物的淹水痕迹应照相或摄像; (2)风暴潮灾害区应摄(照)相记录; (3)调查内容及填表格式见附录 A。 5.2.3 风暴潮灾害损失调查 沿海发生风暴潮灾害后,调查人员应立即到受灾现场调访当地行政官员和主管部门(防汛部门和 海洋管理部门),调查了解该行政区划(镇、县、地区、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调查步骤 如下: (1)调查人员将灾害损失统计数据,相关调查内容填入调查表,格式见附录 B; (2)风暴潮袭击或淹没沿岸区域后,应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调查主要内容为人员伤亡、经济损 失和防潮设施损毁等情况。调查人员携带当地地图、GPS 定位仪、照相机、摄像设备和记录 本等,调查本次潮灾损毁的沿海海堤、海挡、闸门等沿海防潮工程并对淹没区内的财产损毁 进行定位、照相、摄像,并广泛收集目击者对灾害的实况描述,最后将调查结果归档。 5.2.4 水文、气象要素调查 风暴潮袭击或淹没沿岸区域后应进行水文、气象要素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1)高潮位调查:每次风暴潮灾过后,首先收集风暴潮灾害发生海域验潮站的潮位资料,调查了 解各站的最高潮位以及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情况;若潮位站被毁坏,则应根据潮水淹没的高 潮位痕迹估算出本次潮位的最高值; (2)风暴潮调查:根据逐时潮位记录,分离出风暴潮过程的最大风暴增水及其出现时间; (3)气象要素调查:台风(含热带气旋)或冷空气(含温带气旋、寒潮)的活动时间、强度、路 径、影响范围、登陆地点; (4)其它调查:河口岸段潮灾过程中的河流流量。 5.2.5 注意事项 在调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按要求逐项填写海洋灾害调查表中的风暴潮灾调查表; 调查中包括验潮站名称、地理位置、隶属; 潮位资料、防潮工程等地面地物高程应换算到统一的基准面,并表明所用的基准面与1985 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 收集的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应注明来源、出处,引用的极值应审查考证; 资料收集的内容力争全面、详尽,调访资料应注明调访的日期及被访者姓名、单位; 收集的资料应按照国家标准计量统一单位,并进行分类、汇总,列出目次。 5.2.6 调查报告格式及内容 每次调查工作结束后应编写风暴潮灾害调查报告。 风暴潮灾害调查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见附录 G。 6 海浪灾害调查 6.1 调查主要内容 海浪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海浪灾害损失调查、海浪痕迹调查、水文(波高、波向、周期)、气 象(风向、风速)要素调查。 6.2 调查方式与方法 6.2.1 调查准备工作 6.2.1.1 基本信息准备 基本信息准备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区(省、市、县)最新出版 1:20 万版本地形图、交通图和行政区划图; (2)调查区(省、市、县)气象、交通、通信方面的资料; (3)调查区海洋站基本状况。 6.2.1.2 调查区域初步确定 根据海浪灾害的具体情况,初步划定待调查的区域(省、市、县)。 6.2.2 海浪灾害损失调查 海浪灾害损失调查的调访单位,调查、了解和收集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如下: (1)我国近海和沿海发生海浪灾害后,应立即到受灾现场所属地区,调访当地行政官员和海洋主 管部门(防灾减灾指挥部门、海洋主管部门、海事局等单位),调查该行政区(镇、县、地 区、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了解、收集详细资料; (2)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内容及填报格式见附录 C“海浪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调查统计表”; (3)一次灾害性海浪过程发生后,应对近海与沿岸区域的灾害损失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调查主 要内容有近海与沿海经济损失、近海船舶沉损、沿海防浪设施、港口码头损毁调查。调查人 员携带当地地图、GPS 定位仪、照相机、摄像设备和记录本等,到海浪损毁的海堤、港口码 头、建筑物等沿海受灾现场进行照相、摄像、定位,并广泛收集目击者对灾害的实况描述; (4)将调查的海浪灾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录像资料作为附录 C “海浪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 损失调查统计表”的附件归档; (5)资料收集的内容应按附录 C 列举的项目全面、详尽填写,调访资料应注明调访的日期及被 访者姓名、单位; (6)“海浪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调查统计表”中未含的与海浪灾害有关的信息应另附页填写, 作为附录 C 的附件; (7)收集的资料应统一计量单位并进行分类、汇总,列出目次。 6.2.3 海浪痕迹调查 海浪灾害发生后,应进行以下海浪痕迹的调查工作: (1)调查应选在防波堤、海岸工程、港口、码头等处进行; (2)调查方法主要以摄(照)像为主,应确定痕迹所在地点(坐标),并注明发生日期、致灾因 子、海浪痕迹到达高程、海浪损毁工程设施的名称、长度、范围、直接经济损失等资料; (3)调查时应注意收集目击者的文字描述资料、图片资料; (4)调查海浪痕迹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等作为重点区海浪痕迹调查表(见附录 D) 的附件; (5)海浪痕迹调查表(见附录 D)和海浪灾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附录 E)中未含的与海 浪灾害有关项目,应另附页填写,作为海浪灾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附录 E)的附件。 6.2.4 相关水文、气象要素调查 一次灾害性海浪过程袭击我国近海与沿岸区域后,应进行以下海浪要素的现场调查: (1)近岸浪调查:每次灾害性海浪过程发生后,首先收集这一带海域海洋站的海浪观测资料,调 查了解各站的最大波高、海浪的极端状况、大浪、巨浪持续时间; (2)气象要素调查:气象观测要素为风速、风向(包括整点前 10 分钟平均风速及相应的最多风 向,日最大 10 分钟平均风速和相应最多风向及其出现时间,日最大风速、风向及其出现时间, 风速大于或等于 17.0m/s 的起止时间)、气压(本站气压、日最高(低)气压、海平面气压) 和气温; (3)致灾因素调查:台风(含热带气旋)、冷空气(含温带气旋、寒潮)的活动时间、强度、路 径、影响范围、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等; (4)调查收集的资料除按 GB 12763.2 有关规定填入原始记录表外,还应作为“海浪灾害现场调 查海浪要素观测表”的附件,海浪灾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见附件 E。 6.2.5 注意事项 海浪灾害现场调查应注意以下事项: (1)按要求逐项填写海洋灾害调查表中的海浪灾害调查表; (2)海浪痕迹的调查应选在防波堤、海岸工程、港口、码头等处进行; (3)调查的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应注明来源、出处; (4)调访资料应注明调访的日期及被访者姓名、单位; (5)调查的资料应统一计量单位并进行分类、汇总,列出目次。 6.2.6 调查报告格式及内容 每次调查工作结束后编写海浪灾害调查报告; 海浪灾害调查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见附录 H。 7 海冰灾害调查 7.1 调查主要内容 海冰灾害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海冰冰型、冰表面特征、海冰厚度、海冰密集度、海冰温度、盐度、 海冰抗压强度以及灾害特征、灾害经济损失、人员伤亡。 7.2 调查方式与方法 7.2.1 调查准备工作 7.2.1.1 基本信息准备 基本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1)各类图件:1:1 万交通图和调查区所在市(县)行政区划图; (2)调查区调查期间的气象、交通、通信资料。 7.2.1.2 调查方案确定 根据海冰卫星遥感图,天气预测确定调查日期、路线和航线。 7.2.2 沿岸观测 沿岸海冰观测主要包括海冰的冰型、冰表面特征、海冰密集度、海冰温度、盐度、海冰抗压强度 的观测。 7.2.3 岸基雷达观测 岸基雷达观测主要包括:冰量、冰型、流冰密集度、流冰水平尺度、流冰速度、方向的观测。 7.2.4 破冰船调查 破冰船调查主要包括海冰的冰型、冰表面特征、冰块大小、海冰密集度、海冰温度、盐度、海冰 抗压强度以及相关的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 7.2.5 海上石油平台观测 海上石油平台观测主要包括海冰冰型、冰表面特征、冰块大小、海冰密集度、流冰速度以及水文、 气象要素的观测。 7.2.6 遥感监测 遥感监测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是指利用遥感资料反演海冰冰厚、冰温、密集度和海冰速度。 7.2.7 海冰灾害损失调查 当海上发生海冰灾害时,及时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冰冰型、冰表面特征、 冰块大小、海冰密集度以及水文、气象要素;承灾体特征、抗冰能力、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 填入表格(附录 F)。 7.2.8 注意事项 沿岸海冰调查、雷达观测、破冰船调查、海上平台观测应同步进行,调查的文字资料、数据资料、 影像资料应注明来源、出处,调查的资料应统一计量单位并进行分类、汇总,列出目次。 7.2.9 调查报告格式及内容 每次调查工作结束后编写海冰灾害调查报告。 海冰灾害调查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见附录 I。 8 调查资料整编 8.1 原始资料整编 原始资料整编,即将原始调查、现场记录、分析测试原始记录资料进行整理装订,形成规范的原 始资料档案。 8.2 成果资料整编 成果资料整编是将原始资料按照内容分类整理,并按照统一资料记录格式整编,录入电脑形成电 子文件并整理标识。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表 调查人员在进行风暴潮漫滩调查时将观测点名称、标号、经纬度、淹没高度、照片编号、天气系 统以及填表人和审核人员姓名、填表日期等信息填入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表。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表 见表 A.1 表 A.1 风暴潮漫滩范围调查表 观测点标号经度纬度淹没高度(水痕) 照片编号 注 1:如果调查的是飘浮物痕迹,高度一栏填 0; 注 2:调查表最后一页最后一栏应给出淹没面积(平方公里) 。 xx 省(市、自治区)xx 市 xx 县 xx 镇 时间: 天气系统: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统计表 调查人员在进行风暴潮灾害统计时将灾害发生时间、致灾原因、受灾人口、灾害损失、死亡人数以及填表人和审核人员姓名、填表日期填入省 (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统计表。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统计表见表 B.1。 表 B.1 xx 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统计表 序 号 灾害发生 时间 致 灾 原 因 潮灾影 响范围 (县市) 受 灾 人 口 (万) 潮水淹没 农田 (公顷) 海洋水产 养殖损失 (公顷) 潮灾损毁 房 屋 (万间) 冲毁崩决海塘堤防 及其它海洋工程 (公里、处、座) 损 毁 船 只 (艘) 死 亡 人 数 (人) 直接经 济损失 (亿元) 备 注 注 1:此表受灾人口栏与死亡人数栏指潮灾影响的沿海县市的统计。 注 2:除表内所列项目外,其它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录象资料也请一并收集上报。 注 3:风暴潮的极端要素资料,例如:最大风速、最高潮位、超当地警戒潮位值、潮水淹没范围与高程等另附页。 注 4:与潮灾有关表中未含项目可另附页填写上报。 注 5:本表上报须注明填表单位并加盖公章。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资料出处: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海浪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调查统计表 调查人员在进行海浪灾害统计时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致灾原因、灾害损失、死亡人数、海浪要素及填表人和审核人员姓名、填表日期填入海浪 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调查统计表。海浪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调查统计表见表 C.1。 表 C.1 海浪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调查统计表 序 号 发 生 时 间 发生地 点范围 (经度 纬度) 致 灾 原 因 海洋水产养殖损 失 面积(公顷) 产量(吨) 损毁船只 (艘) 损坏海堤 (公里) 损毁海岸工程、海洋 工程 (公里或座) 工、农业、旅游等设 施 死 亡 人 数 (人) 直接经济 损失 (亿元) 最 大 风 速 最 大 波 高 大、 巨浪 持续 时间 灾 害 等 级 备注(附 件 的名称 和编号) 填表人: 审核人: 资料出处: 填表日期: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海浪痕迹调查表 调查人员在进行海浪痕迹调查时将调查日期、受灾地名、坐标、致灾因子、附件名称 与编号以及填表人和审核人员姓名、填表日期等信息填入海浪痕迹调查表。海浪痕迹调查 表见表 D.1。 表 D.1 海浪痕迹调查表 序号日期受灾地区名称坐标致灾因子 附件(摄像、照片、文字资料的名称和编 号)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海浪灾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 调查人员在进行现场海浪观测时将观测时间、灾害影响范围、海洋站观测资料、致灾因子以及填表人和审核人员姓名、填表日期等信息填入海浪灾 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海浪灾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见表 E.1。 表 E.1 海浪灾害现场调查海浪要素观测表 时间沿岸海洋站有效波高(m)和最大波高(m) 站名 序 号 年月日时 灾害影 响范围 有效 波高 最大 波高 有效 波高 最大 波高 有效 波高 最大 波高 有效 波高 最大 波高 海区实测 最大波高 (m) 致灾因子备注(附件的名称和编号)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附录 F (资料性附录) 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清灾害调查表 调查人员在进行海冰灾害调查将灾害发生时间、成因、范围、减灾措施、资料来源、冰情和灾情 综述以及填表人和审核人员姓名、填表日期等信息填入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清灾害调查表。渤海和黄海 北部冰清灾害调查表见表 F.1。 表 F.1 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灾害调查表 编号Hxxxxx时间xxxx 年 xx 月 xx-xx 日 地点 成因减灾措施 成灾范围资料来源 灾情综述 冰情综述 其它需要 说明的情况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附录 G (规范性附录) 风暴潮灾害调查报告内容与格式 G.1文本格式 G.1.1 文本规格 文本外形尺寸为 A4(210mm297mm)。 G.1.2 封面格式 第一行书写:省(直辖市、自治区)(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二行书写:风暴潮灾害调查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三行书写:报告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五行书写:中国,空一格,(编制单位所在地名)(整行内容四号宋体、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整个封面美观。 G.1.3 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调查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调查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姓名;报告书 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 联系电话;E-mail 地址等内容。 G.2 风暴潮灾害调查报告编写大纲 (1)起因 (2)灾害发生时间 (3)受灾地区 (4)调查地区 (5)调查时间 (6)调查路线 (7)调查人员 (8)自然变异调查结果(含潮位、风暴潮、海浪、台风、云图、风、气压、降水、洪峰等) (9)灾害调查结果 1)风暴潮灾漫滩的地区、高度、持续时间; 2)潮灾影响范围、受灾人口; 3)海洋水产养殖损失; 4)冲毁崩决的海塘、堤防及其它海洋工程(公里、处、座) ; 5)损毁船只(艘) ; 6)受灾地区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7)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风暴潮灾害状况。 (10)结论 附录 H (规范性附录) 海浪灾害调查报告内容与格式 H.1文本格式 H.1.1 文本规格 文本外形尺寸为 A4(210mm297mm)。文字均采用宋体。 H.1.2 封面格式 第一行书写:省(直辖市、自治区)(一号、加黑,居中); 第二行书写:海浪灾害调查报告(一号、加黑,居中); 第三行书写:报告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加黑,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加黑,居中); 第五行书写:中国,空一格,(编制单位所在地名)(整行内容四号、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整个封面美观。 H.1.3 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调查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调查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姓名;报告书 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 联系电话;E-mail 地址等内容。 H.2 调查报告内容 H.2.1 调查概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