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解读(必修三).ppt_第1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解读(必修三).ppt_第2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解读(必修三).ppt_第3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解读(必修三).ppt_第4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解读(必修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 知识解读(必修三),制作: 王辉,单位:郑东中学,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点54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P46P51) 1.生长素(IAA)的发现过程(B) (1)达尔文实验,现象:不生长,不弯曲 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现象:生长,不弯曲 生长,向光弯曲 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2)拜尔实验,现象:向另一侧弯曲生长 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3)温特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总结: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 生长弯曲的部位是:下端伸长区,(3)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A),(1)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运输: 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 横向运输,即从向光侧到背光侧,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 (1)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2)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 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结论: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4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B),考点55 其他植物激素(A) (P53P54),3.2 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考点56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P16),(1)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2)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1反射和反射弧(B),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 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包括神经纤维)。,(2)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1)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到刺激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恢复到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考点57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17P20),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B),2突触的结构特点(A),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B),(1)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树突或轴突胞体) (3)单向传递的原因: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1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B),大 脑:最高级中枢 人脑 小 脑: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调节体温、血糖、水盐平衡 脑 干:维持呼吸等,感 知 控 制 人脑的高 语 言-听、说、读、写的控制是位于大脑皮层不同位置 级功能 学 习 -积累经验 记 忆-经验的储存和再现 思 维,考点58 人脑的高级功能 (P20P21),(1)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 -发生障碍,不会讲话 (2)位于大脑皮层的 H区 -发生障碍,听不懂别人的话 (3)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 -发生障碍,不会写字 (4)位于大脑皮层的 V区 -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2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考点59 动物激素的调节(A) (P23P29),1动物激素的种类,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的概念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1)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2)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4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事例 (1)含有性激素的农药在害虫的繁殖期喷洒,可以干扰害虫的交尾,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2)利用昆虫的性激素可以可以吸引异性的昆虫,然后将其杀死,考点60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1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A)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流 2内环境(B) (1)概念: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血浆渗透压为770kPa;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61 稳态的生理意义 (P2P9),(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 (2)调节机制:主要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调节实例:,3稳态的调节机制(B),注: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考点6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P31),考点63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A) (P32)(P25P27),1体温的调节,3血糖调节,(1)血糖来源和去路,(2)血糖平衡的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胸腺、骨髓等) 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功能: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监控功能 清除功能,考点6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P35P40),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A),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B) (1)体液免疫,注: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 抗原为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2)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1)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考点 65 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 (P41),1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A),(1)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3)存在部位: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A),(2)症状: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疲,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1)流行: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 (2)预防:洁身自爱;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3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A),3.4 种群和群落 考点66 种群的特征 (P60P64),(2)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 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A),(1)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增长型的特点:幼多老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呈增长趋势 稳定型的特点:幼、老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 衰退型的特点:幼少老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呈较少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B),考点67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 (P65P68),“J”型曲线,“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J”型曲线无k值。,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物种和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考点68 群落的结构特征(A) (P71P75),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3种间关系,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群落水平结构一般呈镶嵌分布。,4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考点69 群落的演替 (P78P82)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B),(1)群落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A),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3.5 生态系统 考点70 生态系统的结构 (P88P92),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A),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统一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B),(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注: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将会崩溃,(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考点7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P93P101),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B),(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4)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5)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B),(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特点:全球性、循环往返,3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B),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A 是生产者 光合作用 B 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 C 消费者 呼吸作用 D 分解者 分解作用,注:在生物群落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形式为CO2;在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为有机物,考点72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P105P108),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信息传递的作用:,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1)概念:生态系统的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考点7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P109P11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3) 种类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 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于功能的协调。,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B),3.6 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74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 (P119P12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对其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注: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的1/4。,考点75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 (P123P12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考点7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P124P127),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必修3实验,考点77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P51P52),1、实验原理(B)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2、实验方法(A)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 (4)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 (5)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塔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3、结果分析(C) 在最适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说明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不同,考点78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P68P69),1、计划的制定与实验方法(B)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注: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也可以提出其他的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