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总结医学心理学.doc_第1页
总总结医学心理学.doc_第2页
总总结医学心理学.doc_第3页
总总结医学心理学.doc_第4页
总总结医学心理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基本要求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医学心理学中的心理行为量化方法,观察法;熟悉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医学模式的概念,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临床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法;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其他相关学科。掌握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三)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二)研究范围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2科学研究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心理活动与健康关系密切。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如何维护心身健康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科学家Engel提出,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理论基础:系统论和整体观 基本观点: A. 人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B. 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医学应从人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的四种量化方法1.描述(咨询门诊个案症状的报告)2.序量化(现象学基础上的等级评估)3.间接定量(心理测验量表)4.直接定量(如:皮肤电阻、反应时测验等心理物理学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或控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记录和分析, 从而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具有直接性。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缺点:观察过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观察的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熟悉医学模式: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思考1.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2、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或控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记录和分析, 从而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3、 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4、 个案法5、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有三种: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和临床实验法。6、 相关研究法复习思考题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性质。简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简述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基本要求掌握心理现象、记忆、思维概念,情绪、情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表情,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人格,人格的特征和心理结构,需要,需要分类和层次论,动机与挫折的概念,动机冲突形式,心理的社会学基础;熟悉感知觉定义,感受性,知觉的基本特征,注意的概念与基本品质,意志概念,气质概念与分类,性格概念,能力概念;了解思维的分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意的种类,情绪理论,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能力分类,性格特征。掌握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并且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情绪和情感定义: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伴随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的自我体验。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绪的适应功能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条件。(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能够驱动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1.情绪的分类(1)心境 (2)激情 (3)应激2、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1.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维 度 两 极 性 动力性 增力减力激动性 激动平静强度 强弱紧张度 紧张轻松人格的概念(p28-29)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独特性与共同性整体性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需要的概念: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分类: 按需要的起源分: 按需要的对象分:自然性需要 物质需要社会性需要 精神需要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Maslow)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动机(Motivation)与挫折(frustration)(一)动机概念定义:是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二)挫折概念: 定义: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动机冲突形式双趋冲突 :指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而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紧张状态。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既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双重趋避冲突:也称双重接近避式冲突,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熟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量。 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就是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两者的关系呈反比。韦伯定律: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即:k(韦伯系数)=I/I 知觉具有四个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理解性 3、整体性 4、恒常性 注意 1、概念: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所谓指向是心理活动有选择地针对某一事物。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深入到所选择的事物中去。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单位时间内能清晰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特性。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4、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意志 定义: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气质定义: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上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的类型1)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感受性: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耐受性:对客观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能力反应的敏捷性: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的速度,不随意的反应性可塑性: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情绪兴奋性:情绪活动的易感性和表露程度向性:心理活动及言行反应表现于外或内的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不甘寂寞,善于交际;智慧敏捷,注意易于转移;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印象不很深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体验不强,但明显地表露于外。其显著特点是,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智慧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其显著特点是,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上表现也不均衡性。他们的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沉着坚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体验深刻,但情绪不易外露;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物。性格(character)1、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2、性格的特征(自学) 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4、性格类型能力(ability)定义: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记忆的种类1、按记忆内容分 2、 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 形象记忆 瞬时记忆 情绪记忆 短时记忆 运动记忆 长时记忆 逻辑记忆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特性:间接性,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 (1)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或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2)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3)抽象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指向性)分:(1)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2)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类(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思维: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2. 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 绪情 感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表现外显性表现内隐性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人所独有,发生较晚(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基本要求掌握行为、潜意识、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操作条件反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熟悉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意识、前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认知的特点,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了解心理生物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方向。【教学目标】掌握行为的概念,操作条件反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示范作用,熟悉经典条件反射,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了解心理生物学研究,人性主义理论 。掌握:行为学习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行为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潜(无)意识(Unconscious) 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其活动遵循“享乐原则”。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操作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S(积极)R(促进)。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S(消极)R(促进)。消退(extinction):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积极)R(减弱)。惩罚(punish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消极)R(减弱)。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 (二)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三)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熟悉意识(Conscious) 人们当前注意到的清晰的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的心理活动。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前意识(Preconscious)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本我(id)奉行“快乐原则”自我(ego)奉行“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奉行“至善原则认知的主要特点 多维性 相对性 联想性 发展性 先占性 整合性人本主义把人的意识经验视为人的行为基础,认为人是具有潜能和成长着的个体,如果各方面发展良好,人就可以让意识指引其行为直到完全实现其最大潜能,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复习思考题1、行为和行为学习理论的概念;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和类型;3、精神分析心理结构和人格理论的内容;4、认知的主要特点及认知对个体行为和 情绪的影响; 5、心理生物学研究述评; 6、马斯洛需要理论与奥尔德弗需要理论的 不同点。第五章 心理评估基本要求掌握心理评估、心理测验、信度、效度、常模、智商的概念,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熟悉常用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验的观察法、晤谈技术,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的使用;了解心理评估者的条件,心理评估者的职业道德,智力测验,应激和应对有关评定量表。心理测验法(重点)掌握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ssessment ):是指通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坚定。心理测验 是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信度(reliability)信度 是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反映测验的稳定性。 效度 指测验的有效性,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于所要测量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测到了什么程度,反映了测验的准确性。常模 常模是比较的标准,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试,所获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叫常模。智商 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比较。心理评估常用方法 观察法,会谈法 ,调查法,个案法,心理测验法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 1.信度(reliability) 2.效度(validity) 3.常模(norm)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工具标准,方法标准 保密性:是心理测验的一条伦理道德标准。 客观性:对结果解释要符合受试者实际情况。熟悉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一)按测验目的分类 1.智力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 3.人格测验;4.成就测验(二)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1.文字测验;2.非文字测验(三)按测验方法分类 1 . 问卷法; 2. 作业法; 3. 投射法(四)按测验方式分类1个体测验; 2团体测验观察法通过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直接或间接的观察或观测而进行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会谈法主试者与被评估者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也是心理评估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naire,EPQ) 含E、N、P、L四个分量表。 (1)神经质(N)维度:测查情绪稳定性。高分反映易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等特征。 (2)内-外向(E)维度:测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性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低分则反映个性内向,具有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 (3)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孤独、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具有与众极其不同的人格特征。 (4)掩饰(L)量表:测查朴实、遵从社会习俗及道德规范等特征。在国外,高分表明掩饰、隐瞒,但在我国L分高的意义仍未十分明了。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otom check list 90,SCL-90)该量表包括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目前除用于精神科外,还广泛应用于综合性医院各科及心理健康评估中,以了解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调查不同群体心理健康问题。 SCL-90共包括90个评定项目。从中分出10症状因子分别反映各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15),分别是:无(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很重(5分)。 常用的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晤谈技术晤谈:也称访谈或会谈,是医生或心理学家与患者或来访者沟通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收集信息、诊断评估和治疗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最基础和重要的方法。2、晤谈的分类:(1)按晤谈目的分类:收集资料性晤谈、心理诊断性晤谈和心理治疗性晤谈。(2)按访谈形式分类:非结构式晤谈(开放式)和结构式晤谈(封闭式)和半结构式晤谈。3、晤谈技术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4、晤谈的基本步骤:介绍阶段: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要注意适度的灵活。说明关键事项,如保密性和晤谈目的。开始阶段:医生开场白、来访者对开放式问题的反应,及医生对其表述能力的评估。来访者表达了求助的原因之后,开始阶段就终止了。主体部分主要是收集信息。收集何种信息取决于晤谈目的和晤谈中的临床状况。临床心理晤谈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心理问题的诊断与评估。结束阶段:从信息收集过渡到终止阶段的准备工作,医生应对谈论话题做总结,向其灌输积极的希望,约定后面晤谈。思考题1、心理评估、心理测验、信度、效度、常模的概念;2、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3、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4、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第六章 心理应激(重点)(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应激、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应激易感模型”的概念,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应激的心理、行为、生理反应,应对的种类,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应激管理的切入点;熟悉心理应激意义,生活事件与健康的关系,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应激反应与健康,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作用,应对与心理应激因素的关系,应对的研究,个性与应激,应激易感性的三个层面,系统的应激管理方案;了解对应激与疾病伴随关系的解释的两个假说。掌握1.心理应激:(1)、“过程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2)、“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2.生活事件:指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害个体健康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刺激,又称应激源。 3.认知评价:评价(evaluation or appraisal)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 4.应对方式: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又称社会网络,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6.“应激易感模型”: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如对生理指标的客观测量、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等)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或者叫做脆弱的个体)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7.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心理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 :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8.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涉及“知、情、意、个性”各方面应激的认知反应:如使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狭窄、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等;应激的情绪反应:涉及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9.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helplessness)与自怜;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 10.应激的生理反应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三阶段)。这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中介途径。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 (1)心理- 神经中介机制: 当机体处在急性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心理的、躯体的和内脏的功能改变,即所谓的非特应系统(ergotropic system)功能增高,而与之对应的向营养系统(trophotropic system)功能则降低。(2)心理- 神经- 内分泌中介机制:该心身中介机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3)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这是最新认识的心身中介机制,即确认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11.应对的种类:(1).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注的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积极应对;消极应对12.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13.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14.应激管理的切入点;熟悉1.心理应激意义:(一)心理应激理论与医学:(1)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的健康问题(2)在心理病因学方面,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和生物各应激因素的作用及其内在规律(3)在治疗学方面,可以通过任何消除或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入手,达到治疗的目的(4)在预防医学方面,如何合理调整应激刺激和各有关中间因素的构成体系,使每个人在适宜的内外环境下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如所谓的应激无害化或应对指导训练,都可以看成是以应激理论为指导的心理保健措施。 (二)应激系统模型与临床心理咨询(三)应激系统模型与压力控制与管理(四)应激系统模型与婚恋适应指导生活事件与健康的关系,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应激反应与健康,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作用: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应对与心理应激因素的关系,应对的研究,个性与应激:(1)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2)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3)个性影响认知评价(4)个性影响应对方式(5)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6)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应激易感性的三个层面:生理、心理、社会系统的应激管理方案:群体层面、个体层面思考:针对这位慢性疼痛患者的(心身)问题,设计一套系统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方案。第八章 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病人、病人角色的概念及其转换和适应,病人的心理需要,医患关系模式。熟悉疾病、病感和患病的区别,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因素,人际关系的概念,求医行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掌握1. 病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2. 病人角色:角色是社会学用以描述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身份。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一个人患病以后就进入病人角色,也就有了病人身份。病人角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并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3.转换和适应: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4.病人的心理需要:(1)生存需要(2)安全的需要 (3)被关心和接纳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成就的需要5.医患关系模式。1、主动被动型(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特点:“医生为病人做什么”,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婴儿”,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处于主动的、住大奥的地位,而病人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医疗从属的地位。适用于某些特殊的病人,如意识严重障碍的病人,婴幼儿病人,危重或休克病人,智力严重低下的病人及某些精神疾病病人2、指导合作型(以医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疾病治疗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特点:医生告诉病人做什么和怎么做,模式原型是父母儿童。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的权威性在医患关系中认识其主要作用,但是病人可以向医生提供自己疾病的信息,也可以向医生提出自己对疾病治疗的意见和观点。适用于急性病人的医疗过程中。3、共同参与性(以医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特点: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模式原型是成人成人。在医疗活动中,病人不仅是积极地合作者,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适合于慢性疾病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熟悉1.疾病、病感和患病的区别,2.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因素:年龄;自身的经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3.人际关系: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等。4.求医行为:指人们为治疗疾病、维护健康而主动寻求医疗帮助行为和强制性求医行为。影响因素:年龄;个性因素;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对疾病的认识水平5.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情绪:焦虑;愤怒;抑郁行为:主动性降低,行为退化认知:感知觉异常,记忆思维能力受损个性:独立性降低;自卑、自责 ;人格衰退 ;孤僻和退缩6.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1)与对医生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有关。 (2)与病种、严重程度及就医方式有关。(3)与愿望和治疗措施的吻合程度有关。 (4)与对医嘱认识及治疗复杂程度有关。第十章 心身疾病与临床其它心身问题基本要求掌握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慢波睡眠、快波睡眠的概念,睡眠障碍的定义和类型,失眠的定义、表现和原因,疼痛的涵义和特征,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疼痛的心理干预;熟悉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临床身心反应问题,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了解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v 本章的中心点1、心身是相关的2、心身疾病、心身医学、心身障碍、心身反应概念;3、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中的心身相关性;v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难点: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干预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重点)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三、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v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重点)一、 高血压 二、 冠心病 三、 糖尿病掌握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生理中介: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应激源:躯体心理社会心理应激心身反应器官脆性致病因子: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心身反应心身紊乱心身疾病一、高血压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1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高应激区的居民发病率高;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发病率高。上述研究结论都支持慢性应激更易引起高血压。2人格特征 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3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4不良行为因素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反应紧张焦虑 忽视疾病 (产生症状)紧张焦虑综合心理社会干预.松弛训练.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运动疗法耐力性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止粥样斑块形成。.改变生活习惯 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是降压的有效措施。二、冠心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作用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 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 B型行为: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 冠心病患者大都有A型行为。2生活事件 有1/22/3的心肌梗死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 日常烦恼和生活事件对冠心病的影响,是通过主观评价、应对方式和A型行为为中介的。3 损害健康行为 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干预.教育患者认识疾病、减少焦虑。.危险行为的矫正 矫正A型行为、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焦虑抑郁的治疗。三、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作用1、 应激性生活事件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 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2、糖尿病人格 Dunbar (1936) 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内倾型、不稳定型及掩饰型个性特征。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3治疗不良情绪;4对出现复杂并发症、病情反复者应当及时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见教材P189-1911、慢波睡眠(SWS)又称浅睡眠或非快动眼睡眠。慢波睡眠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可划分为4期:慢波1期(浅睡期),慢波2期(中睡期),慢波3期和4期(深睡期) 。2、 快波睡眠(FWS)又称深睡眠、快速动眼睡眠(REM)或异相睡眠。此期脑电活动与清醒相似,肌肉完全松弛,肌电明显减弱。在正常夜间睡眠中,平均每90分钟就会产生一次持续10-30分钟的快波睡眠,快波睡眠是较慢波睡眠更为深沉的睡眠,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以致唤醒阈提高。做梦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睡眠障碍:既是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分类1、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主要指失眠) 2、白天过多瞌睡 3、睡眠中的异常行为 4、睡眠节律紊乱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的表现入睡困难型,这类失眠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较明显,情绪兴奋、紧张、焦虑、抑郁等均易造成入睡困难。保持睡眠困难型,这类失眠表现为夜间易觉醒或觉醒后不能再入睡。早醒型,表现为清晨觉醒过早,而且醒后不能再入睡,多见于抑郁症患者。对于原发性抑郁症的诊断,早醒是重要的临床症状。(书上)按病程分类:1、一过性或急性失眠:冰城小于4周2、短期或亚急性失眠:病程在4周3、6个月之间3、长期或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失眠的原因心理社会因素,不仅各种精神性疾病常伴有失眠,正常人在受到情绪困忧产生心理压力时也会出现失眠。据调查表明:慢性失眠者的共同心理特点是抑郁、焦虑、容易疲倦、乏力以及对健康过于关心。环境与外在因素,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如:出差、患者入院不熟悉病房环境、异常的噪音、光线过强或睡眠规律被破坏等都可影响入睡或使觉醒次数增多和早醒。另外,入睡前饮用兴奋性饮料,如:咖啡、浓茶、酒等也可导致失眠,但这均属暂时性失眠。疾病和药物因素的影响,除精神性疾病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疼痛、呼吸困难、哮喘、频繁咳嗽、胫前肌群痉挛、双眼不能闭合综合征等都能影响睡眠。服用中枢兴奋性药物或长期服用安眠药物突然停药也会出现失眠。(补充)疼痛的概念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应答,同时还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心理社会因素对疼痛的影响社会学习:疼痛体验在某种意义上与社会学习有关,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疼痛体验。譬如,跨文化研究显示,人类分娩疼痛现象就包含了许多社会学习成分 对处境的认知评价:对疼痛的理解是指患者对自己疼痛的意义的理解。(Beecher曾研究了二战时期的重伤员和平民,发现类似的重伤,伤兵只有1/3诉说强烈的疼痛,需要使用吗啡;而平民却有4/5的伤员诉说有剧烈的疼痛,要求注射吗啡。这就是因为他们对受伤意义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伤兵可能认为自己很幸运,死里逃生;而平民可能认为自己很不幸,受了那么严重的外伤。)注意:若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上,会体验到更加强烈的疼痛;相反,若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与疼痛无关的活动上,会减轻疼痛体验,甚至体验不到疼痛。情绪状态:在兴奋、欢快的情绪状态下,疼痛体验会被抑制;相反,焦虑、抑郁会引起疼痛阈值的降低,而使疼痛更容易出现及体验更为强烈。Robinos(1972)认为抑郁心理常常引起慢性疼痛和持续性疼痛;慢性疼痛引起抑郁情绪,抑郁又可引起疼痛加剧,形成恶性循环。暗示与催眠:暗示对疼痛的影响很大,通过暗示可以提高或降低疼痛阈值。Kelzack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使用暗示作用可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催眠可抑制疼痛,在深度催眠状态下甚至可导致疼痛缺失。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在疼痛体验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个性较弱或敏感的个体疼痛阈值较低,较容易产生疼痛体验及体验强烈。 早期经验:儿童时期疼痛的体验对以后疼痛的感觉、耐受发生着很大的影响,如儿童时期受轻伤时,父母泰然处之,成人后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大,疼痛阈值也较高;反之,父母大惊小怪,则成年后对疼痛较敏感,耐受性也较差。对疼痛的预期:对某些患者,疼痛可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或经济补偿或家庭、医务人员的同情、关心,或可作为回避对其不利事情的借口,即疼痛的“继发性获益”(secondary gain),这些患者疼痛症状可能会通过强化机制固定下来。慢性疼痛与疼痛的心理干预(一)慢性疼痛的概念:疼痛感超过了三个月或在创伤痊愈后疼痛仍然持续存在;伴发持久的苦恼、失眠、易激惹以及丧失工作能力或不能从事其他活动。(二)疼痛的治疗止痛剂电极表面刺激技术电极植入大脑疼痛中心阻断对疼痛的感知外科手术切断神经纤维心理干预慢性疼痛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方法催眠暗示和冥想技术生物反馈技术分散注意力减轻抑郁情绪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熟悉心身疾病的分类(自学)1心血管系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等。2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等。3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4皮肤系统 神经性皮炎、瘙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