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公园的形成.pdf_第1页
宋代城市公园的形成.pdf_第2页
宋代城市公园的形成.pdf_第3页
宋代城市公园的形成.pdf_第4页
宋代城市公园的形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第5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11 宋代城市公园的形成分析* An Analysis on Developments of Urban Parks in Song Dynasty 毛华松 伍 夏 MAO Huasong, WU Xia 摘 要 公园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代的政 治制度、 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紧密相关, 研究公园的起源, 对于划分城市文明演变 的阶段有着一定的标志性作用。本文对 认为我国公园形成于清末民初近代城市 的已有结论提出质疑, 并论证在宋代由于 “与民同乐” 的政治理念、 商业娱乐型的 城市转型、 市民文化的崛起, 已在开放式 街巷城市中形成了城市公园。 并通过已有 研究和历史文献检索, 基于公园与公共园 林的分类依据、 公园的概念与要素, 归纳 了宋代城市公园形成所需的 “与民同乐” 的文化基础、 城市文明演变的物质基础以 及包括湖山风景区、 城市园圃的体系化园 林建设等重要要素保障。 关键词 城市文明; 公园; 宋代园林; 与 民同乐 Abstract: Parks reflec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 life. The 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parks play a landmark role in dividing the stages of urb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For the existing conclusion that parks came from the cities of lat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nt accurate. Du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having fun with the citize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and recreational city and the rise of citizen culture, the parks in the open streets have been gradually formed.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trieval, based on the park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 gardens and the parks concepts and ele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ree core elements of the Song Dynasty parks, including orientation of public investment, urban public space and artificial landscape scale. Keywords: Urban Civilization; Parks; Gardens in Song Dynasty; Having Fun With the Citizens “公园” 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左右的南北朝1, 且延至宋代 “公园” 曾特指 向民众开放的郡圃。 在中国园林史的已有研究中, 学者们大多认可城市公共园林的 大量存在, 但却对 “公园” 一词使用得很谨慎, 如认为公共园林 “类似于现代城市公 园和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 2, “有几分接近于现代的城市园林”3, “基本上相当于 后来出现的城市公园” 4等。 这些观点和 “公园即公共园林”5, “城市公园即城市公 共园林” 6的常规定义相互冲突。 而社会学学者的研究更是直白地提出中国历史上 绝无公园之说, 如“我国因四千年专制政治之原因, 民治思想不发达, 故娱乐之组 织, 徒知一己之私, 鲜有顾及公众之幸福。 为民众公共娱乐之公园, 绝未所闻” 7, “举世皆知, 中国园林可谓历史悠久美不胜收, 但不是官家园林就是私家花园, 从无 公园 ” 8。 诸如此类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 对于认知中国园林的历史真实以及日 常的教学研究带来困惑, 有必要将其进行适当的梳理、 归纳。 从上古至今, 中国园林中的群体游赏活动和游赏地点始终存在。 从上古桑林、 社 坛中的祭祀性公共活动到秦汉魏晋的曲水流觞, 从唐代曲江池到宋代西湖, 一直到 明清城乡公共空间建设的体系化, 公共性的园林活动贯穿于各类园林的发展历程之 中。 但公园作为特定的园林类型, 其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包容的群体性游赏活动, 更 重视园林建设的政治导向, 应是官方主动建设并兼容全体市民群体活动的场所, 需要 相应的政治条件和经济背景。 宋代城市商贸娱乐型的性质转变, 使平民得以成为城市 人口的主体, 而相对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得两宋官员 “自觉精神” 9萌发, 公园建设也成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3)05-0011-06 作者简介 毛华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 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 教授, 1594849686 伍 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11级硕 士研究生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12BAJ15B03) ; 重庆市建委项目: 城科字2008第108号, 2008-2010 ISSUE 5 OCT.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12 为官员治政的要务, 促成了公园在开放 式城市中首次形成进并逐步体系化。 1 公园概念及其要素特征 在概念上, 公共园林是基于园林 的隶属关系, 相对于私家园林、 皇家园 林、 寺观园林等而存在; 而公园是相对 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而存在的, 两者在 概念上共同强调的公众性, 成为学界 模糊提法的首要原因。 我国对公共园林 的研究经历了前期的忽视, 到20世纪 90年代中期研究的兴起和当前研究趋 于深入的过程。最为典型的是周维权 跨度近20年的3版中国古典园林史 (1990、 1999、2008) , 从第一版没有 公共园林的理论和案例, 到第二版、第 三版大量篇幅提及公共园林, 客观上 证明了随着大量历史文献的解读, 学术 界对中国古代园林公共性的认知越来 越深入。 而近几年中国园林 、 城市 规划学刊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发表, 更 充实了对历史公共园林的理解。 但这些 研究普遍存在概念界定模糊的问题, 几 乎把清末以前兼容公共活动的各类园 林囊括其中, 涵盖了风景名胜、 祠庙园 林、 寺观园林、 衙署园林甚至私家园林 等不同权属的园林类型。其原因主要 有两方面, 一方面公共园林分类主要参 考于公共活动的存在, 有 “园林的内涵 不再是由园林自身事先的空间和功能特 点来确定, 而是由人们的活动内容来确 定” 10的客观问题, 从而影响到园林研 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 对封建社会城市产生公园的怀疑, 一直 沿用公园产生于清末近代城市中的观 点, 而未能用 “公园” 代称官方基于 “与 民同乐” 的公共园林建设, 并明确与寺 观园林、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兼容性 公众开放相区分。 公园的概念是相对于城市其他公 共空间存在的, 戴一峰对公园的界定较 有参考意义。 他认为公园的空间层次 为: “空间城市空间(对应的是乡 村)城市公共空间(还有城市社会 空间、 城市物质空间、 城市经济空间等 等)城市公园(还有街道、 广场、 市 场、 戏院、 茶馆等等)” 11, 较为清晰地 表述了公园的城市特性, 也符合现行城 市规划、 风景园林的相关法规以及辞 源 简明大不列颠词典等将公园置 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绿地的组成 部分的定义。 已有研究关注到了公共园 林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 用 “类似于” 、 “几分接近” 、 “相当于”等措辞谨慎 回应公园在古代城市的实际存在。这 样的谨慎来自于对公园建设动力、 建设 质量的怀疑, 如认为古代公共园林建设 是 “自发性” 3-4, 只是对自然风景、历 史古迹“稍加园林化的处理” 3等。因 而要界定公园的形成, 除园林面向大众 开放的公共空间属性外, 必须理清园林 建设的公共投资导向以及持续系统的 园林建设质量。我国公共园林发展到 两宋之际, 官方基于与民同乐的大众游 赏园林已成为地方政府理政要务, 并在 政策导向、 资金保障、 园林质量、开放 方式上形成体系的保障, 成为我国公园 形成的关键阶段。 2 宋代公园形成的物质文化 基础 2.1 与民同乐公园建设的文化 基础 “与民共乐” 是儒家的基本治政策 略, 其对我国公共园林发展的影响, 经 历了从周代的思想萌芽, 魏晋南北朝的 觉醒、唐代的初步探索和宋代的全面 成熟几个阶段, 其中士人的觉悟是其发 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子。 宋代在相对宽 松的政治环境下, 以范仲淹 “先天下之 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代表的文 人 “自觉精神” , 唤起了官员对大众的 关注, 促使公园建设成为官员理政、 城 市建设的要务。 孟子基于文王灵台提出 “今王与百 姓同乐, 则王矣” ( 梁惠王章句下 ) 的论点, 影响着后世的王侯将相, 成为 公共园林的重要思想基础。 但从灵台 到汉上林苑, 其内涵的 “刍荛者往焉, 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的生产性活 动, 使得 “与民同乐”更多地表现为 “与 民同利” 。 魏晋群体性活动的经典 兰亭流觞, 也只是贵族们的自发性活 动, 公共活动在此时集中于城市佛寺之 中, 如洛阳珈蓝记记载的宝光寺、 法云寺游赏12, 但亦是贵族士人的游赏 为主。 “与民同乐”在唐代开始关注到 以官员士人为主的贵族群体, 并通过诏 书形式设置假日和鼓励官员游赏13, 但与城市平民的同乐记载少有提及。 延 续到宋代,随着平民化社会的全面到 来, “与民同乐”的文化理念才真正开 始涉及社会大众, 公共园林建设呈现皇 家和官员在政治上的主动性、 空间分布 上的地域普遍性。 从皇家层面而言, 一 是通过诏书的形式督促皇家园林的开 放和官员纵民游赏。 宋真宗共有八道诏 书有关于纵官民游赏、 安排假日, 其中 有三道特别提到“许臣民宴乐” 、 “纵 民游观者一月” 、 “许士庶游观三日” 14 等, 金明池、 玉津园就是在北宋初期开 始定期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二是皇家 带领的公共游赏, 如元宵节五岳观迎 祥池观灯、3月1日开放金明池等, 都是 皇帝亲自参与, 并许士庶观赏的园林活 动, 客观上促进了皇家与都人互动、 融 合, 也成为全国各地州府长官“遨游” 的范式。 而地方官员与民同乐的遨游显 得频繁而普遍, 如岁华丽纪谱记载 的宋代成都遨游,时间跨度从正月元 日到冬至, 含9个节日、22次太守带领 的节庆遨游, 地点涉及郡圃西园、 浣花 溪百花潭、 学射山、 合江亭、 万里桥等, 其状“仕女栉比,轻裘袪服,扶老携 幼, 阗道嬉游” 15, 可见官员与民众之 共乐。 而且这种“与民同乐” 的施政政 策在宋代亦成为官员考核和百姓评判 2013年第5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13 官员优劣的依据。 如宋史司马池传 载司马光之父司马池, 因在郫县县尉任 上通过“纵民游观, 民心遂安” 16, 被 提为光山知县; 全宋文卷1755记 蜀守中亦有记载: “成都人称近时镇 蜀之善者, 莫如田元鈞、文潞公, 语不 善者, 必曰蒋堂、 程戡。 至今人言及 蒋公时事, 必有不乐之言。 问其所不乐 者, 众口所同, 惟三事而已: 减损遨乐, 毁后土廟及诸淫祠, 伐江渎庙木修府舍 也。 其尤失人心者, 节遨乐也。 ” 14 在官员 “自觉精神” 的影响下, 以园 池台榭的建设为主体的公园建设被视 为重要的治政要务。 北宋韩琦定州众 春园记记曰: “天下郡县无远迩小大, 位署之外, 必有园池台榭观游之所, 以 通四时之乐。 ”南宋嘉泰吴兴志记 曰: “郡有苑囿, 所以为郡侯燕衎, 邦人 游嬉之地也。 方春百卉敷腴, 居人 士女竞出游赏, 亦四方风土所同也。 故 郡必有苑囿, 以与民同乐。 ” 14可见公园 建设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主动行为, 而非 学界所述的“自发性” 。 而且在资金保 障和土地供应方面,呈现公共投入为 主体的现象, 如 “不费官, 不扰私” (许 巨卿绿荫亭记 )、 “财取於赢而用不 费, 役出于卒而民不知” (尤袤二贤 堂记 )等。 在资金上主要以地方政府 自筹、 上级政府划拨或官员捐资建设为 主, 辅以少量乡绅捐资建设; 土地属性 一般为政府的职田、 山林和郡圃, 即便 不是也能 “视田之直几何, 而赏不损其 价” (张纲, 金坛县放生池记 )、 “买 地属衢” (陈垓, 方洲记跋 ) , 通过 适当的交易转为官府用地, 确保了园林 的公共性。 2.2 城市文明演变公园形成的物 质保障 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和 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间, 其形成需要相应 的城市化阶段支撑。宋代城市经历的 中世纪革命, 汉唐的行政性城市至此已 转型为商贸娱乐型的新城市17-18, 人口 结构首次以工商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成 为城市人口的多数18-19, 空间形态由封 闭的坊市转向开放的街市, 为公园形成 提供了市民阶层和开放空间两个物质 保障, 促发了两宋城市“群体游园的炽 盛” 20。 在城市性质方面, 以军事和政治为 主要功能的行政型城市一直延续到唐 末, 城市功能、人口结构组成、空间形 态等更多受政治的影响, 使得公园赖以 生存的城市化发展迟缓。 魏晋及其以前 城市, 严格遵循着“筑城以卫君, 造廓 以守民” 的建设理念, 虽出现了如汉长 安、 北魏洛阳、 南朝建康等人口众多的 大城市, 但基于政治礼制和军事防备 需求的坊市制度, 其严格的时空管制 限制了商业经济、娱乐场所的发展。 除 兼容公共游赏的寺观外, 秦汉、 魏晋时 期城市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园林少见记 载21-22。 唐代城市化进程加速, 商品经 济的繁荣带来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和人 口日益集中, 促进了公共园林的发展, 产生了诸如长安曲江池、 杭州西湖、 桂 林赏心亭等城市公共园林, 但受汉魏 以来行政型城市性质的限制, 城市人口 组成和街坊制度上依旧没有形成公园 的物质基础。两宋商贸娱乐型城市的 演变, 产生了和18世纪欧洲近似的商业 社会, 商业经济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 力, 开放的街市成为空间的主角, 商店 主和手工业者阶层以及如店员、奴仆以 及其他雇员等城市低下阶层, 成为城市 人口的多数。 城市居民的户籍定为坊廓 户, 其义务与农村户籍不同, 首次出现 了 “城市居民”的概念和“城乡人口的 划分” 。表现在城市娱乐精神上, 宋代 城市游赏文化的核心在于市民阶层及 其文化的全面崛起, 游赏主体已从唐代 的官员士人扩展到社会各阶层。 市民文 化在城市中蓬勃发展起来, 包括说书、 弄刀、 卖艺和其他城市娱乐活动的勾栏 瓦子等新城市功能大量出现在东京、 临安, 使宋代城市文明走到了一个新的 高度。而坊市制度的崩溃和街市的形 成, 使城市空间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 为 “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宽阔的活动时 空和自由” 23。 从东京梦华录、 梦 梁录的众多夜市和白话小说裴秀娘 夜游西湖 “夜游湖”的记载, 以及诸 如桂林曾公岩, “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 人, 无日而不来” 14; 宁波月湖, “方春 夏时, 士女相属,鼓歌无虚日” 14等众 多持久、 随机游赏活动的记载, 可见时 空管制变化为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空间 和制度上的保障。 而且这种游赏极为普及,不分阶 层、 贫富, 并成为两宋公园服务人群的 界定目标。两宋城市公共游赏表现为 跨年龄、 性别,呈现“贵贱皆往”的特 点。 如田况在浣花亭记记述游江: “矘夜老幼相扶,挈醉以归,其乐不 可胜言已” 14; 梦梁录卷三记载 杭州西湖游赏: “至于贫者,亦解质借 兑, 带妻挟子, 竟日嬉游, 不醉不归” 24 等。 甚至乡村百姓也成为群体性游赏的 参与者, 如开封金明池, “是日郡府为盛 会, 争标、水秋千之戏都皆如上巳, 而 观者杂还, 过之远甚” (金盈之, 醉翁 谈录 ) 14。这样广泛的群体游赏阶层 成为两宋公园建设的界定目标, 如临 汾南池, 江楶吉乡新修南池二亭记 云: “其君子则曰, 今而后宾客之至者 如归, 是秉政之先务, 贤哉吾守之有礼 也; 其小人则曰, 今而后农工之隙, 吾 得而游晏, 佳哉吾守之有惠也” 14, 涵 盖了士大夫和工农阶层; 定州众春园, “不有时序观游之所, 俾是四民间有一 日之适, 以乐太平之事” 14, 亦是将游 园人群设计遍及士、农、工、 商的社会 各阶层。 2.3 园林类型与建设管理体系化 的园林活动场所 宋代公园在官方主导建设的过程 中, 由建设基础、 管理方式与开放模式 ISSUE 5 OCT.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14 的不同, 形成湖山风景区、 城市园圃两 大类型,并与城市的功能分区有机融 合, 形成城市公园的体系化建设。 而其 中部分公园的连续景观规模、开放模 式,毫不逊色于相关研究中论述的世 界近代公园典范雷金斯公园(Regents Park)和中国近代公园起源的租借地 公园。 湖山风景区是宋代空间容量最大 的城市公园,涵盖了宋代方志中的山 川、水利、 湖泊等大中型公园, 其特点 是园林的基底是公共的,如湖泊、河 渠、 山林等官府拥有的山水资源, 由特 定管理机构(如杭州西湖的撩湖兵、 泉州东湖的水利局、南昌东湖的修湖 司等),通过湖池浚治、封山育林形成 风景的基础,结合堤岛桥的湖池游赏 路径和依山开拓的山林路径形成骨架 性游赏路径, 并在主要的形胜点建设 公共景观建筑, 将大量寺观、 祠庙、 私 家园圃和自然景物串联起来, 形成面向 大众开放的风景区。这类城市公园注 重“相地合宜” 的造园手法, 在解决诸 如城市防洪、 农业灌溉、 饮水保障等基 础上, 通过湖、 山的生态保护, 形成公 园的风景基底。 如杭州西湖, 在南宋的 100多年中, “史书记录的较大规模的疏 浚治理西湖, 达七次之多, 即绍兴九年 (1139)、 绍兴十八年(1148)、 乾道五 年(1169)、 乾道九年(1173)、 淳熙十六 年(1189) 、 淳祐七年(1247) 、 咸淳四年 (1268) , 维护了西湖的良好生态, 美化 了景观, 形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 ” 25绍 兴卧龙山, “钤下卒辇粪壤, 除椔翳, 种 竹万竿, 桃李千本, 方将艺茶于秋, 栽 松于冬, 植花卉于春, 以尽复旧观” 14, 通过兵员的植被恢复工程, 保护了卧龙 山的优美风景。 在此基础上, 重视游赏 路径和休憩亭榭的建设, 完善景区游赏 环境。 如潮州西湖, “於是剖槈壤繁秽, 引清流潴而广之, 南北相距倍於昔。 立三亭, 滨於南曰 放生 ” , 介於中曰 湖平 , 跨於山之侧曰 倒景 。绕湖 东西古无路, 诛茅穿苏, 插柳植竹, 间 以杂花, 盤纡诘曲, 与湖周遭。横架危 梁, 翼以红阑。 镜奁平开, 虹影宛舒。 数 步之内, 祠宫梵宇, 云蔓鳞差, 浮云女 墙,粉碧相映。 中造小舟, 邀宾命酒, 荷香逦迤, 时度管弦中” 14, 就是在湖 面风景基底保护的同时, 注重桥梁、路 径、 亭榭的游赏基础完善。 但由于湖山 风景区寺院、庙观众多, 当代园林史研 究者往往据于此将其归为寺庙园林、 风景名胜等, 认为其是历史自发形成的 风景区。 这样的观点忽视了官方主导建 设的游赏路径、游憩亭榭对风景区有 机串联的骨架性作用, 如杭州西湖断桥 堤、 苏堤、 小新堤及断桥亭、 苏堤六亭 的建设, 惠州西湖陈公堤、 苏堤以及陈 公桥、 陈公亭、 孤屿亭、 湖光亭等, 宁波 月湖十洲、 二桥以及逸老堂、众乐亭、 涵虚馆、 隐德堂等, 皆是在大面积湖山 风景基础上的骨架性游赏路径、 休憩景 点建设, 为这类两宋著名的公共游赏胜 地奠定了基本的游赏条件, 其建设、 管 理方式已极其接近当下的郊野公园。 城市园圃建设有着明确的政治导 向, 嘉泰吴兴志 “故郡必有苑囿, 以与民同乐” 26, 江阳谱 “郡国有园 圃, 其来尚矣” 27以及黄邵重修东湖 记 “国有囿, 都有圃” 14等, 皆是将城 市园圃视为地方政权和城市建设的表 征。 城市园圃也因而成为文献中记载最 多, 分布最广的公园类型, 散见于两宋 各个郡县的公共游赏记载。城市园圃 选址于城内或紧临的城郊, 在官府拥有 的土地上, 由官方全额投资建设, 往往 占有良好的山水自然环境、 优越的花木 植物配置和丰富的亭榭舫斋建筑, 是 地方公共园林的典型代表。 从区位、 功 能和开放管理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郡 圃、别圃、 纪念性园圃三小类。 其中郡 圃位于地方长吏官衙后面或一侧, 在布 局上相对独立于官员理政的州治和居 住的州宅, 兼容官员偃休雅集并定期向 民众开放, 呈现亦公亦私的复合功能。 别圃一般位于州衙所在的子城之外, 或 在罗城之内, 或者位于城郊。 如桂林八 桂堂、 苏州南园、定州众春园、 福州春 台馆等就是位于罗城内的别圃, 泰州方 洲园、 袁州东湖、 常德东湖、 桂林西湖、 郫县西园是位于城郊的别圃。 别圃大多 采用全开放式的管理方式, 其公共属性 相对于作为衙署组成部分的郡圃而言, 在开放时间、 开放度上的公共性更为明 显, 部分别圃如桂林的八桂堂, “公之 辟圃也, 敞靡通途, 无隔塞之禁” 14, 已经呈现现代公园之形态。 纪念性园圃 是在两宋社会教化下移背景下, 将名贤 祭祀的祠庙园林化, 在与民同乐的游赏 环境中 “以德化民” , 典型者如景定建 康志中的青溪园、 乌衣园28, 嘉泰 会稽志记载的赐荣园29等。 在园林意 境上, 城市园圃常有自己独立的名称, 一般采用强调与民同乐的众乐、 众春、 熙春、 甘棠、康乐等园圃名称, 或以园 圃区位命名的西园、东园、 南园、北园 等; 在景点意境上具有浓厚的政治导 向, 大都含有众乐亭、共乐亭、熙春台 等亭榭。 湖山风景区、城市园圃的普遍建 设和广泛的开放性, 使得宋代城市公园 的体系在一些城市得以初步形成, 并在 宋代民间节俗发展成熟的背景下, 成为 城市居民节庆活动的重要标识性场所。 从宋代州府方志记载的节庆活动地点、 活动方式分析而言, 公园已成为 “时节 相次, 各有观赏”的重要空间场所, 如 淳熙三山志土俗篇记载的二月花 园(别圃春台馆)游赏、 清明游山 (九仙 山、 乌日山)踏青、 端午西湖竞渡、 重阳 九仙山登高30等, 涉及了福州城内城郊 的各类公园。 一些大中型城市已首次形 成城市公园体系, 如宋代的广州, 著名 的“六脉渠”将城内外的白云山、越秀 山、 番山、 禺山以及兰湖、 菊湖、 西湖等 山水串联起来, 沿着这些山水共融的 物态结构是流杯池、药洲、 西园、 海山 楼、 浮丘山等不同类型的公园和菊湖云 2013年第5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15 影、光孝菩提、 海山晓霁、 珠江秋月等 城市八景31。 建康城在南宋为陪都, 官 方在各类公园的建设上也渐趋体系化, 子城内有郡圃、 罗城内有秦淮风景区、 青溪园、绣春园,城郊有玄武湖风景 区、 乌衣园等。 3 结语 宋代各地公园建设蓬勃开展, 为 何后世会产生“为民众公共娱乐之公 园, 绝无所闻” 的错觉呢?笔者认为明 清时期公园建设的衰退是主要缘由。 明清是我国封建专制的极盛时期, 对知 识分子的严格思想控制使得宋代相对 宽松的文化政策不复存在, 整个社会处 于人性抑压状态。在城市空间上, 明清 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复 古倒退, 不论在形式上或是在规划上, 都极其明显地向传统观念倒退。 “在清 朝的北京, 这种倾向进一步发展, 把工 商业排出在前门外, 极其强烈地复活了 礼仪象征的准则” 32。 在公园建设上, 对士大夫的严格控制使得士大夫阶层 的自觉精神严重受挫, 两宋时竞相开放 的郡圃在明清已少有与民同乐的记载。 皇家、 地方州府不仅没有新建公园, 而 且将大量风景优美的公园或者公共游 赏地纳为皇家、 官吏的私享空间。 如清 代虽建设了面积庞大、 皇家独享的 “三 山五园” , 但与开封、 临安将皇家园林 开放、 持续修建杭州西湖的行为相比, 已是很大的退步。 又如南京的玄武湖成 为明代皇家园林, 潮州的西湖 “宋代那 种全民性的冶游逸乐已不可再见, 此时 的西湖只留下官宦们公余憩息与士大 夫躲避城市尘嚣的踪迹” 33。 城市里留 下的只有如周维权先生公共园林定义 中依托城市河湖水系、 名胜古迹 “稍加 整治、 改造的”游赏点, 客观上成为中 国历史上没有公园建设的理论依据。 城市公园建设在宋代成为官员治 政的要务, 是商业化、 平民化的宋代社 会经济在城市建设上的必然投影, 笔者 无意以民粹主义的观点故意拔高我国 历史园林建设的成就, 只是想证明在宋 代方志图文中存在的某些公共园林形 态已经接近、 甚至超越已有研究追溯的 近代公园案例, 以求抛砖引玉, 引起学 界对两宋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 权力的关注。 注释: “公园” 一词, 从 四库全书 检索结 果分析, 其始是指公共的园地, 以供无 业贫人耕作 (如 史部正史类魏书 ) 卷十九: “又明黜陟赏罚之法, 表減公 园之地, 以给无业贫口” 。 首次出现以 “公园” 称谓郡圃的为北宋吕陶 寄题 洋川与可学士公园十七首 (四库全 书宋部别集浮德集) 卷三十八, 即文 同在洋州 (今汉中洋县) 的郡圃。 汉代上林苑的开放参见 史记萧相国 世家 。 包括唐太宗的令州县行乡饮酒礼 诏 , 玄宗的 许百官旬节休假不入朝 诏 、 令正月夜开坊市门诏 、 千秋 节赐父老宴饮敕 、 听家畜丝竹敕 等, 代宗的 颁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诏 、 颁中元前一日后一日休假敕 , 德宗的 谓百官游宴谕 以及文宗的 听诸司营造曲江亭馆敕 等。 即 令中外宴衎诏 、 建天庆节诏 、 金明池每岁競船之戏许群官游赏 诏 、 六月六日赐休假诏 、 名继照 堂诏 、 同列出使许出饯给休假诏 、 立先天降圣节诏 、 冬至恭谢礼毕 别给假三日诏 等。 桂林风土记记有: “赏心亭: 以其郡无胜游之地, 且风亭月榭, 既 已荒凉; 花圃钓台, 未惬深旨, 一朝命 于戏马亭西, 连玉钩斜道, 开辟池沼, 构葺亭台, 挥斤既毕。 萃其所, 芳春九 旬, 都人士女, 得以游观。 ” 见(唐)莫 休符. 桂林风土记 , 国家图书馆馆 藏本。 参考文献: 1 四库全书 史部 正史类 魏书. 国家图 书馆馆藏本. 2 王铎.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81. 3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2, 249-255, 330-335, 352, 443-450, 734-747. 4 李敏. 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 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业出版社, 1987: 7. 5 侯迺慧. 唐宋时期的公园文化M. 台 北: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7: 1- 2, 56-58. 6 朱建宁. 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60. 7 胡其舫. 江苏近代公园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