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送审稿(正文).doc_第1页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送审稿(正文).doc_第2页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送审稿(正文).doc_第3页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送审稿(正文).doc_第4页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送审稿(正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送审稿) 前言环境地质工作是为保护地质环境服务的。任何开发建设都受地质环境条件制约,并对地质环境施加改造或破坏,开发建设的规模强度越大,其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也越大,这就是环境地质工作必须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加强的道理。环境地质调查,属公益性、区域性、战略性的国家地质工作,是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与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并重的三大调查内容之一。搞好环境地质调查,对保障我国大规模经济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及生活环境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强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中地调函200196号文委托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牵头编写“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比例尺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技术要求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牵头起草。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刘广润、程伯禹、黄润秋、王德潜、陈国金、李明朗、王小平。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包括比例尺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总则、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1.2 本技术要求适于比例尺1:25万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原则上也适用于比例尺1:50万、1:10万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2 引用与参考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ZBD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 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 1992年 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DZT 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 1996年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比例尺1:50000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2001年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 基本术语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 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与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及空间环境等系统,共同构成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自然环境体系。环境地质 environmental geology 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学科范畴,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服务。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指人类的生物圈环境,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环境系统。生态环境地质 ecologic environmental geology 是为生态建设与保护服务的环境地质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质环境与生物界生存、演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着重于前者对后者的不良影响。环境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ms 是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如斜坡变形、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问题。地质灾害 geologic hazards 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缓变性灾害,以较缓慢的作用过程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等;另一类为突发性灾害,骤然发作成灾,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基本环境地质条件 basic environmental geologic conditions 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质环境的基本要素,如地形地貌、构造、岩性、动力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另一方面是影响自然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包括其方式、规模与强度等。区域环境地质调查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以一定比例尺的环境地质测绘填图为主要方式,对构成区内地质环境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为区域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环境依据。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是指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专用性环境地质调查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for special purpose 是指为了某一种专门目的或用途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如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等。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monographic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是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而开展的环境地质调查,如水土流失环境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环境地质调查等。4 总则4.1 调查工作目的与任务 4.1.2 目的:查明工作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评价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为区域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4.1.3 任务:查明工作区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针对有关工程开发和环境建设作出地质环境质量与容量评价,提出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为地区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环境地质依据。4.2 调查工作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专用性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三种。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即常指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全面调查区内所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各种常见的区域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按本技术要求开展工作。当以某种开发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时,也可开展专用性环境地质调查(如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或以其为重点的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因特殊需要或在综合性调查中某项问题具有突出重要性时,也可开展相应的专题性调查(如水土流失环境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环境地质调查等)。其技术要求可在本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或专门制定。4.3 调查工作区范围,根据实际需要可按国际图幅、自然单元、行政区划或经济开发区、工程建设区、环境保护区等范围确定。4.4 调查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的确定,应从地区性常见问题和工程性特有问题两方面考虑。地区性常见问题常依大的自然地理单元发育,工程性专有问题常随特定的工程类型存在。4.5 环境地质调查方法,以野外调查为重点。工作中应采取传统地质调查方法与以“三S”为主的高新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调查方法在对基本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宏观定性方面固有优势;尽量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调查工作的速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精度与深度,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4.6 调查工作精度,按网点工作量控制,但工作量不必平均使用,应以查明主要问题为主。还应根据工作区已有资料的多少,确定调查工作的做法和要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避免重复工作;已有资料不足的必须调查搜集齐全。为此应对已有资料的可用性进行充分研究,并注重资料的二次开发。4.7 环境地质调查结果,必须针对相关用途进行地质环境质量与容量的评价,这是反映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环境地质工作具有的环境科学属性的主要体现。4.8 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文字报告(纸介质)成果和数字成果(数据库)两种形式提交。数据库功能可视条件与要求而定。5 设计书编制5.1 根据项目任务书,明确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根据工作区环境地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前的调查研究或必要的野外踏勘工作,系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编制设计的依据,并为开展野外调查与编制成果报告积累素材。应搜集的资料主要有:5.1.1 地质环境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主要形成与诱发因素。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5.1.2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情况。包括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时间、类型、规模、灾情和其调查、勘查、监测、治理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5.1.3有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包括: 人口与经济的现状、发展等基本数据,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各类自然、人文资源及其开发状况与规划等;5.1.4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要求。5.2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二次开发,作为编制设计的依据,确定重点调查的地区和重点调查的问题或灾害种类,以合理部署工作。同时为编制成果报告积累素材。5.3 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工作区条件及已有资料情况,编制调查工作设计。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5.3.1 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目的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或图幅及编号、社会经济概况。附插图:工作区交通位置略图。 第三节 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和与本次调查有关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附插图:工作区工作程度略图。 第二章 区域环境地质背景分析第一节 区域基本环境地质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附插图:工作区地质构造略图。 第二节 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包括种类、分布、数量、规模与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等。 第三章 调查工作部署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包括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则。 第二节 总体工作部署:包括不同层次和各类地区的工作部署,分阶段或分年度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节 年度安排:包括年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当年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 第四章 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分节论述所采用的工作方法与各自的技术要求和地质环境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 实物工作量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分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七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 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八章 技术管理措施 第一节 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 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九章 预期成果 成果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表; 提交成果报告时间。 5.3.2 设计书附图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图(比例尺1:25万)。图面以经简化的地质图为底图,反映各项调查工作的布置、工作量和实施部署。5.4 设计书由项目任务下达或委托部门组织审查批准。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按照设计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当时设计不尽符合情况时,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6 调查内容与要求6.1 基本环境地质条件调查6.1.1地形地貌调查 查明地貌成因类型,如天然地貌成因类型(剥蚀、堆积、构造)和人工地貌成因类型。 天然地貌,重点查明其分布位置、形态特征,组合特征、过渡关系与相对时代。微地貌主要包括:分水岭、山脊、剥蚀面、斜坡、谷肩、坡脚、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冲沟、洪积扇、岩溶微地貌、塌陷地貌和滑坡地貌、断层崖地貌等。人工地貌,重点查明其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形成时间、运行现状等。人工地貌主要包括:露天采矿场、人工边坡、水库与大坝、机场、挖填广场、道路、渠道、堤防、矿碴与弃土堆等。 调查研究各种地貌因素与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的关系。6.1.2 地层岩性调查 查明区内地层的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等。 第四纪地层,重点查明:岩性及沉积特征。包括:颜色、岩性(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密实程度,含水状况与隔水性能,裂隙、孔隙、空洞发育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年代。基本成因类型有:残积、坡积、崩坡积、冲积、洪积、湖积、风积及沼泽、海洋、冰川堆积和人工堆积。地质年代的确定,一般应用生物地层学法、岩相分析法、地貌学法、历史考古法,必要时可进行绝对年龄测定。6.1.3 地质构造调查 查明工作区构造轮廓,经历过的构造运动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征、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 重点查明代表性岩体中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的产状、规模、形态、性质、密度及其切割组合关系,进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6.1.4 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震调查 调查了解不同构造单元和主要构造断裂带在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活动强度及活动特性。 查明全新活动性断裂的规模、性质、方向及其与地貌单元、地貌景观、微地貌特征、第四纪岩相岩性、厚度和产状、地面高程变化等关系。确定全新活动断裂分级(见附录A表A.0.1)。 调查了解区内重复大地水准测量资料、断层位移监测资料和地应力测量资料,编制大地形变平面及剖面图,分析研究现今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及断层活动规律。 详细了解区内历史地震资料和附近地震台站测震资料。重点是地震地质迹象,包括本地区历史上度以上的地震区(含度区)已产生的震害,如建筑物的破坏、山崩、滑坡、地面开裂、河流堵塞改道及沙基液化等。若附近有大型水库,应调查了解水库地震资料及地震预测等资料。6.1.5 气象与水文调查 掌握工作区气象要素中的降水特征,包括多年长周期丰、贫水年变化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单次最大降水量及持续时间,最大降水强度(以小时计)等。 调查了解水文资料中的流域地表汇流面积,迳流特征,主要河、湖及其它地表水体(包括湿地、季节性积水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动态,包括最高洪水位和最低枯水位高程及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汛期洪水频率及变幅等。6.1.6 水文地质调查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工作区所处(及所含)的水文地质单元位置及其宏观特征。 查明地下水类型,主要含水岩组的分布、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等。 查明主要地下水露头(泉、井、地下河出口、积水矿坑等)的产出位置、地貌部位、高程、出露的地层岩性及所处的地质构造、含水层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性质(上升泉、下降泉或永久性、暂时性、间歇性)、水位、水温、流量、水化学特征及动态和开发利用情况。6.1.7 工程地质调查 岩体工程地质调查查明岩性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性岩相特征、岩体强度及形变特征、岩体抗风化及易溶蚀性特征。查明岩体结构特征,包括岩体结构类型及结构面的发育特征,主要构造结构面的密度、裂隙密集带、软弱夹层的分布特征等。对重要地段应进行坡体结构分析。查明岩体风化特征,包括易风化岩层的岩性、层位和空间分布规律,风化引起的岩石颜色褪变、矿物蚀变以及岩体结构与强度方面的变化。调查了解风化壳的厚度及其垂直分带。查明岩体溶蚀特征,包括可溶性岩层的岩性及组合特征,构造特征,岩溶形态及发育特征,所处地貌及气候环境等。 土体工程地质调查查明土体成因、岩性类型。包括冲积、冲洪积、冲湖积的粘性土、砂性土、砾卵石土;崩坡积的碎石土、块石土;人工填筑的素填土、杂填土等。查明特种成分土和特殊状态土的特征,主要包括淤泥、淤泥质粘性土、盐渍土、膨胀土、红粘土、黄土、易液化的粉细砂层、冻土、新近沉积土、人工堆填土等。确定土体的结构特征。土体的结构类型特征分为均一结构、双层结构、多层结构三种基本类型。搜集已有勘探和试验资料,根据需要,选择典型地段和土层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判定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6.1.8 植被情况调查 调查了解植被类型、分布、面积、群种与优势种。 调查了解植被生长情况,复盖率、生物量和人为利用与破坏情况。 调查了解植被生长的自然地质背景,包括地貌、坡向、坡度、坡位、小地形、土壤与基岩岩性特征、气候、水分条件等。6.1.9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 调查了解区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如城市、集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等,包括名称、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调查了解区内所涉及的主要工程类型,如工业民用建设工程,水利电力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农垦工程、供水(地下水)工程等,包括工程的名称、规模(等级)、建设及运行时间和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6.2 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6.2.1不同地区(自然地质地貌单元)常见的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调查内容6.2.1.1 高原冻土区高原冻土区自然地埋和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寒冷,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广布,冻胀、冻融等地质作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查明冻土灾害,以及冻土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6.2.1.2 一般山区(含丘陵)一般山区(含丘陵),主要指碎屑岩、变质岩、火成岩山区。该类区地域分布广泛,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种类较多,主要查明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污染、地方病等。6.2.1.3 岩溶区岩溶地区,按岩溶地层的出露条件,可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三种岩溶区,其中裸露型岩溶区问题最多,是调查重点。根据不同岩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查明的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见表 6-1 。 6.2.1.4 黄土区本要求所指的黄土区,主要包括黄土塬(含黄土台塬)区和黄土丘陵(梁、峁)区,这些地区均有较大范围和一定厚度的黄土分布,黄土下伏有第三系和中、古生界基岩,区内常发育有较小的河谷平原、丘间谷地和地、掌地及杖地等。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种类较多,主要查明黄土湿陷与潜蚀、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方病以及干旱缺水环境问题等。 表6-1 岩溶区类型和主要查明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 型 岩溶地层出露条件 主要查明的内容 露裸 型岩溶地层以露裸为主,洼地、谷地中有松散堆积物覆盖,厚度较薄石漠化、旱涝灾害、岩溶塌陷、区域岩溶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渗漏、水质污染和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覆盖型岩溶地区主要为松散堆积物所覆盖,仅在簇状峰林或孤峰等石山出露岩溶塌陷、区域岩溶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渗漏、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埋藏型岩溶地层埋藏于非岩溶基岩以下区域岩溶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质污染6.2.1.5 沙漠草原区沙漠草原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多处内陆腹地,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一般都比较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查明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地方病及干旱缺水的地质环境等。6.2.1.6 平原区 平原区,地势平坦、地表水系发育,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查明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壤潜育化、土地沼泽化、水土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地方病以及水患地质环境等。6.2.1.7 海岸带(含滨岸海域) 海岸带(含滨岸海域)包括基岩海岸、砂砾海岸、泥质海岸和河口地段、近岸岛屿及海湾。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查明海岸侵蚀、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河口港池淤积和水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等)。6.2.2 主要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调查要求6.2.2.1 冻土调查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的含冰的土。 冻土基本特征调查调查掌握工作区气候特征和地面温度特征(年平均地面温度和最低月平均地面温度)。查明冻土的类型(见附录A表A.0.2)、分布范围与结构特征。冻土的结构特征:季节性冻土分整体结构、层状结构、网状结构、扁豆体和楔形的;多年冻土按垂直构造分衔接的和不衔接的,按水平分布分片状的和岛状的。查明不同地区冻土层厚度、多年冻土的上限和下限、受季节性影响的融冻层深度和垂向衔接情况及空间变化规律。查明冻土的冻胀融沉特征以及产生冻融强度差异的地形地貌、气候、土石性质、植被、水文地质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查明冻土区主要地下水类型(冻土层上水、冻土层下水和融水区水)、补径排条件以及它们与冻胀、冻融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详细了解不同岩性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除进行一般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外,应需测试表明冻土物理状态和性状的指标(见表7-3)。在此基础上对冻土进行冻胀性类别划分(见附录A表A.0. 3)和冻土融沉分类(见附录A表A.0. 4)。 冻融地质作用调查 调查冻土区各类冻融地质作用,包括寒冻风化剥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具有冻融蠕动(滑)活动性的石海、石溜、石河等,和以地下水的冻胀、冻融作用为主形成的冻胀丘、冻胀拔起(石)、爆炸性充水鼓丘、地裂缝、石环(石玫瑰)、多边形土、疙瘩状或阶梯(鱼鳞)状湿地(草沼)、冰丘(幔)、冰锥、热融湖塘(洼地)与热融滑塌、冻土沼泽以及冷生沙丘、厚层埋藏冰、冰楔、砂楔等。查明各类作用与现象的分布范围、个体规模、形态特征、群发程度、形成条件、演化规律及发展趋势。 查明冻土区内受湖泊、河流、构造断裂以及地热、温泉影响形成的各种类型融区的分布及特征,及融冻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 冻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冻融地质作用对区内工程建设的危害,包括建筑物基础变形、屋脊塌腰、屋内冒水、道路翻浆、桥洞歪斜、边坡滑坡、路基沉陷或融(蠕)滑等。了解其发生的数量、规模、分布、总体及典型个体的危害程度。调查了解高原冻土区高寒草地冻融荒漠化现状及其形成条件与类型。冻融荒漠化类型有寒冻剥蚀、风蚀、水蚀、冷生沙丘、盐渍化、黑土化等。调查冻土区农牧业开发与工程建设引起的高原冻土环境地质问题,初步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冻土灾害的防治调查调查了解工程建设中有关冻土地基的工程处理资料,当地对冻融荒漠化的防治方法,总结当地防治冻融地质灾害和冻土区环境恶化的经验。根据自然条件、主要的工程建设类型与运行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冻融地质灾害和避免冻土区环境恶化的地质环境保护措施。6.2.2.2 黄土湿陷与潜蚀调查黄土湿陷,是指黄土类土在上部压力或自重作用下,浸水后产生显著附加沉陷变形的性状;黄土潜蚀,是指由于地下水的活动(多在雨季),沿黄土的柱状节理产生土粒流失,形成黄土洞穴及塌陷的作用和现象。也称为“黄土喀斯特”。 查明黄土湿陷与潜蚀现象,包括湿陷与潜蚀形态(陷穴、漏斗、落水洞、串珠洞、盲沟、潜蚀洞穴、潜蚀凹坡等)、发育部位(包括地貌部位和地层岩性部位)、可能影响的深度等。 查明黄土湿陷与潜蚀发育的环境地质因素,包括地貌类型、侵蚀与堆积发育特征及微地貌特征;地层的年代、成因、土质特征,地层层序、结构、夹层、古土壤的分布及特征,节理裂隙的形态及贯通情况;大气降水的汇集、径流作用,沟床的变迁和地表水对谷坡的侵蚀情况,黄土土层和下伏岩层的赋水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水库、池塘、渠道的浸没情况、渗漏情况及对地下水的影响。 对黄土湿陷性与湿陷等级进行初步评价,按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土质分布特征,根据代表性黄土的取样测试成果,按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计算自重湿陷量、总湿陷量确定(见附录A表A.0. 5和表A.0. 6);对潜蚀发育程度作出定性评价。 查明黄土湿陷与潜蚀的危害,包括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和对道路、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破坏及经济损失等。对湿陷性黄土边坡,当受浸水影响时,应对其失稳破坏的可能性作出分析。 调查了解对黄土湿陷与潜蚀危害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2.2.3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调查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受水力、风力、重力等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被水流大量运移散失的现象。 掌握有关部门对土壤侵蚀分区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工作范围的水土流失分区,然后在不同类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并加以验证。 查明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分布面积、位置与侵蚀特征。水力侵蚀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包括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沟蚀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三方面,应分别查明其年均侵蚀数量。重力侵蚀。主要在沟壑内,包括崩塌、滑坡、泻溜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形成的泥石流。应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数量、影响的土地面积和在沟中被冲走的土体数量。在有大型滑坡和大量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门调查。风力侵蚀。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扬起刮走和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方面。应详细了解其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与速率。在风沙区还应调查了解沙丘移动情况。 确定土壤侵蚀强度,其分级按附录A表A.0. 7执行,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区域或流域总体侵蚀强度一般采用水土保持部门的资料。对某一具体位置的调查,可根据地中或地边的树木、墓碑等根部地面多年下降的情况加以量算;或根据地面的坡度、坡长、土质、植被等情况,引用同一类型区水土保持站观测资料。对各类土地的综合侵蚀强度,可根据沟中坝库拦泥量进行推算。 查明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四项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通过各类型区的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搜集,进行对比分析,查明上述四项主要自然因素及其不同组合情况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人为因素。以完整的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地调查流域内由于农牧业开发、矿产开发、城镇及交通建设、旅游景观资源开发及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貌和植被而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站的泥沙观测资料搜集,分析各流域在人为活动破坏前后洪水泥沙含量变化情况。 调查了解水土流失危害包括对当地的危害和对下游的危害两方面:对当地的危害。着重搜集或调查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减少平地面积资料和危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料。对下游的危害。搜集或调查小流域及流域出口处附近平川地遭受洪水侵蚀情况和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河道、湖泊、港口等资料。 调查了解水土保持现状,提出水土保持建议包括当地水土保持规划、开始实施水土保持时间;水土保持的开展面积与保存面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情况和各项治理措施及其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水土保持提出建议。6.2.2.4 土地沙漠化调查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指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化或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并逐惭扩大沙地面积和风沙活动的环境退化过程。 查明沙漠化土地的范围、面积、沙地的覆盖度(面积比),确定沙漠化程度(见附录A表A.0. 8 )。 进行沙漠化程度分区,划分出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或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见附录A表A.0. 9),调查研究不同分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查明风蚀、风积地貌类型。风蚀地貌包括风蚀洼地、风蚀谷、岛山、雅丹、风城等,主要查明其形态、分布特征、规模和风蚀深度;风积地貌包括沙地(沙盖)、对流型沙丘、新月型沙丘、垅岗状沙丘、沙梁等,主要查明其沙丘的形态类型、测定沙丘的长度、高度、走向、迎、背风坡的坡向与坡角,分析流沙的成分和粒度组分、自然休止角等。调查了解沙尘暴发生时间、范围和发生频率、主要风向、风速与起沙风速。 调查了解沙漠区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标志性植物及植被覆盖程度。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调查农作物的种类、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及耕作方式、地下水开采状况(主要包括开采井数、井深、开采量、灌溉方式、地下水的水位埋深和水质等);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调查草群特征、产量、草原特有经济作物和药材的采掘状况等。 查明土地沙漠化的发展速率、形成沙漠化土地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大面积沙性土的分布、气候干旱和大风频繁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农垦活动、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等。 调查了解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确定土地沙化程度(包括沙层的厚度、沙化的时间),推断土地沙化发展趋势。 调查了解土地沙漠化的各种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当地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防沙治沙措施建议6.2.2.5 石漠化调查 石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指侵蚀作用或植被破坏强烈,而使基岩大面积露裸而形成荒漠的过程。 查明石漠化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包括年降雨量、距最近地表水体的距离(水平距离与高差)和干旱缺水情况。植被类型与分布,植被覆盖率及其历史上的变化。露裸岩层的分布及形状、岩性、厚度和岩溶发育、破碎与风化等特征。重点是露裸型岩溶区的岩溶形态特征与发育强度。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地下水的赋存层位、渗透性与富水性、地下水位埋深等特征。 查明石漠化的特征石漠化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与展布特征。石漠化发育与地形地貌、气候、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关系。石漠化发展速率,通过调查访问或不同时期成像的航卫片资料对比,了解石漠化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变化速率。石漠化的发育程度,根据基岩岩石露裸面积所占的比例,划分出石漠化发育程度等级分区(见附录A表A.0. 10)。按各等级分区的特征分析石漠化发展趋势。 查明石漠化地区地表堆积物和土壤层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土壤层面积所占的比例)、土壤的成分、母岩岩性,主要植(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 查明石漠化形成与发展的人为因素,如矿山采掘、城镇基本建设、道路开挖等扰动原始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弃土、弃石、弃渣随意排放及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等。 调查了解石漠化造成的危害与损失。 调查了解石漠化防治现状与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2.2.6 土地盐渍化调查土地盐渍化,是指土壤易溶盐含量大于0.5% 的形成过程。 确定盐渍化土壤的区域类型(即滨海、内陆和冲积平原类型),查明其分布范围及面积。 查明盐渍化土壤形成的水文、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及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规律(如黄土区主要发生在丘间谷地和地、掌地、杖地和坝地内)发展情况及其危害。 查明不同类型盐渍化土壤母质的岩性成分、结构特征,表层土壤颗粒成份、粒度组成、渗透性、含盐量及其组分。 查明包气带及潜水含水层的岩土水理性质,包括渗透性、含水量、给水度及毛细性等。重点是潜水的埋藏条件、分布特征、补径排条件,潜水与地表水及下伏承压水的关系,潜水水化学成分与性质和土壤溶液的酸碱度。根据潜水位埋藏条件,确定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位的临界深度,按潜水位埋深区间划分出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区(见附录A表A.0. 11)。 查明人为因素在土壤次生盐渍化中的作用,如长期灌多排少或有灌无排,潜水径流不畅,大量灌水渗入地下,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土壤中的盐分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富集于地表。 根据土壤的含盐性质和不同深度的含盐量,确定土地盐渍化性质与程度,要求见附录A表A .0.12 。 调查了解土地盐渍化的危害性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调查了解土地盐渍化的防治现状与效果,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6.2.2.7 土地沼泽化调查土地沼泽化,是指地下水接近或断续出露地表,形成沼泽(也称“湿地”),土壤长期为水所饱和,在湿生植物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着有机物的生物积累和矿物元素还原的过程。 查明沼泽化土地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区地貌与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貌特征、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及其特征、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补径排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特点。 查明沼泽化形成的水文特征,包括沼泽水的输入、输出、水位与水深、水质、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时间和淹水频率。水的输入有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泛滥河水和潮汐;水的输出有蒸散作用、地表外流、补给地下水及感潮外流。 查明土壤层的特性,包括泥炭沼泽地泥炭层的分布与特征,潜育沼泽地土层的特征及潜育化发育情况。 调查了解生物资源情况,主要包括植物以及农作物的种类与生长情况和优势动物种群。 根据沼泽的形成条件,确定沼泽的成因类型(见附录A表A .0.13)。 调查分析沼泽化的演化趋势,包括历史变迁和自然与人为活动作用下,引起的面积变化、水文特征变化、土壤性状变化和生物资源的变化。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调查了解沼泽和沼泽化土地利用现状和保护现状,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建议。6.2.2.8 土壤潜育化(冷浸田)调查:土壤潜育化,系指农田地下水水位埋藏过浅,土壤受到长期浸渍,使其理化性状发生显著恶化,不能满足作物根系正常发育的需要,从而成为低产田(俗称“冷浸田”)的作用过程。一般将农田中潜水位埋深长期小于0.5m的,均确定为冷浸田范围。 查明冷浸田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确定冷浸田的基本类型(见附录A表A.0.14)。 查明冷浸田分布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和水文地质条件,重点是浅层潜水的赋存(主要是潜水位的埋深)与运移聚集特征和深部承压水的顶托补给条件。 查明冷浸田土壤的基本特征冷浸田土体构成剖面中的潜育层特性,包括埋深、厚度和发育强度;冷浸田土壤质地,包括潜水位、田面水温、土(泥)温、水气比例和氧化还原电位、自然含水率与通气孔隙、有机质含量等特征。 详细了解冷浸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包括土壤垦殖历史,农作物的种植现状(面积、品种、生长季节、产量等)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等。 查明冷浸田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受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质地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控制形成的冷浸田;人为因素:包括受土壤垦殖历史、围湖造田、渠道渗水、废水排放等因素控制形成的冷浸田。 详细了解冷浸田改造治理措施(如明渠排水、暗管排水等措施)和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6.2.2.9 崩塌(含危岩体)调查崩塌,指陡崖前缘的不稳定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坠塌落的现象。未崩坠塌落之前的不稳定岩(土)体称为危岩体。 崩塌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诱发动力因素调查查明崩塌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查明崩塌区的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重点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岩溶、采空区、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崩塌的控制和影响。查明崩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调查了解崩塌变形发育史和崩塌类型。历史上该处崩塌发生的次数、规模、发生时间、崩塌前兆、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崩塌类型见附录A表A.0.15 。查明人为孕灾因素(如切蚀、硐掘、爆破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崩塌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与危岩、滑移、崩塌,应查明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空区顶底板岩性结构、空区处理办法、空区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空区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空区地压监测数据、空区与地表开裂缝的时间、空间与强度对应关系,研究采矿对崩塌的诱发作用与影响。 先期崩塌体特征调查。包括已有崩塌的产出、运移、堆积特征及其灾害现状。查明先期崩塌体产出位置的微地貌及岩体组构特征。查明先期崩塌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查明崩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查明崩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评价崩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部崩塌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滑坡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调查了解已发生的崩塌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崩塌体再活动的可能性与危害性。潜在崩塌体(危岩体)可能的变形破坏、运移、堆积特征及成灾情况调查查明危岩体的性状特征,包括危岩体赋存环境、形成条件,边界及内部组构(重点是软弱夹层的分布及特征)及含水情况。查明山体开裂缝的分布、组数及展布方向、长度、宽度和可测深度与推断深度。要重视构成边界开裂缝的尖灭层位的调查与确定。查明危岩体稳定情况。根据危岩体块、段的位移及裂缝的深、宽变化迹象和块体稳定分析评价危岩体稳定性。查明崩塌产生后沿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方量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查明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岩性、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崩塌方量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大可能崩方量的最终堆积场地。初步划定崩塌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经济损失等调查和灾情趋势分析。分析预测可能派生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堵河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规模,及其成灾范围,进行经济损失调查评估。 调查了解崩塌灾害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2.2.10 滑坡调查滑坡,是指斜坡部分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区基本特征调查查明滑坡所处的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情况,河岸冲刷情况,堆积物和地表水的汇聚情况及植被情况。查明与滑坡形成有关的地层岩性,特别是基岩软弱夹层的分布与水理物理力学性质;岩石风化特征,各风化带及风化夹层的分布情况;覆盖层的成因、岩性及其中软塑粘土夹层的空间分布位置、富水程度及密度程度等。黄土中的古土壤分布和黄土下伏地层的岩性及构造特征,黄土与基岩的风化情况等。查明滑坡体及其外围的褶皱、断裂特征、岩层产状、拉裂后壁、裂缝位置及其性状的变化;滑坡产生与岩层产状、断层分布、断层带特征及裂隙特征的关系;堆积层与基岩接触面的陡度、性状及其与滑坡的关系。黄土区重视斜坡的破裂运动特征查明:包括黄土和下伏基岩的破裂面的分布、形状、破裂特征、破裂面的水平和垂直延伸、可能的滑动面的推断及滑坡、坍滑、滑塌、泻溜的规模等。查明斜坡地段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及遭受滑坡破坏的情况;地下水位及泉水、湿地的出露位置、动态变化情况。 滑坡体特征调查查明滑体形态及规模。滑坡体的平面、剖面形状,滑体的长度、宽度、厚度、覆盖面积和体积。查明滑坡体边界特征。后缘滑坡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以及露头上滑坡床的性状特征等。查明滑坡体表部特征。滑坡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调查了解滑面特征。根据边界、表部特征及活动情况和有关勘查成果,取得有无贯通的滑动面及其层数、位置(埋深及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分析研究滑面及滑带的性状特征(物质成分、物理力学性质及含水、隔水情况)。分析研究滑坡体内部特征。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情况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滑体内地下水的赋存、活动情况。 变形活动特征调查首先确定是初发性滑坡或复活性滑坡,然后调查目前活动状况(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古墓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孕育及初始蠕变阶段、均匀滑移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及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的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滑动的方式和力学机制。进行滑坡现状稳定性评价和发展趋势分析。 诱发动力环境因素调查 查明滑坡的发生发展与地震、降雨、侵蚀、崩坡积加载等自然动力因素的关系和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地面、地下工程开挖、堆土或建筑物加载、爆破振动、废水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确定滑坡类型(见附录A表A .0.16)。 调查了解滑坡危害及成灾情情况。包括历史成灾情情况和近期活动造成的;当地地面工程及环境或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现状,及堵河、涌浪作用等派生作用造成的远程灾害损失。对今后滑坡灾害可能成灾范围及危害性,进行预测分析。 调查了解滑坡灾害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工作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2.2.11 泥石流调查泥石流,是指介于水流和土石流动之间的饱含大量泥沙与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沟流域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查明流域形态。流域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