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季学校传染病》PPT课件.ppt_第1页
《春秋季学校传染病》PPT课件.ppt_第2页
《春秋季学校传染病》PPT课件.ppt_第3页
《春秋季学校传染病》PPT课件.ppt_第4页
《春秋季学校传染病》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常见传染病,2,学校的传染病流行特点(1)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幼儿的生理特点:免疫功能不够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弱, 易感性高,容易发病。又因互相密切接触,集聚在一起生活、学习,一旦有了病人,便使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具备基本条件,而成为高发 人群,使传染病得以传播。,学校的传染病流行特点(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幼儿每天从各自的家庭汇聚到学校,若被带进学校的传染病,在幼儿相互接触传播过程中,使更多的易感者传染,再分散到各自的家庭或社会各类人群中,不仅造成园内发生流行,同时也扩大了社会上的流行范围。,4,学校的传染病流行特点(3) 学校易成为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场所。因学校中易感人群集中,传染病又容易进入学校。如: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咳嗽、打喷嚏、唱歌、读书和说话等,使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随呼吸而感染,如果学生的易感性很高时,就可以引起爆发、流行;肠道传染病的学校中流行,主要是由于学校卫生设施差,通过水源、厕所及学生的脏手互相接触传播。,5,学校的传染病流行特点(4) 学校的传染病发生有季节性的特点。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节以肠道传染病为高发时期。另外,因寒暑假中,幼儿走亲访友、外出旅游,接触社会人群增多等,当感染了传染病后,开学时可带入学校,并引起校内同学之间传染和流行。,6,传染病流行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及流行有三个环节: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不会引起传播及流行,这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7,学校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结核等。 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甲肝、 手足口病等。,麻疹,9,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麻 疹,10,病原学 人是唯一宿主,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鼻、咽和气管的分泌物中)。病毒在外界抵抗力:室温下仅能存活23小时,如开窗通风半小时病毒即可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阳光、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都能杀灭它。,麻 疹,11,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从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讲话直接传播)。人群易感性:未患过麻疹或未经疫苗免疫者都易感染(显性感染 90%);病后免疫力持久;6个月内婴儿因有母传抗体而不易感染发病;外来流动儿童/成人麻疹多见。,麻 疹,12,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麻疹及非典型麻疹,其表现有不同(潜伏期约为10天左右) 典型麻疹:分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3期3期,若无并发症,病程约1014天。 前驱期: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打喷嚏、流泪、眼睛发红、怕光、眼分泌物多等),可伴有厌食、恶心、呕吐与腹泻等症状。病后23天时,口腔粘膜斑(科氏斑)。,麻疹临床表现,13,典型麻疹照片,14,出疹期:高热,可伴嗜睡、谵妄和抽搐。发病第4天左右出疹。 出疹顺序:先耳后、发根,逐渐发展到颜面、躯干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皮疹特点:充血性(手压退色)斑疹和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大约25天皮疹出齐,疹多可融和成片。 恢复期:热退,症状减轻,按出疹的顺序皮疹消退,可出现小的脱屑,皮疹色泽变暗短期留下褐色的色素斑。,麻疹临床表现,15,非典型麻疹临床表现 轻型麻疹:见于1岁以内婴儿(母传抗体尚未完全退)、 曾接种麻疹疫苗者往往表现为轻型。 重型麻疹:病毒毒力较强或机体抵抗力低,或因严重细菌感染所致。可表现为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等。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较重,尤其是胃肠道症状多见,粘膜斑持续时间长,肝脏容易受累,但并发症较少,常见于学校初中、高中的15-20岁的学生。,麻疹临床表现,2019/5/20,16,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原发性/继发性肺炎)、喉炎及中耳炎、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脑炎等 治 疗: 一般治疗及护理: 对症治疗: 并发症治疗:,麻疹并发症及治 疗,17,免疫接种:儿童满8月龄时接种1针麻疹疫苗,1岁半时复种1针;小学一年级、初一、高中三年级、大学新生加强1针。 病人管理: 及时报告、转运、隔离、消毒、个案调查。 流行时措施: 疫情监测(五早-早发现病人、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室内空气消毒/空气流通、减少人员流动和聚会活动等。 学校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学生缺课登记和晨检制度。,麻疹预防控制,麻疹样皮疹,风疹样皮疹,流行性腮腺炎,23,概 述 流行性腮腺炎(“猪头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病毒性感染,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涎腺(唾液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可出现脑炎、睾丸炎等合并症。法定的丙类传染病之一。 。,流行性腮腺炎,24,病原学 人是唯一宿主。病毒存在于早期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以及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病毒在外界环境里的抵抗力较差。,流行性腮腺炎,25,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很强。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冬春季节多见。,流行性腮腺炎,26,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23周,起病急,多无前驱期症状。 涎腺炎:多见腮腺炎,如有前驱症状则表现为发热(39- 40)、头疼、食欲不振等,随后腮腺肿大。 特征:局部发热不红、发亮、不化脓,两侧肿大不对称,肿大以耳垂为 中心,周围的蜂窝组织水肿,出现面部不对称,腮腺触之柔韧且有触痛,进食时疼痛加重,肿大约45天逐渐消退,口腔检查可见腮腺管口红肿。可伴有颌下腺或舌下腺的肿大。一般病程1014天。 脑膜脑炎、胰腺炎或睾丸炎,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27,流行性腮腺炎照片,28,并发症 脑膜炎、脑炎或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睾丸炎或卵巢炎,胰腺炎等 鉴别诊断 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 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可挤出脓液(涂片及培养可见化脓菌)。 症状性腮腺肿大: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应用某些药物而导致腮腺肿大。特点: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等,29,治 疗 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效。 一般护理(隔离,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避免酸性食物,流质或软食为宜);对症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治疗,30,预防要点:隔离患者,接触者检疫3周,接种疫苗。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学校等集体单位的接触者留验3周,对可疑者立即暂隔离。 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措施,流行性感冒,33,概 述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呼吸道症状较轻、老弱者、婴幼儿易并发肺炎。潜伏期短、常呈自限性、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行性感冒,34,根据病毒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抗原变异是流感病毒独特的和最显著的特征。流感病毒不耐热、对消毒剂敏感,但对干燥、寒冷有相当的耐受力。,流行性感冒病原学,35,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甲型流感可能有动物传染源(猪/马、牛、鸟);病初传染性最强,传染期57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通过说话、咳嗽、喷嚏散布至空气中。也可经接触毛巾、食具、玩具等日常物品传播。传播速度与人群密集程度有关。学校幼托机构!,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36,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一般以520岁发病较高,还有年老体弱者、特殊人群(医护人员、教师、保育员等)也是高危人群。新型流感病毒出现时则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 流行季节:冬春季较多,南方在夏、秋季也可流行。,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37,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数小时至3-4天)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突然起病,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或不明显,少数还可有腹泻水样便。发热3-5天后仍感明显乏力。 年老体弱者、年幼者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紫绀等。,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38,依据临床表现分三型: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流感。 单纯型:最常见,急起畏寒、发热(39-40)、头痛、肌肉酸痛,显著乏力,咽干痛。时有上感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等)。一般症状持续一周左右。,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39,肺炎型:多见幼儿及年老体弱多病者。高热持续,咳嗽剧烈、血性痰、呼吸急促、发绀、双肺湿罗音,X线检查可见双肺散在絮状阴影。重者因心血管功能不全及肺水肿而死亡。,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40,中毒型:极少见,患者有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脑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高热不退、神志昏迷、谵妄、血压下降,儿童抽搐,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改变等。,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41,治疗原则 对症处理:解热镇痛剂和支持疗法, 抗继发感染。 抗病毒治疗:金刚烷胺/甲基金刚烷胺 (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 制),阿洛昔韦 中药治疗:,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42,预防措施: (1)疫情监测 (2)管理传染源 (3)切断传播途径 (4)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药物预防),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水痘,44,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疤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水痘概述,45,水痘带状疤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病毒先在上呼吸道繁殖,小量病毒侵入血中在单核吞噬系统中繁殖,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侵袭皮肤及内脏,引起发病。,水痘病原学,46,传染性强!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出疹前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无免疫力的儿童接触后90%发病;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染。本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主要为210岁的儿童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水痘流行病学,47,1.本病潜伏期为1415日左右。 2.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 3.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 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旁疹痂疹脱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疤痕。水疤期痛痒明显,若因搓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辐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水痘临床表现,48,水痘照片,49,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瘙痒。 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时局部可涂1%甲紫未破溃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 有继发感染时可选用有效的抗毒素,水痘不宜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病毒播散。,水痘治疗,50,本病的预防重点在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结痂为至。对有接触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发病的危险性。 保护易感人群措施: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消毒、通风、避免接触病人等,水痘预防措施,手足口病,55,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56,手足口病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手足口病传染源 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57,手足口病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手足口病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7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59,手足口病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60,手足口病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62,手足口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 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63,手足口病主要鉴别诊断依据 好发于夏秋季节。 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64,手足口病预防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65,手足口病预防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 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肥胖者 3.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