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学案.docx_第1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学案.docx_第2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学案.docx_第3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学案.docx_第4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编 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编者按高考2道必考主观大题担负着区分考生、选拔人才的功能,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路不明,答不到点上;二是信息获取不准、答题用语不规范,答不全要点,表述能力太差。本部分针对全国卷5年高考大题进行分类研究、精细揣摩,让考生明晰高考大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怎样答规范,变失分点为增分点。命题点(一)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也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综合分析近5年的高考命题,对天气与气候的考查主要通过具体区域图文材料考查气候特征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015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_,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_。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 km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思考定向第(1)问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多年冻土层的结构、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第(2)问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多年冻土层的结构、气温对多年冻土层的影响第(3)问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热棒的工作原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可知多年冻土的结构及其变化特点,信息是对设问(1)的说明。分析原因可联想到的知识有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年温差小等)。2信息说明活动层的变化特点及危害,信息展示甲地与五道梁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对接设问(2),分析甲地路基更不稳定,可从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和年平均气温比五道梁高两个角度展开。3由信息可知热棒新技术的作用,结合图b倾斜设置即可联想到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冷却路基下的冻土,从而更好地保护路基。4由信息可知热棒工作原理,抓住关键词“上部分为冷凝段,下部分为蒸发段”即可很轻松的判定热棒的工作季节为冬季。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易误防范纠偏1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分析能力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如由第(1)问联想到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由热棒的工作原理迁移到倾斜设置的具体应用。纠偏2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部分都能答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活动层频繁冻融,影响路基稳定性”,但由于缺乏条理性而失分。(2018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如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设问主旨设问要求思考定向第(1)问气压系统及其位置关系指出类型及位置关系气压系统的特点第(2)问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推测数量、说明原因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第(3)问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预测变化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第(4) 问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说明原因影响天气的因素(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可知,该气压形势为春季的,春季是该区域气温回升的季节,中低纬回升快,高纬回升慢,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大气运动快,天气多变。可对接设问(4)。2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可知,西北部区域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区域有一低压系统,可对接设问(1);T时刻该区域有2个锋面系统,西北部冷高压中心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东南方向运动,形成了一个新的冷锋。还有锋面气旋,可对接设问(2)。P点将有暖锋过境,然后受暖空气控制,接着冷锋过境,又受冷空气控制,可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易误防范纠偏1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往往忽略高压系统南下冷空气和低压系统北上的暖空气交汇,从而忽视该冷锋系统而造成失分。纠偏2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忽视“预测”“将要”等信息的含义、分值设置的意义,容易只写暖锋控制下的天气而失分。纠偏3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不能正确获取春季的信息,进而不能得出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等结论而不能得到正确答案。高分必备主干串忆准确解答天气与气候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其实践应用。(2)气候特征的描述(气温、降水)及其成因。(3)区域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及成因分析。(4)区域气候和天气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命题点(二)河流编者按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成因、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等相关内容。考生要掌握河流水文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的方法,学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5分)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善航运条件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_、_。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_、_、_。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河流生态。(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设问解读思考定向第(1)问罗讷河不同区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分析第(2)问不同阶段罗讷河的整治和开发目标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措施第(3)问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第(4)问“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河流生态的恢复(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第(1)问题干中“罗讷河上游”对应信息,可判定补给类型为冰川融水补给,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北部支流索恩河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径流量全年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变化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大(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第(2)问实为选择式填空题,由措施推导目标。首先要抓住不同阶段治理措施的核心,然后结合信息的不同目标进行分析即可。3抓住信息中的关键词“唯一授权机构”,结合图中罗讷河流域分布即可提炼出罗讷河流域广,跨多个行政区。对接设问(3)然后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知识即可作答。4在回答第(4)问时首先要抓住关键点“河流生态的恢复”,然后联想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特征,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进而组织答案。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2)改善航运条件防洪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土地开发(防洪)(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易误防范纠偏1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索恩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时,由于不能在图中提取“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一关键信息而导致失分。由此可见,准确获取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一能力的培养。纠偏2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解答流域开发与整治类试题时,都可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相关知识来组织答题点。我国最新实施的“河长制”,与“国立罗讷河公司”有相似之处,考生应加强关注。(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关键词句设问要求思考定向第(1)问“内格罗河”“富含腐殖质”“泥沙含量少”分析原因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第(2)问“很少有桥”给出解释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第(3)问“拓展旅游观光业”表明态度,说明理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可知,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说明生物量大,腐殖质来源丰富,对应设问(1),同时暗含该区域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少,对接设问(2)。2由信息可知内格罗河流经沼泽区,可联想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可对接设问(1)。 3由信息中的“布朗库河因含泥沙而呈黄色”,结合图中布朗库河流域等高线分布,进一步佐证内格罗河泥沙含量少与地势低平有关。4分析河上很少有桥,由图可获取的信息是该区域水网密集,可联想到一是水运便利,二是修路建桥成本高,同时修路建桥容易对雨林产生破坏。5第(3)问属于观点选择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该区域人口少、经济落后等这一社会经济特征,然后调用已学知识(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易误防范纠偏1语言表达不条理导致失分,表现在设问(1)中,解答该题时应该分别答出原因,考生往往将两者融合到一块进行作答。纠偏2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在设问(3)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设问(3)为开放性试题,由于在图文材料中不能提炼相关信息,导致答题没有思路。仔细一想,该题的设置正是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翻版,掌握教材知识,做到灵活迁移与应用,也就能够准确解答该问。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河流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1)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2)流域水能开发条件评价。(3)河流航运价值评价。(4)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其意义。命题点(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编者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考查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运用两大原理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关键词句 思考定向第(1)问“地形”“气候区域差异”从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植食性、肉食性动物”“数量少”从食物来源、生存空间角度分析第(3)问“近距离拍摄”“甲地”从熊的分布、拍摄条件和安全性角度分析(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图中经纬度可判定堪察加半岛位于北半球,结合信息可知该季节为夏季,植被茂密。近距离拍摄熊有利于隐蔽,安全性好,可对接设问(3)。2由信息及图中经纬度和等高线分布可获取以下信息:(1)堪察加半岛纬度高、南北狭长分布;(2)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3)山地海拔高。由地形特征分析对气候的影响来对接设问(1);由纬度高、食物来源少,环境空间差异大,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小来对接设问(2)。3由信息可获取鲑鱼是熊的重要食物,结合图中河流分布可确定熊的出没范围,暗含拍摄熊的位置的选择,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易误防范纠偏1审题不准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第(1)问。题目要求是说明“地形”对气候差异的影响,而不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纠偏2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第(2)问中“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可联想到其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才能生存,考生不能做到该点而漏答“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这一得分点。纠偏3第(3)问是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围绕“拍摄条件”,应抓住“熊在哪里捕鱼处”“植被茂密便于隐蔽,安全”“背风坡、晴天多便于拍摄”的分析思路。考生往往分析不到位而导致失分。 (2017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 m)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4)说明从2 300 m 至2 600 m,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设问分解 思考定向第(1)问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图中体现的信息苔原带遭受干扰的部位苔原带遭受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第(2)问未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从第(1)问可推断出遭受干扰的坡向、部位,进而还原未被干扰时苔原带多样性分布状况阴、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第(3)问限定词:与阴坡相比影响气温、湿度变化的因素分析阳坡温度和湿度特点及产生原因第(4)问限定词:海拔2 300 m至2 600 m间影响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因素分析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的原因(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可知,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即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多样性先升高、再降低。观察图中阴、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可判断遭受干扰的坡向为阳坡。2由信息中“苔原带部分地区受到干扰,植物多样性异常”可推断,阳坡未被干扰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也应呈现单峰变化规律。3由信息中“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图中阴、阳苔原带分布高度和范围又大致相同,可推断阳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应与阴坡相同。4由以上综合分析可得出阳坡苔原带未被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曲线,如下图A所示:5影响山地垂直变化的主导条件是水热条件。从2 300 m至2 600 m间,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结合信息中“降水量和坡度差别不大”即可明确分析角度应为热量的变化而非水分的变化。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 m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 m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易误防范纠偏1不能将文字信息和图中信息有效整合导致分析和答题思路混乱。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依据图文信息,恢复阳坡未被干扰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如上图),再结合已学知识进行作答将变得容易一些。纠偏2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从材料和图中未找到相关信息点而导致答题没有思路。其实第(3)问的设置不受图文材料的影响,利用平时所学知识的积累即可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活”。纠偏3绝大部分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都能够答出“随着高度的增加,阴、阳坡水热状况趋于相同”这一点,但是得分点不全而导致失分。失分的关键原因是对“坡度相差不大”这一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海拔升高,相同高度的区域面积减少,阴、阳坡之间的水热交换加强,都将导致阴、阳坡生物多样性差异缩小。高分必备主干串忆准确解答整体性和差异性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事象。(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及成因分析。(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及成因分析。命题点(四)农业与工业编者按纵观近五年高考命题可知,对农业与工业这一主体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出现次数最为频繁。农业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和生产条件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工业主要考查工业生产条件分析、工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等相关知识。农业和工业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人类的两大支柱产业,今后在高考命题中仍是重点,也会将农业和工业融合在一起考查,重点考查点仍以工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和可持续发展为主。(2014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设问解读设问角度思考定向第(1)问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评价类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第(2)问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不利地理条件评价类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第(3)问比较甲、乙两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污染程度的轻重观点类工业的合理布局原则(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可知,沙特阿拉伯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劳动力丰富,经济发达;其他地区劳动力缺乏,经济相对落后。2由信息可知,甲地磷酸盐矿丰富,开采条件好;初期加工能力差。3由信息可知,甲地区开发历史短,暗含相关工业和基础设施薄弱。4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从图中经纬网和相对位置可确定,沙特阿拉伯靠近亚、非、欧三洲,靠近沿海;(2)石油资源丰富,能源充足;(3)有铁路线和输油管道连接甲地(内陆地区)和沿海,产品运输方便;(4)位于内陆沙漠地区,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易误防范纠偏1考生由于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现象在回答第(1)问时表现得最为突出。设问要求分析的是“沙特阿拉伯”整个国家,部分考生的答案中既包含对“沙特阿拉伯”的分析,又包含了对“甲地”的分析,答题思路混乱。纠偏2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导致失分,主要体现在第(2)问上。从图文材料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取“位于沙漠地区”“人口少”“开发历史短”这些得分点,但缺乏对知识的迁移(由沙漠地区联想到施工环境差,由人口少联想到劳动力缺乏等)导致失分。纠偏3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做到观点与论证的统一,但没有抓住“甲、乙对比分析”这一关键点,遗漏答题角度而造成失分。(2014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 (2) (3)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