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经验交流讲稿.doc_第1页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经验交流讲稿.doc_第2页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经验交流讲稿.doc_第3页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经验交流讲稿.doc_第4页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经验交流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经验交流讲稿 抚顺县高级中学 姜文涛 2018年4月23日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抚顺县高级中学 姜文涛 通用技术是指除了信息技术以外,内容较为广泛,区别于专业技术、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当前不管是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大多数学校配备的相关教学实践材料并不充足,此种情况下,如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创新能力,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通用技术产生兴趣,“授之以渔”以其更好地完成学科的教学目标;为了完成学 科教学目标,推进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就要把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的整合起来,将技术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充满魅力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虽然是两个科目,但它们都是以“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是促进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手段。目前,尽管二者的整合进入了教学实践阶段,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还非常薄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一、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在讲到“制定设计方案”中的收集信息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讲过的“网上资源检索”的方法通过电脑来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站的规划与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讲解,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站设计技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解了两门学科的知识,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很有好处。在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中,从第四章到第八章全部围绕着设计的一般过程展开。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与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等。如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完成个性化台灯的设计和制作。在第一阶段,发现与明确问题。学生们需要用word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表,调查结束后,又要用excel对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第二阶段,制定设计方案。学生们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有关材料、连接方式等方面的信息,然后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软件把方案呈现出来;在第三阶段,制作模型或原型。学生们通过淘宝网和其他的一些渠道,把要制作台灯的材料和工具购买回来,并按照网上找到的一些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在设计的一般过程中,利用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且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除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外,通用技术还引进信息技术的先进软件,改变了通用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以绘制台灯设计图为例,没有绘图软件时,一般都是徒手画草图,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并且需要很长时间,要用到角尺、圆规、三角板、绘图板等很多的工具,绘制起来的效果也不理想。而现在有了画图、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不仅极大降低了绘图的难度和缩短了绘制的时间,而且利用计算机绘制的图样便于携带和保存,免去了大幅图纸带来的诸多不便。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时间短,学科建设起步时间不是很长,课程资源匮乏,课堂教学因为没有相应的材料、设备和实践室而没有办法进行实际操作。信息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提供了许多的视频、图片、flash动画等吸引力大、时效性强、形象直观的资源,不仅可以作为新课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用来讲解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 1利用多媒体资源导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常见结构的认识”一课时,要引导学生了结构的特性,首先可以采用播放轻功踩鸡蛋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踩在鸡蛋上可以不踩破鸡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结构”这个词的魅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的将学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课的内容上来。同时要注意:导课的视频要精练,占时不要过长 ,内容不要偏离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脱节,同时内容最好要趣味性、新颖性和启发性。 2利用多媒体资源,讲解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技术与自然”一课时,讲到了都江堰工程,如果仅用文字表达它的功能、文化,学生们实在不能理解,但是如果给学生播放有关都江堰工程的视频,用3D动画模拟它引水排沙的功能,非常形象,学生们很容易就懂了。这种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形声并用的教学资源,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再如,对于内容专业性较强,或因为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很好阐明的原理或细节也可以用多媒体来讲述。如在讲授“生产与流程”中“淬火工艺流程”这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有些流程的时序是不可颠倒的,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就必须要把这个“生产与流程”的例子讲述清楚。“淬火工艺”是为了提高轴承中内环、外环、滚珠的硬度,一般流程是:落料一加热一淬火一清洗一回火一出料,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将最终影响到轴承的硬度,导致安全事故。大部分教师没有亲身接触过“淬火工艺”,要讲述清楚很难。这时,通过播放“淬火工艺流程”视频代替教师讲解,我们会发现,视频比教师讲述得更专业,更清楚明白。如江苏版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三节“技术的未来”我们如果仅靠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很难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产生想象与憧憬。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如自动烫衣装置、人体冷冻装置、用作肥料的手机与电池、太空移民、睡觉时机器帮你锻炼等,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就会有更直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自然对知识点更容易掌握,教师教起来也就轻松了许多,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再比如在讲授“木工工具及设备”时,在学校周围没有合适的工厂可供参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视频教程,弥补教师本身技术不全与教材内容不足的缺陷,效果很好。在有些课堂演示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若不借助其他设备,后排的多数学生将看不到实验过程及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请两个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并做现场的讲解,同时利用摄像机将实验过程放大投影在屏幕上,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知晓实验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对课本中那些十分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声音、视频等,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教学评价的整合对于学生作品制作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建立一张excel表格,记录每个小组在设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得到的分数。对于最终产品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excel制作坐标图来进行评价。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一些BLOG、论坛、QQ群等,让学生在线提问、讨论、提交作业等。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通用技术课程专题网站,建立资源库,充分发挥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相关学习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将学生作品在线展示出来,把学生写的小论文投稿发表,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热情。四、整合前后教学设计实例对比以“正投影与三视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比较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前与整合后的教学情况。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原理;能规范绘制简单图形的三视图。(一)整合前教学设计1教师拿出一个几何体,让学生观察,从正面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引出三视图的概念。2定义三视图:主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左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边向右边投影);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投影)。3让学生讨论:几何体三视图在形状、大小方面有什么关系?教师画出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讨论所反映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结论: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4结合球、圆柱、圆锥的模型,从正面(自前而后)、侧面(自左而右)、上面(自上而下)三个角度,分别观察,画出观察得出的各种结果: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告知学生画三视图的规范,以及三视图在图纸上的相对位置。5练习:给出书本上的一些立体图形,让学生们画出它们的三视图,然后进行讲解。整合前,教师依赖教材上的例题,课上要临时在黑板上画图,过程费时费力。(二)整合后教学设计整合1:新课引入展示汽车三视图图片。新课通过汽车三视图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在一些汽车图纸、汽车介绍、汽车广告里看过,通过讲解,学生就会觉得这个知识是有用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兴趣。整合2:利用3张立体图并不一样而其正投影却一模一样的图片,提出为什么要用三视图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一个方向的投影能不能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能不能区分不同的物体?整合前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为什么要用三视图没有任何概念。整合后用图片给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要用三视图。学生看到三个不同的物体的正面投影竟然是一模一样的,理解了仅仅用一 个方向的投影并不能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区分不同的物体。然后,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物体有长、宽、高三个方向,而一个投影仅反映两个向度,在工程设计时,使用的投影图必须能够确切地表达物体的形状,为此,人们采用增加投影面的方法,来达到完全确定物体形状的目的。整合3:用课件讲述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则。三视图的绘制是较为专业的技术知识能力,虽然高中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但大部分高中生空问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并不能完全凭“空间想象力”就理解三视图的画法。而采用动画演示三视图的画法就变得轻松多了。教师把鼠标点到立体图上的哪个平面,就可以相应地从三视图上看到这个平面的投影图,很直观,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使抽象的三视图知识变为看得见的具体图形。整合4: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辅助制图已经在多个领域、各个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有着操作方便,虚拟现实,适用范围广,能够拓宽设计者思路等多个优点,如果学校里有条件,让学生们多学习这些辅助制图软件来绘制三视图,更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整合前后的教学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学会”变成“会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五、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具有很多显著的优势,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使得通用技术教学过程,既生动又不乏味,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多媒体视频教学等,可很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2、教师可以掌握学科前沿知识,补充自己的知识同时又能够使课程的讲解更加具体,充实了课堂内容;3、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掌握自己学习的进度,发挥自己的优势;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注意事项:1、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我们不能以这堂课是否运用了信息技术,或者运用了多少信息技术来判断这堂课的好坏,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但不能忽视教学实效,为了整合而整合。例如,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的教学目标是: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其模型或原型。对于“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这一教学目标,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相关资源来确定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产品去设计,比如用互联网搜索,问卷调查,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对于“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这一教学目标,学生们可以用笔和纸绘制,也可以使用AutoCAD等计算机软件绘制;对于“做出其模型或原型”这一教学目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2、利用多媒体要把握合理的尺度:例如,有教师教学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的“开环控制系统”时,想用自动门的例子来阐述开环控制系统的特征,即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但由于视频十分冗长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忘记了为什么要看这个视频,这节课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合理的尺度而失败了。这种情况,可以用软件截取一段有效视频,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不能反客为主,弱化通用技术内容。例如教学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结构的强度”一课,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的形状、结构的连接方式、结构的材料。讲到结构形状对结构强度的影响时,有些图片和视频能够很好地阐述问题,比如赵州桥的视频,但如果想让学生理解更深刻,就可以用一些试验来说明,例如让学生们准备一张白纸,放在两叠书之上,看这张白纸上可以放几只粉笔,结果一般是能够放2只,再把这张白纸折叠成w型,结果是可以放上一盒粉笔,这个例子很能说明结构形状对结构强度影响的问题。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